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PPT课件

四肢组
1
定义
神经阻滞麻醉亦称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旁,暂 时的阻断神经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在患者保持 意识的情况下施行麻醉,麻醉前患者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术 前给予充足的镇静剂。
2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取决于手术范围、手术时间以及病人 的精神状态及配合程度,只要阻滞的区域和时 间能满足手术的要求,神经阻滞可单独应用或 作为辅助手段。
7
上肢神经阻滞分类
颈神经丛阻滞 臂神经丛阻滞
8
一、颈神经丛阻滞
解剖部位
颈丛为颈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每一根神经出 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之后的前支到横突尖,位 于横突尖前、后节间的沟内。离开横突后,分为 上、下两支,与邻近的分支相互联合组成网状的 颈神经丛。
9
10
适应症
颈丛麻醉适用于甲状腺、枕部头皮的手术和疼痛 治疗,也用于锁骨及肩部手术的辅助麻醉。
18
肌间沟阻滞法
体位: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
锁骨上约1cm处可触及细条横走向的肌肉,即肩 胛舌骨肌,与前、中斜角肌构成一个三角,该三 角靠近肩胛舌骨肌处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注入 25~30ml局麻药,可阻滞尺神经。
19
锁骨上臂丛阻滞法
定位:仰卧位患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向对侧,上 肢紧贴身体并尽量下垂,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 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注入20ml麻醉药,由于臂 丛在此处神经干最粗大,因此神经阻滞很完善但 起效慢。
16
麻醉药物准备
1%~1.5%利多卡因可提供3~4小时麻醉,若手术时 间长,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可提供4~8小时麻醉, 若加入副肾,麻醉时间可延长至8~12小时。臂丛 神经阻滞药物不必用太高浓度,50ml1%利多卡因 或0.5%布比卡因是成人可用最大量。
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图像
锁骨上臂丛神经,臂丛神经横断面呈低回声,黑色,周围是三角形的 高回声的神经鞘(白色),内侧是锁骨下动脉(圆形,搏动),神经 鞘内的神经分支被高回声的筋膜分隔成独立的室(这就是为什么锁骨 上臂丛神经阻滞单点注药起效慢和阻滞不全的原因),下方是高回声 的胸膜顶,呈白色。
穿刺针摆动
梭性扩散 ◆注药:
30~35ml
皮下2-3ml
腋路法
◆定位可靠、简便 ◆不引起气胸 ◆不阻滞膈N.、迷走N.等 ◆不会出现高位硬膜外或全脊麻
缺点
◆局麻药中毒发生率高 ◆不能阻滞肌皮神经和肋间臂神经,
不适合肘部以上的手术
臂丛阻滞常见并发症
气胸 出血或血肿
局麻药中毒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高位硬膜外或全脊麻
③桡神经:主要来自颈7 神经根,支配上肢伸肌群,功能为伸直肘、腕和指关节。
④正中神经:主要来自颈8 神经根,支配前臂屈肌群,功能为屈曲腕和手指关节。 ⑤尺神经:主要来自胸1 神经根,支配手部内在肌群,负责手的精细动作
臂 丛 的 神 经 走 行
肌间沟
腋窝
锁骨下
臂丛的神经支配
C5~T1 部分C4
部分T2
0.25-0.5
175/225
起效时间 (min) 10-20
-30
15-20
15-30
作用时间 (min) 120-240
360-720
120-180
240-400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取决于手术范围、手术时间以及病 人的精神状态及合作程度.只要阻滞的区域 和时间能满足手术的要求,神经阻滞可单独 应用或作为辅助手段.
神经阻滞麻醉有什么不良反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神经阻滞麻醉有什么不良反应
导语:但凡是要做手术的人都会采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让身体麻醉,这样在做手术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疼痛,只不过很多人都说打了麻醉药之后大脑会被刺
但凡是要做手术的人都会采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让身体麻醉,这样在做手术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疼痛,只不过很多人都说打了麻醉药之后大脑会被刺激到,记忆力会变差,所以会担心很多,尤其是担心神经阻滞麻醉后会有有什么不良反应。
1.一般意义上的神经阻滞定义为局部麻醉或者区域麻醉。
2.注入麻药的过程穿刺部位有胀痛的感觉。
3.麻醉完成后,相关的麻醉区域有麻木或者发热感,触觉、温觉、运动存在,痛觉小时。
神经阻滞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麻醉。
常用的局麻药为procaine、lidocaine、bupivacaine。
麻醉是在手术当中利用药物使患者的痛觉或知觉暂时性的消失,让患者在在手术的过程中感觉不到痛楚,方便医生进行手术。
目前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半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麻醉常识:
什么是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使用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或吸入性麻醉气体来达到病患、无知觉的状态。
依其麻醉剂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
(1)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麻醉人员会经由点滴注射麻醉药物,在您睡着后,我们会置放一根呼吸用的管子到您的气管,这根管子是用来维持您的呼吸顺畅,并且接上麻醉机器,持续给予您吸入性麻醉气体,让您在手术当中维持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麻醉科普 关于神经阻滞麻醉的那些事

医诊通全科1.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实质上就是通过超声或神经刺激仪寻找神经,把适量麻药注射在神经周围的干预形式。
可逆性是这种阻滞方法最大的特点,能确保在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自身不会感受到疼痛。
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头脑意识始终是清楚的,仅是进行手术操作的位置丧失了痛觉。
伴随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不断代谢,手术治疗完毕后,患者就会逐渐恢复知觉。
神经阻滞麻醉的阻滞主管区域内的单根或者数根神经,这种麻醉方式的优点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对全身没有影响、镇痛作用时间较长等,特别适用于人体上下肢部位以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治疗。
但是对于躯干大手术,仅通过麻醉周围神经很难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
2.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有哪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神经阻滞采用体位和解剖定位的形式进行麻醉操作,而现如今基本上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操作,具体是把针尖插进神经根或神经鞘中,注入前期调配好的局麻药物,例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去阻滞周围神经,直接阻断疼痛传入纤维。
临床中可以单独使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也可以在全麻中复合应用,能够加强手术局部的镇痛效果。
常用的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颈神经丛阻滞颈丛是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处于胸锁乳突肌上方的深处,中斜角肌与肩胛提肌起始端的前方。
颈丛的分支有浅支与深支之分,浅支经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周边穿出,位置表浅,分散行向各方,针对其穿出的位置可以作为颈部浸润麻醉的阻滞点。
颈浅神经丛阻滞适用于锁骨上颈部表浅术,而对于颈部相对较深的手术治疗,比如甲状腺切除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等,通常推荐进行颈深神经丛阻滞麻醉干预。
禁忌证群体主要有原发性甲亢者、颈部有巨大肿块伴有气管压迫者、气管移位者、呼吸道难以维持通畅或颈椎病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者等。
对于精神状态高度紧张配合度极差者、小儿及年纪偏大者(>75岁)也不推荐采用这种麻醉方法。
具体麻醉过程及操作方法如下:①实时测量患者的基础血压、心率、心电图等,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通过阻断疼痛神经的传导,实现对局部部位的麻醉效果。
本文将从定义、适应症、技术操作、优缺点、并发症等方面对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在神经传导路径上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的局部麻醉方法。
它常被应用于外科手术、疼痛管理、康复治疗等领域,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二、适应症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各种外科手术,特别是在需要对特定部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四肢手术:神经阻滞麻醉在各种四肢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上肢骨折修复、下肢关节置换手术等。
2. 疼痛管理: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供长时间的疼痛缓解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产科手术:在某些产科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用于麻醉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缓解,减少手术风险。
三、技术操作神经阻滞麻醉的技术操作需要由熟练的医务人员完成。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保持舒适的体位,局部皮肤消毒,并采取无菌操作。
2. 神经定位:医务人员通过触诊或超声等方法,准确定位神经的位置。
3. 麻醉药物注射:使用麻醉药物局部注射于神经周围,药物将阻断神经的传导,实现麻醉效果。
4. 监测: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5. 镇痛效果观察: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可评估麻醉效果。
四、优缺点神经阻滞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具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1. 优点:- 减少全身麻醉风险:避免了全身麻醉引起的意识丧失、呼吸抑制等风险。
- 局部麻醉效果明显:可以提供长时间、强效的疼痛缓解效果。
- 术后恢复快速:相对于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恢复更快。
2. 缺点:- 操作技术要求高:相比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对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 麻醉局部度难控制:神经阻滞麻醉的局部麻醉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局部麻醉度不均匀。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用于局部麻醉的方法,通过阻滞神经传导来产生麻痹效果。
它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具有很多优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讨论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技术和临床应用。
原理神经阻滞麻醉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或导管放置,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产生局部麻痹的效果。
这种麻醉方法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或减少疼痛感觉,并提供较好的手术可控性。
神经阻滞麻醉的药物通常是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
这些药物能够干扰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可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技术神经刺激定位神经刺激定位是神经阻滞麻醉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确定准确的注射位置。
常用的神经刺激定位方法包括:1.神经电刺激法:通过在神经附近插入电极,传递脉冲刺激神经,观察患者是否有相应的肌肉收缩反应,以确定神经位置。
2.神经定位仪:利用超声波或电磁定位技术,实时地显示神经和与之相关的血管、组织结构,提供可视化的定位引导。
麻醉药物注射确定了注射位置后,可以开始注射麻醉药物。
常见的注射技术包括:1.单次注射法:将麻醉药物一次性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快速起效。
2.持续输注法:通过导管放置,将麻醉药物缓慢输注到神经周围,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麻醉效果。
相关考虑在进行神经阻滞麻醉之前,有一些相关的考虑需要注意:1.患者评估: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病史以及对药物的过敏情况。
2.麻醉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部位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和剂量,以达到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3.麻醉监测:在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
临床应用神经阻滞麻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手术领域,尤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1.术前镇痛:在手术前用神经阻滞麻醉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手术后的恢复情况。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等医疗领域。
它通过阻断神经信号传导,从而使患者在手术或治疗期间实现无痛的目的。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镇痛效果好等优点,因此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到特定的神经区域,从而阻断神经传导,使部位失去感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局部麻醉,还能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
常见的神经阻滞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硬膜内麻醉、脊髓麻醉等,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方式。
与全身麻醉相比,神经阻滞麻醉在一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避免全身麻醉可能引发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另外,神经阻滞麻醉还可以提供更好的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让患者在手术后更加舒适。
然而,神经阻滞麻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神经阻滞麻醉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因为神经分布复杂,注射位置、深度等都需要精准掌握。
其次,神经阻滞麻醉可能会引发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风险,需要医生在操作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如凝血功能异常、神经病变等患者,神经阻滞麻醉可能不适用,医生需要谨慎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
综合来看,神经阻滞麻醉作为一种常见麻醉方式,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培训,医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麻醉体验。
相信在未来,神经阻滞麻醉将会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医疗服务。
神经阻滞麻醉的概念

神经阻滞麻醉的概念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的方法。
它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或其周围组织中,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达到局部麻痹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达到作用部位,例如通过表面浸润、局部神经节阻滞、周围神经阻滞或者伏地感觉神经束阻滞等方式。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表面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浸润到手术创面周围的组织中,通过浸润液的扩散作用,达到麻醉效果。
这种麻醉适用于手术局部较小的创面,例如皮肤手术。
2. 局部神经节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节附近,通过药物的扩散作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这种麻醉适用于身体局部有一个主要神经节的区域,例如面部、颈部和骨盆等区域。
3.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支配区域附近的周围神经束中,通过麻醉药物的扩散作用达到阻断神经传导的目的。
这种麻醉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例如上肢和下肢手术。
4. 骨骼牵引或悬吊感觉神经束麻醉:该方法适于周围骨骼牵引和悬吊感觉神经束,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这些感觉神经中,实现局部麻醉,使病人在手术中无痛或轻度麻醉,使病人的意识清醒,可以与医生进行交流,具有良好的耐受和安全性。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局部麻醉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精确地作用于手术区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全身麻醉所带来的不适和副作用。
2. 减少全身麻醉风险:相比于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所涉及的麻醉药物较少,对病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的负担较小,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风险。
3. 术后恢复快: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结束后,麻醉效果会随着麻醉药物的逐渐代谢而消失。
因此,术后恢复迅速,病人可以很快恢复行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4. 疼痛管理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针对特定的神经阻断,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并减少病人使用镇痛药物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
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
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一)穿刺点定位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
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
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
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一)全脊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3 预防进针切勿太深,注药前、中、后应回抽注射器,注意有无脑脊液回流;注药时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和监测生命体征。
(二)局麻药中毒最主要的原因为局麻药误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未及时发现,血液中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所致;其次为注药速度太快或局麻药的剂量和浓度超过临床使用范围,导致吸收后出现症状。
1 症状立即出现以抽搐或惊厥、意识消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主要急性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
2 处理⑴立即停止局麻药物的应用;⑵面罩加压供氧;⑶抗惊厥:硫喷妥钠、安定等静脉给药直至惊厥停止;若惊厥仍然不能控制,可使用快速短效肌松剂如唬拍酞胆碱60~80 mg静脉注射,然后完成气管插管;⑷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3 预防注药时应回抽注射器,注意有无血液回流;严格掌握局麻药的浓度和剂量;控制注药速度。
(三)霍纳(Horther)综合征系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所致,出现同侧头、面、颈部血管扩张。
1 症状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结膜充血、鼻塞、面部潮红、无汗。
2 预防处理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局麻药物作用消失后上述症状即消失;准确的定位可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四)喉返神经阻滞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失音,其主要原因是穿刺进针过深、导致喉返神经阻滞。
(五)膈神经阻滞膈神经主要由颈4脊神经前支组成及部分颈3、颈5脊神经小分支组成。
深丛阻滞易被累及。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及胸闷,一般通过面罩给氧既可缓解。
主要是因为腹式呼吸受限,但因胸式呼吸代偿性增强,基本可以维持每分通气量;若施行双侧阻滞,则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临床强调一般避免双侧颈深丛阻滞。
(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局麻药注至椎动脉旁,使其血管弹性降低,反射性引起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心动过速是由于迷走神经被阻滞、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所致。
所以颈神经丛阻滞局麻药中一般不加肾上腺素。
五注意事项(1)麻醉前准备好麻醉机、急救药品,以备及时使用;开放静脉通道;实施各项无创监测如血压、心电、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
(2)对于巨大甲状腺肿瘤、气管移位和/或气管狭窄或上呼吸道不能保证通畅者,绝对禁止选择颈丛阻滞。
对甲亢尚未控制者,禁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第二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及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或不愿使用该麻醉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二解剖臂丛神经是由C5-8及T l脊神经前支组成,偶有C4、T2脊神经分支加入其中。
这些分支组合成上、中、下3个神经干,穿过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肌间沟间隙,向下通过第一肋骨中点,再经过腋窝顶部进入腋窝;在腋窝部这些分支又重新组合为3个神经束,分别支配肩关节、上臂的外侧、前臂和手部的感觉与运动。
因颈部前中斜角肌间隙(肌间沟部)、第一肋骨中点(锁骨上部)和腋窝部臂丛神经密集、定位标志清楚,操作方便、比较容易掌握,故临床常选择这些部位作为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部位。
三操作常规1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2 准备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3 开放静脉通道,监测 BP、HR、SpO2。
四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一)前、中斜角肌间隙径路(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术为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适合于肘部以上部位的手术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等。
1 穿刺点定位患者平卧、头偏向对侧略后仰,充分显示颈部。
从环状软骨向外侧画一横线至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肌腹,在其后方就是前斜角肌肌腹,在其外方为中斜角肌腹。
两斜角肌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其位置基本上与颈外静脉并列,故穿刺点紧靠近颈外静脉的外侧缘。
2 穿刺操作左手示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穿刺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取略向脚侧针尖方向继续进针。
当有筋膜脱空感,患者主诉上臂、手指有异感,说明穿刺针头已进人前、中斜角肌间隙。
回吸注射器内无血液、脑脊液回流,即可注人局麻药20-25 ml。
3 并发症(1)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主要原因是进针过深所致,一般进针不应超过3cm,否则应重新定位。
注药前应常规回抽注射器,观察有无液体回流。
注药时、后要加强对患者意识、呼吸、循环的观察与监测。
(2)气胸:针尖方向过深过下,刺破胸膜顶部所致。
患者诉胸闷,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X线检查可确诊。
一般情况下肺压缩<20%,不需特殊处理,进一步观察,吸氧,可自然恢复。
若肺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行胸腔闭式引流。
(3)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原因、症状和处理同颈丛神经阻滞。
(二)腋路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适合于腕及手部的手术,尤其适合于腕部尺侧正中神经减压、手和指的手术。
1 定位及操作患者仰卧位,患侧肩脚下垫一薄枕,患肢外展外旋900,前臂屈曲、手掌心向上枕于头旁。
在腋窝顶部先摸到腋动脉搏动后,左手示指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针头沿腋动脉上方刺人,有筋膜脱空感,针头固定且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即可证实穿刺针头进入腋鞘内。
左手指固定针头,右手持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回吸无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30~40 ml。
有的病人桡神经阻滞效果差。
2 常用局麻药(1)l%利多卡因40 ml+肾上腺素0.1 mg,用于较短时间的手术。
(2)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混合液30 ml,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
3.意外与并发症局麻药中毒:最主要的原因系局麻药误注人血管或局麻药剂量、浓度过大血药浓度急剧升高,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急性表现为主要症状,如惊厥、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继而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最严重者循环、呼吸骤停。
注药时应反复会抽。
按照局麻药中毒反应处理。
(三)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适合于上臂、前臂及肘部的手术,尤其适合于前臂及肘部的手术。
1 定位及操作患者取平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患侧肩尽量下垂,在锁骨中点上方1-1.5 cm处做一皮丘;注射器连接7#穿刺针头经皮丘向内、向后、向下刺人,进针1一2cm可达第一肋骨面,紧贴肋骨面寻找到异感,经回抽无回血即可注药20一25ml。
2 意外与并发症(1)气胸发生率高达1%,造成气胸的原因多在寻找第一肋骨时,穿刺针进人过深刺破胸膜所致。
在穿刺的过程中,若遇咳嗽或有疼痛向腋部传导,则有可能刺破胸膜,应注意判断和细心观察,若出现呼吸困难、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面罩加压供氧等处理。
(2)血胸误入锁骨下动脉,比较少见,若注射器回吸有血液,可将穿刺针退出少许,再探,出现异感往往能获成功。
(3)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症状,原因及处理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
第三节腰丛骶丛神经阻滞术支配下肢的神经主要来自腰神经丛和大部分的骶神经丛,腰神经丛主要由胸12神经(T12)前支的一部分,腰脊神经1~3(L I~3)前支和腰脊神经4(L4)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腰丛有5根主要分支:骼腹下神经(L I)、骼腹股沟神经(L I)、股神经(L2~4)、闭孔神经(L2~4)及股外侧皮神经(L2~3)。
本节主要介绍腰、骶神经丛阻滞的操作程序和临床应用的注意问题。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部分老年、高龄患者以及全身状况低下的患者实行下肢手术,不适宜选择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者。
腰、骶神经丛阻滞主要用于下肢的疼痛治疗2 禁忌证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穿刺点周围或全身感染,神经疾病,患者拒绝使用此麻醉方法者。
二腰神经丛阻滞术(一)解剖腰神经丛中的3根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支配下肢感觉和运动,它们都包裹在腰大肌后内方的筋膜间隙中,局麻药注人腰大肌间隙,便可阻滞腰丛的神经。
腰肌间隙的前壁是腰大肌,后壁是第1一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与横突韧带,内侧是第1一5腰椎体,外侧为起自全部腰椎横突上的腰大肌纤维及腰方肌。
在此间隙处注人局麻药可以阻滞腰神经丛的传导,称为腰肌间隙腰丛阻滞法。
包裹腰丛的筋膜,再随股神经下行,延伸到腹股沟韧带以下,构成股鞘;其内侧壁为腰筋膜,后外侧壁为骼筋膜,前壁为横筋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