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脉学高人

合集下载

金伟,逆境造就的脉学奇才 三指号脉洞悉病痛

金伟,逆境造就的脉学奇才 三指号脉洞悉病痛

金伟,逆境造就的脉学奇才三指号脉洞悉病痛金伟,与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医学奇迹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名字。

他,仅凭三个手指号脉,十几分钟后,便能将患者全身的旧病新伤微恙顽症洞察得清清楚楚——“你的病是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不大,只要坚持治疗,慢慢会好的。

”一个病人拿着药方放心地走了,另一个病人坐了过来。

“你患的是乳腺小叶增生,去医院检查过吗?”“查过了,查过了,医生也说是乳腺小叶增生。

金大夫,有办法治吗?”“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不过吃些中药可防止继续发展。

”这个病人也拿着药方走了。

金大夫的手搭在了又一个病人的手腕上,仔仔细细地号脉之后,他把病人家属叫到一旁,说:“您爱人患的是支气管肺癌,应该赶快去医院做个支气管镜检查。

”“前几天刚做了支气管镜,医生也说是这病。

金大夫,您说还有办法治吗?”病人家属焦灼而又满怀希冀地说。

金大夫皱着眉头想了想,“病人患有严重的冠心病,血糖也很高,不适合手术,只能做保守治疗。

”“怎么?您连他的冠心病和糖尿病也查出来了?您真神!”……他,近40年来用其独创的脉诊法累计诊病达20多万人次,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有效率均在85%以上。

他把自己的脉诊理论命名为“金氏脉学”,并先后出版了《脉诊新法》、《金氏实用脉学》、《金氏脉学》和《我的脉学探索》4部脉学专著。

其中,《金氏实用脉学》一书荣获世界传统医学突出贡献奖和山东省残疾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金氏脉学》获国际科技优秀成果奖,《我的脉学探索》一书被列为“中医新课堂丛书”。

鉴于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先后被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医药界精英等荣誉称号,2010年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还为其申报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兼任世界中医联合会脉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华人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脉象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脉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十几项职务,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1、周华青耄耋⽼⼈和他的图像诊脉法形。

应当说,这本⼩册⼦是有独特见解的。

它源于传统脉学,⼜有别于传统脉学。

传统脉学“切脉之道,全贵⼼灵⼿敏,活泼泼⼀⽚化机,⽅能因应。

此在平时讲求精切,阅历即多,指下之妙,得之于⼼,不能宣之以⼝,实有此种境界。

”(医醇虅义),周⽼将“不能宣之以⼝”的脉象⽤绘图⽅式表达,这种创新的勇⽓令⼈钦佩,我仔细体会他绘的脉象,有的⼏乎是传统脉象的“写意”,带有传统脉象的内在印记,也有的脉象,不结合具体病例是较难理解的,已收编在该书中的⾼⾎压、红细胞等脉象,可能实⽤价值并不⼤,但对初学者熟悉这种诊脉⽅法也许会有帮助。

⽆庸讳⾔,由于周⽼接触病例、病种的局限性,他的图像诊脉法所编⼊的病种还不多,此外,周⽼没有系统学过西医基础理论,对涉及的有些问题,讲的并不太清楚。

这是要请读者明察的。

作为周⽼的个⼈临床经验,不够完备,不够严密,也是难免的。

我想,周⽼的这本⼩册⼦如果对进⼀步探索脉学有⼀点启发,这就是对作者最⼤的安慰。

“夫脉者,医之⼤业也。

”(备急千⾦药⽅)脉学的研究正在深⼊。

据说有的研究机构已设计出新的⼀代诊脉仪,能客观描绘出各种脉象。

这样描绘的脉象如能与特定的疾病相对应,那就为提⾼诊脉正确率、加快诊脉速度带来了希望。

周⽼的图像诊脉法如能与这类仪器相结合,可能会提⾼其科学性和可⾏性,也便于推⼴了。

此⽼脉学思路独特,可惜未见传⼈。

出版时间: 1991。

⽹上说:⾮常好学的传统中医上乘脉学《图像诊脉法》,⽐〈⾦⽒脉学〉好学,容易掌握!周华青从长期实践中,将特定疾病的脉象⽤图象描绘出来,创造了这种图像诊脉法 ,这种⽅法对快速诊病有较⾼的参考价值!内有图像诊脉法,临床⽤药原则,临床治疗⼤法,临床常⽤⽅,临床⼩验⽅。

2、李新儒他推⾏波浪脉诊理论,发明了⼀种速成波浪脉诊对卡盘,该盘可使学者很快学会并掌握诊病⽅法。

3、⾦伟⾦伟先⽣历经近30年的探索研究、数万⼈次的临床诊治,以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相关科学的知识和成果,以脉诊为⼿段,⽤数学为量化⼯具,创造性地提出了⼀种崭新的脉学理论——⾦⽒脉学理论。

金伟脉学特点

金伟脉学特点

金伟脉学特点金伟脉学特点金伟脉学是一种以人体经络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它是由中国著名针灸专家金伟教授创立的。

金伟脉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人体经络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探究了其与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分析金伟脉学的特点。

一、理论基础1.1 经络观念经络观念是中医学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而金伟脉学则更加重视经络在身体中的作用。

在金伟脉学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同时也是人体内部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经络与器官关系在传统中医学中,经络与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而在金伟脉学中,则更加注重研究经络与各个器官之间具体的联系和作用。

通过对不同经络所对应器官、组织、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金伟脉学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

1.3 经络与病理关系在金伟脉学中,经络还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经络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和作用进行深入分析,金伟脉学提出了一套基于经络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二、诊断方法2.1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金伟脉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感受和分析,可以判断出患者身体内部气血运行情况、器官功能状态等信息,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2 经络诊断与传统中医学相比,金伟脉学更加注重经络在诊断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询问和按摩等方式对患者经络进行检查,并根据不同经络所对应器官、组织、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疾病。

三、治疗方法3.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金伟脉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不同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和器官功能等方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金伟脉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选用不同功效、性质和组成的药材,配制成特定的方剂,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配和服用,从而达到治疗、调理身体内部环境等方面的目的。

我眼中的许跃远老师(象脉学推荐)

我眼中的许跃远老师(象脉学推荐)

我眼中的许跃远老师(象脉学推荐)有恃无恐 2021-01-10收藏赞分享不想煽情,也不想像别人那样歌功颂德。

本小文,只是想通过我和许老师过去见面的经历,以及许老师目前的动态,还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老师。

师不我待,这词我在谭无边老师身上深刻体会到——好的老师,是需要毫不犹豫去报名学习的,惜缘。

许跃远老师,是中医世家,中西汇通30年,孜孜不倦研究脉象。

他首次提出寸口脉的神经学与血液供应分属内容,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

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并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漾脉、奇脉、脉晕点等脉象,并试图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

脉象图的发现为脉诊提供了形态学内涵。

他认为脉象是人的体征,需弃门户之见,倡导中西互补、六诊断病。

许老师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唯诊脉察病独具慧眼,对多种疑难病症,候脉知病,中西互参,每获奇效。

(来自百度)大学时期对脉诊的喜爱 & 对许老师的误解在大学时,凭借我妈一句话:“脉诊这么不好掌握,你专门多研究一下呗。

”我就将图书馆所有脉学的书籍认真的看了一遍,在网上搜索所有能找到的脉学文献,跟我基础导师提出不急认病先学脉诊的想法,研究当下脉诊仪感应探头的设计所以对脉象要素了然于心……曾经将小木块放在水上,用手下按,体会李时珍所属“浮脉”之感,曾经用小刀挂竹子体会“轻刀刮竹”的“涩脉”感,曾经剪各种吸管、胶管、水管去体会不同的软硬、粗细……不做逗比的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手感是什么,相信很多同道跟我有同感。

逐渐,脉学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诊断方式了。

有一天,我在书店,又看到了这么一本脉学的书籍,这也是我最后一本没有看过的脉学书籍。

之所以推到最后,因为他的名字。

《大医脉神》,当时无神论的我觉得自我称神的不是个谦虚的人。

推迟看老师的书是我一直以来也非常后悔的事。

警告后学,不要因为任何的外界的表相而错过和老师的缘分,切记。

更何况真实的许老师也是谦逊的君子,后来我才明白,“神”之称谓于此脉法来说也不为过。

许跃远,独创“象脉学”,可直接诊断西医疾病,人称“中华脉神”

许跃远,独创“象脉学”,可直接诊断西医疾病,人称“中华脉神”

许跃远,独创“象脉学”,可直接诊断西医疾病,人称“中华脉神”脉诊是中华医学的瑰宝,中医四诊之一,名医扁鹊就是以脉诊闻名的,可惜扁鹊的神技少有传世,估计已经失传,好在后世有李时珍、李士等名医所写脉学专著流传于世,使得这门古老的医技得以传承。

在现在当代中医脉学界,学有体系的人只有许跃远先生一人了,他素有“中华脉神”之称。

许跃远先生是回族人,生于1955年安徽寿县。

中医世家出身,早年是学习研究西医的,他之所以学习中医还是因为对中医脉诊产生质疑才开始关注的。

他在从事西医治疗过程中,通过几次偶然病例发现,当人体内脏有病时,疾病的信息竟然可以脉气团的形式出现在脉流中,这让他产生了好奇,难道不凭借仪器,一个人的身体状态真的只凭手腕三寸之地就能诊断出来吗?于是在人到中年后,反而开始发奋研究中医和脉诊。

他慢慢发现了人体各脏器脉气和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些发现也得益于他是一个全科的西医医生,每当脉诊结果出现疑难之时,他就可以用理、化手段进行检测校验,这样让学西医的许跃远沉迷到了中医脉诊中,一发不可收拾,一琢磨就琢磨了二十多年。

经过数十万次的脉诊临床积累经验,他独辟蹊径,终于练就了临床上触脉知病,直接诊病的一身特技。

传统中医的脉象学只能辨别人体的寒热虚实和病位病热,脉诊得到的脉象信息仅可对症状进行解析,而缺乏对于疾病的整体认识。

许跃远先生丰富和发展了古代脉诊的应用范围,他首次提出了寸口脉的神经学和血液供应的分属内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并确定了风脉、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还规范了兼脉的命名方式,提出了摸脉人的诊脉思想。

许跃远先生耗费数十年光阴,独创了“象脉学”,并且著成了《象脉学》一书,让扁鹊神技得以重现人间。

本书详细介绍了指下寻形,心中成象的候脉方法,为临床诊断疾病另辟蹊径,是脉学研究的不传之作。

《象脉学》是打开人体信息之窗的捷径,对于中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平时研究脉诊非常值得一看。

许先生的象脉学可以直接步入诊病层次,脉诊三分钟,连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确判断,甚至几毫米的息肉都可以辨别,三指之下,病态顿查,脉诊的准确率可以替代四诊和现代医学仪器。

【崔氏名人】崔嘉彦与中医脉学经典《紫虚脉诀》

【崔氏名人】崔嘉彦与中医脉学经典《紫虚脉诀》

【崔氏名人】崔嘉彦与中医脉学经典《紫虚脉诀》崔嘉彦(1111—1191年),字希范,号紫虚、紫虚道人,别人称呼他为‘崔真人’,南康(今江西九江)人,道士。

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担任‘知南康军’,崔嘉彦在不远的西原山建立道观。

他撰写了《紫虚脉诀》(又称《脉诀》、《四言脉诀》、《崔真人脉决》、《东垣脉诀》、《方脉举要》等)、《注广成先生玉函经》三卷、《紫虚真人四原论》等著作。

人们都知道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却往往不知道他1564年著的另一部中医脉学经典《濒湖脉学》。

该书以鲜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分析、鉴别27种脉象,编成歌诀。

把自己父亲李言和自己一起研究的《紫虚脉诀》进行增改,放进该书中,该书相当于崔嘉彦的《紫虚脉诀》的升级版。

这本脉书流传很广,是中医脉学经典著作之一。

而在他之前,中医们基本上多依靠王叔和的《脉经》和这本《紫虚脉诀》来学习掌握脉学的。

根据资料记载:朱熹与崔嘉彦时常来往,常向崔叩问养生济世之术,对他的医术高度评价。

崔嘉彦的行医事迹除了朱熹之外,少见于其他人的著作,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他更多的妙手回春的具体医案。

他的弟子名医刘开也撰写了不少医学理论,徒孙张道中在1330年,把崔嘉彦一生医学理论进行整理成了这部脉决,后来由元朝的‘东垣老人’、名医李杲校评。

陶宗仪在他的著作《辍耕录》写道,“宋淳熙中,南康崔紫虚隐君嘉彦,以《难经》於六难专言浮沉,九难专言迟数,故用为宗,以统七表八里,而总万病”。

这本书一共3000字,按照四字一句写成,押韵叙述,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它成功地将复杂深奥的脉学知识以简明晓畅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学医者习诵、理解和掌握,易于推广,以至成为后世学习和传授脉法的重要蓝本,反复为其它脉学著作所借鉴。

该书对脉学理论的总结,对中医脉学理论传承光大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库全书》、《遯庐医学丛书》等书库都收录了这本脉学书,现代《中医诊断学》都或多或少要评点他的这本经典脉学著作。

详解台湾臧正传的臧氏脉学

详解台湾臧正传的臧氏脉学

关于臧氏脉学臧氏脉学是臧正传先生由其先辈传承,并经多年临床研究出的一套独立完整的脉学体系。

根基于《黄帝内经》,注重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并依脉将方切入,予以改善、调理体质及修复损伤脏腑,使五行逐步相因,进而解除症状,对各种疑难杂症有神奇的疗效、高治愈率。

见证了臧氏脉学的神奇疗效,感念臧正传先生中医传承之心,2002年开始,在台湾达观中医诊所林医师的支持下,达观中医诊所全力实践应用臧氏脉学,并于2008-2016年举办了5期臧氏脉学研习班。

为便于传播中医,2007年开始,臧正传先生在福建中医药大学进修学历,带教了数十名临床专业学生,义诊了大量病人。

与学生一起,2014年在福州市鼓楼区大儒世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初设诊所,2016年进入福州仓山区颐希堂中医门诊部,2017年在福州市鼓楼区创办福州同和堂中医门诊部。

期间,2015年在泉州、福州各举办了1次研习班,2017-2019年在同和堂连续举办了3次研习班。

2020年11月开始,臧氏脉学传承人与专业中医平台“中医家”合作。

不到半年,传播覆盖传统中医从业人士30%以上,连续3次成功举办线下精讲实操班,并已有普及性的线上课程。

主要学员有:私立医院院长、体制内名中医、民间名中医、连锁医馆创始人、中医博士、中医硕士、独立诊所经营人……,区域遍及全国大江南北。

臧氏脉学由来节录2016年台湾第五期臧氏脉学研习班的前言稿(下述),可了解臧氏脉学由来大致过程。

【今日有幸和诸位热爱中医朋友研讨体质调理的另类医学,非常欢愉。

它不是本人职业,更非事业,而是伴我一生的兴趣,进入临床,已逾40年,接触的患者,皆熟识亲友,1979年陆续治愈直肠癌、肝硬化等末期患者,慕名而来病人非常多,每个人都要结果,也跑不掉尝尽神仙、老虎、狗的感觉。

中医典籍记载的特效方、方剂学、伤寒、金匮、温病及清末名医如陈修园、王清任等家名方,皆曾试着去用,抱着满怀希望,初期效果梃好的,缓解酸痛,速度很快,过不了两日又犯,始终无法结案,期间死最惨的就是气喘病。

脉学心悟+李士懋+田淑霄

脉学心悟+李士懋+田淑霄

《脉学心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懋田淑霄名师介绍:李士懋(1936.7~)男,山东黄县人。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为中医脏象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心脑理论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临床崇尚经方,形成以脉诊为中心的辩证论治方法。

擅长中医急症及心脑血管病。

1962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毕业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197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任教至今,现为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徒导师,国家新药评审委员。

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我国中医院校第一届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六年间,受秦伯未、任应秋、刘渡舟、赵绍琴、董建华等诸多老师的教诲,打下了较扎实的中医功底。

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锻炼了坚实的临床功底。

197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又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及各家著作,理论有了较大提高。

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以脉学为中心的辩证治体系,以心脑血管病为临床专长。

代表专著有《脉学心悟》、《温病求索》、《濒湖脉学解索》、《中医内科急病医案辑要》等。

发表学术论文计78篇,专著及合著16部。

科研9项。

研制并获临床批件新药5项。

获奖情况:降脂胶囊的研究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软脉胶囊的制究(新药基金资助项目)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脑栓通胶囊的研究,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社会兼职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心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新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药基金评审专家脉象千变虚实为纲脉象确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医家将其分为24种脉,27种脉,34种脉等,另外还有怪脉、真脏脉。

而且,两手脉象可各不相同,寸关尺三部亦可各异。

除单脉外,常又有很多兼脉,纷纭繁杂,的确难于掌握。

如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呢?历代医家都作过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将脉分为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脉学高人原文地址:当代脉学高人作者:紫林道人1、周华青耄耋老人和他的图像诊脉法大约在三四年前的春夏之交,由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引荐,得以拜识周华青老人。

周老出身贫寒,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曾任安徽省zhengfu 办公厅负责人、铜陵市副市长等职。

几十年来,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他孜孜不倦研习歧黄之术,很有心得。

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周围同志看病,素有口碑;离休之后,他不享清福,却一心专攻中医脉学。

据说他创造了一种图像诊脉法,极为灵验,一搭脉便可断病。

对此,我有点半信半疑。

我学过一阵子中医,深知切脉非易。

古人云: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

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辨乎哉!(古今医统大全)脉学老祖师王叔和早有话在先,叫做: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切脉确实很玄,玄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地步。

周老不仅能快速切脉,而且据病绘脉形,编写讲义,开班授徒,搞得轰轰烈烈,其诊脉究竟如何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正好那天有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陈君、中医学院老师顾君一同前往。

坐定之后,周老嘱我们稍事休息,以候心静脉定,接着便为我诊脉。

他三指一搭,屏气静思,即刻脱口便说:你的膝盖有问题。

我为之一惊。

半年前,我因髌骨粉碎性骨折动过手术,当时尚未完全康复,但在平地上走路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我与周老素昧平生,他不可能知道我的病史。

我心中暗暗称奇,表面上却未置可否,即请周老为陈君诊脉。

不出几分钟,周老为陈君报出胃肠道等几种疾病来,我们这位见多识广的记者同志连连点头。

归途中,我与陈顾探讨周老的诊脉术。

顾是行家,执言较为谨慎,他认为不能排除偶然性,必须有足够的病例,并且要作过统计学处理,才能下最后的结论顾君言之有理,我也有些疑虑,怀疑周老的诊脉是否羼杂了望诊的因素在内,但腿部外伤岂是面部望诊所能洞察的呢!陈君认为,周老视力不济,即使结合望诊,他的切脉断病也是很准确的了。

此后,我又去拜访过一次。

周老毕竟年事已高,且听觉不灵,交谈不易,他所介绍的图像诊脉法我只听了一个大概。

不久,他的儿子周秉山和弟子韦旱平将周老的一本油印讲义送来,那就是这本图像诊脉法的雏形。

应当说,这本小册子是有独特见解的。

它源于传统脉学,又有别于传统脉学。

传统脉学“切脉之道,全贵心灵手敏,活泼泼一片化机,方能因应。

此在平时讲求精切,阅历即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以口,实有此种境界。

”(医醇虅义),周老将“不能宣之以口”的脉象用绘图方式表达,这种创新的勇气令人钦佩,我仔细体会他绘的脉象,有的几乎是传统脉象的“写意” ,带有传统脉象的内在印记,也有的脉象,不结合具体病例是较难理解的,已收编在该书中的高血压、红细胞等脉象,可能实用价值并不大,但对初学者熟悉这种诊脉方法也许会有帮助。

无庸讳言,由于周老接触病例、病种的局限性,他的图像诊脉法所编入的病种还不多,此外,周老没有系统学过西医基础理论,对涉及的有些问题,讲的并不太清楚。

这是要请读者明察的。

作为周老的个人临床经验,不够完备,不够严密,也是难免的。

我想,周老的这本小册子如果对进一步探索脉学有一点启发,这就是对作者最大的安慰。

“夫脉者,医之大业也。

”(备急千金药方)脉学的研究正在深入。

据说有的研究机构已设计出新的一代诊脉仪,能客观描绘出各种脉象。

这样描绘的脉象如能与特定的疾病相对应,那就为提高诊脉正确率、加快诊脉速度带来了希望。

周老的图像诊脉法如能与这类仪器相结合,可能会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便于推广了。

此老脉学思路独特,可惜未见传人。

出版时间:1991。

网上说:非常好学的传统中医上乘脉学《图像诊脉法》〈金,比氏脉学〉好学,容易掌握!周华青从长期实践中,将特定疾病的脉象用图象描绘出来,创造了这种图像诊脉法这种方法对快速诊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内有图像诊脉法,临床用药原则,临床治疗大法,临床常用方,临床小验方。

2、李新儒他推行波浪脉诊理论,发明了一种速成波浪脉诊对卡盘,该盘可使学者很快学会并掌握诊病方法。

3、金伟金伟先生历经近30 年的探索研究、数万人次的临床诊治,以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相关科学的知识和成果,以脉诊为手段,用数学为量化工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脉学理论——金氏脉学理论。

该理论可视为传统中医脉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全新的学说。

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脉象的生理学、病理学和物理学的本质,详解了脉搏成因的动力学和脉动流量学概念,论证了脉搏是机体生理病理信息的载体,进而论述脉形动态改变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脉诊,对疾病的诊断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定性、定量和定位,且无损伤。

它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5%以上,是对传统中医脉学的创新和突破。

本书作者金伟先生虽然是一位盲人,但其脉诊达到了85%的准确性!被国家人事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4、崔鑫伟无学历的草根中医代表,确实有点功底,可能有特异功能。

他的实例说明中医并不是你看的书多或临床多就一定会技术精湛,而是还需要有一定的悟性。

他讲究:在诊脉时应心脑具空,以感其型而外应其像。

提倡:应凝神内视,调节呼吸,待呼吸变为匀细绵长之鼻息时,心神亦会随之而安宁,此时在下指诊脉,方可收心手相应之效。

他在指腹的运用方面比较好:以最敏感的指腹部位分成相等的若干等份如绿豆粒大小,然后在逐渐扩展范围使其满布整个指腹达到网状为止。

代熟练后熟记于心在使其恢复空白,在临诊时收发由心。

他分为五部脉。

把脉诊的三部延长到五部尺部下为膝关节;再下一个位置为踝关节。

此两个位置以指腹的中间为点。

寸部上(腕横纹)为头部。

左侧为全身的肌肉骨骼,右侧为全身脏腑各组织。

肩关节在颈部略下的血管壁的两侧,肘关节、腕关节依次向下排列。

把寸、关、尺三个部位视为整条脊柱。

他的新脉有:断弦脉:、假革脉、半币脉、双刃脉等。

他的肺的取位亦与人不同。

肺癌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肺癌患者可以在此位置摸到血管的张力较为紧张,同时在此位置又可感到似有斜针在搏,略有刺手感。

肺气肿的患者在此位置所摸到的血管的张力紧张度极为明显,似乎有将突破血管而外出并且跳动非常激烈。

而同时还会有炙手的感觉明显高出以上诸症。

支气管炎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而支气管在此处稍沉取便可得之,患者的此处脉的张力有一定的紧张度及炙手感。

气管炎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而支气管在此处稍沉取便可得之而在顺势上推则为主支气管、气管,而气管炎的诊断则在气管位置的脉搏的张力紧张度的增加及炙手感。

其余的也有别于传统脉学与其他人的诊脉部位。

我去年整理了他的资料,很零碎,制成ppt,只完成了一半,因为学寿小云教授的课,没继续搞完。

5、黄家医圈黄传贵的简易脉技脉诊是黄家医圈医学诊断的灵魂,它的诊断有五种方法,其中脉诊有1521 部,今天讲九部:横单脉组,它定位的位置在桡骨突后缘,它是在寸关尺的尺部的后缘,然后这三个指头取齐、取平位于桡骨头后缘的桡动脉上。

脉分三层,上脉、中脉和下脉。

上脉三指取齐、取平位于桡骨头后缘的桡动脉上,由上往下压,刚刚触到的脉叫上脉,然后由上往下压,压到三指下面没有脉通过为止,然后由下往上松放,刚刚通过的脉叫下脉,在下脉压力一半之处的位置所获得的脉叫中脉,这是三层脉的判定。

第三是三层脉的应用,上脉管心、肺、肾,即三个指头中,上两个指头(食指和中指)管心,中指和无名指的这两点管肺,食指和无名指另两个脉动点管肾脏;再说中脉,指食和中指管肝,中指和无名指管胆,食指和无名指管脾;下脉上,食指和中指管胃,中指和无名指管肠,食指和无名指管膀胱。

两个脉动点之间的位置形成定位脉组,在横单脉位上主要根据脉跳动的强弱来判定,如何判定一个人健康、有病才以及病的轻重?如果两个脉动点之间动力一样,比如食指和中指在上脉处管心脏,如果这两点的脉动点跳动力度一样,说明心脏没病;若其跳动有差距,说明心脏有病.其病的轻重就看这两点之间的脉跳动的落差大小,差距越大,病越重;差距越小病越轻;没有差距没有病.在横单脉组上就是这样的简单办法。

6、王光宇单纯依靠脉诊,就能推断出“浅表性胃炎”、“子宫肌瘤”…… 等精准结论!一位行医40 多年的老人,靠脉诊就能诊断出患者?部分疾病,准确性达80%以上!他在有生之年,亲自带教青年中医师,把独特而神奇的中医“精准脉诊”传承下去! 探索与发现有了这套书,哪怕通读或精读了,并不代表自己就能掌握了书上的本领,何况没有带进门的师傅指导,有些知识看了也好像又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的与自身体会又不尽相似。

我就像叫化子捡到银子又无纸包,肯了几天书,年纪大了看多了也记不住,干脆又把它束之高阁了。

1995 年末,我大女儿怀孕了,让我切脉,也想辨男女,且看稍有出血是否有什么异常。

我刚把完她双手的脉,还没讲,老伴就喊开午饭,吃了饭各奔东西。

晚间老伴问我:“你替玉萍把脉怎没讲话?”我言:“你要开饭,餐毕她走了,我咋讲?”老伴又问:“结果怎样?”我也只说了两句:“好像怀的是儿子,但与正常孕脉又不一样,怎么滚来滚去,像滚珠脉。

”此后大家再未谈及此事,一个月后经西医权威人士多次诊断,多次B 超检查才发现是“宫外孕” 。

当晚,我拿出《传世藏书》,翻出《濒湖脉学》,一条一条的对起我当时摸脉的感受,看到底是什么脉?看到涩脉项下主病诗:“ ................................................... 女人非孕即无经 ..... 。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既是胎病,无孕为败血)。

”反过来又看前面:“涩脉.. 短而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对!我感到的滚珠脉就是一止复来。

“宫外孕”不就是胎病吗?我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查书呢?早发现我女儿不是早就从危险状态解脱了吗?同时我又很兴奋,这祖宗留下来的脉诊技术确确实实是仍然能在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挥显著作用的实用诊疗技术。

书中那简洁的文言文再不是枯燥的文字、艰涩难懂的语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医先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

由于认识上的飞跃,从此使我坚定的走上了研究脉诊的道路。

对涩脉的认知,也使我破除了对脉诊技术向往,但又有可遇不可求的悲观情绪,加大了自学、实践、提高脉诊技术的信心。

另一方面濒湖脉学对涩脉的描述又发展了人们对涩脉的不同感受。

原文: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三五不调(《素问》)。

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

如病蚕食叶。

那么到底什么感觉才能简捷真实的确定涩脉呢?或者兼而有之?或者有些感觉并不正确呢?我能去怀疑前人的感觉正确与否吗?下面一段李时珍就有他自己的见解:“涩为阳气有余,气盛而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