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殷墟

合集下载

殷墟文明演讲稿范文三分钟

殷墟文明演讲稿范文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殷墟文明。

殷墟,作为我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一同领略殷墟文明的辉煌。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殷墟的历史。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商朝自汤王建立以来,历经17代31王,共554年。

而殷墟则是商朝晚期的都城,历经8代12王,历时273年。

这里曾是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象征。

殷墟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

当时,一位名叫王树声的农民在挖井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块青铜器。

随后,考古学家们开始对这片土地进行挖掘,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骨器等文物,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殷墟,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一、甲骨文:殷墟文明的瑰宝甲骨文是殷墟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它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据统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共计15万片,其中包含约4500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多为占卜、祭祀、征战、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青铜器:殷墟文明的辉煌青铜器是殷墟的另一大亮点。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包括礼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司母戊大方鼎。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

这些青铜器不仅反映了殷墟时期的工艺水平,也展现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风貌。

三、玉器:殷墟文明的瑰宝玉器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包括琮、璧、圭、璋、璜等。

这些玉器多为礼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玉人。

玉人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反映了殷墟时期的审美观念。

四、骨器:殷墟文明的见证骨器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也不占少数。

这些骨器多为生活用品,如骨针、骨刀、骨簪等。

殷墟保护案例

殷墟保护案例

殷墟保护案例
殷墟,又称殷墟遗址或商代遗址,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镇的殷墟村。

殷墟是商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典籍《殷墟文字》所记载的先民活动地。

殷墟保护案例如下:
1. 山西博物院的殷墟考古发掘与保护:自1928年开始,山西
博物院陆续对殷墟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

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遗址进行了保护,并建立了专门的博物馆,将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展示和研究,使更多人了解殷墟的历史和文化。

2. 安阳市殷墟考古保护区的建立:为了更好地保护殷墟遗址,安阳市政府于1988年成立了殷墟考古保护区,对遗址进行了
封闭和围墙保护,并设立了严格的进出口管理制度。

保护区内建立了访客中心和导览路线,方便游客参观和了解遗址的历史。

3. 发掘和保护工作的持续进行:除了早期的考古发掘,殷墟的保护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

每年都会有考古专家和学者前往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对新发现的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并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推广。

这些工作的持续进行对于保护殷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4. 殷墟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殷墟遗址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为殷墟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国际合作机会。

总的说来,殷墟的保护案例主要包括对遗址的科学发掘、建立
保护区和博物馆、文物的修复和研究、持续的保护工作以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殷墟得以得到科学的保护和研究,并能够向公众展示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殷墟文明演讲稿范文

殷墟文明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殷墟文明这一古老而辉煌的话题。

殷墟,位于我国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是我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纪年、有考古发掘、有科学研究的古都遗址,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殷墟的历史。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历经17代,历时近六百年。

商朝的都城曾多次迁移,而殷墟则是商朝晚期的都城,自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历时约150年。

殷墟不仅是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殷墟文明的辉煌。

一、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这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是世界最早的文献资料之一。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大量信息。

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二、青铜器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高1.33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精湛,反映了商代高超的冶金技术。

三、宫殿宗庙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宫殿宗庙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妇好墓。

妇好墓是我国商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包括玉器、青铜器、骨器等,为我们了解商代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殷墟的考古发现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殷墟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1976年,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商王武丁的陵墓,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商代帝王陵墓。

此后,殷墟的考古发掘不断深入,为我们揭示了商代社会的许多奥秘。

总结来说,殷墟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商代社会的繁荣与辉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殷墟文明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王朝的繁华古都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王朝的繁华古都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王朝的繁华古都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都城遗址见证了商王朝的繁华与辉煌。

商朝的都城遗址分布在中国的多个地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实际上作为商朝都城的安阳殷墟遗址。

本文将介绍商朝的都城遗址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

商朝的都城遗址分布广泛,包括安阳殷墟、郑州二里头遗址、商丘神龙岩等。

其中,安阳殷墟是商朝的主要都城遗址,也是目前发现最为完整的商朝遗址。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距今已有约3700多年的历史。

该遗址共有12个发掘区域,包含宫殿、祭祀场所、商业贸易区、居民住宅等不同功能区域。

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商朝的都城遗址见证了一个繁荣而富饶的社会。

商王朝建立后,商都开始以安阳殷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规划。

城市中心是皇宫和祭祀区,周围环绕着商业贸易区和居民住区。

商朝的贵族和王室居住在宫殿内,享有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商人则通过贸易活动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商业贸易区成为商王朝的经济中心。

人民则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区域,从事农耕和手工业。

这种城市规划与社会分工的结合,确立了商朝社会的等级制度。

商朝的都城遗址也揭示了未解之谜和历史之谜。

安阳殷墟的出土文物中,包含大量的甲骨文和铸铜器,为我们研究商朝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甲骨文是商朝贵族和官员用于卜辞和记录的文字,破译甲骨文可以了解商朝的政治、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商朝的铸铜技术水平也相当高超,出土的铜器丰富多样,反映了商王朝的工艺制造水平。

这些重要文物的发现,使我们对商朝的研究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商朝的都城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

安阳殷墟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玉器等精美的工艺品,展示了商朝的工艺技艺和艺术风貌。

商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装饰华丽,成为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商朝的玉器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玉雕技艺在商朝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安阳殷墟发掘历史殷墟是中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

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

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

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

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

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

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

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

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

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开始殷墟的发掘工作,主要参加者有李济、梁思永等人。

从1928年10月到1936年6月,共进行了15次发掘。

发掘面积共约4.5万平方米,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在后岗首次发现了晚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3个地层的叠压关系;在西北岗西区和东区发掘了13座大墓和大批祭祀坑,证明这里是王陵区;在小屯发掘出一批宫殿和宗庙遗址。

三讲殷墟ppt课件

三讲殷墟ppt课件
在殷墟的墓中,有4个墓道的是王墓。这是在喻示着 ‘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归我管’。换句话 说,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
中国最早的女将军-------- 妇好汉白玉 雕像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 好雕像,这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 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 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 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 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 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 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 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 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 权的象征。
文献记录
盘庚,生卒年不详,祖丁子, 在位28年,病死,葬于殷(今河南 省安阳县小屯庄)。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政治腐败,贵 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 重的危机,盘庚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决定放弃原来的都城,迁 都到殷,以抑帛贵族的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并减轻些自然灾害。 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迁到 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尚书.盘庚> 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 削,终于安定了局面.奴隶的血汗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 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 商。盘庚迁殷,再度复兴了商朝,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 盛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
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当代学者认为:文字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产生以后统治阶级的需要。
因此,文字的真正产生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是,而不像有些人认为所主张的 是阶级社会出现的标志。中国文字出现于商代或更早一些。甲骨文是一种较成熟的 文字。

殷墟

殷墟

殷墟作者:暂无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2014年第36期神秘宏大的古老都城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

它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商部落推翻了夏朝统治,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国都由奄迁至殷,自此,这座都城历经了8代12位皇帝255年的统治。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城市化为废墟,自此史称殷为殷墟,即殷的废墟。

殷墟的宫殿宗庙遗址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

王陵遗址自1934年以来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

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延长了殷商的历史时间,延伸了殷墟的范围。

1928年到1937年间,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了15次大规模的殷墟挖掘工作,发现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与殷墟王陵遗址,以及大量文化遗址。

此后这座商代都城渐为人知,书面记载已经证实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古都所在地。

考古发掘工作在二战结束后完成。

1995年,安阳市成立殷墟管理处,负责殷墟的保护和日常管理事务。

殷墟的发掘几乎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2006年,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基于以下标准将“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准Ⅱ: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它展示着各种重要影响力的相互交流以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包括文字体系。

关于河南殷墟的导游词5篇

关于河南殷墟的导游词5篇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

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

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0xx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河南殷墟的>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河南殷墟的导游词5篇(一)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

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

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

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

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20xx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

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商代后期都城)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景区。

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殷墟外文名称:Yin Xu地理位置:安阳市小屯村景点级别:AAAAA级著名景点:王陵遗址、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保护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地位:被证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建造年代:前1319年—前1046年目录1、位置境域2、文物遗迹宫殿宗庙王陵遗址洹北商城3、发掘沿革史影疑云铁云藏龟出土过程4、管理保护5、遗址价值甲骨文青铜器建筑特色史学价值考古学影响6、外界评价国内评价国外评价1、位置境域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地理坐标为114°18′50″E,36°07′36″N,海拔约80m,长宽各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 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

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

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

2、文物遗迹宫殿宗庙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

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沟,将宫殿宗庙环抱其中,起到类似宫城的作用。

宫殿宗庙区还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

王陵遗址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

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

其中,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

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洹北商城洹北商城位于洹河北岸花园庄,城址大体呈方形,东西宽2.15公里,南北长2.2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基槽。

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延长了殷商的历史时间,延伸了殷墟的范围。

洹北商城遗址的年代早于传统意义上的殷墟晚商文化,略晚于郑州早商文化,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处都邑遗址。

3、发掘沿革史影疑云据《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该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具备疆域国家形态的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

第一位商王名汤,于公元前16世纪初在“亳”(今河南郑州或偃师附近)建国,并迅速征服了周邻势力,稳定了商王朝的政治版图。

商朝的王位继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办法,前后共有31位商王。

商朝的都邑曾数度迁徙,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4] ,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商灭亡后,逐渐沦为废墟。

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殷墟的位置进行了较为确切的描述。

宋、元时期,安阳一带多有青铜器出土,引起关注,但被认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

铁云藏龟小屯位于安阳市西郊洹河岸边。

这一带地势略高,因此战国以来,特别是隋唐时期一度被当作埋葬亡灵的理想地点。

直到明朝时,才成为由数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居民点。

清末以来,小屯居民在耕作中常从地下挖到碎骨片。

19世纪末,当地传闻碎骨即所谓的龙骨,可以治病,于是村民收集碎骨片,或留作已用,或卖给中药铺。

从此,“龙骨”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掘出。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义愤自尽,所收藏龙骨由其子转售晚清学者刘锷。

1903年,刘锷将其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发现商代甲骨文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许多学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来。

各中药铺中的“龙骨”,一时间身价百倍。

由于贩卖甲骨有暴利可图,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点隐瞒起来。

1908年(一说说1910年),罗振玉经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于“滨洹之小屯”,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至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

1917年,王国维对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整理出商王世系表,进一步证实小屯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出土过程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

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

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证实了《竹书纪年》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记载,使得殷墟遗址曾经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1950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成为新中国首次殷墟发掘。

1976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

到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

1999年1月,在殷墟遗址东北部地下约2米深处,发现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于作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传统概念上的“殷墟”,分布上与旧的“殷墟”范围略有重叠,但整体在洹河北岸,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洹北商城”。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殷墟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宽,从殷墟文化分期到环境(如地理、地貌、植被、资源、动植物)等;从人种、人口、家族组织,到建筑业、手工业(如铸铜、制玉、制陶、制骨);从农业到埋葬制度、祭祀制度;从文字到艺术以及晚商社会的性质等,商朝逐渐成为信史。

4、管理保护1961年,国务院将殷墟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外围区的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后,河南省和安阳市政府,也颁布了与保护殷墟相关的管理条例,把殷墟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划定了殷墟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

1987年,安阳市政府征购小屯东北地(殷墟宫殿区)农田近8万平方米,对该遗址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在此兴建了遗址型的博物馆(殷墟博物苑),集中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成为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1988年,中国古都协会将安阳列入中国七大古都。

1997年,殷墟被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0年,考古界评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殷墟以最高得票数名列第一。

2001年,安阳市政府借助申遗,把殷墟宫殿、王陵遗址近千亩土地征用为国有,使其直接控制在政府的管辖之下,有效地阻止了小屯、花园庄向宫殿保护区的扩展,并投入巨资,将重点保护区内的居民拆迁安置到保护区外。

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保护殷墟是安阳的第一大功”。

2006年,安阳市政府先后投入15亿多元,全面治理殷墟周边环境,探索遗址的展示方法,建造了殷墟博物馆,集中收藏、保护、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动文物。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殷墟以符合世界遗产的第(ii)、(iii)、(iv)、(vi)条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列入国家首批12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5、遗址价值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对3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对甲骨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青铜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礼器有鼎、斛、簋、觚、爵等,乐器有铙、铃、钲等,兵器有戈、矛、钺、刀、镞等,工具有锛、凿、斧、锯、铲等,生活用具有铜镜、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装饰艺术品有人面具、人头面具、铜牛、铜虎、铜铃等。

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金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保留了当时的真实的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件。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礼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还有工具以及其他杂器。

1950年~1986年间,发掘所得礼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还有一些工具、艺术品和杂器。

1986年以后,仍有不少青铜器被发现。

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号墓——妇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种类齐全。

青铜器中铸造技术工艺最为精美的是礼器。

而殷墟出土的礼器,不仅种类多,而且形制多样,呈现圆、扁、方等形状,其中以圆形器为主。

最大最重的当属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铜器,也是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