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发展策略探究

创新型城市发展策略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飞速的进行着,但是仅仅停留在面积大小和人口密度上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最大的支撑。
创新型城市是未来城市的方向,探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策略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构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城市。
在构建创新型城市时,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精心谋划,有序推进。
要想探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策略,首先需要了解创新型城市的特点。
1. 驱动精神强:创新型城市拥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驱动力,并自然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圈。
2. 人力资源高素质:追求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创新型城市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不但有高学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有不怕苦、不怕累、敢创新敢实践的人才。
3. 产业结构优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城市形成以有产业等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格局,能够吸引大量的创新型企业进驻,带动新一轮创新。
二、深度挖掘创新潜力深度挖掘城市的创新潜力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创新潜力不足,城市发展难以获得加速。
要获取深度的洞察,关键是提升我们的洞察能力。
1. 深度分析产业链:寻找产业的痛点,能够发现有创新价值的领域,从而对症下药。
2. 利用人才智慧:集聚人才,激发潜力,引导产业发展。
从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挖掘城市知识资源,集聚人才,形成人才密集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3. 创新政策引导:政策作为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的法规创新,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
政策应当注重产业整合、资金扶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于创新型企业进行差别化扶持。
三、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打造一系列的支撑平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助推企业发展。
1. 创新孵化器:提供土壤,孵化企业快速成长,将不赚钱的“烧钱期”压缩到最小。
2. 创新投资基金:投资创新型企业,赚取高回报。
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研究报告摘要:一、引言1.苏州创新集群发展背景2.产业创新集群对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二、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现状1.创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2.创新集群的主要特点三、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成效与挑战1.创新集群带来的机遇与成效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苏州创新集群发展策略1.政策支持与引导2.优化创新生态环境3.提升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五、苏州创新集群发展的未来展望1.产业发展趋势2.创新集群的发展方向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苏州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本文将从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背景、现状、成效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苏州创新集群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现状1.创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苏州市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创新集群。
创新集群的形成,有助于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高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创新集群的主要特点苏州的创新集群具有以下特点:产业链完整,集群内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紧密;创新能力较强,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大,政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成效与挑战1.创新集群带来的机遇与成效苏州创新集群的发展,为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集群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尽管苏州创新集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如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领军人才和企业核心技术相对不足;创新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苏州创新集群发展策略1.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在创新集群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苏州市科学技术精编

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苏州市科学技术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苏发〔2006〕8号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各市、区委和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和直属单位: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综合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只有切实把自主创新摆上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才能促进“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延伸,才能培育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产业,才能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的迫切要求。
当前,苏州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苏州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存在着资源约束加剧、环境负荷加重、人口压力加大等瓶颈制约。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有利于切实将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苏州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苏州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苏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一直以来都在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苏州工业企业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成为了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苏州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为苏州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苏州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苏州的工业企业实力雄厚,但是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短板。
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苏州工业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 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苏州工业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不够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所差距,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 创新投入不足苏州的工业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了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展较慢。
在当前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时代,创新投入不足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4. 缺乏创新人才苏州工业企业在创新领域缺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虽然苏州有一定数量的高校,但是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企业在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针对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苏州工业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研发力量,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
苏州工业企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苏州工业企业应当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增加对研发人员的薪酬待遇,提升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苏州工业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高校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并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苏州创新创业发展成效研究

苏州创新创业发展成效研究摘要: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州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形成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苏州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构建了融合创业孵化、创业服务、金融投资、创业配套、产业联盟“五维一体”的创业生态体系,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为促进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城市发展;创新创业;发展成效(一)创新创业制度体系渐趋完善如下图所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苏州市已经逐步建立了一个涵盖从基础研发、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创办和成长的创新价值全链条,包含财政引导、税收优惠、产业扶持、金融扶持、人才激励以及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并兼顾创新和创业两大主题。
图1 苏州市创新创业制度体系构成图在科技创新方面,苏州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与时俱进地出台了系列重大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和综合创新优势,包括:《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20)》、《市政府关于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苏州市关于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1010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五大行动计划的决定》、《关于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创业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优化科研管理释放创新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包含科技研发、人才、企业、产业、科技服务以及科技金融等创新价值链各维度各环节的创新制度体系,极大地推动了苏州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苏州作为中国创新资源最为集聚的城市之一,具有创新生态系统优势明显。
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出发,探讨对策方案,以期提升苏州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一、现状问题1. 创新资源不够集聚苏州的创新资源相对零散,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各自为营,缺乏整合和协同创新的机制。
这样一来,很难形成创新生态系统,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 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苏州的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还不够密切,产业界与高校科研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还不够多。
这限制了创新成果的转移和应用,也使得创新活动的效率降低。
3. 创新环境不够有利在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苏州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限制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
4. 缺乏软硬件配套设施苏州在支持创新活动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如实验室设备、科研基地、科技园区等方面设施还不够完善。
5. 缺乏创新人才苏州缺乏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这将制约苏州未来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创新资源的集聚。
还应设立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合作机会和资源共享。
2. 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转移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鼓励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科研项目配套等,促进技术转移,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
3. 改善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活动效率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机制,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4. 健全软硬件设施,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政府应加大对创新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科研基地和科技园区的运营水平,为创新活动提供更为完善的硬件设施。
5.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政府要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手段,努力解决苏州缺乏高端创新人才的问题,为苏州的未来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江苏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和政策设计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v n h a e a o dsu yo h eae e r s Ja g usau n h rce sis n e u i r e .T ep p rh sag o td nterltdt o e , in s ttsa dc aatr t ,a dt nis mma zste h i i c h t i r e h
L n I Pig
( col f cnmi ,C l g f nier g X zo 2 0 8 C ia Sho o oo c E s oeeo gne n , uhu2 10 , hn ) l E i
Ab t a t W i h n fgo a o ei o sr c : t t e e d o l b l mp t in,i n v t n i t e c r o ei v n s f h o n r sa d rg o s r ai g h c t n o ai s h oe c mp t ie e so e c u t e n e i n .C e t o t t i n in v t e ct o sr ci n i o n y a mp r n n o a ie b e k h o g n o ai i c n tu t Sn to l n i o t ti n v t r a t r u h.b t as h n o ai e ma n f oh l .As a v y o a v u lo t e i n v t i o to d v
近2 0年来 ,尤其是进入 2 世纪以来 ,城市功 1 能呈现出由传统产业转 向高新技术产业 、由制造转 向研 发 、由生 产 转 向服 务 并 迈 向创 新 驱 动 的趋 势 , 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正 日 益成为信息 、技术 、品牌、 知识 、人才等创新资源 的重要载体和聚集 中心。在 核 心竞 争力 概 念 引人 城 市 研 究 后 ,将 创 新 定 位 为 城 市 的核 心功 能 与核 心 竞 争 力 的 主 张得 到 愈 来 愈 广 泛 的认 同 。 所谓创新型城市 (noav C y ,就是依靠人 I vte i ) n i t 才 、知识 、技术 、环境 、文化等创新要素在城市 的 有 效 聚集 ,通 过 营造 良好 的创 新 环 境 ,推动 城 市 在 新 知识 运用 、新 技 术 突 破 及其 产 业 化 的基 础上 实 现 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从 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和城 市发展 模式 。 我国 “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 战略 目标 ,在 此 背 景 下 , 国 内许 多 城 市 积 极 响 应 , 纷纷推出创建创新型城市时间表。继 20 年 国家发 08 改委批 准 深 圳 作 为 首 批 国家 创 新 型 城 市 试 点 之 后 , 21 00年 1 月再次批准大连、青岛 、厦 门、沈 阳、西 安 、广州 、成都 、南京、杭州 、济南 、合肥 、郑州 、 长沙 、苏州 、无锡、烟台等 l 6个城市开展 国家创新
苏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SWOT分析

周 丽 娟 (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摘要: 本文概述 了苏州市 自然、 社会经济现状等 , 通过对苏州市建设创新 邻 湖 州 , 东距 上 海 市 区 8 O千 米 , 江 苏 省 的 东 南 门 户 , 海 的 咽 喉 , 是 上
型 城 市 的 S OT分 析 , 即对 该 地 区 内部 和 外部 条件 等 各 方 面 内容 进 行 综 合 苏 中和 苏 北 通往 浙江 的必 经 之 地 。 W
概括 , 进而分析 当地的优劣势 、 面临 的机会和威胁 , 为苏州制定科学 、 合理 的 城市化发展 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 词 : 州 市 创 新 型城 市 苏
苏 州 市 是 中 华人 民共 和 国批 ; 特 大城 市 , 以及 经 国 务 院 批 准 隹的 的 较 大 的 市 , 沪 铁路 、 沪 高 铁 ( 建 ) 多 条 高速 公 路 贯 穿 全 境 。 京 京 在 和 S O 分 析 TW 苏州有光福机场 , 周边 有 无 锡 苏 南 国 际 机 场 、 海 虹 桥 国 际机 场 、 上 浦 20 0 6年 1月 , 中央 做 出 了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的重 大 战 略 决 策 。 建 东 国 际机 场 等 。 高 速 公 路 密度 达 到德 国水 平 , 交 通 部 授 予 的 公路 其 是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 先要 建设 创 新 型城 市 。 设 创 新 型城 市 既是 全 面 落 交 通 枢 纽城 市 。 州 是 我 国第 一个 获 批 轨 道 交 通 的地 级市 城 市 , 首 建 苏 目前 实科 学 发 展观 ,转 变 经 济增 长 方式 的重 大 举 措 ,更是 为 实现 我 国到 获 得 国 家 批 准 正 在 建 设 的有 地 铁 1号 线 和 2号 线 ,地 铁 1号 线 于 22 0 0年进 入 世 界 创 新 型 国 家行 列 这 一 宏 大 目标 而 展开 的基 础 性 、 战 2 0 0 7年 1 2月 2 6日举 行开 工典 礼 , 预计 2 1 0 2年 6月通 车。苏州地 略性 的重 要探 索。 铁 2号 线 于 2 0 0 9年 1 2月 2 5日开 工 建 设 , 计 2 1 预 0 4年 6月通 车。 目前 , 国 许 多城 市 积 极 提 出构 建创 新型 城 市 的计 划 , 我 以期 通 过 区 位优 势 能够 为 苏 州 创 新 型城 市 的建 设 提 供 有 利 的 外 在 支撑 。 引进 创新 战略 提 高 城 市综 合 竞 争 力 。 苏 州 要 在建 设创 新 型 城 市 的 竞 1 历 史 文 化 优 势 . 2 争 中 脱颖 而 出 , 必须 全 面 而 正确 的 分析 其 内部 条 件 和 外 部环 境 , 制 为 苏 州 建城 距 今 已有 2 0 5 0多 年 的 历 史 ,至 今 还 保 留着 许 多 有 关 定 科 学 、 理 的创 新型 城 市 战 略 提供 依 据 。 本 文 概 述 了苏 州市 自然 、 西 施 、 子 胥 等 的 古迹 , 里 仍 有许 多 当年 留下 的地 名 。 苏 州城 基 本 合 伍 城 社 会 经济 现 状 等 ,通 过 对苏 州市 建 设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S OT分析 , W 即 保 持着 古代 “ 路 并 行 、 街 相 邻 ” 水 河 的双 棋 盘 格局 、三 纵 三 横 一 环 ” “ 的 对 该 地 区 内部 和 外 部 条件 等 各 方面 内容 进 行 综合 概 括 ,进 而 分 析 当 河 道 水 系和 “ 小桥 流 水 、 墙 黛 瓦 、 迹 名 园 ” 粉 古 的独 特 风 貌 。城 市至 今 地 的优 劣 势 、 临 的机 会 和 威 胁 , 苏 州 制 定 科 学 、 理 的城 市 化 发 仍 坐 落在 原 址 上 , 国 内 外所 罕见 。 州 古城 和 苏 州 园 林 为 世 界 文 化 面 为 合 为 苏 展 战 略提 供 依 据 。 遗 产 和 世 界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 遗 产 ” 于 一 身 。 昆 曲 、 双 集 而 阳澄 湖 大 闸 S O W T分 析 法 又称 为 态 势 分 析 法 , 由美 国 旧金 山大 学 的 管理 蟹、 是 周庄是三张国际级、 重量级 品牌。 教授在 8 0年 代 初 提 出 来 的 。S O W T是 S rn ts 势 、 e k e s t gh 优 e W a n s 苏 州 园林 甲天 下 , 中 国十 大 风 景 名 胜 之一 , 中九 座 园林 被 列 为 其 劣势、 pr n i Op ot i s机 会 、 he t 威 胁 的简 称 。S O ut e T ras W T分 析 法 是 目 入 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 ,截止 2 0 0 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 为 前 广 为应 用 的一 种 战 略 分析 方法 ,是 一 种将 比较 优 势 与 劣 势 以 及 比 世界 口头 与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在 中 国 四大 名 园中 ,苏 州 就 占 有拙 政 较 机 会 与威 胁 相 结 合 的 分析 模 型 。 用 这 种 方 法 对 事 物 内部 的优 势 、 园 、 园两 席 ;吴 中第 一名 胜 ” 利 留 “ 虎丘 深厚 的 文 化 积 淀 , 其 成 为游 客 使 劣 势 和外 部 环 境 中 的机 会与 威 胁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可 以 为 以后 的 发 展 来 苏州 的必游之地 ; 而唐朝诗人张继的~首《 枫桥夜泊》 令古今游客 , 决 策提 供 依 据 。 争相来访枫桥 , 闻听 寒 山寺 的钟 声 。 苏 州 既 有 园林 之 美 , 有 山水 之 又 1S 优 势 一 胜, 自然 、 文 景 观 交相 辉 映 , 之 文 人 墨 客题 咏 吟唱 , 苏 州成 为名 人 加 使 11 地 理位 置和 交 通 优 势 . 副 其 实 的 “ 间 天堂 ” 人 。 苏 州 是 吴 文 化 的 发祥 地和 集 大成 者 ,亦 为 中 华 文 明 的 重要 发 源 苏 州东 邻 上 海 , 临 东 海 : 抱 太 湖 , 靠 无 锡 , 濒 西 背 隔湖 遥 望 常 州 ; 是 历 风 苏 北 濒 长江 , 与南 通 隔江 相 望 , 临 浙 江 , 嘉 兴 接壤 , 隔 太湖 水 面 紧 地 , 传 统 文 化 发达 、 史 底 蕴 深厚 、 景 秀 美 如 画 的城 市 , 州现 有 南 与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背景 现 阶 段 .中 国城 市 正 处 在 转 型 发 展 的 关 键 点 .特 别 是 在
新 型 城 镇 化 发 展 背 景 下 .如何 解 决 生 产 方 式 粗 放 、生 产 效 率 低 以及 产 业 结 构 失 衡 等 问 题 .唯 一 的答 案 就 是 创 新 .坚 持 以 创 新 促 增 长 、以 创 新 促 升 级 .激 发 内 生 增 长 动 力 ,探 索 城 市 可 持 续 创 新 发 展 道 路 。随 着 苏南 国 家 自主 创新 示 范 区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开 放 创 新 综 合 试验 区 的 批 复 与 建设 .苏 州 作 为 苏 南 创 新 发 展 的 核 心 区 .必 然 会 紧抓 这 一 历 史 机 遇 .深 入 开 展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优 化 产 业 发 展 结 构 、集 聚 资 源 ,进 一 步 推 进 苏 州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建 设 2 苏 州 创 新 发展 现状 2.1 苏 州 市 创 新 驱 动 阶 段
江苏 建 筑 2016年 第 2期 (总第 175期 )
苏 'J+lflU新 型城 市发 展策略研究
张 长城 。黄 明 华 .王 影 影
(苏科技 科技 学 院建筑 与城 市规 划学 院 ,江 苏苏 州 215011)
【摘 要] 近年来,苏州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规划建设,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uzhou is pus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y actively, and regards “Innovation driven” as the important strategy of city development.W 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such as South of Jiangsu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opening up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Kunshan deepen cross—strait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ilot area and SO on,Suzhou must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dr iven development
【关 键词] 创新型城市;策略;空间;苏州 【中图分 类 ̄]TU984.114 【文献标 识码】A [文 章 ̄ -]1oo5—6270(2016)02—0001—0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 ent Strategy of Innovative City in Suzhou
示 范 区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开放 创 新 综 合 改 革 试验 区 、昆 山 深化 两 岸 产 业 合 作 试 验 区等 高 科 技 产 业 园区 的 飞速 发 展 .苏州加 快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与 经 济发 展 方 式 ,促 进 苏 州 创新 型城 市的 全 面 、 ̄ A-O-建 设 。
strategy,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 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promote Suzhou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city comprehensiVely and roundly. Key wy ;space;Suzhou
苏 州 经 过 30多年 的发 展 .在 不 同 的发 展 阶 段 其 驱 动 因 素 也 是 不 同的 .苏 州遵 循 市 场发 展 规 律 .积 极 探 索 不 同发 展 阶 段 的创 新 动 力 机 制 .推 动 城 市 创 新 ,实 现 了 由 要 素 驱 动 、 投 资 驱 动 到 创 新 驱 动 的 转 变 .下 面 主 要 分 析 苏 州 不 同 发 展 时期 的驱 动要 素 及 特 点 .如 表 1。
ZHANG Chang-cheng HUANG Ming-hua WANG Ying-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zhou University and Technology,Suchou Jiangsu 215011 China)
(1)第 一 阶 段— — 乡镇 工业 驱 动 发 展 阶段 2O世 纪 70年代 .苏 南地 区兴办 乡 镇 企业 以 当地 农 民集
体 资 金 投 入 为 基 础 .依 托 乡 镇 政 府 甚 至 县 级政 府 ,乡 镇 企 业 便 可较 为 自由地 组 织 和 支 配辖 区 内 的各 种 资 源 .走低 资 本 高 负 债 的扩 张 道 路 苏 州 紧 紧 紧抓 这 次机 会 .充 分 发挥 紧邻 上 海 这 一 优 势 .组 织 农 民率 先 发 展 乡 镇 企 业 .通 过 发 展 农 产 品 加 工业 .推 动农 产 品 的工 业 化 .加 快农 业 现 代化 发展 的步伐 。
(2)第 二 阶 段— — 外 向经 济 驱 动发 展 阶段 20世 纪 90年代 初 .苏 州 把 握 住 我 国 发 展外 向 型 经 济 的机 遇 .利 用 自身 区位 优 势 和 经 济 基 础 招 商 引 资 .吸 引 大 量 外 资 依 靠 “外 资 引进 +开 发 区 建 设 ”创 新 驱 动 发展 模 式 .建 造 大 量 的 包 括 国家 高 新 技 术 开发 区 、国家 级保 税 区 、国家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等 在 内 的 国 家 开发 区 .改 变 原有 的规 模 较 小 、 分 散 发 展 的 局 面 .成 为全 国 开发 区建 设 的 创 新 者 和 引领 者 。 (3)第 三 阶段 — — 自主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阶段 进 入 21世 纪 以后 .苏 州 开 启 建 设 小康 社 会 的历 程 .伴 随 其 中的 是 苏 州 在 增 长 方 式 方 面 的创 新 .改 变 传 统 的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以科 技 进 步 和 创 新 经 济 为 核 心 .逐 步 推 进 产 业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