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19页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基础知识

植物保护基础知识
第四章:农田草害 杂草的概念及
分类 第五章:农业有害生
物的防治技术 与策略 一、防治技术 二、综合防治策 略
第6页/共81页
1)植物病害概念
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 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 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 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 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 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 危害:抑制寄主植物的生长。 草本植物植株矮小、黄 化至全株枯死。 木本植物落叶、落果、 顶枝枯死、叶小、开花 延迟或不开花,甚至不 结果。 (右图为菟丝子)
第13页/共81页
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植保的定义
第二章:植物病害 一、基本概念 二、植物病原物 三、植物病害的诊 断
第三章:植物虫害 一、昆虫形态结构 及生物学特性 二、昆虫分类及危 害 三、螨类及其危害
教学大纲
课程长度: 1.5H
植物保护基础知识
孙华英
2008年11月07日
第1页/共81页
教学大纲
讲师介绍
❖ 就职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所生测组
❖ 负责杀虫剂除草剂的生物测定试验
❖ 专长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2页/共81页
教学大纲
第3页/共81页
植物保护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植物保护的定义
第二章:植物病害 一、基本概念 二、植物病原物 三、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四章:农田草害 杂草的概念及
分类 第五章:农业有害生
物的防治技术 与策略 一、防治技术 二、综合防治策 略
第15页/共81页
3 植物病害的诊断
❖ 柯赫氏法则(偶发性病害或新 病害)
❖ 侵染性病害诊断(普遍性病害)
田间观察:病征、症状 室内:病原鉴定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时:72学分:3.0适用对象: 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草坪学、普通遗传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保护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大纲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目标制定。

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和钻研创新精神。

英文简介:"Plant protection" is a discipline-based compulsory of turf science, which describing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out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urf science includes the harm of plant pes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revention fir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as well as the major plant pest diagnostic methods ,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full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lve in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45学时,实验27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二部分为昆虫学部分。

植物保护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 protection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G5020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后续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农业技术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中草药种植推广、热带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毕业设计等学分:4 学时数:64 理论学时:34学时实验(实训)学时:30学时执笔人:丁丽芬讨论成员: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组(课程组)一、课程教学目标】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国南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物药业(中药产业)生产一线,具备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植物保护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病、虫、草的鉴别,准确稀释和混配农药,熟练操作植保机械,并能够对中草药的病、虫、草、鼠害制定出相应有效防治方案、并能够顺利实施防治方案,能过胜任中草药病、虫、草、鼠防治和预防工作。

该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创新、团结协作精神、管理组织等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的职业素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对中草药常见的病、虫、草的进行能正确识别,准确稀释和使用农药,熟练操作植保机械,并能够对热带中草药常见的病、虫、草、鼠害制定出相应有效防治方案、并能实施防治方案。

知识目标:1.:2.知道中草药病害的概念、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中草药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3.熟知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分类识别要点及生态学等基本理论知识;4.掌握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础知识,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的基本原理;5.掌握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6.学会对中草药的病、虫、草、鼠进行鉴别,并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

《植物保护》实验与实训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实验与实训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植物保护实验教学是植物保护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又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

二教学目的实验教学主要在于加深对理论教学所获知识的理解并对某项技能进行训练。

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虫、杂草标本制作及保存的基本技术;掌握常见(50-60种)病虫草害的识别;掌握植物病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了解农药的常见种类特点及使用技术;熟悉植物病、虫、草害的基本调查和防治方法。

三课程总学时:79学时+0.6周课程总学分:实验总学时(课外学时/课内学时):28学时+0.6周总学分:必开实验个数:10个选开实验个数:3个四适用专业:09种子生产与经营五考核方式及办法按照平时考核成绩和技能抽考成绩4:6的比例计算,其中平时考核根据现场操作情况、实验纪律、安全文明、实验报告(作业)等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专项考核采取技能抽考的方式,按照评分标准评等。

六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1、李清西、钱学聪. 植物保护.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刘学敏、陈宇飞. 植物保护技术与实训.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七实验项目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及各发育阶段特征观察实验学时数: 2学时(一)实验类型:演示型(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2人(四)实验要求:必修(五)实验目的: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的一般特征,学会区分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掌握昆虫各虫态主要类型的形态特征,为正确识别害虫和学习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六)实验内容:1.昆虫外部形态观察:昆虫体躯、触角、胸足、翅、口器、口式观察;2.昆虫的变态和虫态观察:变态类型、卵、若虫形态、幼虫形态、蛹、成虫性二型和多型现象观察。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材料:粉蝶、天蛾、螟蛾、夜蛾、蝽象、蝗虫、瓢虫、草蛉等的卵或卵块;蝗虫、有翅蚜虫、蝽象类的若虫;瓢虫类、蛾类、蝶类、蝇类、金龟甲类、尺蠖类、叶蜂类、象甲类、寄生蜂类的成虫、幼虫和蛹;螳螂、龙虱、金龟甲、步行甲、蚜虫、蓟马、草蛉等足的类型盒装标本各5份,地老虎、蚜虫成虫性二型和多型性标本,全变态和不全变态生活史标本各25份、浸渍标本、针插标本各5份和有关挂图。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课程编号:ZH11317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34、实验课学时20)学分:3适用对象: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园艺、园林、动植物检疫等先修课程:化学、生物化学、气象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普通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工程、分子生物、电子技术和系统工程等。

课程简介:植物保护技术是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园艺、园林、动植物检疫等专业一门必修的专核心或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主要讲授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作物主要病虫害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掌握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根据农业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更密切地结合生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制订和完善切实有效的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对策,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以提高现有的防治水平,开辟防治的新途径,完成治虫防病和保产的任务。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植物保护技术教学目标是使农艺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教学难点:植物保护的对象;植物保护的目的;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教学要求:基本内容: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1.植物保护的对象2.植物保护的目的3. 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4. 植物保护的方式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3.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对象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植物保护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10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iscipline of the Plant Protection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选修3.课程目的植物保护是保护农作物、林木、花卉等植物和储藏期植物农产品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活动的总称,包括对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报、预防、治理、控制和检验检疫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的各项工作。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为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科学。

因此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1)引导学生了解植物保护学科结构、专业研究方向、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引导初入学的学生热爱专业学习;(2)使学生了解有害生物对植物、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人们控制有害生物的防治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我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展望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以便为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1.学时为165. 建议先修课程因为该课程在一年级开课,故不作建议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目:由于新生刚入学,从未接触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加之尚无统编教材,暂不列出。

7.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问答式教学。

(2)通过对植物保护学科各个主要研究方向的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查,主要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报告综合评定成绩评定:总评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评分9. 课外自学要求(1)课外多阅读本专业的有关期刊杂志及相关书籍,如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昆虫学报,昆虫知识,植物病理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农药,农药学学报,农药科学与管理等,以期对植物保护专业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植物保护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教学⼤纲《植物保护学通论》教学⼤纲课程编号:适⽤专业: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编写执笔⼈:胡霞审定⼈:编写⽇期:2006年9⽉⼀、课程的性质、⽬的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环境⽣物学是乐⼭师范学院⽣物专业的⼀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2、课程的⽬的和任务:《植物保护学通论》是⽣物类专业中的⼀门重要基础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研究⽣态系统中的害⾍,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杂草和⿏害的⽣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物和⾮⽣物环境因⼦的关系,同时⼜研究寄主受害后寄主,害⾍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以便提出以⽣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配套措施,达到控害、⾼产、优质和维护优良⽣态环境的⽬的。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本课程既涉及到植物,⼜涉及到动物和微⽣物。

因此,它与农药、⽣物防治、作物栽培、⼟壤、作物营养肥料等相关学科关系密切。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作物病⾍害防治,果树病⾍害防治,蔬菜病⾍害防治,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和森林保护基础等。

四、建议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韩召军主编,植物保护学通论,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1教学参考书:1、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主编,普通昆⾍学,北京:中国农业⼤学出版,20013、李孙荣主编,杂草及其防治,北京:北京农业⼤学出版社,199l4、沈兆昌主编,农业害⿏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邱式邦主编,中国植物保护研究进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编,中国农作物病⾍害(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教学内容第⼀章绪论(2学时)本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有害⽣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2、了解植物保护与⼈类的关系。

3、掌握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对象。

第⼀节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对象⼆、植物保护的⽬的三、有害⽣物与⽣物灾害四、植物保护的⽅式第⼆节植物保护与⼈类的关系⼀、植物保护与农业⽣产⼆、植物保护与⽣态环境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有害⽣物的⽣物学⼆、有害⽣物发⽣规律与灾害预测三、有害⽣物防治对策与措施第⼆章植物病害(7学时)本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的⼏种病原物。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09英文名称:Crop Protection with Chemicals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1)使学生掌握主要农药类型及代表性品种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了解农药环境毒理以及新农药研究及开发的基本程序和方法(3)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主要实验技术、研究方法及应用技术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3.学时为485. 建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气象学,田间试验与统计,计算机,仪器分析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徐汉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参考书目:(1)新编农药手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2)农药使用技术原理.屠予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韩熹莱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4)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慕立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5)农药学.吴文君、罗万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6)杀菌剂毒理学.林孔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7)除草剂概论.苏少泉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年(8)昆虫毒理学原理.赵善欢编,吴恭谦等译.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9)昆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唐振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10)农田杂草抗药性-产生机理,测定技术,综合治理. 董建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11)西北地区农作物病虫草害药剂防治技术指南.张兴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2年(12)从天然产物到新农药创制. 吴文君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3)Busvien,J.P.1971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iques for testing insecticides.(14)Carbett,J.R.et al 1984 The biochemical mode of action of pesticides.Academic Press.(15)Matsumura,F.1975 Toxicology of insecticides.Plenum Press.(16)Matthews,C.A.1979 Pesticide application methods.Longman press.(18)Ware,G.W 1983 Pesticid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W.H.Freeman and Co.(19)Vyas,S.C.1984 Systemic fungicides.Tata McGraw-Hill publising CO.(20)Hassall,K.1990 .The Biochemistry and Uses of Pesticides.Macmillan Press Ltd.(21)Chiu Shin-Foon .1993.Principles of Insect Toxicology.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hology Press.(22)新农药的研究——方法·进展,陈万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23)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 唐振华,毕强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24)Isaac Ishaaya (Ed.) Biochemical sites of insecticide action and resistanc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17.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法(2)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20%,形式有:平时作业10%;出勤情况10%(2)考试成绩占80%,形式有:闭卷考试9. 课外自学要求(1)要求学生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注意翻阅与学习该领域有关的期刊、杂志,如《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农药》、《植物保护》、《昆虫学报》、《植物病理学报》等(2)通过对前述期刊、杂志的学习,在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至少应递交阅读笔记5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时:72学分:3.0适用对象: 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草坪学、普通遗传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保护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大纲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目标制定。

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和钻研创新精神。

英文简介:"Plant protection" is a discipline-based compulsory of turf science, which describing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out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urf science includes the harm of plant pes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revention fir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as well as the major plant pest diagnostic methods ,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full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lve in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45学时,实验27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二部分为昆虫学部分。

第一部分草地植物病理学第一章草坪病害基本概念(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草坪植物病害的定义。

2.了解两类植物病害的区别及其特点。

3.了解草坪植物病害与虫害、机械伤、鼠害的区别。

4.了解影响草坪植物病害消长的各种因素。

5.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坪植物病害的定义1.主要内容;介绍草坪植物病害概念,病的本质,病害与伤害、病害与病态的区别,病害发生的原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病害、病原知识点;病害的准确理解,病三角的关系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病害与非病害的准确区分第二节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1.主要内容;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联系,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原物鉴定法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病原物、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知识点;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分,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及其识别。

3.问题与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能够准确区分两大类病害,病原物鉴定法则的运用。

第三节植物病害症状类型1.主要内容;症状、病状、病征的概念,病状和病征区别,病状的类型,病征的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症状、病状、病征。

知识点;症状的理解,掌握病状的类型,病征的类型,病状各类型的划分。

3.问题与应用掌握各种症状的类型并利用植物病害的症状诊断病害。

(三)实践环节及课后练习实践环节:[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观察要求:认识植物病害各种症状类型及其特点,区分病状和病征。

课后练习:1、植物病害的概念。

2、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3、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

4、植物病害病征的类型及各类病征的特点。

5、怎样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6、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7、如何防治非侵染性病害?(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进行,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理论6学时,实验3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形态2.认识重要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3.了解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以及致病特点。

4.了解病原病毒的一般性状以及致病特点。

5.了解病原线虫的一般性状以及致病特点。

6.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状以及致病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1.主要内容;(1)认识真菌的营养体、营养体变态及繁殖体形态(2)掌握植物病原菌五个亚门的分类依据和基本特征(3)掌握各亚门主要属的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特点鞭毛菌亚门:、疫霉属接合菌亚门:根霉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核盘菌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单胞锈菌属、柄锈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尾孢属、镰刀菌属、粉孢属、德氏霉属、离蠕孢属、炭疽菌属、叶点属*难点:各病原菌属的特征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寄生性、致病性、真菌、营养体、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真菌的生活吏、转主寄主、知识点;真菌的营养体、繁殖体,真菌的主要类群。

3.问题与应用认识各类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掌握它们所致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和特点。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主要内容;(1)了解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分类及主要属引致病害的特点(2)掌握植物细菌病害的简易鉴别法和防治方法(3)认识类菌原体和细菌引致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原核生物知识点;(1)认识植物细菌病害的症状和掌握植物细菌病害的简易诊断法(2)认识类菌原体病害和类细菌病害的症状和特点和防治要点3.问题与应用掌握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原则第三节植物病原病毒1.主要内容;(1)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及诊断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病毒、稀释终点、致死温度、体外保毒期知识点;认识植物病毒病的各种常见症状类型及其与一些生理病害的区别方法3.问题与应用掌握病毒病害的防治原则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1.主要内容;(1)植物线虫形态(2)植物线虫为害症状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认识植物线虫的形态及为害状3.问题与应用掌握线虫病害的防治原则第五节寄生性种子植物1.主要内容:菟丝子和桑寄生的形态和寄生方式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寄生性种子植物、全寄生、半寄生。

知识点;认识菟丝子和桑寄生的形态3.问题与应用掌握菟丝子和桑寄生的防除要点(三)实践环节及课后练习实践环节:[实验二]真菌分类要求:认识各类病原真菌的特征及致病害的特点[实验三]其它病原形态及所致病害症状观察要求:认识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课后练习:1、什么是真菌?2、真菌的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与功能有哪些?3、真菌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常见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类型有哪些?4、鞭毛菌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5、鞭毛菌亚门为害寄主植物的特点。

6、如何诊断植物霜霉病和白粉病?这两种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有何不同?7、接合菌亚门中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属有哪些?简述其致病特点和防治措施.8、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生活史有哪些类型?9、半知菌在植物病害中有何重要性?如何诊断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10、植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有何本质区别?原核生物包括哪些类群?11、如何鉴别植物细菌性病害?12、病毒在形态、化学组分及生物学特性方面与细胞生物有何区别?13、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14、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采用哪些防治策略?15、植物病原线虫有哪些传播途径?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在防治上应采取哪些相应的防治措施?16、简述植物寄生线虫对植物的致病特点? 如何诊断植物线虫病害?列出重要的植物线虫种类。

17、植物线虫与其他植物病原物相比较,对植物的为害具有哪些特点?与其他植物病原物之间有何相互关系?18、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有何特点?我省有哪些重要的寄生植物种类?19、试比较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在侵染、传播方面的特点。

20、试述线虫对植物的致病机制。

21、为什么把线虫列为植物的病原物?22、何谓全寄生、半寄生、根寄生、茎寄生?23、如何防治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危害?(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进行,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草坪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规律及流行(理论1.5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草坪植物病害的病程及其各阶段对防治措施制定的指导意义(2)草坪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及其各阶段对防治措施制定的指导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1.主要内容:(1)病原物的寄生性及其类型(2)病原物的致病性(3)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寄生性、致病性、寄主范围知识点;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3.问题与应用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

第二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1.主要内容:(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的划分。

(2)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3)植物病害流行的条件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病程、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伏侵染、知识点;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原物的侵入途径3.问题与应用了解病害的病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第三节病害的侵染循环1.主要内容:(1)病害循环的过程(2)越冬越夏的场所(3)病原物的传播途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病害循环、初侵染、再侵染、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知识点;病害循环、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和传播途径,植物病害发生流行条件3.问题与应用(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课后练习: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病程、潜育期、侵染循环、初侵染、再侵染、潜伏侵染2、病原物侵入寄主有哪些途径和方式?3、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有哪些?4、简述影响病程的各个因素。

5、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发病期、活体营养寄生物、死体营养寄生物、局部侵染、系统侵染6、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发病中心、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