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合集下载

婴幼儿身体发育规律

婴幼儿身体发育规律

婴幼儿身体发育规律一、婴幼儿身体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婴幼儿身体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幼儿期,身体各部分都在不断地生长和变化。

例如,身高和体重从出生开始就逐渐增加,没有突然的跳跃式增长。

- 阶段性: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又有明显的阶段性。

比如婴儿期(0 - 1岁)是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出生后的前半年内身高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体重每月平均增长0.6千克。

到了幼儿期(1 - 3岁),生长速度相对婴儿期会减慢,但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身高每年增长约7 - 8厘米,体重每年增长约2千克。

2. 顺序性- 从上到下:婴幼儿身体发育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

先会抬头(2 - 3个月),然后逐渐学会坐(6 - 7个月)、爬(8 - 9个月)、站立(10 - 12个月)、行走(12 - 15个月)。

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先控制身体上部的肌肉,然后再逐渐向下延伸。

- 由近及远:身体发育从身体中部开始向四肢发展。

例如,婴儿先会控制手臂的动作,如伸手抓握东西(3 - 4个月),之后才逐渐学会用手指捏取小物品(9 - 10个月)。

在腿部发育方面,先会控制大腿肌肉的活动,然后才是小腿和脚部肌肉的精细控制。

- 由粗到细:动作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过渡。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大肌肉群的整体运动,如全身的舞动、大幅度的手臂摆动等。

随着年龄增长,小肌肉动作开始发展,如用勺子吃饭(18 - 24个月)、涂鸦(2 - 3岁)等,这些动作需要更精细的肌肉控制。

3. 不平衡性- 身体各部分发育速度不同:婴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发育速度不是同步的。

头部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发育较早,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为34厘米,占身体比例的四分之一左右。

而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在婴幼儿期进展缓慢,到青春期才迅速发育。

- 不同系统发育速度有差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重量在胎儿期就开始快速增长,出生时脑重量已达到成人的25%左右,2岁时达到成人的75%左右。

请简述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请简述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请简述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过程,主要受到
遗传、环境和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孕期生长发育
在母亲子宫内,胎儿经历了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

从受精
卵发育为胚胎,再到胎儿逐渐成形的过程中,胎儿器官的发育、生理功能的建立等都是关键阶段。

新生儿期生长发育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会进行身高、体重等常规测量,用以
评估婴儿的生长情况。

新生儿期主要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步成熟和发育的时期,是适应环境的过程。

婴儿期生长发育
婴儿期是从新生儿期到一岁结束的时间段,这个时期内婴
儿生长最为迅速,体重增长迅猛,身高增长较为明显,头围等指标同样有增长。

婴儿期除了体格的发育外,还包括脑部的发育,语言、认知功能的建立。

幼儿期生长发育
幼儿期是从一岁到3岁的时间段,这个时期内儿童依然处
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身高、体重等指标仍然在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儿童期生长发育
儿童期是从3岁到青春期的时间段,这个时期内的生长发
育变化较为平稳。

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但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健全,智力、社交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在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良好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运动、良好的环境等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孩子们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关怀和支持,以确保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精选.]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精选.]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0~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指个体从有生命开始,受遗传、环境、学习等因素影响,进行有顺序的、连续的、阶段性的、渐进的、有方向性的、由分化到完整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过程。

●2.婴儿发展变化的特征:⑴大小的变化:生理方面: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

◆心理方面: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

⑵比例的变化:婴儿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立的特征,并不是一个缩小的成人,所以在比例也有明显的变化。

例如:胎儿头占身长的1/2,婴儿头占身长1/4,成人头占身长1/8。

在个涔发睫过程中,会因为成熟出现旧特征消失的现象:如幼儿期乳牙的税落二。

●⑶等待莅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婴儿会逐渐拥有一些新的能力如,好奇、好问及生理上●出现恒齿等。

●3.发展的任务: 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在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行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合适的角色,为实现这个过程,就要完成如下“发展”任务。

●——学习走路。

●——学习食用固体长物。

●——学习说话。

●——学习控制排泄机能。

●——学习认识自身器官和有关性别的行为。

●——学习与人交往和控制情绪。

●——学习判断是非。

●——完成生理机能的稳定。

●——形成社会与个体的简单概念。

●4.婴儿发展的主要特点: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婴儿期的发襄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有阶段性的。

如,新生儿时以天为单位计算;l~3个月时以周为单位计算;4~6个月时以3个月为单位计算:6 -12个月时以半年为单位计算;1~3岁时以年为单位计算。

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不能越级发展。

如,婴儿阶段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足的规律。

婴儿时期要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昀自然人,初步转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特点。

2024年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演示课件金锄头文库

2024年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演示课件金锄头文库

2024年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演示课件金锄头文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婴幼儿生长发育学》第五章“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具体内容包括: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在各个年龄段的表现、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因素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注,增强护理实践中的观察和评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生长发育PPT课件、图表、生长发育曲线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婴幼儿生长发育学》第五章内容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特点,结合PPT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加深对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2. 板书内容:(1)婴幼儿生长发育基本概念(2)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3)生长发育的特点(4)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

(2)列举三个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绘制一个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曲线图。

2. 答案:(1)婴幼儿生长发育是指从出生到三岁期间,身体各器官、系统不断发育和完善的过程。

(2)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

(3)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具、学具的使用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婴幼儿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生长发育,提高护理实践的综合素质。

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状况

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状况

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状况
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状况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通常会经历以下阶段:
1. 出生至6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的生长迅速。

正常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体重应该能够翻倍,身高也会增长一些。

头部逐渐变得稳定,能够抬头、翻身和随着声音转动。

2. 6个月至1岁:婴儿在这个阶段会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并开
始迈出第一步。

他们的体重增长会放缓,但身高仍会持续增长。

他们可以自己坐立、抓取物体和开始尝试用手指捏东西。

3. 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身体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可以自己行走、跑步和爬上下楼梯。

他们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意思,并展示出更强的社交能力。

4. 3岁至5岁: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逐
渐改善。

他们可以跳跃、踩踏脚踏车和站立在一只脚上。

他们开始发展更复杂的语言技能,可以参与更多的社交互动。

除此之外,正常的幼儿还会有良好的食欲、适当的体重增长和睡眠,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好奇心和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生长速度和发育阶段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家长应该关注自己孩子的个体差异,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同时,进行定期的体检和儿童医生的咨询也是必要的,以确保幼儿的生长发育处于正常范围内。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成长发育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身体体重、身高、头围、骨骼、肌肉、神经系统、智力、语言以及情感的发展。

从出生到两岁,婴幼儿的身体快速增长,平均每个月增长2.5-3.5厘米,身体重量增加约每周150-200克。

在此期间,大部分婴儿都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理技能,如翻身、爬行、坐起来、站立,甚至开始说简单的话语。

从两岁到青春期,儿童的生长速度逐渐放缓,但身高和体重仍然稳步增长。

此外,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也在逐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内,儿童应该受到适当的关注和照顾,以确保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促进。

总的来说,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根据个体的年龄和性别、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同时父母和监护人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和照顾。

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

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
4月:不能控制头部 7月:不能翻身 8月:不能独坐 15月:不能独走
精细运动发育----宝宝创造力的开始
精细动作发展进程
3月前基本是攥紧拳头 3-4月在胸前玩弄及观看两手 4月:能抓住玩具 5月:会用手掌取物 6-7月:出现双手配合,能独自玩弄小物品,方木换手 9-10月;伸出拇指、食指端取物 10月:能将手中的物体放掉 15月:用匙取物,能几页几页翻书 18月:叠2-3块积木 2岁:能拿杯子喝水,一页一页翻书、叠6-7块积木、用匙正确 3岁:叠9-10块积木、用筷子进餐、能解扣子、扣纽扣,洗手,穿简单的衣
练支撑跳、举高高、身体悬空,左右摇摆
独脚站
24月试独脚站片刻一只脚抬离地面瞬间 30月独脚站片刻 36月独脚站二秒 观察两腿平衡能力
玩仍球、捡球游戏,训练蹲下站起
大运动发育进程:
3个月抬头 5-6个月会翻身 7-8个月会坐 8-9个月会爬 10-11个月会站 13-15个月会走 18个月会跑和倒退走 24个月会双足并跳 30个月会独足跳几次 36个月会两脚交替下楼梯
儿童年龄分期和特点
年龄分期
婴幼儿期特点
胎儿期:受孕-胎儿娩 出
新生儿期:0-28天 婴儿期:0-1岁 幼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6岁 学龄期:6-12岁
生长发育快,营养需求高 功能发育不成熟 免疫功能低 危险识别和自身保护能力差
3.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 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 头尾规律
这是重要的里程碑! 多大?
11-12个月
精细运动发育/手指动作
1-2岁
灵活、随意、创造 折纸、翻书
从无意识释放到精确地有意识 释放
练放下:把玩具放在不同位置上,如桌上、大人手上、筐里
精细运动落后的表现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有以下几点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出生后第一年为生长高峰期,2岁之后生长速度会减慢。

2、各个系统、器官不是同步发育的。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大脑在出生后2年发育较快,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受遗传、环境的影响,生长发育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1)幼儿, 生长发育, 婴儿, 规律, 特点第一节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

婴幼儿发育则表示身体机能成熟的程度。

二者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

儿童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表现虽然不一样,但有共同的规律。

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发育成熟是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直到停止。

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到青春发育期,速度又开始加快。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

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1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

两上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

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

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二、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

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

但对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

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

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当于身长的1/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1/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说明头的发育最早。

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

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

如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协调。

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

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三、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而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

当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也就是性成熟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并进入青春期了。

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六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

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

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心脏大小基本维持原状;2~3岁时,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时的10倍第二节各年龄段婴幼儿的生长发育yr新生儿刚出生时与成人差别极大。

一方面,新生儿的各个器官结构尚未成熟,功能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又不停地生长发育。

即使在不同的年龄,小儿的生长发育也有不同的特点。

从指导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以及医疗保健工作的需要,人们把整个儿童发育期分成不同的阶段,其上限一般定为14岁,但笔者仅从胎儿形成开始,写到幼儿期结束为止。

不过,这种年龄分期是学者和医学工作者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为划分的,而不是生理上明显的区分阶段,所以在应用的时候要根据儿童的实际发育状况掌握,不可过于死板。

儿童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即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学龄前期)。

具体分述如下。

一、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的第1个月内,即俗语所称的“月科孩子”。

从受孕成胚至分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了40周,已经为准备生活于母体外创造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胎儿在发育阶段因为有母体的保护,所以胎儿对外界的感应并不明显。

当胎儿孕育成熟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最初阶段,其机体对自然生活环境的需要适应2~3周才渐趋稳定。

在这个期间,新生儿的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器官机能活动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体内外不良因素的侵袭,所以对新生儿需要特别保育。

产妇“做月子”的习俗,不仅仅是产妇恢复身体机能的需要,也是新生儿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体重为3.15千克,女孩为3.10千克;成熟儿最低为2.5千克,最高可达4.0千克甚至更重。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身长为50.5厘米,女孩为49.5厘米;成熟儿最短为45厘米,最长可达53厘米或更长。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头围为34.0厘米,女孩为33.5厘米。

新初生婴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男孩的平均胸围为32.4厘米,女孩为32.2厘米。

婴儿刚出生时,可在头颅的上方摸到前囟,它是额骨和两块顶骨尚未连接形成的菱形间隙,约1.5厘米×2厘米,以后逐渐变小,至l~1.5岁时闭合。

后囟在头颅的后方,是由枕骨和两块顶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出生时后囟已很小或接近闭合,一般在出生后6周时应闭合。

在囟门处头骨尚未连接,这里只有头皮和脑膜,婴儿的其他颅骨之间也还没有形成紧密连接,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脑的重量增长一倍,两岁时增长两倍,以后增长速度才放慢。

囟门和颅骨缝的存在就是要为头颅的容量提供可变性条件,即为儿童脑的飞速发育留下了空间。

有些新生儿刚出生时头皮上长有黑发,有的婴儿的头发会一直延伸到前额,这是胎发,胎发以后会脱落并长出新的头发。

婴儿出生时就有瞬目反射,当有大的响声或碰碰小儿或触其角膜可引起瞬目(眨眼)动作。

出生后最初几日就有视力,初期只能感觉到光线,能看到东西但模糊不清,常有生理性斜视或复视。

笊?生时的10倍足月新生儿对于高大的声音的反应是惊吓反射、眨眼或啼哭,若啼哭时听到声音,也可能表现啼哭停止,以后逐渐喜欢柔和的声音,1个月末可以集中精力听声音,轻轻拍掌可以使之停止啼哭。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头几天内味觉相当灵敏,可以识别甜、苦、酸等不同的味道。

4~5个月后,味觉才能进一步发展。

新生儿的嗅觉发育较差,从1个月起才可感到强烈的气味,到7~8个月时嗅觉发育灵敏,第二年内可识别各种气味。

新生儿生下来就有触觉,以口唇部分最灵敏。

用东西碰到小儿口唇,可引起吸吮反射。

当小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

新生儿温度觉发育良好,出生后若放在较冷的环境中,小儿就会啼哭、战栗;放在温水袋上则表现平静。

痛觉发育较温度觉稍差,出生后第2个月起才对刺痛有痛苦的反应。

由这些外感受器传来的兴奋,在新生儿时期还不能形成暂时性联系,需到出生后2~3个月才能形成。

观察婴儿第一次微笑的时间对掌握其健康生理指标也很有意义,有人曾统计400例健康小儿第一次出现微笑的年龄:11%的小儿是在出生后2~3周,49%在3~4周,21%在4~5周,19%在5~6周。

个别正常足月儿出生后8周还不会微笑。

如果在8~10周还不会微笑,就应该考虑儿童智力发展可能出现了问题。

新生儿刚刚来到人世的时候,虽然能给父母带来较大的欢喜,但父母最初见到自己的孩子的感觉往往是很失望的。

因为新生儿给父母的第一感觉是非常丑陋的。

新生婴儿的皮肤上蒙有一层白色污垢,这层东西以后会慢慢地被吸收掉。

新生儿的脸往往浮肿、凹凸不平,头颅变形,前额低、脑袋长而扁,有的新生儿头部还会留有产钳形成的乌青块,有的孩子会因头皮下局部出血形成突出的血肿,这往往是分娩时压力所产生的作用。

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很红,以后会慢慢恢复正常肤色。

新生儿初生的一两天内,身上可能会出现黄疸,这种黄疸持续大约1周左右。

如果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出现黄疸,并持续一周以上,就需要请医生查看。

新生儿的脊柱底部常会有青灰色的斑,人称“蒙古斑”,这种青斑以后会逐渐消失。

新生儿的身上一般都会布满胎毛,这些胎毛通常在1周后脱落。

在以后的2周中,新生儿全身皮肤会呈现干燥、鳞状纹路,以后还会脱皮。

二、婴儿期婴儿期是指出生后l~12个月,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乳儿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l岁以内婴儿体重增长很快,但此期间婴儿的体重增长不平衡,前六个月增加体重快,后六个月增长体重比前六个月少一些。

在正常养护条件下,前3个月,婴儿每月平均增重可达700~800克,以后逐渐减慢,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重400~450克,全年平均每月增加500~600克。

因此,小儿出生后4~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1岁时可达出生的3倍或稍多。

婴儿到12个月时体重约10千克至10.5千克。

为了准确掌握婴儿体重增长变化是否正常,可以参考以下公式进行测量和计算:2k 妽eg妽:_麐适用范围:1~6月婴儿:体重(千克)=月龄(月)×0.6(千克/月)+出生时体重(千克)适用范围:7~12月婴儿:体重(千克)=月龄(月)×0.5(千克/月)+出生时体重(千克)例式:如婴儿出生时体重为3.4千克,8个月的婴儿体重应为:8×0.5+3.4=7.4(千克)。

即8个月龄的婴儿体重应该在7.4公斤左右为正常。

正负差只要不超过10%均为正常。

l岁以内婴儿身长增长很快,前3个月每月可增长3.0~3.5厘米,以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婴儿期平均每月身高增长2~3厘米。

前半年大约可增长约16厘米,后半年的增长8~9厘米。

l岁时的身高约为出生时的1.5倍,1周岁时身高约在75厘米左右,但因每个婴儿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养育环境不同,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

婴儿期1~3月个月内头围增长最快,约可增加5~6厘米。

以后增长速度逐渐变慢,1岁时,男孩的头围约46.0厘米,女孩约45.5厘米。

头围的大小和脑的发育密切相关,脑发育不全时,头围增长缓慢;脑积水可使头围增长过快。

胸围在第一年增长最快,6个月后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时胸围可比头围大。

以后,胸围和头围的差距逐渐增加。

新生儿的脊柱是直的,并很柔软。

婴儿期脊柱的增长很快,以后则慢于身长增长的速度。

孩子出生后3个月能抬头,颈部的脊柱向前凸出,形成第一个弯曲。

6个月时婴儿会坐起时,胸部脊柱向后凸出,形成第二个弯曲。

到l岁婴儿会行走时,腰部脊柱向前凸出,形成第三个弯曲。

脊柱在发育中形成的弯曲,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

婴儿期的脊柱有弹性,在取卧位时这些弯曲则会变直。

幼儿到6~7岁以后脊柱弹性逐渐减少,脊柱的弯曲会逐渐固定。

正常儿童大约在5~10个月,出2颗下中切牙,下中切牙一般在6个月时萌出,也有些儿童在4个月时萌出,但最迟不应晚于10个月。

儿童在6~14个月时,萌出4颗上切牙及2颗下侧切牙。

到1岁时应出牙8颗。

婴儿的视觉在2个月的时候,能协调地将两眼固定在物体上,并能注视目光前约25厘米处物体的运动。

婴儿3个月时,可以用视觉分辨自己熟悉的人,比如看见母亲后可以表示出喜欢神情。

婴儿在5个月时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有了视觉分辨能力,如进食前看到奶瓶或看到妈妈的乳房时能表示高兴。

在婴儿6个月以后到1岁期间,视觉开始分辨颜色,认识物体。

从3岁开始能正确地说出红、黄、蓝、白、黑等基本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