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_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物态变化概述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影响时,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二、具体知识点详解1.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都在于温度。
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而当液态的金属冷却至凝固点时,则会转变为固态。
2. 汽化与液化汽化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中又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而沸腾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液化则是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3. 升华与凝华升华是指固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通常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发生,且多见于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交换。
例如,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的交换对于理解和描述物态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天气变化中的雨、雪、霜、露等则涉及到汽化、液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验与观察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实验与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态变化的过程,理解其原理。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六、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点包括:
1.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5.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6.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7.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8.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9.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10.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11.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12.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13.液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
14.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都要吸热和放热。
九年级物理熔化凝固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熔化凝固知识点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两种基本性质,也是九年级物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的概念与过程。
一、熔化的过程熔化是指物质从固体状态变为液体状态的过程。
我们常见的例子就是冰块熔化成水。
熔化的过程中,物质内部的分子或离子能量增加,使得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使固态结构解除,转变为液态。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热,温度不变。
这是因为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其具备足够的能量以摆脱原有的固体排列结构。
这个热量被称为潜热,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潜热是不同的。
例如水的潜热为334焦耳/克,而铁的潜热仅为24.8焦耳/克。
二、凝固的过程凝固,顾名思义,就是物质从液体状态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当液体受到外界条件变化(例如降温)的影响时,其分子或离子的内能减小,相互作用力增加,从而使原本具有流动性的液体排列成有序的固体结构。
与熔化过程类似,凝固的过程中也会有潜热释放。
潜热的释放导致温度的提高,这是因为物质在凝固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之和保持平衡。
凝固的温度称为凝固点或凝固温度,不同物质的凝固点也是不同的。
三、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个物质的两种状态下的温度,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对于纯物质来说,熔点与凝固点相等,且这个温度是恒定的。
例如水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0℃,铅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327℃。
然而,对于某些物质而言,它们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都存在着温度范围,而非一个单一的温度点。
这是因为物质在固液相变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熔化和凝固,因此液体与固体同时共存的时间会有一定的区间。
四、应用与实际问题熔化和凝固的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冰淇淋制作中,我们需要将液态的牛奶或果汁冷冻,使其凝固成为固体冰淇淋。
而在热水袋使用中,我们需要将固态的氯化钠或硫酸铵加热,使其熔化成液体,从而产生热能。
在工业生产中,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属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全]名校人教八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课堂同步知识点与思维导图
![[全]名校人教八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课堂同步知识点与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8a4262f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b.png)
名校人教八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课堂同步知识点与思维导图一、思维导图二、知识点■知识点一: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2.物态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伴随热量的传递。
■知识点二:熔化与凝固1.熔化:(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熔化过程的特点:物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对晶体来说,熔化时固、液共存,物质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凝固:(1)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各物态变化过程。
(2)凝固过程的特点:固、液共存,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4)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知识点三: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2.晶体和非晶体异同(1)有无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晶体熔化凝固图象: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3.探究晶体熔化规律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柴、搅拌器、三脚架、钟表。
3.2熔化和凝固(含视频) (教学课件)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练笔 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水就是水,冰就是冰,它们不能相互转化 B.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C.气体的流动性比固体好,固体的流动性比液体好 D.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如铜、铁等
知识点2 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水变成冰。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融化,例如冰变成水。
随堂练习
融化和凝固
1.用电烙铁对断开的电脑电路进行焊接,焊接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
A.融化
B.先融化后凝固
C.凝固
D.先凝固后融化
晶体和非晶体
2.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C )
A.石蜡 玻璃 沥青
B.石蜡 铝 玻璃
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例子?熔化吸 热、凝固放热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请各举一个例子 。 答案:(1)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由于冰 熔化时吸收热量,使其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冷空气比热空气 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2)影响: 春天冰雪熔化气温较低,常会使人感冒,因此春天要多穿衣服 来保暖;炼钢炉旁,钢水凝固成钢锭会放出大量热量使炉子周 围温度很高,因此炼钢时工人要戴防高温面罩和手套并远离炼 钢炉。
2.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融化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 做 凝固 。有些固体在融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些 固体叫 晶体 ,在融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上升的固体叫做 非晶体 。
新课导入
想一想:生铁是如何化作铁汁飞向空中的呢?
点击播放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所有的物质常见的状态就是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
熔化凝固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放热)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要点诠释: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2、晶体凝固的条件是:(1)达到凝固点(3)继续放热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1)相同点: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
4、晶体熔化凝固图象: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5、凝固放热的考例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 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 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 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热)6、熔化吸热的考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因为冰熔化吸热 冷空气下沉 )。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因为雪熔化吸热) 。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
7、熔点与凝固点的考例①萘的熔点为80.℃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时 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 为了加快雪熔化 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
(因为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_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一、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分析:AB:固态(吸热升温)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
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3.2熔化和凝固(知识点+例题)(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熔化★ 6 616二凝固★ 2 2一、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特点:吸收热量;(或者:遇到高温物体,从高温物体那里吸收热量)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物质;例如:金属、海波、冰、石英水晶;(2)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的物质;例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是没有熔点的)5.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6.常见融化现象:冰融化成水、蜡烛燃烧时滴泪、铸造金属构件将金属熔化成液态;【例题1】谚语“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中,雪水化成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熔化【答案】D【解析】解:雪化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
故选:D。
【变式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答案】A【解析】解:A、冰雪的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故A符合题意;B、雾凇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B不符合题意;C、云海的形成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D、白雾的消散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题2】如图所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其温度保持在()A.100℃B.37℃C.20℃D.0℃【答案】D【解析】解:冰是晶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是0℃。
故选:D。
【变式2】雪天为了使积雪尽快熔化,环卫工人在路面上撒盐,这是因为()A.盐使积雪的熔点降低B.盐使积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C.盐使积雪的熔点升高D.撒盐后的雪不再属于晶体,不需要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答案】A【解析】解:寒冷的冬季,空气温度低于雪的熔点,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向积雪撒盐,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杂质,使雪的熔点降低,从而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故A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
一、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
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
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
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
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
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
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
度上升。
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