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测试题答案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教学文案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格一、单选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也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所决定的。
1.商品 B.国别 C.劳动 D.时间2.形成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
A.援助B.垄断C.经济增长D.各国生产率不同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当时,()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B.产业资本C.垄断资本D.生产资本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的是经济学家()。
A.李嘉图 B.俄林 C.穆勒 D.马歇尔5.()已成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指标,也是反映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A.国际价值B.国际价格C.产品的差别D.贸易条件6.()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
A.收入贸易条件B.自由市场价格C.垄断价格D.商品贸易条件7. 帝国主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B.产业资本C.垄断资本D.生产资本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B.产业资本C.垄断资本D.生产资本9.穆勒在《》一书中,分析了两国贸易中两种商品的实际交换比率是由什么因素确定的。
A.国富论B.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C.政治经济学原理D.论贸易和转变10.()价格基本上能客观地反映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状况,并且能得到各国普遍承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价格。
A.垄断价格B.转移价格C.世界“自由市场”价格D.管理价格二、判断1.国际价值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2.形成商品国际价值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是指世界各国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
3.比较成本论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双方间进行分配的。
4.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背离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5.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利益随之而增大;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随之而缩小。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1-8章全册测试卷附详细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测试题班级姓名学号得分一、名词解释(4×4=16分)1.国际贸易2.对外贸易依存度3.无纸贸易4.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二、填空题(1×20=20)1.国际贸易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
2.马克思把国际贸易看作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日本、美国等国采用体系编制外贸统计;意大利、德国等国采用体系编制外贸统计;我国采用体系编制外贸统计。
4.用以表明各洲、各国、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5.可以反映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6.按商品流向分类,国际贸易可以分为、、和。
7.由于各国一般按计算出口额,按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总是世界进口总额。
8.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一般把类商品称为,把5-8类产品称为。
9.国际无形贸易包括和,其中构成无形贸易的主体。
三、选择题(1×15=15分)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般分为()两大类。
A.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 B.农副产品与工业产品C.制成品与半制成品 D.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所品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有形贸易显示在海关统计上,显示在国际收支表上B.有形贸易不显示在海关统计上,显示在国际收支表上C.无形贸易显示在海关统计上,显示在国际收支表上D.无形贸易显示在海关统计上,不显示在国际收支表上3.2005年甲国出口总额为210亿元,进口总额为250亿元,则其总额为()。
A.210 B.460亿元C.250元 D.380亿元4.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形成()。
A.净出口 B.净进口C.贸易顺差 D.贸易逆差5.能反映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值 B.对外贸易额C.对外贸易量 D.对外贸易依存度6.从1997年为基期,1998年某国进口价格指数为120,出口价格指数为144,问在该时期内,该国贸易条件会()。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
r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 品所投
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 对的概念, 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5
0
图3-2
kx=Kx/Lx
kx>ky
乂是资本密 心 集型产品
,, ¥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
I
6
6三)模型基本假设
• (1)两种生产要素
•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作 出重 要贡献。这些学者包括杰罗斯拉夫•凡耐克,罗纳德•琼 斯,沃夫冈 •斯托尔珀,罗勃津斯基,瓦西里•里昂惕夫,杰格 迪西■巴格沃蒂 等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卜0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进口
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禀赋
钢铁
& 。1。0 V
大米
)
2.局部均衡分析
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大米贸易及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A)中国大米市场 (6)国际大米市场
(0美国大米市场
16
(2)贸易条件:
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口。)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 际市场价格(口^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 (Terms 01 简称丁0丁),表示为 (丁0丁)= Px/Pm
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 品
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贸易条 件改 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3)贸易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0
0.
0
• (4)贸易对本国出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5)单个商品市场上的贸易利益
出口大米所产生的利益变动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H-O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1、两国国内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不同是由两国国 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决定的。 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决定的。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 2、两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是由两 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供给量比率不同决定的。 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供给量比率不同决定的。 生产要素供给量决定生产要素价格
2
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 ②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即以各国资本的租用价 格和劳动力的价格来定义。在这种定义方法下, 格和劳动力的价格来定义。在这种定义方法下, 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 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 PK/PL)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 PK/PL)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 国家。由于资本的价格就是利率( ),劳动的价 国家。由于资本的价格就是利率(r),劳动的价 格就是工资率( ),所以PK/PL=r/w。同样, 所以PK/PL=r/w 格就是工资率(w),所以PK/PL=r/w。同样,决 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r 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r的绝对水平 ,而是看r/w的值的大小。 而是看r/w的值的大小。 r/w的值的大小 例如: 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 例如:B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国 r/w小于 国的r/w 小于A r/w, 的r/w小于A国的r/w,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1
2).要素丰裕度 2).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 abundance)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有两种定义方 法: 以实物单位定义: ①以实物单位定义:即以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 本拥有量和劳动拥有量的比率来定义。如果B 本拥有量和劳动拥有量的比率来定义。如果B国的 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 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 国的这一比率, 国就是资本丰裕的。 国的这一比率,B国就是资本丰裕的。
国际贸易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单选题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A、国际贸易B、对外贸易C、多国贸易D、双边贸易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A、欧元表示B、美元表示C、本国货币表示D、日元表示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A、3.3万亿美元B、1.6万亿美元C、1.7万亿美元D、1.5万亿美元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A、对外贸易量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A、无形商品贸易B、过境贸易C、总贸易体系D、国境贸易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A、间接进口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D、易货贸易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A、国际收支逆差B、国际收支顺差C、对外贸易逆差D、对外贸易顺差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A、2%B、4%C、10% D 、20%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一、单选题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B、上层建筑C、资本流动D、自然条件2、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是()。
A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分工B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C 、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分工D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是()。
A、11—12 世纪B、14—15世纪C、16—18 世纪D、18—19 世纪4、社会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A.重工主义学派 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 D.重商主义学派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4、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5、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甲国应生产出口粮食,乙国应生产出口布 B.甲国应进口粮食C.甲国应生产出口布,乙国应生产出口粮食 D.乙国应进口布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 D.比较优势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 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 D.甲国出口小麦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14、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15、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A.国际具体交换比例 B.两国经济实力C.进出口产品性质 D.比较优势大小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属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A.劳动力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B.规模收益不变C.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D.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E.两国商品和劳动是完全同质的2、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论贡献包括()A.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生产领域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B.认为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为自由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C.认为贸易是单方面受惠的D.绝对优势理论解决了国际交换比例问题E.绝对优势理论为所有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3、下列哪些属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A.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B.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不存在C.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优势比较大的产品D.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通过自由贸易,对两国都有利E.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通过自由贸易,只对落后国家有利4、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在于()A.只讨论两个国家的情况,不具有代表性B.古典贸易理论的理论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现实情况C.没有解决国际交换比例问题D.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科学E.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解释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5、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共同点包括()A、都认为只有劳动生产率有绝对差异才能够发生贸易B、都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C、贸易的发生对贸易双方互惠互利D、认为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E、都没有解决交换比例问题三、判断题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国贸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国贸第三章习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1、绝对利益论和相对利益论都是一种主张()的传统理论。
A. 自由贸易B. 保护贸易C. 国家干预D. 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2、绝对利益论提出的国际分工基础是各国间()的差异。
A. 比较成本B. 绝对成本C. 要素禀赋D. 要素组合比例3、在相对利益论中,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差异A. 产品比较优势B. 产品垄断优势C. 产品密集程度D. 产品保护程度4、提出比较优势论的是经济学家()A. 亚当.xxB. 大卫.xxC. xx和xxD. xx和金xxxx5、根据比较利益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人劳动一年,生产Y 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
A. B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产X产品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丫产品D. A国同时生产X、Y产品,B国不生产6、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 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B. 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C.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D. 引进资本要素,输出劳动要素7、根据H—0定理,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后,各国间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
A. 逐渐增大B. 趋向一致C. 保持不变D. 呈不规则变化8、里昂惕夫反论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 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B. 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C. 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D. 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9、根据海默--金德尔伯格模型,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必须具备()A. 产品的比较优势B. 产品的绝对优势C. 垄断优势D. 要素禀赋优势10、“顺国际分工的国际互补”要求对外直接投资以()为起点。
A. 绝对劣势产业B. 比较劣势产业C. 绝对优势产业D. 比较优势产业11、如果跨国公司将一般市场交易导致的外部经济性变成内部化,那么它就可以获得()。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1.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什么主要的区别?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1)加大贸易需求。
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产品的必要手段。
(2)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3)改变贸易模式。
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1)贸易量迅猛增长。
(2)贸易依存度加大。
(3)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欧?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测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假如甲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乙国生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生产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社会效用的__________点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
3、 _____________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双方国家不能实行完全的生产专业化。
4、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解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__________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大卫.李嘉图主张的分工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种
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观点是保护贸易思想的萌芽。
9、在绝对成本贸易模型和相对成本贸易模型中,当边际成本不变时,贸易参加国可实行_______________专业化分工。
10、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1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12.穆勒在其相互需求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从方面分析国际分工及贸易利益是不全面的,由于忽略了对的分析,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国际贸易的。
二、判断题
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2、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
7、国际分工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8、在一特定的比较成本理论模型中,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互为倒
数的关系,而机会成本又与相对生产成本呈互为倒数的关系。
9、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相对成本概念。
三、计算题
1.假设有甲、乙两国生产小麦和布匹,在国际分工前各国的投入产出如下:
问:甲、乙两国分别在哪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2.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
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3.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的总劳动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答案:
一、填空题
1、绝对利益
2、最大
3、边际成本递增
4、国际贸易产生
5、自由
6、"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7、特例
8、重商主义
9、完全
10、《国富论》
11、“货币差额论”,“贸易差额论”12、供给,需求,商品交换比率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三、计算题
1.解:甲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120/15=8,
生产布匹的劳动生产率=100/5=20,
乙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120/10=12,
生产布匹的劳动生产率=100/10=10,
所以,甲国在生产布匹上具有绝对优势,乙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
2.解:
A、B两国棉花和大米的劳动生产率
通过两国大米的劳动生产率可判断出:
A国大米人均产量=10 < B国大米人均产量=16, 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又: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棉花的劳动生产率/大米的劳动生产率
所以:A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0/2=5
B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6/2=8
A国大米相对劳动生产率< B国大米相对劳动生产率
即: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相对优势
3.解:可生产产品数量=总劳动时间/ 1单位产品所需时间
则有:中加两国产品的生产可能性
(1)不发生贸易时各国计算机的生产成本:
中国:200/8=25 加拿大:200/10=20
(2)由于中国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加拿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计算机的相对优势。
同理,中国小麦机会成本=1/25 < 加拿大小麦机会成本=1/20,所以中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中加两国计算机和小麦的机会成本
(3)假设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22单位小麦,
加拿大:{ 原:1单位计算机à 20单位小麦
现:1单位计算机à 22单位小麦
即{ 原:进口每单位小麦需1/20单位小麦
现:1单位小麦à 1/22单位计算机
所以,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劳动时间为:(1/20-1/22)*60=0.27(小时)
中国应进口计算机,{原:25单位小麦à 1单位计算机
现:22单位小麦à 1单位计算机
所以,中国可从每单位进口的计算机中节省时间为:(25-22)* 4 =12(小时)
若,假设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24单位小麦
加拿大进口小麦:{ 原:1单位计算机à 20单位小麦
现:1单位计算机à 24单位小麦
所以,加拿大可节省时间为:(1/20-1/24)*60=0.5(小时)
中国进口计算机,{原:25单位小麦à 1单位计算机
现:24单位小麦à 1单位计算机
所以,中国可节省的时间为:(25-24)* 4= 4(小时)
(4)中加两国分工前后比较:(假设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24单位小麦)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中国应生产小麦,数量为200单位
加拿大应生产计算机,数量为10单位
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