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小说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小说的发展趋势

欧美小说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小说的发展趋势
欧美小说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小说的发展趋势

世纪现实主义的死灰复燃。但是20世纪下半叶的小说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即小说艺术中又突出了叙述性的本质特点,情节、人物、场景要素再度受到青睐。这在一系列纪实文学、黑幕文学、新写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乃至大量跻身文坛佳作之列的通俗小说中可以得到充分有力的证明。回眸两个世纪的文学历程,传统的现实主义经过现代主义冲击波的锤炼,汲取了现代主义的许多养料,从而使自己变得进一步地成熟、完善起来。

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中的两种倾向。这两种再现客观和表现主现的倾向,正是现代小说向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坚实基础。

欧洲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本来就隐隐显示了有两种类型的作家,虽然他们都循着“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共同原则,却进行着两种不同导向的创作实践。一类如巴尔扎克、狄更斯、高尔斯华绥、果戈理,他们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另一类如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即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背景和社会内容在人物的心理冲突、内心分析和意识流程的投影之下展现出来。显然,这两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在巴尔扎克看来,“精神世界变化的源泉是客观现实”[(3)],“文学的使命就是描写社会”[(4)]。他的小说,主要是细致地描绘外部物质环境和生活样式,从而真实地、客观地再现社会形态。所以,精确、全面、细致地反映现实生活,再现生活场景中的人物,则是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他在创作中不惜化费巨大的笔墨,从容不迫地描绘景物、描写物件,交待故事的前因后果,解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正如泰纳给他的评述:“他先描写城市,然后描写街道和房屋。他解释房屋的门面、石墙,门面的构造和木料,柱子的基座,苔藓的颜色,窗栏上的铁锈,玻璃上的裂口。他解说房间的分布,壁炉的式样,壁花的年岁,家俱的种类和位置,然后过渡到衣服和用品。”[(5)]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对事物外部形态的“巨大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落实到“客观世界里发生着的事件和过程上”[(6)]。确实,他出色地完成了作为一名法国社会历史书记官的使命,他的真实观甚至已经到了一个世纪以后人们仍然可以根据他的描写找到巴黎的一条街道、一幢房子和周围的环境的地步。但是小说不可能不写人,不可能没有人物,巴尔扎克的人物又怎样呢?总体说来,他对人物的心灵的研究是间接的,大都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和他所处的客观环境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到描写人物的一章,也弄清他的家世,他的教育,他的生平,他有多少田产,有多少进款,他出入的是什么社交场合,和什么人打交道,花多少钱,吃什么菜,喝什么酒,他的厨子是跟谁学的手艺。”[(7)]也就是说,他把历史理解成社会风俗史,热衷于冗长的篇幅去追踪形成人物的性格的一切外在的客观因素。人物总要牵连出一长串的环境,环境要显示造就人物性格的作用。

跟巴尔扎克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则呈现出另一种风采,司汤达把历史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心理史;虽然他在揭示法国社会的时代风貌和历史背景的广度上不及《人间喜剧》这样构架完整的宏著来得全面,但是他的主要长篇小说——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红与黑》,在挖掘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质的深度和力度上,都丝毫也不逊色。作品写了于连个人奋斗的一生,他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生活经历足以照见典型的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社会情状。但跟客观描摹生存环境的真实观所不同的是,作家通过再现于连的心理演变的过程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特征,作品在观照人物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展开并显示社会背景和外部世界。司汤达在盛行实证论的年代却立志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8)],他把自己的小说创作看成是对人类“心灵历史”的探索与分析,热衷于观察、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他“有用心去感应所有合乎自己潜在天性的事物的能力,并且他通过探究自身的这种潜在天性,进一步去掌握别人的内心体验”[(9)],“他一生中沉思的对象就是人本身。”[(10)]因此,他的小说,把真实反映生活的含义理解为发掘人物世界“真实的天性”[(11)],他的人物多半在心理层次上展开,人物的心理冲突构成小说的情节线;真实地展示人物心理演变的历史过程,成为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司汤达全神贯注地观察人物心灵的每一份颤动,过细地剖析人物心灵深处的奥秘,因而对于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显现式的手法,如环境描写、服饰外貌、自然风光之类,在他的小说里的比重显然下降。

可见,现实主义原则下的创作风采是相当丰富的。对于以上这两类作家的初步划分只是根据“再现”和“表现”手法在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和作家创作的主导倾向进行的。这只是种粗略的划分,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绝对排斥的。而且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再现”与“表现”也明显地表现出互渗互补的趋势。作

为一种新型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悄悄兴起,也源于“再现”与“表现”的相互渗透之中。从“心理现实”这个意想不到的组合名词的字面理解可以看出,它的核心是现实,亦指客观、真实,同时它又用了“心理的”来修饰,当然容纳吸收了主观的成份,是一种心理折射、心理观照下的客观世界,或者说客观世界被衬托在心理的背景上。换句话说,一方面,它把客观的现实心灵化,另一方面又把主观的心灵对象化,在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结合中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发现一个物我交相融合的新世界、新境界。纵览欧美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势,它已构成了小说创作的一种新风尚,并且正在以它的勃勃生机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的成就主要在于再现物质世界以及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如心理冲突、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心理对话来表现主观世界的话,那么,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突出表现则是对现实主义局部特征的强化。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和呈现人的主观世界、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对照真实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现代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和日常生活是不真实的,而唯一真实的是主观观照下的“生活”,属于每个作家、每个人物心理、意识、乃至潜意识中的“生活”。当然,正如传统现实主义在创作倾向上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样,现代主义也不是纯粹的表现主义或意识流文学。所谓现代主义是一个在艺术倾向上伸张主观成份比较明显的众多艺术流派的总称。宽泛地表现为继现实主义之后,从过渡性质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开始,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众多的艺术派别,就小说这个文体进行考察,现代小说把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两种创作倾向都推向了极致。

其一是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向自然主义、新小说延伸。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学、医学的进步,社会达尔文主义、生物遗传基因说等渗入文学领域。19世纪后半期,现实主义的变体——自然主义兴起,其代表作家和倡导者是左拉。左拉推崇巴尔扎克有最发达的真实感,赞扬他能再现整整一个世纪,称他是“自然主义小说之父”。同时左拉自己开了现代实验小说的先河,把文学、把小说纳入科学的轨道。他用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来分析社会、分析人,要求作家“加强观察、实地调查,详尽地占有资料,对事实严格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对事物加以精确的解剖与分析”[(12)],要求作品如数学般精确地再现生活的场景和社会形成史。自然主义倚着科学的力量在文学界盛行,它影响了包括福楼拜、莫泊桑、哈代、高尔斯华绥、德莱塞、杰克·伦敦等在内的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家,他们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摹生活场景、人物性格、家族史和再现生活真实。本世纪50年代在小说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法国新小说也明显地带有类似特征。

尽管新小说的代表人物阿兰·罗布-格里耶也谴责“旧小说的形式”,认为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已经过时,但他所倡导的“新小说”的美学思想,实质上是比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更为极端的“物本主义”,或“物件主义”。他反对传统小说中统治一切的人本主义,并把以表现人、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心的小说观念概括为“神圣化了的心理分析”[(13)]。其实,新小说并不旨在反对巴尔扎克的写实主义,相反是以要求更真实的名义来责怪巴尔扎克的传统手法,嫌巴尔扎克、以至左拉式的描绘不够真实。从《嫉妒》、《窥视者》、《变》等新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新小说用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描写来表现事物的纯客观的存在,不仅作家退出作品,甚至连人物也退出作品。如《嫉妒》从头至尾是对景物的冷静、细致、反复以至繁琐的描写,作品中始终没有人物出现,只有一双嫉妒的眼睛在看,外物世界是凭感觉得来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摸到的。所以,在创作时,作者站在物之外的立场,通过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写真来表现物的外部存在和它的独立性,使纯客观的物的存在不沾染任何人为的痕迹。而正是新小说的这种实验性的创作,恰恰使作品中的物也活了起来,恰恰使作品传达出某种感受,折射出某种入微的心理真实。这种全力探索艺术技巧的新小说流派,其本质的一面并不在于反传统,而是创作实践上的纯粹冷静的物化,它把真实推到一种新的高度。它不需要人的对话,也不需要表达激情的慷慨陈辞,感觉、感受、心情、心理、想法、意识等等已经附着在被呈现出的物象上体现了出来。

其二是沿着司汤达式的表现主观的创作倾向发展,经过表现主义的自我伸张和自我表现,到了意识流小说则在展示心理流变方面达到了创作的高峰。

表现主义文学以德奥地区为中心,小说创作以卡夫卡为代表。它主张发掘人的内心世界,深度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反对按照事物本来面貌描写的现实主义原则,认为世界存在着,没有必要去重复它,因此文

学的对象是感受。尽管它并不直接表现内心冲突、心理矛盾,但它这种感受独特而深刻,在传递、表现和张扬主观心灵感受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卡夫卡的一系列小说,如《城堡》、《审判》、《变形记》,以及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都因表现现代西方人主观感受的深刻性、独特性和强烈性而引人注目。在主人公身上,包括那个变了形的大甲虫,读者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恐惧感、灾难感和他们的无能为力、没有归属。虽然表现主义不是在描写生活真实,但它的创作宗旨也是追求真实,——表现自我意识层次上的真实,而且它在认识世界这一对象的时候,就把“自我”看作是“宇宙的中心和真实的源泉”[(14)],这让人想起品图斯对真实的理解:“真实不是现实,而是精神。”表现主义把艺术的创造过程看作由内向外的再现精神真实的过程,因而作品在人的内心世界方面的发掘也就显得特别地深刻。表现主义在艺术上关注的不是技巧性的美,而是特别的表现力,它把主观感觉的内容外化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独特、强烈的感受,从中伸张自我。作品在表现“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内部的灵魂”[(15)]的时候,自然也会触及对直觉、对意识和潜意识的描写,如《变形记》便是个例证。但是,真正深入系统地把握人的心灵世界,并用文学形式淋漓尽致地予以表现的,是意识流文学,它使主观世界的内容从感觉、感受进入意识和潜意识层次,并得到了最充分的呈现。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小说中影响最大、最广的一种。它在理论上得益于詹姆斯、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这类作品大都直观地记录人的心理世界、直觉感受和意识、潜意识层次的流变内容,尽管意识流文学不成流派,没有结社宣言,也没有发表共同的纲领和严格的创作原则,但它在英、法、美等文学大国都拥有影响广泛的大家和大作,他们共同体现了文学创作从心理描写进入意识表现这一深化表现主观内容的过程。批评界将他们归并在一起,称之为“意识流文学”,如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詹姆斯·乔依斯的《尤利西斯》(1922),弗吉尼亚·沃尔夫的《达罗威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29)等等。作者展现意识的流程、心理的演变,从内容到艺术技巧、表现手法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比如,采用内心独白、时空倒错、不断变更角度的叙述方法,通过自由联想、展现梦境、蒙太奇式的组接技巧,甚至象征性艺术结构、离奇的语言试验和标点省略、不分段落等硬性手段,表现打破时空界限的意识活动,说明这种非理性、无逻辑境界的“真”。意识流小说主要的优势和特征在于意识流技巧的运用,即借意识流程的无逻辑性实现在小说中摆脱时间控制的目的。人的意识可以“从现在的情景中产生对过去事件的飘忽不定的联想和回忆”[(16)],因此即使在有限的篇幅里,记述短暂的意识流,也可以“展现博大宏伟的人为精神世界”[(17)]。

意识流小说也是一种实验性很强的小说创作,较之新小说,它的成就要高、作品要多、影响力要强。尽管它具体运用到的手法,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幻、时空交错、变换叙述角度等,都在以前的创作中已经被运用过,但是,揉合了这些手法的意识流创作技巧,被视为一种创作方式和创作原则,在一类小说创作中予以潜心研究、精心运用,却是从来没有过的,它开拓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对象领域,将人物要素意识化,把人物思绪心态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从而实现心路历程的全方位的再现,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从来没有达到过的。然而,就表现主观、揭示心灵奥秘这一创作追求来说,意识流小说的实践已钻到了象牙塔之顶端。1939年,乔依斯《芬尼根们的觉醒》的出版,标志着意识流实验小说的终结。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完全在无意识的领域驰骋,杂乱得无法理解,于是,该文本就成了无法破译的现代典册,也宣告了这个实验过程的终结。

从以上两种类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出,再现客观这一线向自然主义、新小说延伸,表现心灵这一线向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开拓,而它们在小说创作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根本特征是:实验性。现代主义小说着力强调局部内容,其成就在此,其偏失也在此,伸张主观有合理性,有目的地追求强化某种技巧确有成效,但走火入魔,一路偏颇地狂奔猛赶,最终却落得迷失方向的结局。

二、现代小说的发展趋势

人们普遍肯定意识流小说在现代小说中的地位,但是回过头来,看看意识流小说的倡导者、实践者的态度,我们发现,象乔依斯、沃尔夫这样的小说家最终也意识到了这场实验面临穷途。他们早年也是现实主义者,曾钻研、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许多精粹之处。正因为沃尔夫敏锐地发现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

夫斯基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中穿掘心灵世界的才能,她才开始了现代小说对意识层面的不平凡的探索。但末了她不无感慨地承认,这两位俄国大师创作远远胜过了自己这一代人。她对艾略特把《尤利西斯》和《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很不满意,说“拿他与托尔斯泰相比,简直是荒谬。”[(18)]她坦率地承认,包括她自己在内的一代作家创造不出真正的杰作,他们的工作只是为时代作笔记。她把这一代作家的作品视作笔记本,“从这些现在的笔记本中,会创造出将来的杰作。”[(19)]然而说到小说艺术的大师,她认为托尔斯泰是,乔依斯却不能算。“这是一个不能作出持久努力的年代,一个断简零篇纷然杂陈的年代,不能严肃地和前面一个时代相比。”[(20)]可见,从这时候起,意识流的伸张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因为这种小说把描写纯粹的感觉和情绪作为内容和目的,把小说技巧的创新推向了极端。

早在本世纪20年代末,还在意识流小说最兴旺繁盛的年代,意识流经典性作品《喧哗与骚动》,就已经暴露出执着一端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弊病,并显示了向现实主义回归的动向。50年代福克纳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这部他心爱的著作的构思和成书过程:“我先从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讲出来可以更加动人。可是写完以后,我觉得我还没有把故事讲清楚。于是我又写了一遍,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角度来讲,讲的还是同一个故事。还是不能满意。我就再写第三遍,从第三个兄弟的角度来写。还是不理想。我就把这三部分串在一起,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索性用我自己的口吻加以补充。然而总还觉得不够完美。一直到书出版了十五年之后,我还把这个故事最后写了一遍,作为附录附在另一本书的后边,这样才算了却了一件心事,不再搁在心上。”[(21)]为此,前苏联评论家巴里耶夫斯基称《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混合艺术的不朽之作”,认为福克纳“飘然在意识流里”却又“重新为自己发现了现实主义”[(22)]。意识流小说陷入困境并不是偶然的,小说再现心灵、意识的真实固然很重要,但是,光有人物的意识还不是小说艺术的充分自足的条件,如果完全没有情节等叙事性特征的要素,那么小说也就难称其为叙事性文学。福克纳后期创作转向情节生动紧张、人物形象鲜明、内在逻辑分明的侦探小说、推理小说,如《大宅》(1959)、《掠夺者》(1962)、《寓言》(1954)等,大概可以作为现实主义回归的一个佐证,说明大胆的探索走向极端,返回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作为一个类别的意识流小说消散了,但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的意识流技巧却以更多的变体形式为以后的文学所吸收、借鉴和使用。对此,伊格尔顿说得颇有见地:“现代主义不能象它的对手那样占据同样的世俗地域和逻辑空间。”[(23)]现代主义对文学自律、自治的执着追求是以牺牲它的接受对象——读者为代价的,这种作茧自缚式的自我伸张不能给创作带来兴旺的前景,那么这种极端的追求在经过岁月的洗涤之后,创作本身也就必然要另觅新径以求新的发展。

现代小说在传统创作和实验性探索的基础上寻求着新的出路。80年代初,苏联理论家德涅普罗夫在《时代的思想和时代的形式》一书中提出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有合流的趋势的看法。当时要把世界文坛上被公认敌对阵营的两大主义纳入同一轨道是十分艰难的。而到了80年代末,苏联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相当中肯和富有时代远见了。莫特辽娃在讨论20世纪西方文学时说:“当代现实主义将世界文学的丰富经验纳入自己的范畴,它运用和改造甚至看来不属于现实主义的东西。……文学过程的现实性包括许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正是这一点将当代文学的图画变得丰富和有趣了。”[(24)]新的时代有新的使命,新的使命促使文学创作发生新的变革,没有现代主义在本世纪上半叶的喧闹和传播,没有它以过正之势的矫枉和误入歧途的实验性努力,传统的现实主义就会仗着自以为成熟了的传统模式、传统风格而终将落泊为腐朽。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经验为现实主义提供了进步的可能,现实主义由此不断拓展自己、丰富自己。

与此同时,现代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也在二次大战之后,开始呈现出亲近现实主义的趋势。现代小说的走向就说明了这一点。大约从本世纪50年代起,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愤怒的青年、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美国的心理现实主义、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区域性较强的文学流派,它们的现代意识或称后现代主义意识都很强,但也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比起意识流文学、新小说,作品的叙事性情节都大大加强;而新小说的“对人与物作静态的描述和客观记录”[(25)]的特征也引发了现实主义对客观真实的进一步理解,一系列新现实主义作品应运而生,如纪实小说、新新闻报道等,

通常也采用客观记录和静态描述的手法对事件进行克制性叙述,追求发展过程之真和外形摹写之真。因而,20世纪下半叶的小说,总体上给人一种现实主义复归的印象,而这种现实主义,已有人给过诸多改进了的名称和定义,或称新现实主义,或称心理现实主义,或称形式现实主义等等,实际上它们跟传统的现实主义在创作原则上和表现技法上已有不少的区别。

笔者认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继承小说叙事特征的基础上,既保持清新的现实主义文风,又开拓了现实世界中的心理内容,作家以一种冷静的眼光热情地观照人类内在的心灵世界,又吸收多种创作技巧和手法,或传统的、或现代的,把这个无限丰厚的世界注入到作品中,从而演绎出广阔而深刻、审美的艺术世界。在20世纪的欧美现代小说中,心理现实主义迅猛崛起,已形成蔚为壮观的作家群,已获得举世瞻目的艺术成就,构成现代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1)弗吉尼亚·沃尔夫《现代小说》。

(2)《致哈克纳斯的信》、《马恩选集》第4卷。

(3)(6)德·奥勃洛米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评传》第221页。

(4)《巴尔扎克论文学》第210页。

(5)(7)泰纳《巴尔扎克论》第110页。

(8)(10)《红与黑》序。

(9)杰弗里·斯特里克兰林《小说家司汤达的教育》第7页。

(11)《司汤达日记(1804.7.4)》

(12)柳鸣九《关于左拉评论问题》(二)《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13)阿兰·罗布一格里耶:《未来小说之路》。

(14)(15)《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第207页。

(16)《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

(17)《外国现代派小说概观》。

(18)(19)(20)弗吉尼亚·沃尔夫《普通读者》。

(21)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第396—397页。

(22)《福克纳评论集》第138页。

(23)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24)《文论》1991年第3期。

(25)《新小说派研究》。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小说的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

一、小说得传统结构 1、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指得就是以时空为本位得结构,该结构遵循发生——发展 ——高潮——结局得模式。 线性结构,又分两种,一种就是单线结构,一种就是双线结构,前者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项链》,按借项链——失项链——还项链——得知项链就是假得结构全文,脉络清晰,以此再现项链丢失所带来了主人公玛蒂尔德得生活变化与精神变化,深刻揭示了面对人生挫折就是选择成全自己还就是败坏自己得人性主题;后者如《药》,华家就是明线,按得药——吃药——谈药 ——华大妈上坟展开,夏家就是暗线,按夏瑜就义——夏瑜得血被吃——夏瑜被议论——夏四奶奶上坟展开,有分有合,表现了群众得愚昧与革命者得悲哀,深刻地表现了华夏民族得悲剧。 2、浪形结构 浪形结构指得就是小说得情节并不呈现一条直线,而就是一波三折,处于摇摆状态。作家不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种结构所呈现出得波澜,使得小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得力量。运用浪形结构最突出得当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先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便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情节一下紧张起来;可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情节又趋于平缓。雪大天冷,林冲外出沽酒,回来后见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得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与富安得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情节趋向最高潮。最终奸贼受惩,英雄雪恨,结局让人为之扬眉吐气。可以说整个情节就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我们得心,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把小说瞧完。 `3、圆形结构 圆型结构指得就是作家利用小说得环境与人物形成圆形以表达某种哲理与意蕴。圆形结构得代表作品就是雨果得《巴黎圣母院》,小说呈现得首先就是圆形环境,巴黎城市得圆心结构就是由圣母院这个位点由近及远在视野中展开。观察者站在圣母院得顶楼,先瞧到了旧城,再就是大学城,然后就是新城。这三部分中城岛(也就就是旧城)位于中央,状如巨龟,盖满房屋得 桥梁则像乌龟从灰色屋顶组成得硬壳伸出得爪子。左岸就是梯形得大学城,似由整块巨石凿出,坚硬,茂密,紧凑,高塔林立;右岸,新城巨大得半圆形,其中点缀更多得花园与宏伟建筑。这三部分由星射状得道路与桥梁相互连成一体,又被大体呈同心圆分布得街道连成年轮式纬圈,近代得巴黎就就是在推倒了三道旧城墙而逐渐形成得。这便就是作品中环境得圆心结构得城市建筑图。具体来说,小说构设了一个不同寻常得圆,即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点得两个不同地方(巴黎圣母院与广场)相切得圆。不同得人物就围绕着这两个相切得圆运动。然后就是小说得圆形结构,作家为我们构造了以女主角艾丝梅拉达为中心得心中得日月,以表达圆满与与谐得终极主题。在小说人物圆形结构中,有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得直向对照,有克洛德与圆周线上她人得环向对比,如与甘果瓦得对照,一个就是老师,一个就是学生;一个欲火炎炎,一个情薄意淡;一个贪欲不怕死,一个贪生怕死。与弗比斯得对照。一个就是阴沉得牧师,一个就是欢快得军人;一个代表神权,一个代表王权;一个淫欲隐蔽,一个公开放荡。又如伽西莫多与其她人得对照。还有人物自身得圆形对照(内在与外显得对照、过去与现在得对照)。人物形象得圆形设置主要体现为直向、环向、横向、纵向得对照上面。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有圆形得环境、圆形得情节、圆形得人物,这体现了《<克伦威尔>序》中得美学原则,展示了雨果得人道主义思想与发展得唯物主义思想观,总得表现了雨果得文学追求、美学追求与哲学追求。 4、欧亨利式结构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观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31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观 毛反骄 周 红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摘 要:现代英国小说家拜厄特是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占有》在1990年获得英国图书最高奖项---布克奖。通过分析拜厄特作品中重复叙述的运用及其评论文中她对重复的看法,旨在剖析拜厄特作品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历史观。拜厄特本人意欲揭示历史真相,以期重构过去,重返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重建远古人类文明。拜厄特和她的同代人一样试图通过重复的力量来在虚构的艺术世界里使人类重获乐园幸福,给混乱的现代社会带来秩序。 关键词:拜厄特;《占有》;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331-2 引言 ?英国小说家自从沃尔特斯科特开始便对历史感兴趣,但这种爱好在过去三十年期间转变成了一种现代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近乎痴迷。事实上,关注历史和编史研究常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二十世纪末的英国小说关注历史的现象普遍存在。Julian Barnes,A. S. Byatt,John. Fowles,Salman Rushdie,Graham Swift,Barry Unsworth and Jeanette Winterson 等作家倾注了大量时间来研究英国与它过去的关系。拜厄特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过去那么有活力,没有过去那么生气勃勃。她试图通过与过去建立联系来恢复这种精髓。但是,她并不是希望我们真正返回到维多利亚时代去,而是要强调存在于维多利亚时代与现在的联系。其实,历史回归是当代世界文坛十分流行的一种创作思潮,迎合着身处混乱社会的当代人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的怀旧心理,也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 拜厄特一直热衷于使用重复作为文学叙述技巧,在她前面几部小说中,她也反复用到这种手段。Campbel 曾探讨过拜厄特四部曲中的重复叙述并说“重复是四部曲叙述的组成部分。书、火、血和暴力这些主题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在《糖和其它故事》中,拜厄特成功地把自我反射和模仿结合起来,“地理环境和事件反复出现,……重复有时令人压抑和苦恼,有时令人充实而神采奕奕”。而在“Racine and the Table” 这个故事中,受阻的女性抱负这个主题反复出现。在 “Rose-Coloured Teacups” 这个故事中,作者反复探索了女性的历史及四代人的重复。 在她最近的论文集《历史与小说》中,拜厄特通过反复追溯不同文本之间和文本中的一个又一个重复模式,阐?述了重复的艺术。拜厄特认为,朱丽安巴恩斯的《看着 有这些共同需要,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不管是从国家的来源还是本质上看,社会都是决定性的因素,是高于国家的客观存在,国家和政治制度都处于从属地位。因此,社会的地位是高于国家的,可以监督国家,因为监督的特点之一是单向性。可见,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社会,国家只是行使社会所让渡的管理职能,它必须受社会的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的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国家及其代理人的监督。这就导致了更为强调对国家权力的监督而不是制约。因为监督和制约的重要区别就是内在性和外在性,既然将国家和社会两者分离并且强调社会的优越地位,显然,强调外部性监督,而少谈制约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监督,而较少谈制约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表现在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使命决定的,是对西方分权理论批判的结果,也是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相符合的。制约更为有效,因为制约是内因,监督是外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是条件。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设计中大胆把制约考虑进来。 参考文献: [1] 丁以升主编.法治问题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光灿、吕世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M],2001. [3] 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1979. [5] 蒋德海.完善中国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法理学思考[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责任编辑:杨 锐 作者简介:周红(1981- ),女,湖南南县人,长沙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毛反骄(1971- ),男,湖南常德人,长沙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课题项目:2010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厅),项目编号:10C0464。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0 17: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214366042.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0.1718.186.html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作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作 小说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小说”的概念相当含混。尽管《庄子·外物》中已出现“小说”字眼,但并不是在文类意义上使用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录“小说”15家,并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此说影响甚大,可仍是界说不清。后人虽借助“虚—实”这一理论尺度,力图把小说与史书区分开来(如明人胡应麟、清人纪昀等),然中国“小说”概念之含混这一先天性特点,仍无法根本改变。一方面是不同时代“小说”的概念有所演变;一方面是同一时代接受不同文学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心目中的“小说”大不一样。大致而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概念大大超过现代文类学意义上的小说(在现代人看来,许多文言小说不是小说),而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概念则可能小于现代文类学意义上的小说(宋代说话四家,小说只居其一)。 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准备期: (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

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二、成熟期: (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魏晋南北朝: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最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精品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随之人们对与现代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诸多方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和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1.1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戏剧、民族音乐。 1.2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 1.3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基督教,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对联、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现代小说叙述与传统小说叙述研究

现代小说叙述与传统小说叙述研究 一、现代小说叙述与传统小说叙述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极力地表现小说的“真实性”,总是在文本中尽量地掩盖和消除作者的“主观痕迹”,让小说的虚构看起来具有“客观性”,而作者们达到这一目的的常用手段就是将自己隐藏起来,让自己退出文本,而呈现出一种生活的假象,尽量地使故事与自身保持一定的距离,让“故事”和“叙述”相互分离,叙述就成为了一种“记录式”的,“转述式”的。在现代小说中,小说作者直言不讳地称自己是故事的制造者,比如马原在小说《虚构》的一开头就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一个例外。”这样的叙述,让读者不断地消解传统小说中故事杜撰的可能性,而更加相信小说的真实性。在现代小说中,叙述是异于传统小说的,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躲躲藏藏的叙述者、主人公,而是本身就在说话的作者。在传统小说中往往看重的都是内容,然而真正给予小说内容的并不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叙述。是叙述带来了小说的解放,使小说走向自由,现代小说的叙述使小说本身的梦幻性、真实性、虚构性相互交织,使小说具有了活力。现代小说中,叙述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李吉在他的《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中曾这样说,“小说形式和小说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关联物,就像一张纸的两个面一样,翻过去是内容,翻过来是形式。形式即内容。”

二、叙述层次 1.间接引语 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对于情节的表述,对于故事内容的表述都表现出一种主观不确定性,读者通过文章并不能够读到关于内容情节的相关信息,反而很多的信息都是通过他人之口或者一两个动作、行动来反映,这时候作为读者无从明确知道故事的进展,需要自己去想象。按照阐释学、接受美学的观点,是作者故意在这里设置了未定点,让读者能够在不断的阅读中,依据这些未定点而不断地填补空白,不断地将这些不可靠的叙述填充得可靠,但是由于每一个阅读主体不同,因此,在这样的不可靠信息中,每一个人获得的感受是极为不同的。狄更斯小说中设置未定点并不是像罗伯—格里耶一样,纷乱的叙述,不停转换叙述方式,而是通过间接引语实现的。比如在《荒凉的山庄》中,塔金霍恩是否死了,作为读者是不确定的,依据文本内容的差异,读者可以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因为它的这种不确定的“死”是通过路人的枪声来展现的,这种间接引语的表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如同电影的画面构成———在电影中经常存在使用画外音的方式表现行动,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荒凉的山庄》中还有一种间接引语,就是叙述者本身所讲述的事件并不是它个人的完全表述,而是又引用了其他人的话,在其中还有很多话是一种传闻。比如文本在提及戴德洛男爵夫人的时候,曾夸他“才智非凡”。但是,这些内容都并不是亲眼见到的,也不是表述者自己表述的,而是通过传闻来实现的。间接引语的使用是为了表现一种客观现实性,而排除作者的主观臆断。而正是这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邓乔彬赵晓岚 一 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处于“五四”的更新期之后,属于学术转 型时期,在走出了晚清“体用”之说后,他在方法论上将传统与现代、 中国与西方,结合得非常完美,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表现出新颖性、 独特性、前瞻性,是极有研究个性的学者,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就。 郭沫若说: 一多对于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内容很广泛,但他所致力的对象是秦以前和唐代的诗与诗人,关于秦以前的东西除掉一部分 的神话传说的再建之外,他对于《周易》、《诗经》、《庄子》、 《楚辞》这四种古籍,实实在在下了惊人的很大的功夫。就他所 已成就的而言,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着,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 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的。[1] 凡学问之事,常是前修未逮、后出转精,故后无来者之说或可存疑, 但前无古人则是可以绝对肯定的。而闻一多“眼光的犀利”,独到的 发明与发现,得之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如果说“考索的赅博”主要 见诸旧学,那么“立说的新颖而翔实”则主要得之于新学,是中西学 术的“化合”而非简单相加。 作为闻一多的知友,朱自清在为其全集所写的序中,很精当地概 括了闻一多的学术道路,及其背靠传统学问,又接受西方学说的治学 特点: 他在“故纸堆内讨生活”第一步还得走正统的道路,就是语史学和历史学的道路,也就是还得从训诂和史料的考据下手.在 青岛大学任教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唐诗;他本是个诗人,从 诗到诗是很近便的路。那时工作的重心在历史的考据.后来又从

唐诗扩展到《诗经》《楚辞》,也还是从诗到诗。然而他得弄语史学了。他于是读卜辞,读铜器铭文,在这些里找训诂的源 头…….抗战以后他又从《诗经》、《楚辞》跨到了《周易》和《庄子》;他要探求原始社会的生活……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还研究佛罗依德的心理分析学来照明原始社会这个对象.从集体到人民,从男女到饮食,只要再跨上一步;所以他终于要研究起唯物史观来了,要在这基础上建筑起中国文学史。[2] 诚如郭沫若所说,闻一多所致力的主要研究对象属先秦阶段,除神话传说为“再建”外,其余如《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古籍,他所作的“考索的赅博,”都属于传统的治学。 闻一多对传统方法的运用,带有显见的从清初到乾嘉学术的主要特点。 清儒之治学,纯用归纳法,纯用科学精神。此法此精神,果用何种程序始能表现耶?第一步,必先留心观察事物,觑出某点某点有应特别注意之价值;第二步,既留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第三步,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第四步,根据此意见,更从正面旁面反面博求证据,证据备则泐为定说,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凡今世一切科学之成立,皆循此步骤,而清考据家之每立一说,亦必循此步骤也。[3] 闻一多研究先秦典籍,就是十分注重归纳法与科学精神.限于篇幅,此处就其对《诗经》和《周易》,所作名物训诂各举一例。 如《秦风·无衣》有句:“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一般都将“仇”释为“仇恨”。而闻一多《诗经通义乙》却认为:“仇借为畴。说文:‘耕治之田也’。襄公三十年《左传》,‘取我田畴而伍之’,《注》:‘并畔为畴。’《周语》‘田畴荒芜’,贾《注》:‘一井为畴,九夫一井。’《孟子》,‘易其田畴’,《注》:‘一井也。’”史学家柳诒徵据《周官·小司徒》,郑《注》引《司马法》:“……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以说明周代的田制与兵制,认为“周代授田之法,一以均贫富,一以通兵制,所谓寓兵于农也。”[4]闻一多正是结合授田法与兵制来解释“同仇”的,“仇”之借为“畴”,同畴的农人一起当兵,“偕作”、“偕行”是必然之事。这里,可谓

张恨水小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分类号:1206.6 密级: 单位代码:10422 学号:200610706 馨功萦六了 硕士学位论文 ShandongUniversityMaster’ 5Thesis 论文题目:张恨水小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ThenovelsofZhangHenshui:Betweentraditionandmodemity 者 业 孙莉 导师 合作导师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叶诚生副教授 作专 2009年4月28日分类号: 密级: 单位代码:10422 学七二,,万: 馨功第不蓉 硕士学位论文 ShandongUniversityMasterlsThesis 论文题目:刹黔幻流:麟粉施八匀可 龙hovela郊以呼陇诚砂恤。佃硫‘机/、。碰。呼 ‘_一”呵一”一旧’~’一’帼观绷碳 业者作专 导师 合作导师 叶诚兰副裁长, 卯口,年今月夕日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鱼典一日期”“谬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留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晒一导师签名对丝上日期卫四五生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 (3) 弓l言 (5) 第一章承续与创新:张恨水小说的故事类型.,.................……,二,..…,,.,.……,.........…… 7 第一节社会言情小说 (7) 第二节侠义、讽刺、抗战小说 (17) 第二章扬弃与改造:张恨水小说的文体与叙事 (27) 第一节对传统章回体外在形式特征的扬弃....................................,. (27) 第二节对传统章回小说叙事模式的改良 (35) 第三章整合与改良: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文化心态 (43) 第一节传统文化的底蕴..................................................,. (43) 第二节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46) 结语 (50) 参考文献 (51) 致谢................, (5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5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ONTENTS ChineseAbstract (1) ABSTRACT.........................................................., (3) FOrew0rd (5) Chapter1SuecessionandInnovation:StoryGenreofZhangHenshui’ 5Novels (7) SeetiononeSeetionSoeialRomaneeNovels7 SeetiontwoE~try,SatireandAnti一JaPanesenoveIs (17) ChaPter11SublationandChange:styleandnarrativeofZhangHenshui,5novels (27) SeetiononeSublationofextemalformfeaturesoftraditionalchaPterstyle (27) SeetiontwoImProvementonNarrativePattemof--ZhangHenshui,5Novels (35) ChaPterlllIntegrationandimProvement:CulturalStatesof肠ndofZhangHenshui,s NovelsCreati0n (43) SeetiononeDePositsofTradltionalCultUre (43) SeetiontwohitegratlonofTraditionandModernity (46) Conc1usion (50) Literature.........................................................,. (51) Thanks (54) ThePublishedaeademlcarticles......................................................,,..........., (55) II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1924年4月,张恨水发表了他第一部引起轰动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一 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其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为现代中国文学留下 洋洋洒洒三千多万字的小说作品,成为上世纪20一4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今天,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那么,中国小说到底有哪些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西方小说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例如明清小说中的“四季结构”,或者说“季节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如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可以说,“四季”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深具启发意义。而“四季”之类的结构方式又衍生出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构成了与西方小说传统的标准大异其趣的景观。 另外,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甚至用来表现故事,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胡适赞美《海上花列传》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认为它的长处在于“语言的传神,描写的细致,同每一故事的自然地发展……”。其中,“语言的传神”是胡适认定这部作品为杰作的重要依据。 当然,小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小说传统也在不断创新和转化。老舍、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融合中国小说传统与西方叙事经验的写作,已经成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分。传统需要更新、生长与创造,传统正是在与创新错综复杂、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得以延续的。正如老舍所说,“旧文化的不死,全仗着新文化的输入”。

论新写实主义与现代传统主义小说的区别

论新写实主义与现代传统主义小说的区别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以池莉的小说为例 摘要:在1989年的《文艺报》上出现了一条《新写实小说在文坛兴起》的消息, 消息中说: “这些小说以它直视现实、人生的写实特征, 以及探索人类生存状态的总体精神, 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新写实小说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精华, 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框架, 保留了传统小说的基本描写方法, 但更贴近生活, 更注重显现生活的原色。”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人物,池莉的小说总是能给读者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触手可及的,是实实在在的,总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去体会生活的平常、淡静、烦恼,却又浓郁的温情。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新写实主义小说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的长处,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框架,保留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描写方法,但更贴近生活,更具生活的原始色彩。在本文中我将从小说的内容、叙事、情节安排等三个方面来谈论新写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关键词:新写实现实主义小说池莉 引言 新写实主义小说其实仍然是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 但又不完全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而是在传统( 经典)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对峙中, 采取现实主义直面现实的精神和再现生活的方法, 同时又接受了现代主义 思潮的某些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故此,新写实主义小说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不管是在小说内容、叙事手法以及小说的构架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区别和联系。 一小说内容方面的差别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传统文化已无法全面的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而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仅促进了现代文学更新,同时还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此,本文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民间文化出发,对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间的关系,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发展及多种思想的汇集而形成。在其汇集的过程中,思想精神层面以孔子的“仁”为整个儒家文化的源泉。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孔子的“仁”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心骨。 而在现代文学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结构以及思想境界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换而言之,即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传播源泉。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同时还对现代文献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儒学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内涵,既吻合“文学是人学”的本质又能为现代文学创造提供思想资源,只有对儒家文化系统最富有永恒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人学思想探索深研究透,才能进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中。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学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论多民族国家。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儒佛道问哈的影响。而多数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中建立了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间的维度。 此外,少数民族文化我国现代文学建设中,由于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中渗入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甚至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与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此外,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仍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由此,就需要现代文学家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能充分的结合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在现代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中,充分的结合了西藏土司制度,并将西藏中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作品中。而读者通过阅读、比较,则能更加深刻的体会

文学创作的传统与现代

文学创作的传统与现代 在傣族文学史上,民间叙事文学是非常发达的,那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彩的民间叙事诗曾把傣族民间文学推上了一个文学的高峰,并成为傣族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文化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席卷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正在不断失去其成长的土壤。而作家文学创作以其特有的优势和灵活变化的表现形式,占据了现当代文坛的主导地位,民族民间文学在主流强势话语权下的淡出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傣族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了一批傣族作家,他们用汉语或本民族语言创作了一些在傣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但是相对于其他作家文学较为发达的民族来说,傣族当代作家文学无论是从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内容和艺术创作手法上较之主流文学仍有很大的差距,相对于民间文学在傣族文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来说更显得相形见绌。今天傣族文学仍以民间文学占优势地位,而以书面文学为主要载体的作家文学没有发展到主导地位,这与傣族历史上的文学传统、人口数量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不相称的。 傣族文学史上有灿烂的民间叙事文学成就和悠久的文学传统,怎么到了这个充满现代变革和活力的时代里就黯然无光了呢?是傣族社会发展的问题,还是傣族作家自身的问题呢?傣族文艺界和学术界自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曾多次正式或不正式地讨论过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是傣族历史文化在当代发展失去了平衡;有的认为,傣族当代文学作品脱离了群众,应注重民族语文作品创作,加强党和政府对作家队伍,特别是对青年作家的扶持和帮助;有的认为是傣族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影响过深,制约了傣族当代文学的发展。这些观点和认识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制约当代傣族文学繁荣的原因。笔者试图从傣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当代傣族作家文学创作的实际,对这一民族文学现象的内部机制问题做几点思考,期望能够起到抛转引玉的作用。 一、作家文学创作无法超越传统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傣族当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大都是从民间歌手转变而来的,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初本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并在该出生地度过了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深受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风尚,已经从内到外主宰了这些作家的思维和行为。由于他们受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视野狭窄,不能自觉吸收和借鉴他民族优秀的文学创作方法,文学创作只是停留在经验创作和对民间传统文学创作的模仿上。他们的作品主题比较单一,情节发展雷同化、公式化比较明显,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认识社会,难以理解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思潮和人物,塑造出的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这就使他们作

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的异同

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的异同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以《红楼梦》为例 【关键词】小说贾宝玉《红楼梦》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无论是外部特征——刚硬的扎须,还是外在的行动——大吼三声都只是为其勇猛的性格服务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能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就是很好的例证。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如唐传奇布局雄伟,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茅盾曾评价《水浒传》的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似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手法变化错综,避免平铺直叙。 (3)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就是一例。 (4)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行文常是说书人的叙述口气,如“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为了需要而设置的巧合,更是古代小说的特色之一。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节,处处设置巧合。巧合的设置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离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歌与散文源远流长。“诗言志,”地位显要,虽不能经天纬地,但其“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的功效为人们所推许。“文以载道,”散文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地位之尊贵可想而知。惟有“街谈巷议之言”、“刍荛狂夫之议”的小说,不为坚守传统观念之人所青睐。其实,从萌芽到成熟而后蔚为大观的小说,以其独特超绝的艺术之美,为人类文化生活所增添的无穷光彩,又何逊于诗歌散文?人们须知,小说艺术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一部小说艺术美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小说语言美创造的历史。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影响下,勃兴发展,成熟繁荣起来的古代小说,奉献给人们的语言之美是千姿百态的。既有语体运用之美,又有风格创造之美,形象塑造之美。凡此种种语言美感,无不闪烁着多样统一的光彩。因此,感知古代小说的语言美感,在围绕语言与想象的关系这个轴心的前提下,既要留意于小说语言的形式,又要注重小说语言的性能;既要对小说语言作字词句段的审视,又要作形象体系的全局考察;既要对小说语言作静态分析,又要就其特质作动态研究;既要探知小说语言的具体表达手段,又要从风格......(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

传统小说和传统风格

传统小说和传统风格 李洁非 任何时候,人们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上说话和思索,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这偏又是我们观点每每不自觉而陷入某种局限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文艺复兴作家激烈地否定过中世纪宗教精神,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曾毫不留情地嘲笑过古典主义,而现代的形式主义作曲家也纷纷对浪漫乐派的唯情倾向表示不屑。这些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以充分的理由伸张其独特的艺术观念的同时,往往很难意识到,他们的见解从绝对的历史意义而言,可能并不公正,更谈不上揭示了什么真理。必须考虑到,最终来说,对一种艺术风格、一种美学精神的评价,绝不会按照某一特殊时代的口味确定下来,那些似乎已被扬弃、贬斥了的理念和形式,或许在另一个时代里重新引起好感。中古时代的宗教绘画的境界在20世纪备受推崇,料然就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画家未能想见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作家、批评家——虽然为数不多——因从历史钟摆的往复运动中受到启示,认识到与所处时代保持某种距离是大有裨益的;虽然卷入时代的艺术思潮实际上不可避免,但如果我们思想上有所警觉的话,仍旧可以做到不完全以这个时代的观点看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警觉来得过于迟缓。过去的多年问,我颇为热衷于在自己的批评活动中“批判”传统小说,宣称这类作品在艺术上已经死亡,藉此而向现代小说表示赞美之情。显而易见,这种立场并非偶然的个人立场,应该说,它是一个时期(主要是1958年)以来中国小说界事实上的普遍立场。假如广而言及整个世界,那么时间还应大为前移,追溯到这个世纪最初的几年。从那时起,首先是在欧洲大陆,然后是在美洲和东亚,传统小说都逐渐成为众矢之的。攻击来自现代小说的各个流派,从意识流作家、存在主义作家、荒诞派作家直至新小说派作家;其中,遣词最为泼辣、态度也最不恭的,当推新小说派作家。娜塔丽?萨罗特在《怀疑的时代》中写道:“自从《欧也妮?葛朗台》全盛时期以来,同样的内容像过分咀嚼以后的食物一样,对读者来说,已变得糊烂如糜而且淡而无味了。”极富反叛色彩的罗伯一葛里耶语含讥讽地说:“大多数的当代传统小说作者,也就是说,那些博得读者赞赏的作家,可以把《克雷芙公主》或《高老头》中大段大段的文字插入自己的作品而毫不会引起囫囵吞枣的读者的疑心。”(《未来小说的道路》)至于克洛德?西蒙,则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对本世纪的小说进程做了如下的简短的总结:“使我觉得更有趣的是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说在本世纪初,两大巨人普鲁斯特和乔伊斯已开辟出另一些完全不同的道路,那么他们的功绩只在于开始了一个让现实主义小说慢慢消亡的演进过程。”也许其他国家的人们,在对创新事物的追逐上,不及法兰西民族那么劲头十足;但是,“新小说”这个词和它象征的那个艺术运动,的的确确不限于巴黎子夜出版社的那几位出言不逊的作家,而应视为一股全球性的浪潮——即使是在中国这个与法国相隔遥远的国度,它不也同样唤起巨大反响吗? 克洛德?西蒙把这场反传统的现代小说革命上溯到普鲁斯特和乔伊斯那里;一般而言,这也是人们普遍赞同的说法,尽管也许有人愿意将时间推得更早一些,譬如说述至陀思妥也夫斯基,但总之是发生了这么一场旨在从技巧和结构上背离传统小说的革命,而这场革命对我们这代人的小说理想和实践的支配,直至如今。我愿申明从感情角度说,即便是在眼下,我仍不想改变对这场革命的美好印象——它永远是小说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我不会忘记,由于特殊的现实原因,作为中国读者,我们时隔几十年后才读到那些异想天开的现代小说——《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城堡》、《喧哗与骚乱》——时内心被唤起的那种惊讶、匪夷所思的感受,它们不光以艰涩、难度和大胆完全征服了我们,还使我们有头晕目眩、雾失楼台之感。谁也无法设想小说能够写成这种样子!单单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对现代小说革命充满敬畏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