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文化: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 提高文学素养: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增强语感: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通常非常讲究,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自己的语感。

4. 拓展视野: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5. 培养人文精神: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6. 提升写作能力:通过学习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7. 塑造价值观: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蕴含着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增强语感、拓展视野、培养人文精神、提升写作能力,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选取优秀的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进行教学。

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统 文化 的深 层 影 响 , 与 他 个 人 独 特 的 身世 经历 就
有 着密切 的关 系 。他 出生在 禅宗 五 祖 弘忍 大 师 的 宏 法宝地 黄 梅 县 , 五 祖 当 年秘 传 她 的小说 中始终 充 满 着

东 山只有 1 0余 公 里 。废 名 从 小 随 父 多 次 到 过 五
京派小 说家 的现 代意识 建 立 在对 中国传 统 文
化 的吸收上 , 与他 们 的家 学 渊 源 和 身 世 经 历 有 这
着深刻 的联 系 。 废 名 的文化 心 理 、 文学 观 念 和 审 美 情趣 受传
齐 白石 、 陈衡恪 、 姚茫 父这 样 的文 化 名人 经 常 出入
凌府 。凌 叔华 入 学 前 即 由辜 鸿 铭启 蒙学 英 语 、 背 诗 词 , 师 从 慈 禧 太 后 的宫 廷 画 师 缪 素 筠 习 画 。 又
中将 深厚 的l 在修 养化 为一 种 浓郁 的 女性 气 质 和 太 】
东 方传奇 色彩 。另 外 , 徽 因从 小 就 接 受 了完 备 林 的英 汉语 言 、 文化 的熏 陶和教 育 , 深得 中 国婉约 既

5 ・ 6
河 南科 技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了胡适 、 周作 人 等人 。从 胡 适那 里 , 开始 认 识 到 他 故 乡黄 梅在 文化史 上 的重 要价 值 。废 名师 承 周作
人, 而周 作人 研 读 过 大 量 的 佛 教 经 典并 自诩 为在
家和尚, 甚至在 北大 国文 系讲授 “ 教文化 ” 程 。 佛 课 周作 人对 于 佛 教 的 兴趣 ,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启 发 并 促 进废 名对 于禅 学 的进 一 步 的 自觉 。这一 切都 激 活 了废 名心 中久 已潜 在 的故 乡 禅 文 化 影 响 , 他 与 使

论京派小说的现代性意识

论京派小说的现代性意识

A Study of Modernity Awareness of Jing-Pai Novels
作者: 文学武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30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10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现代性意识;现代主义文学;现代艺术技巧;京派小说
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形态发生重大变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京派小说也无一例外
地呈现出现代性的意识。

文章从现代性的文化内涵、现代主义的理念、背景和艺术理想等层面
分析了京派小说的现代性追求,肯定了它们在艺术探索上所作出的贡献。

这种现代性追求也从一
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京派文学的名词解释

京派文学的名词解释

京派文学的名词解释京派文学,又称为京味文学,是指以北京为背景、以独特的北京方言、风俗、习惯为特点的文学表现形式。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色彩。

本文将对京派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类型。

一、定义京派文学是一种以北京为题材、以北京方言为表达方式的现代文学形式。

它通过对于京城的描绘、北京话的运用以及对于特有的北京文化的呈现,展现了独特的城市生活和民情民俗。

京派文学的创作体现了北京地区的文化自觉和地域认同,往往以个人故事和家族史等小我体验为基础,通过个人化的叙述手法展现城市与人的相互关系。

二、特点1.语言表现独特京派文学以北京方言作为主要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饱满的情感世界。

京派文学中的文字充满地方性特色,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京城的独特魅力。

2.情节紧凑京派文学以明快的节奏、紧凑的情节著称。

它通常以小背景、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情节和事件,展现出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许多京派文学作品以小人物为主角,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出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温情脉脉京派文学往往以温暖、亲切的方式打动人心。

它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描绘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京派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真实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发展历程京派文学自20世纪初至今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经历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转型和发展。

早期京派文学作品大多以散文为主,以展示京城的面貌、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派文学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呈现出更加立体、多样的京城风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派文学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新一代京派作家如莫言、李敖、王树增等积极探索着京派文学的创新路径,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现京城的动态与变化,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秧歌》等。

试论京派小说

试论京派小说

试论京派小说(1)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是指19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

在沈从文前后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活力的小说家,如废名、芦焚等,再加上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学文》《文学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

京派虽然没有明确地发表宣言或结社,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

它是一个强调宽容、审美和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

其中主要的作者有废名、凌叔华、老舍、沈从文、林徽因、芦焚、萧乾、汪曾祺等。

(2)艺术特色京派作家的思想、艺术倾向虽不完全一致,但在1930年代前半期,他们在文学事业上有共同的趋向和主张,在创作上也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具体来说,在文学观念上,京派既反对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倾向,而是强调文学有着独立的人性的、美的价值。

京派的文学创作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多地表现了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质疑和批判,风格淡远隽永,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体表现在:①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他们一方面企图远离政治,另一方面又充分继承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倾向,忠实于现实与人生,他们在现代文化、文明和封建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流行格局中,熔铸一种具有浓厚的原始风貌与自然气质的乡村文化形态,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三维空间。

像沈从文的《巧秀和冬生》《八骏图》《绅士的太太》,凌淑华的《弟弟》等,便表现出中国人生范围内的封建文明的嫌恶和现代文明异化人性的疑惧。

在这种三维文化思索的艺术创造中,作家们既有“追寻过去”的从容通达,又掩饰不住文化批判的焦灼锋芒和对未来人生形式的美好理想。

a.京派小说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农民、士兵、猎人、渔夫、水手,还是娼J、富家子弟、青年男女,都那么淳厚、真挚、热情、善良、守信用、重情谊,显示出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京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京派的审美现代性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对京派的审美现代性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以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京派的审美现代性是相对而言的。

传统的京派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它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主题和审美态度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传统的京派审美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局限和陈旧。

我们需要对传统的京派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趋势。

我们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和创新京派的审美现代性。

传统的京派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固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传统,而应该积极地吸取和借鉴现代艺术的优秀成果,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京派的审美现代性。

我们可以通过融合现代艺术的创新理念和审美表现形式,使京派的审美现代性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创造出更具有当代社会特色的艺术作品。

我们需要注重京派的审美现代性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契合。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的表达和反映,京派的审美现代性也不例外。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关注和探讨诸如现代生活、科技发展、社会变迁等当代社会主题,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来呈现和探讨这些当代社会话题。

这不仅有助于使京派的审美现代性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关联性,也能够使京派的审美现代性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我们需要重视京派的审美现代性教育与推广。

艺术教育是推动艺术发展和畅通艺术传承的重要环节,而京派的审美现代性也需要通过艺术教育与推广来得以深入人心。

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艺术机构、社会组织等多种途径,加大对京派的审美现代性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派,从而促进京派的审美现代性的传承与发展。

京派文学特征

京派文学特征

京派文学特征
京派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现实主义:京派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注重写实主义,通过描写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现实生活。

2. 注重人物描写:京派文学中的人物描写注重真实、深入和细腻,力求刻画出人物形象的生动和鲜活。

3. 重视语言运用:京派文学的语言运用讲究简洁、明快、清新,富有京味和韵味,强调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4. 多描写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京派文学以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为题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5. 重视文学传统:京派文学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注重文学艺术的审美和文化内涵。

6. 多写长篇小说:京派文学以长篇小说为主,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富有表现力,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

7. 思想上保持独立和距离:京派文学在思想上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和价值,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永恒性。

8. 强调文学本体观和审美意识:京派作家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总的来说,京派文学以其关注现实、注重人物刻画、语言优美、题材广泛、思想独立等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京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京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京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

京派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京派文学在形式上注重现实主义,追求真实、生活化的表达。

作家们常常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真实的社会景象。

他们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其次,京派文学在主题上注重对现代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映。

作家们关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常常以批判现实、关怀弱势群体为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此外,京派文学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创新和突破。

作家们在叙事结构、语言运用、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他们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的鲜明性,追求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京派文学以其对现代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以及对语言和艺术的精湛表达,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温泉
( 洛阳理工学院 中文系 , 河南 洛阳 471023) 摘 要 :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 , 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 派小说现 代意识 独特的深层蕴意 。 他们的现 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 文化的 基础上 , 结合 现代心 理学 、 美学 理论 , 对传 统进行重新阐释和 运用 , 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 关键词 : 京派小说 ; 现 代意识 ;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 I206.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3910( 2010) 03- 0055- 04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活
京派小说对传统文 化的吸收并不是机械的 ,
第 3期
温 泉:
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 57#
寄予了他们独特的现代意识感知。 对于深受本土文学、 哲学、 美学思想浸润的京 派小说家来说 , 中国文化对于他们渗入机理的影 响比对西方文化的吸收要深, 在对生命的感悟上 , 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的儒、 释、 道哲学思想的 调和。废名的小说主要可以见出佛教禅宗思想的 影响, 他以一颗虔诚的心、 一双欣赏的眼, 去观照 大千世界, 捕捉或追求一种超越悲哀、 睿智达观、 亲自然、 乐人生的人生境界 , 在他的叙述中, 生命 以一种 ! 体悟 ∀的方式得到了自足的意义。沈从文 吸取的则是儒家那种积极入世、 修身立人的精神 和老庄哲学中追求相对自由观念和豁达向上的人 生态度 , 老庄哲学中那种强化的自然观念不仅熏 染了他看人论世的心灵品格, 还被他引入了对现 代中国人生的深刻观照。尤其是其中朴素的生命 意识, 更是适应了他对普通人命运中个体存在不 确定性的感受, 从而从审美领域中把握善恶并存、 苦乐相生交错的人生世相, 达到对生命价值的了 悟。在此基础上, 京派小说家又有了对传统哲学 的转活 , 他们抛弃了传统哲学中消极的人生态度 , 看到生命的本质规定远不至此, 还有其超越性的 一面, 代表一种存在价值与精神取向。对生命价 值意义的探求 , 已经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 诉求, 指向生命的终极存在。 由对国事民瘼的关注而感时忧国, 本是我国士 大夫知识分子习以为常的精神传统, 由于现代中国 种种困蹇愈演愈烈, ! 五四 ∀以降, 大凡有些责任感 的作家没有一个不具备忧患的哀感。京派小说家 历来被认为是 ! 远离政治 ∀的纯文化写作, 然而其小 说中对社会种种黑暗面的揭露、 对被压迫被侮辱的 弱小者的同情、 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呼唤和追 求、 对人的精神异化的痛贬等等, 无一不联系着传 统文化中 ! 哀民生之多艰 ∀的精神内核。这些都来 自于他们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观察与思考, 对自身生 存状态的省察与慨慰。他们用艺术化的态度和现 代人的立场来处置现实人生 , 这与封建传统中的那 种杜甫、 李白式的文学视阈有着相似的内涵, 却又 有着现代的焦虑观照。它标志着个性的觉醒, 是在 ! 人 ∀的立场和角度烛照和审视芸芸众生, 具备着朗 然的现代色彩, 也让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的焦 虑意识有了更好的调和与融洽。 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的转活 , 是对 ! 五四 ∀ 精神的深入反应 , 也是对 ! 五四 ∀形成中国文化断
第 28 卷 第 3期 2010年 6 月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URNAL OF HENAN UN I V ER SITY OF SC 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 IENCE)V ol 28 N o 源自 Jun 2010艺文丛谈
裂现状的反思。他们参与扬弃了传统文化中负面 而不合时宜的部分, 同时又用现代的观念、 理论为 现代文学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
三、 现代性的反思
京派小说中的现代意识由于其中传统文化的 过多外在表征 , 而在很长时间里不为研究界 所重 视。而这种现代意识不仅具有较强的现代性 , 在 某种程度上更有对现代性的反思。 由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落后性和自身文化传统 的撕扯, 中国在奔向现代化的艰难征程上一 直存 在着对现代性的呼唤与反思相互纠缠的现象 , 那 种实现现代化的急功近利心理与对这一突变进程 的犹疑和批判心态同时并存、 相互论争的事 实显 示了本土化的中国特色。一方面, ! 中国的现代性 以激进的方式获取社会化的形式 , 以断裂的 跳越 方式获得突变 ∀, 这种极端化的前行方式耗空了 现代性的宏大规划, 产生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另 一方面, 以传统为参照建立起的对这种极端 化的 现代性的实现方式进行的批判性反思 , 也构 成了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景观 , 成为建构中 国特 色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因此, 这与吉登斯的 ! 现代 性的特征并不是为新事物而接受新事物 , 而 是对 整个反思性的认定 , 当然也包括对反思性自 身的 反思 ∀ 观点相一致。汪晖也认为 : ! 对现代性的 质疑和批判本身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思想最基本的
而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 结合现 代心 理学、 美学理论 , 从现代意义上转活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生命 , 因而获取了现代情境下永恒的美 学魅 力。从某种程度上说, 京派小说家看到了现 代文 化不仅不以传统文化的错误和完全消失为前提 , 反而可能在新的环境中通过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 运用来谋求进步 , 这就是京派小说的特立独 行的 现代意义之所在。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是一种静 态的 凝固物。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当代生活中 的意义, 以及文化传统对整个民族文化发展 的支 配力的清醒估计, 使京派小说家有别于 ! 五四 ∀先 贤, 而具备了长远而平实的眼光。于是 , 在追求自 由、 感悟生命与直视焦虑上, 他们开始了长足的探 讨与试验 , 力图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 , 从而在 新的维度和向度上再现自己的现代意识。 从古至今, 人们对自由的呼唤从来没有 停止 过。 ∃诗经 %中用 !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表现对爱 情自由的追求, 陶渊明用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 山 ∀的美丽自然 景观再现对 自由的渴 望和向往。 到了现代社会 , 京派小说家依然用自然这个 传统 意象承载着他们对个体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自然 意象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和文 学中的一种主体 意 象。如南宋诗人翁卷诗云 : !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 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 又插 田。 ∀即使在描写城市生活时, 这种对于自然意象 的注重也不时泛上诗人的心头与笔端 : ! 世味年来 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 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 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种在这小 楼中听到的春雨声和深巷卖花声等 , 无一不 是大 自然生命节奏与农耕文化的特有韵律 , 诗人 于此 中 ! 悠然自得 ∀, 感到了 ! 盎然天趣 ∀。京派小说中 也充斥着各种古典的自然意象, 如沈从文的大山、 月亮意象 , 萧乾的篱下、 矮檐意象, 芦焚的废园、 荒 村意象, 李健吾的山村、 陷阱意象, 林徽因的市井、 胡同意象 , 等等。一方面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中的主体意象, 这些意象富于东方特色 , 都可 以在 ∃诗经 % ∃楚辞 %及唐诗宋词中找到 ! 远亲 ∀, 丰 富的意境与鲜活的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的重 要特征; 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都在京派小说家手中 得到了创新与改造, 最主要的就是它们与小说的主 题相和谐, 从而具备了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 也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2010- 01- 19 温泉 ( 1979- ), 女 , 湖北荆州人 , 硕士 。
# 56#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0 年
平和风格的底蕴 , 又汲取了西方文化现代性的营 养 , 形成蕴藉、 含蓄、 细腻、 写实兼有热情的特殊格 调。她始终用一种西方文化的现代意识来审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努力构建中西文化融 合的完美图景。 沈从文接受的正规教育仅是小学, 15 岁便去 当兵, 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他的 知识、 教养 , 既非来自学校, 也非来自家庭 , 而是来自自然。湘 西地处沅水辰河流域 , 下接洞庭湖 , 自由浪漫的湘 楚精神跨越了千年岁月 , 像流淌不息的河水永不 枯竭, 滋育、 长养着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 文化、 生命与自然一道 , 获得了超越时间的永恒。 正是湘西这种有着雄强生命气魄和原始生命强力 的生活 , 以别样的方式阐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 ! 和 谐 ∀的真谛, 也使沈从文以最直观的感知角度在这 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淫下, 彰显着他那有着现 代性的创作意识。与废名受到禅学影响不同, 沈 从文更多地受到一种道家艺术观念的影响。沈从 文未受过系统教育 , 未从理性层面接受过道家思 想 , 他对自然的推崇源自生命体验 , 却与老子哲学 暗合。他所推崇的不是现代的科学理性、 人道主 义 , 也不是传统的儒家伦理 , 而是一种原始的、 未 经规范的、 一切生命都要 遵循的一种法则 & & & 自 然的律令 & & & 生长、 繁衍、 淘 汰。 这种 体验 和影 响 , 是在大自然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所养成的一种 气质秉赋和从自然中悟得的应付人事方面的一种 智慧。 有了传统文化的渗入 , 京派小说家在审美上 更契合传统文化中的 ! 情志合一 ∀的观念。京派小 说中的许多段落 , 总让人联想起我国传统的水墨 写意画 , 颇能使人体味出幽邃清远的境界, 从它们 的气 韵风神中探测 到作家的内心 感受和蕴藉风 流。如 ∃桃园 %中的这段描 写: ! 城垛子 , 一直排 , 立刻可以伸起 来, 故 意缩着那 么矮 , 而又 使劲的 白 , 是衙门的 墙; 簇簇的 瓦, 成 了乌云 , 黑 不了青 [ 1] 天 ∋∋ ∀ 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意 象联结手法, 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京派小说 家对宗族社会下的田园生活进行回忆与追怀, 虽 然离开了时代汹涌澎湃的主潮, 却在美学上与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相衔接, 体现了另外一 种不同于宏大政治化叙事的诗意风格。
了胡适、 周作人等人。从胡适那里, 他开始认识到 故乡黄梅在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废名师承周作 人, 而周作人研读过大量的佛教经典并自诩 为在 家和尚 , 甚至在北大国文系讲授 ! 佛教文化 ∀课程。 周作人对于佛教的兴趣 , 在一定程度上启发 并促 进废名对于禅学的进一步的自觉。这一切都激活 了废名心中久已潜在的故乡禅文化影响 , 使 他与 禅的因缘更加密切而牢固。废名的小说在格式的 诗化、 意境化、 意象的古典化等方面都带有醒目的 传统 ! 胎记 ∀, 显示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深 度回归和傍依。 凌叔华出生于一个北京的仕宦诗书之门 , 外 曾祖父乃粤中著名画家。父亲凌福彭做过清末翰 林, 与康有为登同榜进士授一品顶戴, 官至顺天府 尹、 直隶部政使。这位达官也工于词章书画, 加之 其母亲也粗通文墨 , 爱读诗书文章, 因此辜鸿铭、 齐白石、 陈衡恪、 姚茫父这样的文化名人经常出入 凌府。凌叔华入学前即由辜鸿铭启蒙学英语、 背 诗词 , 又师从慈 禧太后的 宫廷画 师缪素 筠习画。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使她的小说中始终充满着 一种古典的气息。 林徽因也出生于仕宦之家, 传统文化孕 育出 的温柔、 娴静、 优雅和高贵的气质, 使她能在 创作 中将深厚的内在修养化为一种浓郁的女性气质和 东方传奇色彩。另外, 林徽因从小就接受了 完备 的英汉语言、 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 既深得中国婉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