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展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种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上千年来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力,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荣的珍宝。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从中国走上近代后,在外来文化入侵之后,我们便开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

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以形成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在哪里,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但是由于中国政治的原因,这种反思经常受到保守派的阻碍。

例如戊戌变法,在当时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一次新潮的反思,对当时的社会应该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却被保守派认为是对“祖宗之法”的不敬,从而血腥的扑灭了。

这从一定程度上回到了祖先崇拜的问题上来。

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是一些享有特权的人们的利益问题。

纵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这种对传统文化反思受到阻碍的共同原因都是这种反思对当权者产生不良影响,或是经济或是政权。

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统治更是导致了这种阻碍的坚固性。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也是阻碍传统文化变革的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构成在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内容添加,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

首先,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极大的优越性。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国武术、京剧秦腔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是任何保守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历史路径、根本动因及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历史路径、根本动因及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历史路径、根本动因及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历史路径、根本动因及发展方向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

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

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对于文化的概念。

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

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

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

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H反却足在这种交融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气勃勃;文化的全球化,使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资源,加快了不同文化在全球层而上的交流与互动;丙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趋向西化,外来文化的势头再猛,冲击再大,都不可能湮灭本民族的文化,相反,本民族的文化反倒有可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得以汲取新的养分,实现新的辉煌;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对于非西方世界的文化而言则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牺牲,所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一种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从历史E看,每当一种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佛教东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佛教源自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保存、发展与弘扬,而且,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佛教有一部分变成中国式的宗教如禅宗,另一部分则被吸纳于宋明理学之中;再如,世界历史上的许多文化都因异族入侵而中断、消亡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断上千午,等等,而中国文化却反复把以武力入驻中原的北方民族纳入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轨道中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更有利r其充分利用全球化这契机,积极主动地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样,从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来说,儒家文化在历史上也多次遇到过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的问题,但它遵从的总的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存历史上中国文化并非华夏文化的一元格局,亦非儒家思想的一家独行,而是华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儒、释、道“三教并存”;儒家从观察社会现实出发,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是分层次和多侧面的,并非一种文化所能满足,所以,不同的多元文化各有其位置和作用;由此彤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是儒学为主,而又多元互补,即使儒学内部也有各种派别的争论;儒家思想具有的这种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借鉴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球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我们不必担忧全球化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丧失民族性,也不必为文化的民族性缺失而忧虑,我们有机会也有条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三.积极进行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应该是在尊重和保持文化个性基础L对人类文化共性的发扬和推广,是在保持差异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已经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是我们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之难题;“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墙,从外面看;一个民族要认识别个民族,就要走进别人的墙,从里面看;其实,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是同时的;”口1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动态概念,它在自己的历史行程中总要吸纳外民族文化的精髓,融于自己的血肉之中;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是建筑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基础之上的,近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从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民众也正一步步迈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巾去;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部可以对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天的人们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正像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全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境的转变,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唯有积极地进行文化整合,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民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积极加入进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扬,“保卫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才能平息下来;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软环境,文化行为和文化生态的大规模变化在短时期内是不会产生巨变的,但是长远的看,唯其不容易彻底改变,其改变之后的惯性爿‘会更深远;韩国的“江汉奇迹”,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另一种结果;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总之,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上义”;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任何民族只有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创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

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重振和重新认识的机会。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和重新认识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充满深厚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藏,但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与冲击,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大量流失和淘汰的风险。

在现代的科技、商业和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比如传统的手工艺、戏曲、音乐等文化形式受到了现代化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了空前的考验。

同时,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现代性的挑战和使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向外推介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成为了现代中国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注入现代性的元素。

比如文化旅游,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将传统文化打造成符合现代人观赏和消费要求的文化产品。

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例如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文化重现于现代的艺术语境中。

此外,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也需要在教育和研究上加强。

在教育领域,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形成足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

在研究领域,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重新认识,需要我们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角度着手,去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陈旧认识,重新发现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现代性也需要经历重新认识,摒弃不合理的现代性价值观,重新认识现代性的本质和意义。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认知体系,开展广泛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性的研究和交流。

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总体性和系统性,形成系统化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发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髓,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文明瑰宝的一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关联

我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关联一、概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之间的关联也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我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联。

二、经济角度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的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通联日益紧密。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其经济全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我国现代化进程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支持和推动,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的投资与合作,加快了我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2. 我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国式现代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也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

我国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提振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信心。

我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

三、社会角度1. 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逐渐减小,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不同地区、不同裙体之间的通联更加紧密,这些都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2. 我国式现代化对全球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式现代化的崛起对全球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全球人口结构、社会安全、资源供给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角度1. 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全球化的推动下,西方文化逐渐涌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习俗和文化形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这也导致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2. 我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我国式现代化的崛起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的现代化改革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和认可,我国文化因素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

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

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现代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现代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现代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她的文化精髓源远流长。

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浪潮不断推进,人们开始思考现代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一、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其充满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有机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认同。

在而今时代的社会变迁中,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加快,带来了人们生活的巨大改变。

而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

二、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中国现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已经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并使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

中国现代文化风格独特、元素充实,使得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微妙的互动。

例如,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在于创新和更新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而且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宽和升华。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对外传播同样十分重要,现代化的游客不断增加,国际化交流与传播的不断深入,也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

例如,中国大戏慢慢进入国际市场,中国民谣艺术家已经在海外国家开展巡演,且由于外国人与游客的存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塑造也更加精准和多样化。

三、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仍然在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

例如,尊师重道、忠诚爱国、亲情友情、孝顺父母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时期,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对于维护人们良好的社会行为和精神面貌显得愈加重要。

四、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技术的应用不断改善着人们生活的方便性和舒适性,且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但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文化习惯也逐渐改变,传统文化的感受与选择也正在随之发生着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
创新文化产业: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可以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提升文化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可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 济发展。
抓住机遇的路径与方法
加强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 和认同。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传承与弘扬:中 国传统文化在世 界文化中的价值 在于其传承与弘 扬,为世界文化 的繁荣和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儒家思想:强调仁 爱、礼义、忠诚等 道德观念,对世界 文明产生了深远影 响
道家思想:强调无 为而治、顺应自然 等哲学思想,对世 界文明产生了重要 影响
佛教文化:强调慈 悲、智慧、平等等 宗教理念,对世界 文明产生了广泛影 响
推动教育合作: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 人才。
促进经济合作: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经济 交流与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06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融的 实践章节与副标案题 例
文化交融的具体实践
丝绸之路:连接 中国与西方,促 进了贸易和文化 交流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实 现文化的多元共生。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对传统文化 进行现代化表达,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和发展。
未来实践的方向与展望
佛教传入中国: 印度佛教与中国 本土文化融合, 形成了中国特色 的佛教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反思 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中庸之道”的处世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胸怀、“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坐标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伴随着中华民族跨越历史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经典。?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惑?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封建制度为依据、以地域环境为载体的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特色使得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这种文化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产业资本的向外扩张,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在中国的疆土被西方的技术侵略的同时,也和西方的文明发生了冲突和碰撞。?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生活方式、人的现代化等等在内的总体概念,其中当然也包括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实际上,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对传统文化“吐故纳新”的过程,都必须在更新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抛弃了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而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运动,它不能脱离该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是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可见,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运动,传统文化也必然走向现代化,这二者是一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矛盾和困惑,从而造成了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担忧和疑虑。 (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形成了以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马克思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铁制工具和简单畜力使用为基础的生产力,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不可阻断的依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有限和生存所需物品之间的矛盾,把人牢牢的固定在了农业生产之中。同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富足安康,也极力发展农业生产,“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的古训.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在生活中的绝对地位。所以。工商业、手工业等农业以外的经济成分都被历代统治者所排斥。然而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决定了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成分不但包括基础的农业生产,更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贸易等等产业成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的比重是有限的。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商业经济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现代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之间的冲突 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开始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思想统治。儒家的思想中对“利”和“义”有自己的认识和主导。孔子主张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以利之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只谈对君王的“义”、对国家的“义”、对朋友的“义”,对“利”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不谈“利”的结果是社会的物质产品的困乏和有限,阻碍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当然也就阻碍了精神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发展经济、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群众的需求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和国家在给社会提供各种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产品收益而不断创新。?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强调自觉地道德观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觉,强调道德。希望通过道德自律来实现社会的太平和制度的稳定。但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把人紧紧地束缚在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之上,牢牢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造就了人们法制意识和国家法规典章的落后。当今世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和构建,是牢牢建立在现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的,它能对人们在生产、经济、家庭等等各个方面发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更加的合理、有序。?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固步自封的意识形态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由于地缘的因素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意识,遵循古训、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能够接纳别的民族和种群的文化和文明。统治阶级从来都把自己视为“天朝上国”,别的民族都是异邦;从来都把自己的文化奉为经典,对外民族文化不屑一顾。广大民众习惯于能解决温饱的满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对统治阶级的政权有半点斗争和否定。思想上的严重自满,造就了思想的僵化。同当时代的思想大解放,积极吸纳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的现代化文化运动比起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严重阻碍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文化的内容一定要依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进步的、才是鲜活的,也才是有生命力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扬弃。? 传承性。人类的发展本质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的认识和发展就是在对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继承的基础上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思想成果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思想结晶,是我们要世代继承和传承的精髓。是中华文化中的根基。它对于我们在现代化条件下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精神。文化不仅是人类以往认识过程中的精神产物,也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代性。一种文化如果不能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不能面对变化了的社会,那么这种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作用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是一种阻碍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力量。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时代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丰富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扩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为了能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纷纷打开国门,引进外资和人才。中国的发展既是如此。固然,积极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我们物质发展、国力增强、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了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而被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的文化霸权)所同化。文化独立是一个国家独立发展的前提,对别的文化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吸收,但决不能丢失自己文化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宝贵,但我们不能抱着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因为这不符合发展的规律。面对21世纪的世界格局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地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即坚持了中国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变化。? 自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开始,人类社会的发展便步人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深刻变革,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社会制度的完善和调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体制之间的不断碰撞;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影响,所有这些社会历史的现实,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潮头,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用更为先进的文化来指导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使得我们的社会发展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