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献古方还阳丹考述
黑水城出土3则偏头痛西夏文古医方考释

①偏 头痛之方。② 细辛 、 黄 、 叶 、 芦各一 钱数 。 雄 荆 藜
③右捣 为细粉 , 左痛则 吹右鼻 内。④ 右痛则吹左鼻 内。⑤ 偏 头痛之方 。⑥ 荜拨 数 。捣 为细 粉 , 吹 为 , 使 显效 。⑦ 偏
头 痛之 方。⑧ 大食食盐 、 香双数 。⑨ 右捣 为细粉 , 乳 口含 水 。④ 吹鼻 内二三次。 偏 头痛 , 头痛之 偏于一 侧者 也 , 又名 偏头 疼 、 头病 。 偏
方 只单捣藜 芦 取细 末 , 每少 许作 嚏 药 , 亦妙 。 ④ 《 济 ” 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 卷四六“ 门” 载 “ 卧 散 ” : 不 卧 散 出德 生堂 。 头 所 不 “ 治偏 正 头风 疼痛 , 浑身 壮热 , 风 肿牙 疼 , 宜服之 。细 及 并 辛、 甘草 、 人参 、 藜芦 、 川芎各一钱 、 膏半两水飞研末 。右 石 为细末 , 口噙水 , 手捻药末少许 , 鼻中。 ”
21 0 2年 3月第 3 4卷 第 3期
Hee JT M , rh2 1 , o 3 N . b i C Mac 0 2 V l 4, o3
43 9
羹囊
黑 水 城 出 土 3则 偏 头 痛 西 夏 文 古 医方 考 释
梁松 涛
( 北 大学 宋史 中心 科技 史研 究所 ,河北 河
关 于偏 头痛病机的论述 , 医书 多有记 载。如《 诸 太平 圣惠
方》 卷四 o“ 头偏 痛诸 方” “ 头偏 痛者 , 治 载 夫 由人气 血俱
虚, 客风人于诸 阳之 经 , 偏伤 于脑 中故也 。又有 因新 沐之 后, 露卧 当风 。或读学 用心 , 劳细视 , 牵 经络 虚损 , 风邪 人
【 关键词 】 中医药学文献 ; ; 经方 头痛 ; 考证 ; ; 荜茇 黑水城
一件未刊布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借钱契考释

一件未刊布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借钱契考释邓文韬【摘要】银川市佑啓堂藏有一件没有年款且出土地不明的借钱契残件.据其他出土文献记载,该契尾部署名的知见人“都丁布”与元代中后期宁肃王亦思干答儿在位期限大致相近,故此契应成文于元代中后期,且出土于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较之黑水城地区元代契约文书的常见格式,这件契约在归还日期前未书写有关计息方式与数额的约定;同时,契文中还加入了针对债务人逾期不还的违约惩罚,以适用于无息借贷活动.作为使用党项姓氏的西夏遗民,立契人也火可可借后债偿还前债的行为是元代亦集乃路西夏遗民群体出现贫富分化的社会缩影.【期刊名称】《西夏研究》【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黑水城文献;借钱契;都丁布;西夏遗民【作者】邓文韬【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宁夏银川市佑啓堂古玩商店藏有一件纸质契约(见图版),因这件契约未曾在任何学术著作中刊布,且年款缺失、出土地点不详,故长期不为写本文献学界所知晓与重视。
2017年,笔者在整理佑啓堂藏纸质文献时得见此契。
通过辨认与比对,笔者推测这应该是一件出土于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的元代中后期文书,故特撰此文,在为之录文的基础上,阐明其断代理由,并对这件契约的格式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略作研讨。
该契约为汉文写本,契纸用棉麻纸,下半部分基本完整,上半部分残损严重;页面残高27厘米,宽18.5厘米,残存文字8行,每行约20字左右,系行草书书写。
契约图版现按原文献之照片整理录文于下①:1.立借文字人□火□可还钱②使用,别无得处,遂2.问到…………贰拾五两,约至八月归3.还……欠。
如至日不还,衣③时价④出利无4.……□不在,代保人一面替⑤还无词。
5.……□□为用。
6.……立借钱文字人也火可(画押)7.人及立嵬(画押)8.见人都丁布(画押)9.□□为用。
由契文内容可得知这是一件借钱契约,立契人暨债务人为“也火可可”因为需要“还钱使用”,而向某位身份信息不详的债权人借到贰拾五两“(中)统钞”。
黑水城出土二则西夏文妇人产后医方考述

黑水城出土二则西夏文妇人产后医方考述梁松涛【摘要】Two Tangut Prescriptions which were unearthed in Heishui City were decoded and rec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translates explains and The author gives them names of 'Prescription of treament for pastpartum wom-an prolonged cochia','Prescription of treament for pastpartum woman is thirsty forever'. There two prescriptions are simple for only one medical component used, and which is wided used in folk. So it is probably a folk prescription of Tangut.%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二则西夏文医方进行破译、考校,并将此二则医方拟名为"治妇人产后恶露不净方""治妇人产后渴不止方",这两则医方用药简单,只有一味药物,此方民间偏方色彩浓厚,应为西夏党项族治疗妇人产后疾病的民间医方.【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01【总页数】3页(P100-102)【关键词】黑水城;西夏文;妇人产后方;恶露不尽;鸡毛;益母草【作者】梁松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科技史研究所,河北保定 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9黑水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出土一件西夏文医书,编号NHB.No.6476[1],此件医方文献存40页,可释读文字38面,行草抄本,页5行,行11字。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黑水城文献中国西夏学研究的重要的原始文献资料,自发现以来几乎全部被掠夺流失海外。
中国的黑水城文献的发现至今已有100余年,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20世纪初中国殷墟甲骨、敦煌吐鲁番遗书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考古文献发现。
一、黑水城黑水城,是西夏国的旧城名称。
古城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总面积15.4万平方米,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带,因为旁边又祁连山雪水汇成的黑水河流经此地,故名黑水城,党项人又称其为额济纳城。
是西夏十二监军之一黑山威福司的治所。
元代时,又称“亦集乃城”、“哈拉浩特”,均是黑色都城的意思。
黑水城为西夏所建,城内外有佛教寺庙和清真寺。
此外,黑水城所处地带,有一条东起阴山,中经居延,西至天山的路,这是东西方最早的通路——丝绸之路居延路,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中心,受到西域和草原等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保留有许多西夏的文物和典籍文书遗存。
二、黑水城文献的内容黑水城文献是西夏人记录的历史资料,由于西夏的灭亡和主体民族党项族的消失而被历史湮没。
在20世纪以前甚至找不到一本西夏文著作,黑水城文献就显得十分稀缺珍贵。
关于文献的朝代构成可以确定的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伪齐、元(包括北元)诸朝。
文献以文字种类多样而著称,除大量的西夏文和汉文以外,还有藏文、蒙文、波斯文、梵文等;内容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契约票据、韵类辞书、日用杂书、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经典籍等。
为研究西夏学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语言、文学、科技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黑水城文献发现的意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宋、辽、金、西夏、元史的研究。
在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之前,西夏历史研究主要依据的是送人编纂的文献。
宋和西夏被灭亡以后,辽、金、元朝乃至清朝相继出现了《西夏传》、《西夏书事》、《西夏纪事本末》、《西夏记》等大部分都是根据宋人的文献资料编纂出来的。
黑水城出土M1·1287[F68:W1]残历考
![黑水城出土M1·1287[F68:W1]残历考](https://img.taocdn.com/s3/m/957f61c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7.png)
黑水城出土M1·1287[F68:W1]残历考作者:***来源:《敦煌研究》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了一些古代历日残片,编号为M1·1287[F68:W1]的一件为最新发表的,有学者对其年代进行了研究,但结论明显有误。
本文进行了重新考证,其确切年代应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是一件重要的元代《授时历》实物。
关键词:黑水城;元代;历日中图分类号:G256.1;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3-0093-04Abstract: Some ancient calendar documents were found among th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Khara-Khoto in Inner Mongolia, of which the recently publishedM1·1287[F68:W1]has attracted particular attention. After meticulous research,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revious scholarship on the chronology of this fragmental calendar is largely erroneous, and thatM1·1287[F68:W1]dates exactly to the 23rd year of the Zhizheng era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1363 CE). In the larger domain of Yuan dynasty archeology, this artifact is valuable physical evidence of the Shoushi Li(Time-Telling Calendar)type of time keeping record from the Yuan dynasty.Keywords: Khara-Khoto; Yuan dynasty; calendar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黑城)遗址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故城,是一处十分重要的遗址。
黑水城出土4则西夏文治热病医方考述

黑水城出土4则西夏文治热病医方考述梁松涛【摘要】首次对黑水城出土的4则西夏文治热病医方进行破译、考校,并将这4则医方命名为“治热病上火方”“治热病出血不止方”“治热病愈后呕吐不止方”“治热病腹内水蛊方”,认为这组医方应属于西夏民间偏验方性质,应为西夏民间医家所撰,其所依据的医学理论应来自中原医学理论体系.【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4页(P938-941)【关键词】出土文物;热证;考证【作者】梁松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科技史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9黑水城又名哈拉浩特,位于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以南32公里处,20世纪初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其中一部分为西夏文医药文献,编号为ИHB.NO.6476[1]。
医方文献存40页,可释读文字38面,行草抄本,每页5行,每行1~11字。
此件医方文献内容分为3个部分,其中第1部分为“”(治热病要论),存方4则,各方之间用“○”隔开,此部分医方用药简易,其所用药物具有西北地域特色,应为西夏民间偏验方性质。
笔者对4则西夏民族治疗热病医方进行破译、考校与研究。
1 治热病上火方此方共5行,每行2~11字不等,全方共46字。
第1行为所治疗疾病,第2行为组方药物,第3行为服用方法及服用剂量,第4行带有浓郁的巫医色彩。
见图1。
图1 西夏文“治热病上火方”图版1.1 西夏文转录为录文方便,今改竖排为横排,断句处用“/”隔开,缺字用“□”表示,一字一“□”。
1.2 注释:“”对音为“朴”,“”对音为“霄”[2],故“”可对译为“朴消”。
朴消,别名朴硝石、水消等。
“味苦、辛,寒、大寒,无毒。
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
”[3]朴消有泻热润燥、清热消肿、软坚散结之功效。
:对音为“大黄”。
此处的2个西夏字均用形声字书写,并用了表意符的“”表示,此药应为西夏本土植物,从其读音及药性看,此药可译为“大黄”。
一件黑水城出土的夏汉合璧历日考释

一件黑水城出土的夏汉合璧历日考释*彭向前李晓玉迄今出土的西夏古历日多达十余件,经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努力,其具体年代大多已被考定出来。
①但对缺失岁首,又无完整月序的残历进行识别,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文、历法方面的专门知识,因此出现个别误考也在所难免。
本文研究的这件西夏文和汉文并用的写本历书是斯坦因1914年从黑水城掘获的,此前学界考定为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丁亥(1047)历日,并认为这是现存最早使用西夏文字的实证,也是现存西夏最早的历书,对研究西夏文字的使用历史和西夏历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将证明上述结论是错误的,该件历日应该属于西夏乾祐二年辛卯(1171)。
该件历日最早公布于《英国博物馆季刊》24卷,1961年3~4号,②但在已出版的《英藏黑水城文献》四巨册中尚未见收录。
最早根据照片对之进行研究的是陈炳应先生,他在《西夏文物研究》中写道:“这份历日残存五至十二月,其中又有些残破。
其格式是:由上而下横行第一、二行全用西夏文;第三、六行的数字用汉文,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用西夏文;其它五行的数字和干支全用汉文。
”陈炳应先生将其中的西夏文翻译出来,并制成下表,括号中的汉字是根据西夏文残字分析出来的,□代表模糊不辨的西夏字。
③腊一十 九 八 七 六小 辛 (轸) 丑 大 辛张 未小 壬(星) 寅大 壬(鬼) 申小 癸(井) 卯小 甲(参) 戌大 甲□ 辰十 二 七 小 大 寒 寒 十 二六 大冬 雪至十 一六 立小 冬雪十五□白露二 十十 四九 秋寒 分露二 十十 二七 处黑 暑露二 十十 二七 大立 暑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夏历法研究》,项目批准号:09BMZ009。
①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9~323页。
史金波:《西夏的历法和历书》,《民族语文》,2006年第4期。
邓文宽:《黑城出土〈西夏皇建元年庚午岁(1210年)具注历日〉残片考》,《文物》,2007年第8期。
黑水城文献及相关历史的探讨

黑水城文献及相关历史的探讨作者:王樱洁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6期【摘要】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名黑城,位于额济纳河下游北岸的荒漠上。
黑水城文献的发现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文献记载的历史涵盖了唐、夏、金、元等朝,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本文即对该文献及相关史实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黑水城;文献;历史1907年俄国军队上校、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以野生动物考察为名对黑水城遗址进行非法挖掘,大量文物和文献被发现,后他又派人把这批珍贵的文物运到了圣彼得堡,从此大量珍贵文献流失海外分藏在世界13个国家的博物馆中,这对我国开展文献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直到距挖掘一个世纪后的1996年俄国才陆续公开了相关的文献内容。
[1]一、关于黑水城文献的探讨随着外国逐渐对外开放文献资料,我国也开始对文献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夏文献是这些文献中的主体。
除了西夏文部分,剩下中的汉文文献有宋、元文献,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唐、辽、金等朝的文献,这批文献的发现不仅为相关朝代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对中国历史脉络的重新建构大有裨益,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必不可少的资料之一。
经过研究黑水城文献有如下特点:西夏文献在黑水城各个朝代文献中不论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都是最大的。
苏联历史学家编著的《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藏文夏文写本和刊本考订书目》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西夏文献。
西夏文献的研究价值高于元代文献。
金代文献因为数量少比较珍贵而排在第三位。
[2]宋代文献各方面的价值都要低于金代文献。
其他朝代的文献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低,各方面价值都排在最后。
20世纪90年代俄藏、英藏、日藏、中国藏黑水城文献纷纷公布,国内外学界掀起了研究黑水城文献的浪潮,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对黑水城文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成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邵明霞《黑水城文献编纂成果研究》是一篇硕士论文,该文对国内外黑水城文献的分布、研究机构和人员、已发表的成果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献古方还阳丹考述梁松涛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科技史研究所,河北保定 071002)
收稿日期:2012-03-25;修稿日期:2012-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XTQ007)
作者简介:梁松涛(1972-),女,河南南阳人,河北大学副教授,博士。
(9)每次50至70丸。
(10)空腹,热酒中服。
本西夏文药方名曰还阳丹,主治遇冷腰疼,由14味药材组成。
据此查检现存汉文医籍,名为还阳丹、返阳丹、回阳丹者和本西夏文药方相去甚远,兹举3则较类似的汉文医方如下:其一,《太平圣惠方》卷十一“治阴毒伤寒诸方”所载“回阳丹方”[2]:
“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候沉细。
宜服回阳丹方。
硫黄(半两,细研入),木香(半两),荜澄茄(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一分,炮裂剉),桂心(半两),干蝎(半两),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面糊和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三十圆,频服,三服后,以热酒一盏投之,以衣覆取汗。
”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伤寒阴毒”条亦载此“回阳丹”方[3]600,内容表述略有不同。
其二,《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五“身体门”之“风湿腰疼”条所载“复春丸”[4]232:
“复春丸,治腰脚风湿劳损,手足麻痹,筋骨疼痛,不能屈伸。
治气血,驻颜色,补虚损,宜服之。
萆薢(四两),破故纸(炒),杜仲(炒,去丝),葫芦巴(炒),木通(各二两),骨碎补,虎骨(蒸炙),乳香(研),槟榔、没药、木香(各一两半),甜瓜子(三两,炒),牛膝(去芦,酒浸焙干),巴戟(各二两,去心),黑附子(一两,炮),胡桃仁(一百个,去皮另研极细)。
右为细末,与胡桃仁一处,再研极细,酒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五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
其三,《普济方》卷一百五十六“身体门”之“腰胯疼痛”条所载“木香丸”[4]257:
“木香丸,治久冷,腰胯疼痛。
木香(三分),干姜(一两,炮裂剉),当归(一两,剉,微炒),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羌活(一两),桂心(一两),莨菪(三合水濯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浸干,炒令黄黑色)。
右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
”
本西夏文药方与以上三方相比,虽然所载药同者有四至七味,主治病症亦较为类似,但药方仍迥然相异。
观诸药方,应均为治疗腰疼之方,《圣济总录》卷八十五“腰痛门”之“腰痛统论”论曰:“腰痛有五:一阳气不足,足少阴气衰,令人腰痛;二风寒著腰,风痹腰痛;三肾虚劳役,伤肾腰痛;四坠堕伤腰;五寝卧湿地腰痛。
凡此皆本于伤肾,盖肾主腰脚,肾伤则腰痛也。
”[3]1481故西夏文药方所治腰痛应为阳气不足、著感风寒所致,组方所载诸药亦是围绕此病配伍。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药方所载各药:零香有祛风寒、辟秽浊之功效;硇砂为西夏之特产,西夏时期常做食盐的代替品,《本草图经》记载:“西土人用淹肉炙以当盐食之,无害,盖积习之久”[5]60,其入药有消积软坚、破瘀散结、化腐生肌之功效;木香行气止痛、祛风活血、温中和胃,香能通气,和合五脏,为调诸气要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
又去血中之热。
”[6]故其活血祛瘀、润燥滑肠;巴戟有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之效;蓬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为“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荆三棱同用之,良。
妇人药中亦多使”[5]223;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官桂温肾壮阳、温中祛寒、温经止痛;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止痛,消痰解毒;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胡椒、官桂、附子同入药“有补火益元之妙”[7];茴香温肾散寒、和胃理气;吴茱萸温中理气、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京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和蓬莪术作为药对入药方。
诸药均为补益、散寒、助阳、理气之药。
方中所谓“遇冷腰疼”即肾亏阳虚之症,故本方应为助阳回春、治疗腰痛之方。
本西夏文药方所载药物和剂量之写法,药方炮制和服用方法等均与一般汉文医药传统类似,所以此方应本于某种已散佚的中原汉文医方。
·
5
9
·
梁松涛: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献古方还阳丹考述 第2期
参考文献:
[1]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3.
[2]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01-302.
[3]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朱橚.普济方[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李杲.用药心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71.
[7]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7.
基于PBL的中药炮制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以何首乌的炮制为例
李林,李伟东,殷放宙,邵怡,陆兔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关键词:中药炮制学;PBL;教学设计;何首乌
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对中药炮制的课程单元进行改革,以期在完成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亦得到提高。
笔者以何首乌的炮制为例,介绍基于PBL的中药炮制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过程。
1 教学设计案例
启动阶段。
采用演示法,给学生展示网络上大量的关于何首乌毒性的报道,向同学提出两个问题:对于一个传统补益药,为什么临床使用会出现肝毒性?如何解决或避免?
导入。
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复习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旧知识,比如何首乌的来源、性状、所含成分等先修课程内容。
展开阶段。
挑选一名同学,主持讨论并记录各同学的发言。
老师表面作为一名普通讨论者参加讨论,潜在作为引导者协调讨论方向。
讨论首先围绕何首乌在使用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毒性反应开始,接着讨论出现临床不对证、配伍不正确、炮制不规范等各种可能,最后由老师导向由于长期使用了未经蒸制的何首乌会出现的问题。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何首乌蒸制的方法、目的以及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功用以及临床使用的区别。
继续讨论如何避免何首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毒性反应。
当同学明白临床要注意区分使用生、制何首乌后,老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同学展示,市场上有用染料染成的制何首乌,把讨论引向如何区分生、制何首乌,从而引出如何对制何首乌进行质量控制。
关于
饮片的质量控制问题,同学在前期总论的内容中已经涉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控方案,对于这一点老师要提醒质量标准是由含水量、有效成分含量、灰分等多方面组成的,并展示国家现行的质控方案。
调整。
不同班级具体情况有所区别。
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班级对饮片的质量标准方面的内容认识缺乏系统性,在进行第二个问题讨论的时候有意识地对这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结束。
采用课外引申法,讨论结束后,通过给同学介绍本校正在承担的一个关于“何首乌炮制”的国家级课题,一方面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使同学对中药炮制的科研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体会
PBL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将教师由“引路人”变成了“指路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层次的,既教会了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
绝大多数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变被动枯燥学习为主动兴趣学习。
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要勇于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
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更新知识结构,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掌握中医药各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
·
6
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第1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