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兼容模式]

合集下载

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死体营养: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 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 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或兼性腐 生物,前者以寄生为主,后者以营腐生为主。
(四)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 制

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
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
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1. 被动抗病性因素

( 1 )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 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 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2) 植物普遍具有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抗病植物可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病原菌 某些酶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 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一些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下的组织中形成子实体时,亦 施加相当大的机械压力,致使细胞壁角质层扩张、突起 和破裂,子实体外露。

3. 酶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主要有角质 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等。

许多病原真菌可以直接穿透植物表皮而侵入。真菌
能产生一系列降解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酶,直接

2. 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细
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主 动抗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能将病原物的侵染 局限在细胞壁、单个细胞或局部组织中。

病原菌侵染和伤害导致植物细胞壁木质化、木栓化、 发生酚类物质和钙离子沉积等多种保卫反应。
3、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真菌菌丝(芽管)和高等寄生植物的胚根首先接触并附着在 植物表面,继而其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由附着胞产 生纤细的侵入钉,对植物表皮施加巨大的机械压力,并 分泌相应的酶类,软化并穿透角质层和细胞壁而侵入。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三章(4) 其它病原生物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三章(4) 其它病原生物

体内,2龄幼虫在体内进入休眠状态。其孵化与根系分泌物有
关。 一个生长季可发生3-4代。
26
大豆胞囊线虫病根部胞囊放大27Leabharlann 菜用大豆胞囊线虫28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
29
(三)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与胞囊线虫相似,区别是植物受害的根部肿大,形成瘤状 根结;雌雄异型。雄虫细长、尾短、无交合伞;成熟雌虫梨形。 雌虫的卵全部排入卵囊中;成熟雌虫的虫体不变厚,不变为深 褐色。 重要种: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 北方根结线虫(M. hapla)和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 孵化出的2龄幼虫遇合适的寄主即侵入,雌虫的幼虫和成虫 内寄生,唾液可刺激细胞增大;雄虫的幼虫内寄生,雄虫成
生殖系统:卵巢、子宫、阴门、受精囊;精巢、输精管、泄 殖腔、交合刺、交合伞
17
唇 口 口针 食道 中食道球 排泄孔 唾液腺 神经环 肠
唇区 口针 角皮 口针基部球
卵巢
精巢
真皮索 体壁肌 角质环纹
卵 受精囊 子宫 阴门 肛门
侧尾腺
18
精子 交合刺 交合伞
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生活史:卵、幼虫、成虫、交配产卵的过程。 线虫一般有4个龄期;蜕皮一次,增长一龄。垫刃目线虫的 第一龄幼虫是在卵内发育的。
时,果实吸水膨胀开裂将种子弹射出去 (主动方式)。
桑寄生科种子表面有槲寄生碱保护,经过鸟类消化道时亦 不受损坏。列当、独脚金的种子极小,成熟时蒴果开裂,种子 随风飞散传播,一般可达数十米远。菟丝子等种子或蒴果常随 寄主种子的收获与调运而传播扩散。寄生藻靠游动孢子或接合
子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传播。
38
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三节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第三节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植物避病和耐病的机制
植物的避病和耐病构成了植物保卫系统的最初 和最终两道防线,即抗接触和抗损害 即抗接触和抗损害。这种广 义的抗病性与抗侵入、抗扩展有着不同的遗传 和生理基础。
12/16
茶树病虫害防治
植物避病的机制
—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称
为避病。
—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
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空间避病”。
— 避病现象受到植物本身、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方面许多因素以及相互配 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方面许多因素以及相互配
合的影响。
— 植物易受侵染的生育阶段与病原物有效接种体大量散布时期是否相遇是
决定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两者错开或全然不相遇就能收到避病的 两者错开或全然不相遇就能收到避病的 效果。
抗接触 抗侵入 抗扩展 抗损害 结构抗 病性 生物化学 抗病性
植物方面 植物组织结构 固有的特点,如表 面茸毛、密生腊质 层、木栓化等。 生化反应 植物分泌抑菌 物质、如葱蒜素、 酚、帖、萘和植物 保卫素等物质
6/16
2、抗 2、抗 病机理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一)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
14/16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三)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 1.植物本身抗病性的变异:主要指植物的抗病基因发生突 主要指植物的抗病基因发生突
变,而使抗病性发生变化。
— 2.病原生物的变异:病原物的致病力加强 病原物的致病力加强,或新的生理小
种形成,会使抗病植物的抗病性丧失 会使抗病植物的抗病性丧失。

林木病理学:第三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与林木的抗病性

林木病理学:第三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与林木的抗病性

一些则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2、非特异毒素(non-host- specific or
non-host-selective toxin)

原 此类毒素除了对寄主植物有毒害作用外,
物 对非寄主的植物也有毒害作用。这类毒素
的 可以在病原真菌、也可以病原细菌中产生。
按照其化学结构主要是醌类化合物、多肽
致 病
的 致
用,一方面与病菌一道,阻塞输导组织,使大

机 分子的物质不能通过,导致地上组织发生萎焉;
理 另一方面,粘多糖类在根毛部位进行识别,便
于成功侵入。
以上致病作用在各种具体病害中,往往不 是单独一个因素起作用。
病 原 物 的 致 病 机 理
第二节 林木的抗病性及抗病机制
一、抗病性和感病性的概念



1、局部诱导抗病性( local acquired resistance, LAR)


这种抗病性发生在诱导部位,如在叶片诱

之 导,则只在叶片上产生抗性,不能在其它部位
传导,这一类抗病性如植物保卫素
(Phytoalexin)的形成,过敏性坏死反应 (HR),组织结构抗病性等都是。
诱 导 抗

物根据其专化程度不同,其生理小种的数目可以 寄
不同,有的只有1、2个生理小种,有的如条锈菌
生 性
(Puccinia striiformis)则可多达300个生理小种。 的
生理小种的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与病原菌的致 专
病基因和寄主的抗病基因的多少有关。

病原物除对寄主的种有所选择外,对寄主的 寄
器官和组织也有选择性:
细胞壁过程中有一种协同作用。

513-第三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本章基本要求:了解:植物抗病...

513-第三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本章基本要求:了解:植物抗病...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 致病性--指病原物引起植物的能力。 --指病原物引起植物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引起植物的能力。 (一)致病因素 有酶.毒素.生长素。 有酶.毒素.生长素。 (二)病原物的变异途径 1.有性杂交 1.有性杂交 在有性繁殖过程中,性细胞结合,质配. 在有性繁殖过程中,性细胞结合,质配. 核配.减数分裂,基因发生重组, 核配.减数分裂,基因发生重组,遗传 性状发生变异, 性状发生变异,所产生的后代其生物 学特征与亲本有所不同。。 学特征与亲本有所不同。。
水平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 对 水平抗性 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 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 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样的,即品 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样的 即品 种的抗病力与小种的致病力之间没有 特异的相互作用。 特异的相互作用。
(二)寄主抗病性变异 1.寄主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 1.寄主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 如杉木在苗期容易感染立枯病, 如杉木在苗期容易感染立枯病,新梢 期容易发生赤枯病,成株则抗病。 期容易发生赤枯病,成株则抗病。 2.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变化 2.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变化 一个抗病品种常因病原物群体中出现 新的生理小种,而表现为不抗病。 新的生理小种,而表现为不抗病。
(4)自然突变 如稻瘟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通过九 次转移,每次都发生变异。 次转移,每次都发生变异。 4.适应性变异 4.适应性变异 因外界条件影响而 发生的变异。如十字花科软腐病, 发生的变异。如十字花科软腐病,在 人工培养基上繁殖多代,致病力降低, 人工培养基上繁殖多代,致病力降低, 但再接种到十字花科上又可恢复致病 力。
3.环境条件的影响 3.环境条件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早霜容易使木质化的器官受害, 早霜容易使木质化的器官受害,晚 霜常使嫩芽.新叶,甚至新梢冻死。 霜常使嫩芽.新叶,甚至新梢冻死。 冬季的反常低温常使常绿的植物叶 片和嫩梢冻死。 片和嫩梢冻死。 其原因是低温使细胞原生质胶体凝 细胞组织的自由水结冰。 固,细胞组织的自由水结冰。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病原物的寄生性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病原物的寄生性

质而生存的能力。根据获取营养物质能力的强弱一 般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1. 专性寄生物 是寄生性最强的一类生物。只 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物质,而不能在无生命 的物体上生长发育。如病毒、类病毒、寄生性种子 植物以及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这类 寄生物难于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大 叶 黄 杨 白 粉 病
第二章
第四节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与植物的抗病
一、本节知识点
1.病原物的寄生性; 2. 病原物的致病性; 3. 植物的抗病性;
二、本节重点
病原物的致病性
三、本节难点
病原物的致病性
第四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 与植物的抗病性
►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物
► 即特定寄主植物品种所表现的抗性水平对病原物所
有的生理小种都相同。
► ►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一般可分为以下 几种类型: 感病 寄主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较重称为感 病,发病很严重的称为严重感病。如很多杨树对松 杨栅锈菌感病,但青杨受害最重。 避病 是指感病植物在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 避免某种病害的盛发。一般是让植物生长期与病菌 侵入期错开,使植物避开病菌的侵害。如适当早播, 使苗木最易感病的时期与病菌大量活动的时期错开, 即可减少苗木猝倒病的发生。
葡 萄 霜 霉 病
专性寄生物
► 2. 强寄生物 以寄生为主,当条件改变时也具有一
定的腐生能力。如外担子菌、外子囊菌、黑粉菌及 多数叶斑病菌和细菌中的黄单胞杆菌。
万 年 青 炭 疽 病
桃 缩 叶 病

3. 弱寄生物 以腐生生活为主,在适宜条件下也能 兼营寄生生活。它们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它在营寄生生活时,常分泌酶和毒素,将寄主的细 胞和组织杀死,从中吸取营养物质。如引起苗木猝 倒病的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和细菌中的青枯假 单胞杆菌等。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生长发育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2. 特点- 病害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病原体或环境因素。

- 病害的发展具有特定的病程和症状。

- 病害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显著影响。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1. 根据病因分类(1)生物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等。

(2)非生物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化学物质等。

2. 根据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番茄早疫病等。

(2)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等。

(3)病毒性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等。

(4)线虫性病害:如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茎线虫病等。

(5)寄生性植物病害:如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3. 根据受害部位分类(1)叶部病害:如各种叶斑病、叶枯病、叶霉病等。

(2)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等。

(3)茎部病害:如枯萎病、茎腐病、蔓枯病等。

(4)花部病害:如花腐病、花叶病、花枯病等。

(5)果实病害:如炭疽病、疮痂病、黑腐病等。

三、植物病害的危害1. 产量损失植物病害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少光合作用面积,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减少作物产量。

2. 品质下降病害会影响植物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价值,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3. 经济损失病害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

4. 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5. 食品安全风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植物病害研究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研究植物病害,提高防治技术,减少产量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第三章 第一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

第三章 第一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
• 该毒素只为害对T小种严重感病的Texas 雄 性不育(Tms)系及其后代的植株。Tms植 株对T粗毒素的敏感性比抗病植株大25倍。
• 4.玉米圆斑病菌毒素:也称HC-毒素,是由 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产 生的。
• 5.玉米叶点霉菌毒素:也称PM-毒素,是由 玉米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maydis)产生的毒 素。
• 对于病毒,它本身无独立的代谢系统,而 是直接以核酸影响和诱导寄主原生质代谢 作用发生改变,从而诱发寄主原有物质数 量的增减和新物质的产生,使受侵植物产 生病变。
• 一、酶: • 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2大部分组成。
所以,催化分解植物组织、细胞的酶可分为: • 分解细胞壁(质外体)的酶 • 分解原生质体的酶
• 1.维多利亚毒素:又称HV-毒素,由维多 利亚叶斑病菌(H.victoriae)侵染燕麦产生。
• 2.长蠕孢糖苷毒素:也称HS-毒素,是由 甘蔗眼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sachari) 侵染甘蔗产生的。
• 3.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也称HMT-毒 素。是由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产生的。

角质酶

果胶酶类
• 分解细胞壁的酶 半纤维素酶类

纤维素酶类

木质素酶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主要有4大类化合物:蛋白 质、糖类、脂类和核酸。另外,还有少量的其他 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酚类化合物、植物激素, 等等。 要分解原生质体,就必须分解这些化合物。 现在,已经在植物病原物中发现了以下的酶类。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 第一节 致病性的概念 • 一、致病性:一种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正
常生长发育、引起寄主发病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性寄生病原物的致病特点
自然孔口、微伤口或直接侵入 病菌多形成吸器吸收营养 对寄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
2
非专性寄生病原物的致病特点
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酶或毒素等物质的作用明显 破坏强烈而迅速
2018/10/17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P182)
夺取寄主的生物物质和水分 机械压力 化学致病(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 胞外多糖
寄生性强度与致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有些弱寄生菌能 对植物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
病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用致病力来表示。 例如,属于同一种引起腐烂病原菌的不同菌株,有的可以使寄
主组织腐烂得快一点,有的可能慢一点,前者致病力强(强 毒力),后者致病力弱(弱毒力)。 引起叶斑病的病原菌,病斑大、发病快的致病力强,反之,则 弱。
原物的所有生理小种的反 应是一致的,寄主与病原 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 用。
9 8 7 6 5 4 3 2 1 0
ab cd ef ghI j
病原菌生理小种
一个品种对病原菌不同小种的反应
两种遗传抗病性(按小种专化性区分)及其性状比较
抗病性的性状
抗性基因数 基因表现水平
专化性程度 环境影响程度 抗性的持久性
2018/10/17
第三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P181-193)
病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与微生物之间主要相互关系
共生(symbiosis) 共栖关系(commensalism) 寄生(parasitism)
很多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能产生赤 霉素类物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赤 霉酸GA3。水稻恶苗病菌产生的赤霉 酸是使水稻茎叶徒长的主要原因
水稻恶苗病
(3)细胞分裂素:可以促使植物细胞分裂和分化,抑制蛋白质和核酸降 解,阻滞植株的衰老过程。
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后,往往引起寄主细胞分裂素失调。
多种植物接种根癌土壤杆菌后,细胞分裂素水平都有显著提高,病 组织细胞分裂增强,生长畸形等都可能是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或者 是植物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协同作用的结果。
植物保卫素、抗毒素、病 程相关蛋白
被动抗性:为植物本生固有的特性,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已具有。 主动抗性:受病原物侵染后,诱导植物产生产生的抗病特性。
第四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
形态结构抗病(物理抗病) 生理生化抗病(化学抗病) 植物的避病机制 植物的耐病机制 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5
2018/10/17
(5)脱落酸(abscisic acid):具有诱导植物休眠,抑制种子萌发和 植物生长,刺激气孔关闭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
• 脱落酸是导致被侵染植物矮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烟草花叶病、 黄瓜花叶病、番茄黄萎病以及其它病害的病株脱落酸含量高于 正常水平,表现出程序不同的矮化。
第三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抗性来源
抗性机制
抗性基础物质
固有抗性 (被动抗性)
诱发抗性 (主动抗性、
获得抗性)
结构抗 (机械抗性)
生化抗性 (化学抗性)
结构抗性 (机械抗性)
生化抗性 (化学抗性)
蜡质层、角质层、细胞壁 等厚度;气孔、水孔、皮 孔等形态分布;植株形态
植物分泌的毒物(酚类、 有机酸、解毒酶
木栓化、木质化、鞘,侵 填体、胶质物
木质素、纤维素胞壁: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 高时可阻止病原菌的穿透,不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定植和扩 展。
本栓化的愈伤周皮:植物受到机构伤害后,可在伤口周围 形成本栓化的愈伤周皮(wound periderm),能有效地抵抗从 伤口侵入的病原细菌和真菌。
马铃薯块茎被丝核菌侵染后形成木栓层
产毒素病原物:真菌毒素、细菌毒素、线虫毒素
4
毒素致病的症状:萎蔫和坏死
黄瓜枯萎病
豇豆枯萎病
花生炭疽病
甘蓝黑斑病
2018/10/17
化学致病(生长调节素)
指通常所说的植物激素。 病原物可产生植物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等 病原物额外的激素严重扰乱寄主正常的生理功能。 病原物激素可诱导生产徒长、矮化、畸形、落叶等形态病变。
形态结构抗病
形态结构抗病:主要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具有机械坚韧 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从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 扩展。
角质层、蜡质层:植物体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角 质层、蜡质层厚的则抗病
钙化(或硅化)胞壁: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 作用,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真菌侵染植物示图
线虫则先利用口针(stylet) 穿刺,最后穿透植物表皮细胞壁 ,头部或整个虫体进入植物细胞中。
3
化学致病(降解酶)
降解酶降解寄主的结构物质或其它物质。 角质酶或脂酶 果胶酶 半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 纤维素二搪酶 木质酶 蛋白酶 淀粉酶 研究最多的是果胶酶
2018/10/17
萌发中的真菌孢子分泌角质酶穿透植物角质层的过程
病原物胞 外酶
核膜
核仁 核
内质网 胞间连丝 气隙
中胶层 初生细胞壁 次生细胞壁
细胞膜
过氧物酶体 高尔基体
液泡
中胶层 细胞壁
叶绿体 线粒体
胞外酶致病的主要症状:腐烂
结球甘蓝菌核病
白菜软腐病
黄瓜疫霉病
化学致病(毒素 )
毒素(toxin): 植物病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微量浓度范 围内对植物产生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毒素的化学成分: 烯酸脂 、多肽 、聚乙酮醇 、萜类、含氮化合 物 、多糖 。
•寄主选择性毒素:那些只对病原物原来的寄主起作用的毒素。如玉米长蠕孢T毒素, 维多利亚长蠕孢毒素。 •寄主非选择性毒素:除对病原物原来的寄主有毒外,对非寄主植物也有毒害作用。 如梨火疫毒素,镰刀菌酸等
作用机理 作用于植物细胞的质膜蛋白、线粒体、叶绿体,导致植物细胞 膜损伤,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渗。 毒素钝化或抑制一些酶,中断相应的酶促反应,引起植物代谢 变化(抑制或刺激呼吸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光合作用、 酚类物质代谢和水分代谢)。
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小的现象。
抗病性按遗传基础的不同区分
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 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 状。
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多数微效基因控 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死养寄生物
• 兼性腐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的生物,以寄生为主。
半活养寄生物
1
2018/10/17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
专性寄生物 活养寄生物
非专性寄生物
兼性腐生物
兼性寄生物
半活养寄生物
死养寄生物
病毒、线虫、寄生
性种子植物 菌物:根肿菌、霜 霉菌、白锈菌、白粉
菌物:外囊菌、黑 粉菌、叶斑菌
菌、锈菌 原核生物:植原体、 螺原体、韧皮部寄生 菌、木质部寄生菌
激素的致病症状
(1)吲哚乙酸(IAA) :多种病原真菌和细菌能合成吲哚乙酸。有时病原物 本身不产生吲哚乙酸,但由于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受抑制,阻滞 了吲哚乙酸的降解,导致吲哚乙酸水平的提高。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 病组织中吲哚乙酸迅速积累并表现出明显的致病作用.出现徒长,增生, 畸形,落叶等病状 。
(2)赤霉素:赤霉素是在引起水稻恶 苗病的藤仓赤霉(Gibberellafu jikuroi) 的研究中发现的,它在正常植物中 的生理作用是使节间伸长,促进开 花和性别分化,以及诱导形成一些 重要酶类。
植物的抗病性: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
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可遗传的特性。
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植物的遗传潜能,受病原物互作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 病原物寄生专化性越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越明 显
植物抗病性类型
(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机制和抵抗能力)
免疫:植物完全抵抗病原物,不受侵染的现象。 避病:植物从时间或空间避开病原物接触,减少侵染。 抗病:植物抗病原物侵染和扩展的现象。 耐病:植物受病原物侵害后发病较重,但补偿功能强,
共生: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
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 到好处的互利关系。
共栖关系:植物/微生物双方虽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
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有时虽然一方可由对方得益,但 对另一方没有不利影响。
在植物的根围和叶围都有许多非病原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 放线菌、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等。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
致病性(pathogenicity) :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致病害的特性 。 它描述的是病原物致病的能力。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寄生性和致病性是病原物具有的两种属性。 寄生物包含病原物(或者说病原物属于寄生物),病 原物具有致病作用,寄生物不一定有致病作用。 同是一种生物,寄生性强调自身的营养与生存,致 病性强调的是对它方的损害破坏。
异养生物
腐生物(saprophyte):以死亡的生物体及其分解物、排泄物
等为营养的生物。
寄生物(Parasites):直接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营
养的生物。
寄生性类型 专性寄生物 非专性寄生物
营养方式 活体营养:活体营养生物(活养寄生物)。
死体营养:死体营养生物。
•兼性寄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的生物, 以腐生为主。
(4)乙烯:乙烯对种子萌发,根生长,果实成熟,生长抑制,衰 老与落叶都有促进作用。
伤或受病菌感染后乙烯的含量明显增加。已知有些病原真菌和细菌 产生乙烯。
感染枯萎病的香蕉提前成熟,这是因为病组织中乙烯的含量大大增 加的缘故。 棉花被黄萎轮枝孢落叶型菌系侵染后,叶片内乙烯含量增加,可能 是导致早期落叶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