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表现手法“比”的翻译
诗经名句赏析

诗经名句赏析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翻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
召南.江有汜》翻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
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翻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翻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翻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翻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翻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翻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翻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
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翻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翻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2 《〈诗经〉二首》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12 《〈诗经〉二首》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立言、立行。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因为《乐》经失传,所以也有“五经”之说)。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主题概述诗歌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竟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部分:用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写这位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
第三部分:描写这位男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进一步表达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之情。
关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三篇】

关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三篇】《诗经》分为三部分:风&rdquo&ldquo是&rdquo&ldquo表扬&rdquo三个部分&ldquo优雅&rdquo它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今人赵缺的《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等。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
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目录1作品年代2诗经体裁3诗经文章诗经1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提要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并作。
2022年进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缩写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描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会饮酒,其间周公旦朗读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存有密切关系。
最晚的作品提要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就是《陈风·株林》,横跨了大约500年。
《氓》 优秀教学设计

《氓》优秀教学设计《氓》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落实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文本,欣赏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我”被遗弃的原因,培养学生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即“国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五经”,而风、雅、颂、赋、比、兴则被称为《诗经》“六义”。
(二)预习检测1.《诗经》,又称为《》、《》,是我国__________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歌__________的源头,《__________》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古诗简介《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翻译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⑴秋波媚:词牌名。
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⑵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
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⑺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
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为唐代长安名胜。
⑻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⑼应:应该。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赏析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
诗经七月原文翻译

诗经七月原文翻译《国风·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共分为八章。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诗经七月原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诗经七月原文翻译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翻译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诗经·关雎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关雎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关雎原文、翻译、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关雎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关雎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翻译: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
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
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赏析:《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
古诗七月翻译赏析

古诗七月翻译赏析《七月》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词如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前言】《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
是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民歌。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全诗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表现手法“比”的翻译
摘要:《诗经》中的“比”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诗经》中
大量运用“比”这一表现手法来描写人或事物。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本体和喻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及联想意义,因此在翻译中,对于词汇的选择尤为重要。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运用了“比”这一表现手法,《硕人》即为一典例,由“比”来形容女子之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因此对该诗这一表现手法的翻译历来是研究的重点,翻译中对其的处理也直接影响着译作的水平。
本文旨在以尤金?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硕人》不同英译本(以许渊冲与理雅各英译本为例)中“比”这表现手法的处理,力求由具体到普遍地探索出“比”这一表现手法自然、恰当、对等的翻译处理方式。
关键词:《卫风?硕人》;“比”;翻译
一、理论依据
功能对等的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谭载喜,2004:234)。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
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功能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对比研究
“比”即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卫风? 硕人》中便是使用了一连串的“比”来形容美人之美。
其段落及翻译如下:
《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其中皆运用到“比”的章节,形容女子貌美,理雅各与许渊冲的翻译分别如下:
Her fingers were lik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grass;
Her skin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Her neck was like the tree-grub;
Her teeth were like melon seeds;
Her forehead cicada-like;
Her eyebows like(the antennae of)the silkworm moth;(理)
Like l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
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
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
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 seed.
Her forehead like a dragonfly's,
Her arched brows carved like a bow.(许)
从词汇对等方面来看,
首句“手如柔荑”原意为形容女子素手像初生的茅茎一样柔嫩、白皙、纤小。
故其翻译重点为“柔”与“白”两个概念。
在处理“柔”的翻译中,理雅各选用“young”来表达初生之意思,许渊冲则选用“soft reed”来表现。
与young 相比,soft虽然未能直接传达出“初生”这一概念,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柔软之意。
相较之下,young虽然表示新生,在传达“柔”这一概念上却不如soft。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soft更能传达出原文中“柔嫩”之意。
其次,在处理“白”这一概念时,理雅各选用了“white-grass”而许渊冲则处理成了“blades of reed”,芦苇与白皙在表意上并不完全对等。
因此在形容女子手很白皙这一概念上,理雅各的版本更为恰当。
综上所述,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理雅各的译本突出了“白”而许渊冲的译本突出了“柔”。
第二句“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固的油脂。
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
其重点“洁白”与“细腻”皆通过“凝脂”这一喻体传达出来。
在翻译中,理雅各选用“ointment”其本意为
smooth,thick,substance that is put on sore skin(出自柯林斯英汉双解字典),而许渊冲则选用“lard”其本意为soft,white fat obtained from pigs。
两者都传达出了“细腻”这一概念。
然而理雅各的版本在对于“洁白”的传达上就稍有欠缺。
反观许渊冲的版本,“lard”意为猪油,符合“凝脂”的原意,且其对应的英文也与原意对等。
综上所述,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许渊冲的译本较为恰当。
第四句“螓首蛾眉”中,螓:蝉的一种,螓首指额广而方;蛾眉则是指眉细而弯。
螓首蛾眉指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
对于“螓首”的翻译,理雅各选用“cicada”一词,本意为“蝉、知了”而许渊冲选用的“dragonfly”则是蜻蜓之意。
从词汇对等的角度看,cicada更贴近本意。
而对于“蛾眉”的翻译中,蛾眉指触脚,引申义为女子弯弯的眉毛,故其重点在于“弯”这一概念。
理雅各在翻译为“(the antennae of)the silkworm moth”,一一对应的传达了虫与触须之意,却并未展示“弯”这一概念。
许渊冲在翻译上选择arched brows carved like a bow,虽然舍弃了原本的意向,却恰当的传达出了引申意味。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许渊冲的译本更好的体现了源语的信息。
三、总结
(一)成果及结论
“比”在《诗经》的主要作用是比喻,《硕人》一诗中
即是通过比喻来歌颂美人。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比”这一表现手法时,应着眼于本体喻体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含义。
当某一喻体在两种文化中含义相同时,即可直接译出;当其在两种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时,在翻译中宜优先采取先直译加引申义的方法,既兼顾诗歌本意,又传达出文化意义;诗歌翻译受制于音韵,格律,当无法兼顾喻体与引申义时,可省略喻体,直接传达出引申义,便于目的与读者理解。
(二)不足之处
翻译过程中应兼顾作者与读者,融汇东西方两种文化。
然而诗歌的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其受制于韵律与结构,因此部分理论虽具有逻辑性却缺乏实践性。
译者需灵活处理不同的文化现象,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时得到一样的启发与感受。
参考文献:
[1]冯超.语言哲学观照下《诗经》译本的对比研究,2012.
[2]王辉.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中国翻译,2003(02).
[3]潘志明.《诗经》翻译中的考证行为和阅读行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03).
[4]汪榕培.《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J].中国翻译,2007(06).
[5]邱绪萍.《诗经》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
报,2009(10).
[6]李佳洁.汉诗英译中的非物质符号意象重建――《诗经》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7]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