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表现手法“比”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表现手法“比”的翻译

摘要:《诗经》中的“比”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中

大量运用“比”这一表现手法来描写人或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本体和喻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及联想意义,因此在翻译中,对于词汇的选择尤为重要。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运用了“比”这一表现手法,《硕人》即为一典例,由“比”来形容女子之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对该诗这一表现手法的翻译历来是研究的重点,翻译中对其的处理也直接影响着译作的水平。

本文旨在以尤金?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硕人》不同英译本(以许渊冲与理雅各英译本为例)中“比”这表现手法的处理,力求由具体到普遍地探索出“比”这一表现手法自然、恰当、对等的翻译处理方式。

关键词:《卫风?硕人》;“比”;翻译

一、理论依据

功能对等的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谭载喜,2004:234)。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

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功能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对比研究

“比”即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卫风? 硕人》中便是使用了一连串的“比”来形容美人之美。其段落及翻译如下:

《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其中皆运用到“比”的章节,形容女子貌美,理雅各与许渊冲的翻译分别如下:

Her fingers were lik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grass;

Her skin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Her neck was like the tree-grub;

Her teeth were like melon seeds;

Her forehead cicada-like;

Her eyebows like(the antennae of)the silkworm moth;(理)

Like l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

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

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

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 seed.

Her forehead like a dragonfly's,

Her arched brows carved like a bow.(许)

从词汇对等方面来看,

首句“手如柔荑”原意为形容女子素手像初生的茅茎一样柔嫩、白皙、纤小。故其翻译重点为“柔”与“白”两个概念。在处理“柔”的翻译中,理雅各选用“young”来表达初生之意思,许渊冲则选用“soft reed”来表现。与young 相比,soft虽然未能直接传达出“初生”这一概念,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柔软之意。相较之下,young虽然表示新生,在传达“柔”这一概念上却不如soft。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soft更能传达出原文中“柔嫩”之意。其次,在处理“白”这一概念时,理雅各选用了“white-grass”而许渊冲则处理成了“blades of reed”,芦苇与白皙在表意上并不完全对等。因此在形容女子手很白皙这一概念上,理雅各的版本更为恰当。综上所述,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理雅各的译本突出了“白”而许渊冲的译本突出了“柔”。

第二句“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固的油脂。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其重点“洁白”与“细腻”皆通过“凝脂”这一喻体传达出来。在翻译中,理雅各选用“ointment”其本意为

smooth,thick,substance that is put on sore skin(出自柯林斯英汉双解字典),而许渊冲则选用“lard”其本意为soft,white fat obtained from pigs。两者都传达出了“细腻”这一概念。然而理雅各的版本在对于“洁白”的传达上就稍有欠缺。反观许渊冲的版本,“lard”意为猪油,符合“凝脂”的原意,且其对应的英文也与原意对等。综上所述,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许渊冲的译本较为恰当。

第四句“螓首蛾眉”中,螓:蝉的一种,螓首指额广而方;蛾眉则是指眉细而弯。螓首蛾眉指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对于“螓首”的翻译,理雅各选用“cicada”一词,本意为“蝉、知了”而许渊冲选用的“dragonfly”则是蜻蜓之意。从词汇对等的角度看,cicada更贴近本意。而对于“蛾眉”的翻译中,蛾眉指触脚,引申义为女子弯弯的眉毛,故其重点在于“弯”这一概念。理雅各在翻译为“(the antennae of)the silkworm moth”,一一对应的传达了虫与触须之意,却并未展示“弯”这一概念。许渊冲在翻译上选择arched brows carved like a bow,虽然舍弃了原本的意向,却恰当的传达出了引申意味。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许渊冲的译本更好的体现了源语的信息。

三、总结

(一)成果及结论

“比”在《诗经》的主要作用是比喻,《硕人》一诗中

即是通过比喻来歌颂美人。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比”这一表现手法时,应着眼于本体喻体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含义。当某一喻体在两种文化中含义相同时,即可直接译出;当其在两种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时,在翻译中宜优先采取先直译加引申义的方法,既兼顾诗歌本意,又传达出文化意义;诗歌翻译受制于音韵,格律,当无法兼顾喻体与引申义时,可省略喻体,直接传达出引申义,便于目的与读者理解。

(二)不足之处

翻译过程中应兼顾作者与读者,融汇东西方两种文化。然而诗歌的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其受制于韵律与结构,因此部分理论虽具有逻辑性却缺乏实践性。译者需灵活处理不同的文化现象,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时得到一样的启发与感受。

参考文献:

[1]冯超.语言哲学观照下《诗经》译本的对比研究,2012.

[2]王辉.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中国翻译,2003(02).

[3]潘志明.《诗经》翻译中的考证行为和阅读行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03).

[4]汪榕培.《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J].中国翻译,2007(06).

[5]邱绪萍.《诗经》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