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历史文化内涵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计量历史与文化

计量历史与文化

针耆科普123计量历史与文化1古代计量的产生中国古代:计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 前的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專社会组织形式的进步,人们开始提出对长度、容量、重蠢和时间等计量的翥要e这些计量活动常以 人体的某一部分、其他的天然物或植物果实作为计 量标准进行计量活动,如伸掌为尺、迈步定亩、滴水 计时氣据古书记载,氏族社上会后期,传说中的氏族领 袖额项,已通过观测星辰推算一年的长度其后,黄 帝“设五量'有“权衡、斗制、尺丈、里步、十百'简称为度、衡、里、数。

“度、量、衡”是我国古代对长度、体积、雪蛰计誉的统称。

黄帝的继承者是尧、舜。

尧命羲和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来制定历 法,把年订为366日。

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 曰月和四时季节,对各部族的历法和度董衡作了协 调统^'〇中国古代第一位建立度量衡标准的人是大禹。

相传大禹治水发生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在禹疏浚水 道,引水人海,首先要考察水势,寻找水的源头和上下游流经的地域,这一切都离不开涵t量。

规矩准绳 就是最古老的测量具。

用“准”定平意>.“绳“测长短,“规”画圆,“矩”画方。

“矩”还可以用来定山川之高下大地之远近。

治水这样大规模的测量必定要有统一的计量标 准,这个标准是怎样建立的呢?《史记》给出了答 案:“(禹)身为度,称以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以大 禹的身长和体重定出长度、重量的单位^有了单位和标准,并把它复制到木棍、矩尺和准绳企,测童长 度时就可以貪接读数和计算r。

治水=程即使在不 _地区也就可以复现和传递这个量了。

大禹派遣人去四方勘测,“步”便成为测量大地 最原始的单位。

这种以步为丈量土地的单位甚至延 续了几千年。

怎样才算一步呢?跬步,作为长度单 位则起源于走的动作。

《孔丛子》说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

”即一条腿跨出的距离称“跬”,再把呆一条腿跨出的距离称“步”。

今日所称的“步”则为一 举足其实相当于古代的半步。

古代的计量单位撮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的计量单位撮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的计量单位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古代,人们用各种独特的计量单位来测量和衡量物品的重量、长度、容量等属性。

其中一个有着重要地位并影响深远的古代计量单位就是“撮”。

撮作为一种传统的计量单位,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被广泛使用,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古代计量单位的起源古代计量单位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

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精确度测量设备的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测定物品的大小和重量。

因此,逐渐形成了各种以自然界物体为基准的计量单位,而撮就是其中之一。

1.3 研究意义对于古代计量单位撮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科技水平、贸易活动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还有助于揭示当时人们对万物规律、宇宙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与表达方式。

此外,通过对撮与现代计量单位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古代计量文化遗产。

以上是对“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使读者能够初步了解文章主题并把握其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古代计量单位撮的历史演变2.1 撮的定义和用途撮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一个计量单位,它用来表示一小团物体或一小把东西。

通常情况下,撮指的是以手指捻拈所能容纳的数量为基准。

由于撮是以人们手指大小和力度为度量标准,因此在不同人群之间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

在古代,撮这个计量单位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它常被用来衡量食物、药材、燃料等物品的数量。

例如,在米谷交易中,摊主通常会用撮来称量粮食并确定价格;医生则会使用撮来衡量草药成分以制作药方;炉火店家则会根据木柴体积的撮数来出售。

2.2 撮在不同古代文明中的应用除了中国,许多其他古代文明也使用了类似于中国撮的计量单位。

比如,在古印度和古埃及,也有类似于中国撮的计量单位,用作商品交易和日常物品衡量使用。

这些文明对于描绘时间、工艺和贸易等活动都使用了撮这一单位。

2.3 撮的演变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撮这个计量单位在不同朝代和地区中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时代变迁中的计量文化

时代变迁中的计量文化

时代变迁中的计量文化姚彩凤【期刊名称】《上海计量测试》【年(卷),期】2016(043)003【总页数】2页(P64-65)【作者】姚彩凤【作者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我国的计量传统由来已久,最早的计量单位为“丈”,是由夏王朝的大禹定义的。

《史记》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

”自古以来,度量衡一直由国家统治者统一颁布,是制约民间市场交易、生活贸易的一种方式。

《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曾“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版度量,而天下大服”。

可见,度量衡的颁布权在进行统治方面所具有的象征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改革,统一度量衡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改革,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以及统一的时间历法,并把这种制度有效地推广到了全国各地。

这也标志着中国传统计量体系的正式形成。

另外,数学向来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见长,而这些问题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计量有关的问题。

因此,数学的进步使得人们对计量问题的思考更加缜密,不但促进了度量衡设计和制作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计量科学的发展。

明末清初,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为实现角度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国际接轨方面开创了先河。

中国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将国外先进的科学吸收和采纳到自己原有的传统计量中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计量事业更是进入了重大发展的近代时期。

1955年,中国国家计量局成立,统筹引进计量标准器具和计量测试仪器,着手推行米制和草拟统一计量制度的条例、法规等。

这使得我国计量事业从象征权威统治的传统计量走向了初步的社会法制计量,形成了近代计量的科学体系。

1977年,我国加入了《米制公约》,成为当时米制公约组织的44个成员国之一。

1985年,我国颁布了《计量法》(1986年开始实行),并于同年加入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成为当时国际法制计量组织50个成员国之一。

鼎与中国古代计量文化

鼎与中国古代计量文化

国内统一刊号CN31-1424/TB 2014/6 总第244期陆进宇/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0 引言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其延续使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尚无其他器物可与之相比,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鼎最初是古代的炊食器,后演变为一种祭祀礼器,成为镇国之宝、传国重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象征,被赋予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历代统治者也都把计量作为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来对待,许多古代计量器具与鼎一样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象征物,两者在历史上有过融合。

鼎中融合了诸多计量元素,浓缩了厚重的中国古代计量文化,十分值得研究。

1 鼎的制作工艺体现古代计量技术水平在古代,鼎的制作属于系统工程,有一系列复杂流程,体现了古代很高的计量技术水平。

早期制作的鼎是陶鼎。

从已经出土的陶鼎,如乳钉纹红陶鼎(图1,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红陶罐形鼎(图2,河南新郑唐户遗址出土)、黑陶细刻纹镂孔足鼎(图3,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磨光黑陶鼎(图4,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等来看,其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包括配泥和配釉)、泥坯塑制、煅烧三大工序。

整个工艺过程已经涉及最原始的几何、质量、容量、压力、温度、化学等计量技术。

夏代已开始青铜器铸造。

所谓青铜器,是指铜、锡、铅的合金。

商代青铜器已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而有不同的配方比例。

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对此就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指出了合金性能和合金成分之间的关系,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完全懂得了采用不同的铜、锡配方,来改变青铜的硬度、韧性、声学性能以及磨光性能,制作不同用途的青铜器。

闻名遐尔的司母戊鼎(图5,商代后期,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是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代表,也是世界青铜器文化的巨擘。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毋”三个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毋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论述我国计量发展简史,国际计量发展简史,对他们的发展脉络进行

论述我国计量发展简史,国际计量发展简史,对他们的发展脉络进行

论中国古代计量与现代计量的发展一、度量衡“度量衡”名称源自《书•舜典》“同律度量衡”。

《汉书•律历志》阐明其意,随后历代都沿用这个名称。

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

二、度量衡的起源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大小、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

在自然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耳听、眼观、手量来进行测量。

由此来作为"计量基准"依据,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毛、植物果实或动物等。

正如《孔子家语》所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

可见,先辈们的传统计量是以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

我国计量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公元前26世纪《大戴礼记五帝德》中黄帝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

禹在治理水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建立了初步的度量衡制度。

这种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自己的起步。

传统计量是在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开始自己的发展步伐。

进入夏朝以后,中华大地出现了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式,在国家形成以后,国家机器的运转:征收赋税,发放俸禄,造兵器,建城池,修水利,生产分配、交换等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技术保障。

因此,夏朝的建立,度量衡制度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论家进一步主张把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作为治国方略。

《管子•明法解》说:“明主者一度量、立仪表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淮南子•本经训》则认为:“谨于权衡,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

其意为“推行划一的度量衡制度,谨慎法度宽严,天下的民众就会遵从国家的法令,服从君主的统治”。

到了商朝,度量衡的应用更加普及,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原始、经典和现代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

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

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

传说在黄帝时代已发明了以干支记日、月。

继而尧命羲、和二人参照日、月、星辰定历法。

舜到东方巡视,在部落联盟议事时,商讨把四时之气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的齐同,乐律声音高低都统一起来。

禹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建立度量衡标准。

上述虽然都属后人追溯,却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自然哲学观念。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

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

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

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

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

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

计量历史文化与计量法制

计量历史文化与计量法制

三、计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
——计量与医疗卫生。《计量法》第九条: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 监测的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实行强检。 包括体温计,血压计﹙表﹚,眼压计,心、 脑电图仪,听力计,血球计数器,屈光度计。 还有医用“三源”:超声、激光和辐射源必 须强检合格。此外,生命科学、疾病控制、 药品药物、营养科学、毒理分析、职业病预 防和医疗等等与计量检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计量的人文思考
(三)技术监督行徽及其含义 1995年设计的技术监督行徽,主要思路来 源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外形成正三角 形状,代表肩扛三部大法(《计量法》、《标 准化法》、《产品质量法》),为了三者的利 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社会(企业) 的利益),实现“三个有”(有为,有威,有 位),发挥三路大军的作用(行政机构、技术 机构、执法机构)。“以人为本”、一个大写 的人字。
3. 朱元璋。 明朝初年,郭恒官户部侍郎,大肆贪污。 私改度量衡器具,大斗进小斗出,短斤缺量, 巧取豪夺。案发时贪污精粮2400万担,竟合 明朝一年的征粮。朱元璋大怒,杀贪官污吏 万余人;并整肃计量器具,清查假账。定出 规矩,记账数字一律大写:零、壹、贰、叁、 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 億等。
二、计量的人文思考
计量史的启迪是,计量全部或一部分工作 永远是国家行为,是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 公器。
三、计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
简而言之,计量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同时也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前 沿。
三、计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
——计量与国防。聂荣臻元帅曾在给国防 计量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计量是现代化建设 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国防计量更是 重要!”。西昌航天基地,航天航空豪言壮 语:质量没有第二次,计量没有“不确定”。

天坛-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天坛-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天坛设计天坛(见图1)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建筑群具有规划合理的建设格局,极富特色的建造形制,完备系统的建筑功能以及寓意深刻的设计内涵。

其建造设计极具时代特色,浓缩了史学、美学、伦理学、建筑学、声学、哲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作。

本文将从天坛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布局、功能性、所体现的古代观念等方面阐释天坛的设计特点。

一、天坛建筑群的主要建筑1、祈谷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

祈年殿(见图2)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之地。

祈年殿外形恢弘威严、有擎天之势,静雅之中又带动感。

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

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极具观赏性;其独特的三重檐攒尖式建筑结构也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图1(天坛)图2(祈年殿)2、圜丘坛圜丘坛(见图3)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

在设计思维中巧妙的运用了声、力、美学原理,天心石(见图4)更是享有“亿兆景从”的美名。

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

图3(圜丘坛)图4(天心石)3、神乐署神乐署(见图5)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殿宇众多,环境优美。

图5(神乐署)二、由天坛造型特点看古代的天人观念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的设计都反映出强烈的天人之间的关系。

天坛中的设计把抽象的“天”具体地物化成了可见可触的建筑。

以祈年殿为例,一句“三重蓝顶,一道圆墙,二十八柱,四海名扬。

”可以概括祈年殿的鲜明特点。

“三重蓝顶”说的是祈年殿是琉璃瓦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

三重檐覆三色琉璃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分别代表昊天、皇帝和庶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