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部编本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传承。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
(3)划分学习小组。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丽的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2)强调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思考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程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西双版纳的纪录片,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的了解。
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独学:自读课文,阅读课文。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澜沧()傣家()蘑菇()橘园()蕨菜()村寨()竹篾()竹笋()一缕()藤萝()贿赂()勐()斑斓()戏嬉()妩媚()一簇()缅甸()焚香()祈求()2、在横线上填上词语。
1)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2)长久,遥远。
3)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
4)灿烂多彩。
5)佛教用语。
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3、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
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作品简介《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三期,有删改。
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对学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3、品味语言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2)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讲授新课(1)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澜沧江、湄公河等;(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傣族佛教文化、竹楼、泼水节等。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看法;(2)提问回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独特之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示意图;2. 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和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示意图绘制和旅游日记,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西双版纳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或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内涵。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1、学习植物王国(1)学习第2小节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文化和民族知识。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
2. 文章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1. 生僻词汇和专用名词的解释。
2. 文章中描绘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准备:1. 教材《美丽的西双版纳》。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3. 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专用名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第二课时:1.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3.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西双版纳,你想做些什么?4.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感受。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文章中描绘的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2. 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描绘自然风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2. 学生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自然美景。
2.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
3. 教师讲解描绘自然风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 个生字。
正确描写“等、壶、悠、甩、楼” 。
正确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了解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如果你走进了西双版纳,你会怎么来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西双版纳优美图片资料,使用“学乐师生”APP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2.媒体出示图片: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
师(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在祖国的西南边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那里生活着14 个少数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 “动物王国”的美称。
这里是西双版纳。
3.师:看了图片,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很美丽。
有很多动物,植物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描写西双版纳的课文。
媒体出示课题:11、美丽的西双版纳
齐读课题,
师:这个是什么字?
生:纳
师:谁来写一写?
生:笔画等
师:一起读读他的好朋友,卡片背后词组。
学习生字:纳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读读课文,请我们朗读最好的夏诗云同学读读要求。
媒体出示学习任务单一:
(1)听录音、自学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媒体出示填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 _______ ,在这里生活着______ ,这里不仅是______ ,还是_____ 。
走进村子,你会看到______ ,还会看到_______ 。
交流填空。
分小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师:谁来填第一个空。
师:下面分组再读一遍课文,大家仔细听,请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学习任务单二:
ppt出示:哪几节写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哪一节写了它是动物的王国?哪一节
又写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呢?
读好之后,就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三、研读课文,感受内容。
师:课文读好了,请举手告诉我那几小节写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生:2-3
师:哪几小节是动物的王国?4
师:哪一节写了各族人民生活的情况?5
师:好的,我们先来看看这里问什么被称为植物王国?
(一)学习“植物王国”。
师:男生读课文2、3节,女生想想西双版纳为什么会被称为“植物王国”?
师:请用句子里的话回答,为什么被称为植物王国?请一个女生回答。
生:植物多,无边无际,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耸立云霄的望天树,有“见血封
喉”的箭毒木,有1700 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媒体出示句子: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耸立云霄的望天树,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有1700
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 师:嗯,找的真棒,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那我们的植物王国都有些什么植物呢,把它圈出来,开小火车回答。
生:望天树、箭毒木、古茶树、会跳舞的草、会吃蚊虫的花,扁担藤,海芋师:找的真棒,让我们一起看看图片,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ppt 出示:句子中提到的各种植物:望天树、箭毒木、古茶树、会跳舞的草、会吃蚊虫的花。
学生谈感受。
(都是一些没有听到过的,平时看不到的植物,很新奇。
)
1)看图理解:“耸立云霄”。
师:嗯,这里是耸立云霄的望天树,这个霄字是什么部首啊?雨字头师:第二幅图是见血封喉的箭毒木。
师:这里是古茶树、跳舞草和吃蚊虫得花。
师:过渡:刚才同学还说到了还有两种植物,是课文给我们具体描写的两种奇特的植物。
我们一起看看他又是什么样子的?
师:一个是天然水壶扁担藤。
这个字念什么?(出示壶生字,重点:上面是士不是土)媒体出示句子和图片:
走在林间,如果你觉得口渴,这里有“天然水壶” 。
砍下一根叫“扁担藤”的植物,藤的断口处,清甜可口的水就像泉水一样喷流出来。
师:还有一个是天然雨伞海芋叶,请你当当海芋叶,说说看,你是海芋叶,你能怎么样?媒体出示句子和图片:
下雨了也不用愁,这里有“天然雨伞” 。
砍下一张海芋叶,宽大的叶子足够你遮雨。
师: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奇怪的植物没有介绍,所以这里用了省略号。
让我们在一起读读这些植物,把它们记住。
一起读2、3 小节
引读第2、3 节。
(二)学习“动物王国” 师: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他为什么还是动物的王国呢?生:动物多
师:第三第四小组读一读第 4 小节,第一第二小组圈出动物的名称。
媒体出示填空: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王国,这里有(), 有() , 有(), 有(), 有()……
师:我们的森林王国都有什么动物,请第二组同学开火车,一人说一个。
师:恩,同学们填的都很对,可是我们的课文中对这些动物都加了形容词,让我们说说看把下面的填空也试着填一填,又怎么样的什么?老师来举个例子,有在山间道旁与游人嬉戏的长臂猿、黑灵猫,谁也来试一试?
师:恩,对有悠然自得的象群,大家来看这个字悠。
注意它是上下结构的,比例要适中。
学习生字:悠
师:那么悠然自得是什么样的画面呢?谁来试着说一说?师:悠然自得就是指很舒适很悠闲的样子。
你能从描写象群的这句话中找到一个描写大象很悠闲的动作么?
师:对是甩,那么老师现在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用,这个字是不是甩啊?师:恩,这个字不是甩,我们要用力把里面的一竖给甩出去,把它变成竖弯钩,在字的基础上变换甩字。
那么他是几声的?(三声)好的,接下去继续看看还有怎么样的绿孔雀呢?
师:恩,我们的大家也可以把这种描写的方法用到你们以后的写作中,让他变得更加生动。
师:我们集体读一遍第四小节。
师小结:西双版纳既有丰厚的植物资源,又有丰富的动物资源,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过渡:看过了植物,看过了动物,我们终于走进了西双版纳的村子,你会看见什么?师:能看见别有情趣的建筑: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还有很多,所以这里用了什么标点?(省略号)
师:这么多别具风情的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都是这里的人民建造的,他们与动物和平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所以在村子里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才是这块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四、复习巩固、总结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在次走进西双版纳,齐读课文。
1、朗读全文。
2、复习生字新词。
媒体出示词语:发愁扁担水壶宽大羽毛喷流悠然自得霄别有情趣五彩缤纷
3、说话练习师:如果你是小导游,你会如何介绍我们的西双版纳?挑选植物、一样来说。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词语“水壶、扁担、发愁、悠然自得、五彩缤纷”。
2、教材全练
六、板书:
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植物王国(奇特多)
动物王国(珍贵多)
别具风情的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
西双版纳耸立云动物、或者村落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