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使用指征
选择敏感抗生素,注意药物剂量 和使用时间,避免产生耐药性和
不良反应。
其他辅助药物如镇咳、祛痰等
01
镇咳药物
如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用 于缓解患者咳嗽症状。
02
祛痰药物
如盐酸氨溴索、桃金娘油等, 有助于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
通畅。
03
平喘药物
如氨茶碱、沙丁胺醇等,用于 缓解患者喘息症状。
04
免疫调节剂
法。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逐渐普及,未来可通过大数据分 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为慢性支 气管炎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
治疗方案。
远程医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医 疗逐渐成为可能。慢性支气管炎 患者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线上 问诊、远程治疗等,提高就医便
利性。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感 染、过敏等。这些因素导致气道黏膜受损,黏液分泌增多,纤毛运动 减弱,从而引发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无 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肺部异常 。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慢性支气管炎 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单纯型主要 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咳嗽、 咳痰外,还伴有喘息和哮鸣音。
02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下的慢性支气管炎分类
风寒袭肺型
以咳嗽、喘息、痰白清稀为特征,伴有 恶寒发热等症状。
风热犯肺型
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 燥咽痛、咯痰不爽等症状。
痰湿蕴肺型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粘 稠,伴有胸闷脘痞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进展[摘要]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这种疾病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不仅发病率非常高,而在治疗难度比较大,要想完全治愈难度就更大。

在当前阶段,西医治疗该疾病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而中医药事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医药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支气管炎;辩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这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因所引发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喘等,老年人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1]。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慢性支气管炎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极高,并且难以完全治愈,倘若救治不及时,那么就非常容易对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带来严重损坏,如果情况十分严重的话,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2]。

中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咳嗽”“哮喘”范畴,在治疗时需要辩证论治。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学的范畴为“咳嗽”。

《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了“咳嗽”,并指出该疾病主要发生部位是人的肺部,不过引起咳嗽症状的不仅仅是肺部疾病,人的五脏六腑出现问题也可能会导致咳嗽[3]。

另外,还有相关中医古书籍文献记载表明,肺部是咳嗽的主要发病是位置,不过与各种脏腑有着极大的关系。

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学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外感引起的咳嗽,第二类是内伤引起的咳嗽[4]。

其中外感咳嗽主要是指肺部受到了六淫侵袭所导致的,其中六淫主要是指风、寒、湿、燥、火以及暑等;而内伤咳嗽则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这主要是由饮食不规律,心情郁结等引起的[5]。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都会让患者的肺功能出现失常情况,当肺气上涌则会引发咳嗽症状[6]。

中医药在治疗以邪实为主的外感咳嗽时通常都会采用驱邪利肺的方式进行;而在治疗以虚为主(或虚实并重)的内伤咳嗽时,往往需要辩证治疗,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患者反复发作、慢性刺激,导致气道黏膜炎症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在不规范治疗的情况下,很容易在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发生急性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通过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0例。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祛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肺功能指标(如呼吸功能检查结果)等。

二、结果及分析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达到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2.2炎症指标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

2.3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等指标均有提高,对照组改善不显著。

2.4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药物过敏反应,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耐受症状。

三、讨论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能够通过调整气血运行、祛痰化痰、活血通络等方式,改善患者的气道炎症状况,促进病灶的修复和康复。

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能够舒筋活络,调整气血,促进组织修复,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结合西医治疗,可以更加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减少气道炎症导致的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四、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1 6 .
C l i n i c a l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V o 1 . ( 5 ) No . 1 7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慢 , r 生支 气 管 炎 的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 n t r e a t i n g C B i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v e me d i c i n e
i mp r o v i n g t h e r t e a t me n t o f C B i s e f f e c t i v e , n o t o n l y i mp r o v e t h e mo d e m me d i c i n e ’ S i mp a c t , b u t a l s o s p e e d u p he t pa t i e n t s ’ i mmu n i t y .
吴 向 红
( 中山市中医院,广 东 中山,5 2 8 4 0 0 )
中图分类号 :1 1 5 6 2 .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1 7 - 0 0 1 6 - 0 2
证型:I D BG
【 摘 要 1 目的:探 讨慢性 支气管 炎患者采取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的疗效。方法:回顾我 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1 1 0例 , 所有 患者 均符合慢性 支气管 炎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 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 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 对照组采取 常规 的西医治疗 , 观 察组在对 照组基础上给予 中医 脐 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9 2 . 3 %,对照组有 效率为 7 1 . 7 %, 观察组治疗有 效率显著 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 用中 医脐疗技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不仅提 高了西药的作 用,而且增 强 了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体会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其独特的治疗体会,今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探讨一下。

一、辨证施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由风寒、燥热、湿浊等因素引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辨证施治。

比如对于风寒型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主要采用温化寒邪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燥热型的患者,则需要清热解毒;对于湿浊型的患者,则需要祛湿化痰。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关键。

二、调理体质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中医内科医生还会针对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支气管炎往往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等体质相关,因此需要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患者的体质。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益气健脾的中药进行调理;对于肺气不足的患者,则需要滋补肺气。

通过调理体质,可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目的。

三、兼顾肺脏和脾胃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肺脏和脾胃的功能。

肺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呼吸系统的主要脏腑,而脾胃则被视为生化反应的重要器官。

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调理肺气和脾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比如可以采用润肺化痰的中药来调理肺气,同时也可以通过益气健脾来调理脾胃。

通过兼顾肺脏和脾胃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

四、中西医结合除了传统的中药治疗外,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可以结合一些现代的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等。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可以通过穴位调理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比如可以选择肺经的经穴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清肺化痰、舒畅气机的目的。

艾灸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可以通过贴敷艾条来温通经络,增强气血运行,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慢性支气管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该疾病属于“咳嗽”、“喘病”等范畴。

关于慢性支气管炎,西医和中医均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且在治疗时就有不同的见解。

随着时间的发展,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同样具有理想的效果,且联合中医治疗后,还可以减少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那么,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慢性支气管为常见疾病,指的是支气管黏膜、气管、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喘息、咳痰等。

年龄越大,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就越高。

目前,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均有各自的认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不断引起了重视。

·西医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西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机体在受到外界病菌的感染后,器官、支气管和气管周围的黏膜黏膜组织出现病变,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喘息、气促、咳嗽等,极易进一步发展成为肺气肿,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安全。

一般情况下,慢性支气管炎每年都会发生,发生后最长是持续的时间可以达到3个月。

疾病的病程较为漫长,气道炎症反应可对气道造成损伤,极易发展至慢阻肺,并引起乏力、腹胀、心力衰竭等情况。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造成该疾病的发生因素主要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西医治疗,主要治疗原则是平喘、祛痰、镇咳、抗感染等。

·中医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中医认为主要是内因和外因,内因指的是呼吸道局部预防及免疫功能减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外因主要指的是黏液病毒、鼻病毒、吸氧、大气污染等。

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后,气道内的大量炎性物质,例如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刺激了黏膜感受器,经过神经纤维传导至延髓咳嗽中枢,随后便可作用于相应的肌群,并出现咳嗽、咳痰等症。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主要和外邪侵袭、年老体弱、脏腑失调等存在关系,此外,烟酒刺激、起居失调同样可引起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2 0 0 3: 1 5 8—1 5 9.
[ 5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 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 准 [ s ] . 南京: 南 京大 学出版社 , 1 9 9 4 : 1 2 5—1 2 6 . [ 6 ] 郭小梅.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慢性咽 炎7 5例 [ J ] . 现代 中西医结 合杂志 2 0 1 0 , 1 9 ( 1 0 ) : l 1 7 3 .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慢 性 支 气 管炎 临床 观 察
吴 洁
摘 要 : 目的 : 观 察 肺 胃 同治 化瘀 法 配合 西 药治 疗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的 临 床 疗 效 。方 法 : 将 1 4 6例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8 2例 与 对 照 组 6 4例 ,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 疗, 治疗组在 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肺 胃同治化瘀法之 中药, 连续治疗 3月, 观察 1年后 的复发 情况。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 . 差异有显著性 意义( P< 0 . 0 5 ) , 两组总有 效率比较 , 差异有 显著性意义( P<0 . 0 5 ) , 治疗组均优 于对照组 。 关键词 : 慢性支气管炎; 中西 医结合 疗 法 ; 肺 胃同 治化 瘀 法 中图分类号 : R 5 6 2 . 2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3 ) 1 0— 0 0 5 8— 0 2
5 8
均 有咽干 、 咽痛不适 , 时痰 稠不 易咯 出, 检查 时咽部 非常敏 感 , J 『 囡 喉 擘 黏 膜 轻 度 充血 , 后 壁 可 见 分 散 增生 的淋 巴滤 泡 。 1 . 2 疗法 : ① 口服中药 : 组成 : 元参 l 2 g , 桔梗 1 5 g , 牛蒡 子 1 2 g , 山豆根 1 2 g , 黄芩 1 5 g , 麦冬 1 5 g射干 l 2 g青 果 1 5 g甘 草 , 苏梗 1 2 g , 异 物感 明显加 陈 皮 , 半夏 祛 湿燥 痰 . 和 胃降 逆 ; 咽喉 壁 充 血. 加生 地 2 0 g , 丹皮 1 5 g , 赤芍 1 5 g 。每 日 1剂 , 水煎 服 , 7天 1 个疗程。②西药治疗 : 用0 . 2 %氧 氟沙星 2 0 m l , 地 塞米 松注 射 液5 mg 等混 合液进行超声雾化喷喉 , 每 日一次 , 每次 3 0分钟 。

支气管炎中西医治疗及联合用药

支气管炎中西医治疗及联合用药

支气管炎中西医治疗及联合用药支气管炎指的是因为生物、过敏等一些因素诱发的支气管粘膜和周围组织慢性肺特异性炎症,一般为散发,没有流行倾向,年龄大、身体素质较差等人群容易感染。

天气突然变化的时候支气管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支气管炎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为慢性反复咳嗽,伴随喘息等。

这种疾病一般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年龄不断增长的同时支气管炎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上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人群患支气管炎的几率高达百分之十五。

支气管炎往往和阻塞性肺气肿同时存在,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

前些天的温度好像是寒冬,这几天的温度就好像到了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爷爷最近咳嗽问题十分严重,刚开始他并没有在意,以为是因为天气骤变导致感冒出现咳嗽,但是最近几天李爷爷发现咳痰量明显变多,偶尔还会咳出血痰,儿女担心李爷爷便带他去医院接受全面的检查。

通过各种检查后最终得出李爷爷患上了支气管炎的结论。

医生建议李爷爷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这种疾病,李爷爷和儿女都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存在一些疑问,不了解这种治疗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详细为李爷爷和他的儿女以及一些支气管炎病人介绍一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炎方面的知识。

1.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支气管炎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病原微生物因素,可以由细菌或者病毒直接感染,也可以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或者细菌蔓延所造成患上这种疾病。

一般致病细菌中包括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

第二种为物理因素以及化学因素,像是吸入冷空气等。

第三种为过敏反应,一般吸入致敏原包括粉尘等。

2、支气管炎的中西医治疗(1)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通过收集一些相关报道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炎和单一使用西药或者中药治疗支气管炎相比前者治疗效果更优,将中药和西药进行联合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互补效果。

一些学者将接受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病人划分成两组,两组病人同时运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进行口服或者吸入,配合运用抗感染、低流量吸氧等一些方法进行治疗,第二组在第一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自拟固本平喘汤进行治疗,通过观察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发现第二组病人治疗效果要比第一组病人治疗效果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文中探讨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发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及中医结合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是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的常见疾病,主要病理表现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在增高,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15%。

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常同时并存,这已构成我国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

本文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以及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病因机制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病理变化也较复杂,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包括吸烟,病毒和细菌感染(鼻病毒、黏液病毒、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等),理化因素(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气候及过敏因素。

内因主要包括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1]。

慢性支气管炎时气道内的大量炎性物质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刺激了黏膜的感受器产生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咳嗽中枢,而后传出神经纤维发出冲动作用于相应的肌群,便產生咳嗽、咳痰[2]。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和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起居失调、烟酒刺激等因素也与本病有密切相关,均可致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失常。

此病位于肺,常因暴咳迁延未愈,使肺脏虚弱,气阴耗伤,肺气不得宣降,故长期咳嗽、咯痰,日久累及脾肾。

病情多为虚实夹杂,正虚多以气虚为主或兼阴虚、痰饮停聚为实,或偏寒,或偏热,日久夹瘀[3]。

2 临床分型分期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类包括单纯型和喘息型。

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了咳嗽、咳痰外,且发生因支气管腔阻塞表现的喘息症状,常伴有哮鸣音。

临床病程按病情进展常分为三期:疾病初期一周内为急性发作期,常有临床表现为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疾病迁延1个月后为慢性迁延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最后进入临床缓解期,往往是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伴少量痰液,病程多数保持2个月以上[4]。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提出:“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的论述,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肺脾气虚型:咳嗽、咳痰,痰白而稀或呈泡沫样,自汗,气短,纳差,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每遇风寒则咳痰或喘息加重,舌质淡,苔白,脉虚;痰浊壅肺型: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咳嗽气短,自汗盗汗,口干鼻燥,疲乏烦躁或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心悸失眠等;脾肾阳虚型:以咳嗽、气喘为主,遇冷咳喘加重,动则喘甚,痰稀白,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弱。

依其临床表现又分为实证(外寒内饮、痰湿内聚和燥热伤肺),虚证(脾肺两虚、肺肾两虚)两大类。

近年来,诸多中医专家学者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分型分期进行了经验总结。

杨安民等[5]依据中医辨证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痰浊壅肺型,痰热郁肺型,络气不和型,肺气虚弱型,肺脾两虚型,肺肾气虚型,根据不同的分型给予相应的治疗。

郭沛泽[6]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疗:肺气虚型采用益气止嗽汤;肺阴虚型采用养阴止嗽汤;痰浊阻肺型采用益阳止嗽汤;肺心气虚型采用益阳止嗽汤;肾不纳气型采用自拟汤剂汤剂进行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有研究表明,气道上皮的咳嗽感觉神经传入纤维可持续受到活性的炎症细胞释放出一系列炎性介质,包括白三烯B4(LTB4)、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刺激,引起慢性咳嗽[2]。

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归属于“咳嗽”“喘证”“哮证”的范畴,乃因外感六淫邪气致肺失肃降,咳、痰、喘诸症相继出现,日久耗伤肺气,损及脾肾,痰浊内蕴,变生瘀滞,形成气虚痰瘀、痰瘀互结之证。

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故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治疗效果,而且中医的调理作用,更能使临床痊愈、临床症状的得到改善。

3.1 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大量临床报道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较单独使用西药或中药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提高,联合应用西药及中药的治疗能起到很好的互补效果。

张军民[7]对2007~2012年接受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应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口服或吸入治疗,配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化痰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固本平喘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王进民[8]通过对平均病程为15.4年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单独西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单独使用西医的方法相比疗效显著。

刘美珍等[9]回顾性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61.1%的临床控制率和96.3%的总有效率,且远期疗效稳定,说明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规律,注重用药的时效性,针对性强,疗效较好。

张海成等[10]对7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西医治疗(解痉平喘、抗感染)的基础上予清金化痰汤合玉屏风散化裁,以清肺化痰、祛邪止咳平喘为法,总有效率为84.72%。

耿新新等[11]临床对照观察研究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疾病复发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是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反复感染治疗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容易造成二重感染,加重病情。

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西医针对病因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联合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可降低各种相关不良症状的发生,减少疾病的复发。

杨淑红[12]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的65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

治疗过程中无并发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能够有效地控制慢性感染的反复发作,明显提高疗效。

宋运田[13]通过对49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7~14d的疗程内其症状均可得到控制,7d有效率分别为78.78%和43.75%,1年内18岁以下单纯型的复发率分别为40%和1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陈晓蓉[14]的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修复病灶并降低复发率,且在提高免疫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曾钊辉等[15]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治疗组98例给予抗生素和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照组100例给予抗生素和对症处理,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临床治愈率高,患者6个月、1年、2年的复发率分别19.4%、40.8%和61.2%;对照组复发率分别38.0%、66.0%和96.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张辉等[16]观察发现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苏子地龙汤后,咳嗽症状、肺部体征、肺功能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

3.3 缓解急性发作期症状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缓解急性发作期症状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效果,通过西医针对病因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联合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各种症状,改善各项理化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史俊杰[17]通过对24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分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湯剂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酌情增减。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改变,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

宫淑贞[18]将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单纯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7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王海红[19]对63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使用中西药物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咳嗽、咳痰、气喘、哮鸣音等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蔡美昌等[20]的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述评与展望综上所述,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21]。

临床实践表明,现阶段医学上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还未透彻,单独的西医或中医治疗,各有优势和局限。

临床采取西医治疗方式以控制感染加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难以克服其局限性和反复性[22-23]。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以人为中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进行辨证治疗,但单纯中医治疗对急性发作期病情控制不理想。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减少复发,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治疗[24-25]。

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取的较大进展的同时,仍然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缺少可靠的定量指标,动物实验缺乏深度,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机理研究方面明显不足[26]。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加深中西医结合治疗机理的探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1] 黄忠.浅谈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防治措施[J].求医问药,2013,11(3):58-59.[2] 张洪玉.慢性支气管炎[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7-8.[3]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5.[4] 路再赢,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8.[5] 杨安民,冷亦煊.活血通络方配合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1例[J].陕西中医,2010,31(4):393-394.[6] 郭沛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疗效体会[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54-55.[7] 张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4例[J].河南中医,2013,33(2):249–250.[8] 王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2013,7(3):77.[9] 刘美珍,周和,姚杨.中西医结合治疗108例慢性支气管炎[J].广东医学,2008,29(2):332-333.[10] 张海成,孙兴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J].光明中医,2010,25(11):2084-2085.[11] 耿新新,乔春风,王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5.[12] 杨淑红.中西医结合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65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8:131.[13] 宋运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6):57.[14] 陈晓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2C):80-81.[15] 曾钊辉,袁艺华,骆雪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86-1187.[16] 张辉,范杰,何彩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67-68.[17] 史俊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J].陕西中医,2009,30(3):307-308.[18] 宫淑贞.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09-110.[19] 王海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4):17-18.[20] 蔡美昌,张美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7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175-176.[21] 吕长青.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2(8):155-156.[22] 刘勤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7(10):210-211.[23] 徐航.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治疗[J].当代医学,2011,2(18):205-206.[24] 刘吉祥,徐凡叶,张金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J].现代中医药,2010,3(1):333-334.[25] 王娟,王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6(8):354-355.[26] 叶植放.联合用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7(20):278-2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