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三、项目简介:
颅骨和面貌是人最重要的部分,该项目始于 96 年公安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历时 21 年,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颅面形态变 化规律和应用技术,形成了颅面形态信息学系统研究,解决了面貌复原、身份认 证、人种溯源、颅面手术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改变了涉及颅面的法医认证、人 类学与考古、医学等传统技术方法,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优势地位。
建模、复原重构、面貌评价等关键技术,提出颅颌面修复的统计及有限元混合仿 真模型,支持颅颌面虚拟手术修复。将黎曼流形几何度量用于颅面评价,解决复 原客观评价方法缺失难题。提出知识分析和统计学习两种颅面形态学习计算模 型。可视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用于相关医学领域,推进了传统医疗技术的进 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下列工作中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1、发明研制了根据颅骨的计算机面貌复原方法和颅骨人像重合技术,解决 了法医尸骸面貌复原、刑侦的遗骸与遗像的身份认证问题,为公安刑事侦查破案 提供了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公安尸源认定的云计算平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颅 骨人像复原识别认证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安刑侦认证和身份识别的效率。 20 余年从事颅面形态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安全事业,将传统手工复原变成了科学 数据计算、虚拟现实展示、3D 打印制作的信息工程,使颅面复原的效率与效果 达到国际先进。研究成果推动了公安法医刑侦的科技进步,形成国家标准《法庭 科学颅骨面貌复原技术规范》2014 年在公安部行业实施,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 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2、研制了颅面三维数字测量、碎片修复和可视分析的技术,应用于古人类 和考古遗骨数字测量和头颅面貌复原,改变了传统的古人类遗骸研究和考古名人 遗骸面貌复原方法,实现了复杂遗骸可视量化分析和计算面貌复原,完成 138 例 古人面貌计算复原;应用破碎颅骨虚拟修复与三维测量实现 30 万年以来古人头 骨分析复原和面貌重现,初步建立了系列中国考古遗骸面貌演化图系。为古人类 学研究和考古学提供了数字分析和可视计算平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提出了颅面数据采样新方法和颅面数据组织新技术,构建了精度和数量 国际领先的中国人颅面数据库。针对蒙古人种(中国人)研究,发现了在颅面、 性别、种族的关键特征数据群,揭示了多项人类学种族和性别特征差异。本成果 突破了传统人类学研究缺乏科学数据、主观性强的局限,填补了我国在计算体质 人类学的领域空白,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国 际顶级期刊)处于国际领先。 4、将复杂的颅骨面貌变为可计算对象,攻克了器官建模、模型配准、关系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2018年度)一、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二、提名专家及提名意见1、提名专家本成果由王浩、周绪红、邓铭江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王浩院士为责任专家。
专家基本信息如下:(1)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2)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业,重庆大学教授(3)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工2、专家提名意见(1)王浩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依据科技报告,成果在国家973计划、部委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十余年联合攻关,取得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和旱涝事件演变规律、驱动机理、趋势与风险预估、综合应对等4项主要成果。
结合客观性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原创特色如下:一是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评价理论,二是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三是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水资源与旱涝综合应对技术及实践。
依据证明材料和调研,成果已得到深入应用,成效显著。
一是应用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际和国家重大报告,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提升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科技水平;二是应用于国家、相关流域和省区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支撑能力,应用区域的旱涝中高风险区面积降低了20%以上;三是应用于淮河平原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仅淮北平原区,年均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22亿方以上。
成果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调控、旱涝灾害防控等技术进步;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周绪红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要求,现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予以公示。
项目名称: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关键技术与应用提名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移动通信网络铁塔共建共享的基站选址难题、多系统天线设计和应用难题,攻克了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其主要创新点包括:一、小型化宽带辐射单元:提出多频空间重叠复用技术方案,原创性设计出环形辐射臂,单元面积减少20%,天面资源节省60%,创新产品的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扁平化高集成宽带移相器:原创性设计出免螺钉、免焊接端子的移相功分一体化移相器,实现了扁平化、小型化,增益效率提升10%、上旁瓣抑制提升3dB、三阶互调小于-110dBm,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线性传动机构与孔轴耦联接口:提出线性螺杆螺母及齿轮齿条组合传动机构,创新设计了孔轴耦联接口,RCU体积减少60%,为业内最小;四、一体化联合仿真设计平台:提出场和路模型自动互联构建方法,实现了天馈的级联求解,研发出可编辑等效数据模块,计算速度提升百倍,该平台简捷易用、快速高效、指标完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其中美国7项,欧盟3项。
科技成果鉴定意见为“打破本行业国外的专利壁垒和技术垄断,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站天线的辐射单元、移相器和传动机构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成果曾获多项科技奖和专利奖,产品在国内外80多个国家获得大规模应用,为解决国家通信铁塔共建共享的技术瓶颈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无线网络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之重要发展领域。
随着多制式多系统无线网络的启用和快速发展,网络面临基站选址困难、用户感知差等难题,基站天线的共建共享亟待突破。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1
项目简介
临床路径源于工业领域,1990 年起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医疗领域并普遍 使用,具有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费用合理化等作用。我国于 2009 年 起系统推动相关工作,至今已发布西医临床路径 1212 个,覆盖 7000 多家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与西医相比,存在医学信息来源多、且较多信息被现有证据 分级及推荐方法忽略、需融合辨证论治等技术难点,面临着医学信息难转化为实 践、医师间诊疗难规范、路径难推广等困境。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临床路径,是 优化和规范化医疗过程的最佳途径,可获取当前最佳证据并形成最优诊疗方案, 使众多中医信息转化为证据并指导中医个体化诊疗决策,缩小医师间的诊疗差异, 使中医更好地融入当代专科专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二者并不矛盾。
2
客观评价
1、部门机构认同采纳
项目多次被主管部门所关注和认可。项目单位的 22 个病种路径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纳入推广并作为全国技术牵头单位,数量居中医药行业之首。
1 慢性肾衰 2 慢喉喑 3 绝经前后诸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尿血病
6 脚湿气病 7 四弯风病 8 经期延长病 9 肩锁关节脱位
项目历经十余载,创新提出基于循证的解决个体化与规范化矛盾的中医临 床路径研发思路,并建立推广相关技术体系,系统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循证实践 转化,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主要科技创新有:
一、首次提出“多源证据、核心权重、层次共识、逐级递进”的中医临床 路径研制思路与技术策略,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原则与临床路径规范化之间 的冲突。基于中医多来源证据(含古籍、名医及自身经验等),结合证据等级与 推荐强度,通过专家咨询达成差异化的层次共识,确定中医核心内容与权重(中 医病种选择、切入点、证候共识、同病异证干预方案等),形成“病证结合”模 块化应用、“同病异证”分支结转及“理法方药”式逐级递进的决策法则,促进 古今病名一致化、同病异证操作化,并依据共识层次差异,以中医治则为起点, 逐级推荐和规范到治法、方药或非药物疗法,实现在路径中的辨证论治决策,并 有效兼顾其规范性和适用性。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在我国长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巨大压力,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态服务需求的形势下。
该项目针对城镇绿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效用难以发挥,建设管养理念技术落后导致绿地建设生态化水平低下、管养消耗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题,集中了全国风景园林界权威的25家高校、科研与规划设计院所,投入428位科研人员,研究资金7258万元,进行了广泛、前沿、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完成综合示范工程6项。
该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科学技术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城镇绿地生态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态绿地网络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原理,从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动态模拟、决策支持四个方面集成创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信息化综合支撑技术和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评价与优化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精准化、动态化、综合化科学技术水平。
(1)形成了基于标准化和精确化的城镇绿地生态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包括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多点-多源数据采集和多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城镇绿地时空信息快速、实时获取与更新关键技术,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于一体的城镇绿地生态价值综合评估与管理信息系统。
(2)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空间扩展动态模拟预测技术,识别了影响城市绿地扩展的智能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城市绿地时间和空间配置规则。
(3)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技术,提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分析评价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模式与优化构建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增效与构建技术;开发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管理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4)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郊野公园规划技术体系,对于改善我国城镇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群众游憩活动类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 10 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 -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 11 部,发表论文201 篇,其中 SCI 收录 60篇,EI 收录 45 篇,论文被下载 29.49 万次,被引用 10827次。
先后在 7 个典型城市群和 50 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1 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 15 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 50 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7 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是实现农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木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途径。
该项目针对人造板易燃烧、防潮性能差、释放甲醛以及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研发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绿色胶黏剂及高效制备、锌锡掺杂液固双相环保阻燃抑烟、多元体系坯料分级节能快构、高效节能成形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突破了农林剩余物人造板绿色环保、阻燃抑烟、防水防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对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鉴(认)定成果4项,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该项目整体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先后在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保丽森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主要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9.09亿元、新增利润4.03亿元,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成果材料属实,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人造板年产量超过3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木材年消耗量6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超过52%,严重制约人造板行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造板行业正面临着生产能耗高、环境友好性差、产品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创制及应用二、提名意见(600字)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为解决饲用抗生素耐药性与残留行业难题,聚焦替代物品种与功能单一、效果不稳、成本偏高的主要问题,经17年持续系统研究,突破产业化制造技术瓶颈,提出治疗与预防用抗菌肽初筛标准并创制新型抗菌肽;基于抗菌肽入胞、内外膜破坏及胞内靶标作用形成高效杀菌和低耐药分子基础与理论框架;建立基于高基因剂量、高效切割的高产关键技术。
利用水酶及菌酶联用法创制新型寡糖制剂,拓展功能,满足短消化道动物需求;创制基于肠杆菌科病原菌外膜蛋白的高保护率亚单位通用疫苗,创新疫苗发展方向;创建粕基新型复合替抗产品中抗营养因子、致敏蛋白和转基因成分特异灵敏检测法,为食物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首创具有耐酸/氧/高温/抗氧化/解毒素/防腹泻功能的约氏乳杆菌、布拉酵母、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并实现产业化,实现替抗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建立菌酶联用工艺,确保替抗原料质量稳定品质可控。
以上成果有效促进饲用抗生素替代,推动畜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项目获授权专利61项,形成行业标准3项,在Nature、Cell Reports、SciRep、Antimicrob Agents Ch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63篇(其中SCI 87篇),共被引用2584次,其中SCI引用864次。
提名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我国抗生素使用总量16.2万吨/年,为美国5.76倍,其中52%用于畜牧业,面临病原菌耐药性、畜产品抗生素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
国务院已严令饲用抗生素全面退出。
该项目基于饲用抗生素替代国家需求,聚焦替代物品种与功能单一、效果不稳、成本偏高的主要问题做出以下创新:1. 首次提出治疗与预防用抗菌肽初筛标准,首创仔猪防腹泻用LfcinB、β-rpBD2、Arenicin类抗菌肽,降腹泻50%;及奶牛乳腺炎和鸡坏死性肠炎用MP1102、MP1106和AgPlectasin,活性增15倍优于杆菌肽锌;创建高基因剂量、高效切割高产关键技术体系,产量达2.3 g/L,纯度达93%;发现N系列肽一对二硫键对构效关系的必须性及穿膜解构DNA双效机制和类细胞凋亡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Cells can be arranged in stable array configurations while preserving a minimum distance among any two pairs of cells [21]. These are significant advances that offer a lot of promise for conducting robust and efficient multicell studies using OTs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细胞能够被迁移到稳定的阵列中, 同时细胞对之间能够保持最小距离[21]。这些都是重大进步,无需人 工干预,就能为使用光镊进行强大而有效的多细胞研究提供支撑。[文 献 21:详见代表论文 3] )” 【详见代表引文 3】
(五) ASME Fellow、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Satyandra K. Gupta 教 授 在 权 威 期 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的评价:
“ Xie et al. [84] later extended the impedance force control method for microinjection on fish embryos. (谢等[84]
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著名刊物上,代表性论文被广泛引用, 单篇最高 SCI 他引超过 130 余次,中科院院士、IEEE Fellow、ASME Fellow 等级别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1
项目第一完成人是国际上最早应用机器人微操作技术对生物细 胞进行微纳米操作和医学诊断的少数几位学术带头人之一,是该领 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因其在细胞微操作机器人领域的杰出贡献,于 2014 年当选 IEEE Fellow。他还担任 2019 年全球最大型机器人会议 之一的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大会(IROS)的主席。
第一完成人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机器人和光镊等微操作技术对生 物细胞进行微纳米操作的少数几位学术带头人之一。因其在细胞微纳 操作机器人领域的杰出贡献,于 2014 年当选 IEEE Fellow。他还担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第二至五完成人 均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生,师从第一完成人。他们现在均工作在 内地高校第一线,已成为教学与科研业务骨干。
“Wu et al. [34] developed an A* algorithm to automatically transport living cells using optical tweezers. (吴等人[34] 开发了一种 A*算法来实现自动化光镊传输活细胞[文献 34:详见代表 论文 7] ) ”【详见代表引文 5】
(二) 创立机器人辅助全息光镊细胞微纳操作理论和方法体系。 研究提出细胞迁移闭环控制方法,突破复杂显微液体环境下大批量 细胞同步操作的难题,开辟高通量细胞操作新方向。
(三) 构建多维感知与穿刺力控制细胞显微穿刺理论与方法体 系。研究发现多维可感知信息与细胞穿刺质量的关系,提出穿刺控 制新理论,突破了兼具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操作难题,开辟细胞穿 刺自动化操作的新方向。
(二) IEEE Fellow、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创新董事长李泽湘 教授在权威期刊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的评价:
“Sun[24], [25]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ynchronization error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final synchronized result in multiaxis motion control. (孙[24]在考虑多轴运动控 制最终同步结果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步误差的概念[文献 24:详见代 表论文 2] )”【详见代表引文 2】
( 六 ) 香 港 科 技 大 学 吴 宏 开 教 授 在 国 际 顶 级 期 刊 Advanced Materials(JCR 一区期刊)的评价:
“Sun and coworkers developed a microfluidic platform that allows simultaneous single-cell manipulation and sorting.[16] With the help of optical tweezers,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yeast cells were individually isolated from mixtures at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一、 项目名称
机器人辅助细胞操作
二、 提名者
中国科协
三、 提名意见
该项目将机器人技术与微操作技术结合,实现复杂、精密、可 靠和高效率的细胞自动化微纳操作。通过机器人辅助细胞操作,从 单细胞层面上对细胞的生理和病理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 发现:
(一) 揭示机器人辅助微纳操作末端执行器与活性细胞的力学 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光镊操作下多场力耦合作用规律,以及微探针 穿刺细胞过程中的细胞应力分布规律。
2
(二) 创立了机器人辅助全息光镊细胞微纳操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研 究发现了全息光镊细胞操作控制的准确性与效率规律,提出了基于多 场耦合动力学模型和显微视觉的迁移闭环控制方法,突破了复杂显微 液体环境下大批量细胞同步操作的难题,开辟了群体高通量细胞操作 新方向。 (三) 构建了多维感知与穿刺力控制细胞显微穿刺理论与方法体系。 研究发现了细胞穿刺多维可感知信息与细胞穿刺质量的关系,提出了 基于多维信息融合与基于力控制的穿刺控制新理论,突破了兼具高效 率和高可靠性的穿刺操作难题,开辟了细胞穿刺自动化操作的新方向。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细胞显微操作技术作为几乎所有细胞研究的技术基础,在操控 精度、操控效率、成功率以及安全性等各个方面,均遭遇发展瓶颈。 随着人类对于在细胞层面上的研究和精准医疗的要求日益增加,传 统的手工操作早已无法满足需要。发展新的细胞显微操作理论及方 法,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重大科学问题,对揭示人类生命机理和发 展精准医疗技术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阻抗力控制方法[文献 84:详见 代表论文 5] )” 【详见代表引文 5】
“Detailed theoretical proofs of convergence to a stable array configuration with a controllable distance between the paired particles were reported in [91]. ([91]报道了详细的理 论证明,证明了阵列配置与成对颗粒之间的可控距离能够收敛到一个 稳定的值[文献 91:详见代表论文 3] )” 【详见代表引文 5】
3
五、客观评价
(一)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 终身会士、IEEE 总主席北京理 工大学教授福田敏男教授在权威期刊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的 评价:
“Sun studies the dynamics behavior of the cell in the optical tweezers manipulation and then designs a closed loop control algorithm to transport a single cell or multicells to a certain place [38]. (孙研究了光镊操作中细胞的动力学行为, 设计了一种闭环控制算法,将单个细胞或多个细胞传输到特定的位置 [文献 38:详见代表论文 1] )”【详见代表引文 1】
8 篇代表性论文获得广泛引用,单篇最高 SCI 他引超过 130 次。 施引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 总主席福田敏男教授,ASME Fellow、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Satyandra K. Gupta 教授,RSE Fellow、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 Kishan Dholakia 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大疆创 新董事长李泽湘教授等。有些成果已开始商业化。如:香港城市大学 郑淑娴教授(转基因鲭鳉鱼技术的联合发明人)基于所提出的机器人 辅助自动化注射技术,建立了世界上首套面向大批量自动化生物制造 的机器人辅助鲭鳉鱼卵母细胞显微穿刺系统,培育了世界首例可用于 环境监测的转基因鲭鳉鱼。
(四)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Mehmet Fatih Yanik 教授在权威期刊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JCR 一区期刊)的评 价:
“Other groups also have developed systems with variations in both the capture of the eggs and the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achieving speeds up to 15 embryos per minute with a success rate of 98.5% (129,130)(其他研究小组开发在卵子捕获 和图像处理算法方面有所变化的系统,每分钟可获得 15 个胚胎,成 功率达 98.5%(129,130) [文献 130:详见代表论文 4] )”【详见代表 引文 4】
“In the domain of biomanipulation applications, a closed loop synchronization control scheme was developed by Hu and Sun in [104] to transport multiple cells, while maintaining a fixed pattern using optical tweezers.(在生物操纵应用领域,胡和孙 [104]提出了一种闭环同步控制方案,在运输多个细胞的同时,利用 光镊实现图形排列[文献 104:详见代表论文 1] ) ” 【详见代表引 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