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道家思想对李白一生的影响

合集下载

道教文化对李白人生道路及其诗风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李白人生道路及其诗风的影响
中 图分 类 号 :2 6 2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7 9 ( o 9 O — o 8 O 1 7 -9 1 2 O ) 30 4 ・4
The I l e eo os lu e twa d LiBa ’ f nd La s a e s nfu nc fTa im Cut r o r iSLiea nd c pePo m
道 教 文 化 与 李 白的 诗 歌 创 作 为 切 入 点 , 求 道 教 对李 白人 生 道 路 所 产 生 的 深 远 影 响 。 通 过 对李 白信 道 、 道 、 探 学 寻 道 、 道 的 分 析 , 明 李 白的 道 教 信仰 。道 教 追 求 自由 的 精 神 , 李 白悟 道 的灵 性 完 美 结 合 , 使 其 山水 诗 悟 阐 与 促 具 有 人 格 化 、 灵 化 特 点 , 成 独 特 的 仙 灵化 风格 。 神 形 关 键 词 : 教 文 化 ; 白 ; 生 道 路 } 水 诗 ; 灵 性 道 李 人 山 仙
研 究李 白离 不开道 教 文化 , 以往研 究者 大 多 侧 重 于李 白家 世与 生平研 究 、 品鉴 赏 、 游与行 作 郊 踪 考证 、 本 研究 、 人 思 想 与作 品思想 分 析 、 版 诗 艺 术 风格论 、 比较 研究 、 研究 综 述等 等 。多数是从 浪 漫主义 角度 , 眼 于政 治失意 而寄情 山水 , 着 侧重 于 诗 歌 的内部 发展 规 律 与诗 人 独 特 天 赋方 面 , 文 本 将 其放 到道 教文化 背景 下来 观 照研究 。

就 是在 巴蜀创立 五 斗米教 的 , 在蜀汉传 道 3 并 O余 年 [ 。李 白的家 乡 绵 州 昌 明县 西南 4 1 ] O里 的紫 云 山, 就是 一个 著 名 的 道教 胜 地 。李 白从 小就 接受 正统 的道 教 ,五岁 诵 六 甲” “ 中的 “ 甲” 六 就是 道教

李白自幼受道家很大影响

李白自幼受道家很大影响

李白自幼受道家很大影响飘逸李白笃道教,他的诗歌深得道家思想之精髓。

道家的自然观、神学观与政治观在李白诗歌里勾勒出的自然之美、呈现出的神思妙想与蕴涵着的人生态度,成就了李白大量不朽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诠释着"道"的奥妙。

盛世唐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由于当时“以诗赋取士”的规则蔚然成风,为天下有才华的寒俊人士打开了入朝为官的大门。

尤其是在开元和天宝年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更有孟浩然、岑参、高适等优秀诗人。

其中,王维与李白均是盛唐时期最具代表的诗人,但后世却对二人的关系颇有异议,认为二人年岁相近、同侍一主,却始终没有交集,实在是一件憾事,后人怀疑二人关系不好,是否因为古人均有“文人相轻”的态度?本文认为,李白与王维并非关系不好,而是因为二人的为官时间、政治地位、政治态度均有所差异,才导致二人没有交集。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15岁起便游历长安,20岁(开元九年721)中进士,担任太乐丞一职,负责宫廷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刚任职数月,便因为下人们舞黄狮子获罪,贬至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六年至(728-730)王维被召回京城,担任右拾遗,因“掌供奉纳谏”时常呆在皇帝身边,备受他人羡慕。

然而在开元时,王维的妻子去世,他心中十分伤心难过,便主动提出辞职守孝。

所以,王维在《送孟六归襄阳》中,与孟浩然唱和道:东越相逢地,西亭送别津。

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

乡在桃林岸,山连枫树春。

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王维在诗中描写了自己辞官在家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并以“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一句来表达自己由于长期在家居住,没有过多的社交关系,而导致不了解时政。

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当时“妻亡,不再娶,三十年故居一室”的生活状况,说王维当时因为妻子亡故,递交辞官书,不问世事的他,处于一种“隐居”闹市的状态。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摘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重要作品之一,诗中意象多与道家有关,流露出李白对神仙方术的追求。

诗人一生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在郁郁不得志的时期更是向往自由的仙人生活。

关键词:道家;李白;自由《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年间,一般认为是李白从布衣而卿相的梦想破灭,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次年(公元745年)所作。

这首诗类似游记,记录了一个梦境,是李白中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天宝元年八月,李白奉诏如京,是为二入长安。

他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可以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长安,玄宗对他颇为礼遇,命待诏翰林(唐玄宗时多选用文学士人,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

初期,李白多次陪皇帝宴游,奉命制作诗赋。

不久,他就感到厌倦,玄宗的所作所为并非他想象中的圣明天子,自己的进谏也不被采纳。

于是常跑到长安市中买醉遣愁,久而久之玄宗就疏远了他。

李白也知已不为朝廷所容,便于天宝三年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就顺势批准了。

回到山东,李白大病一场。

病愈后就有了越中之行。

在越中之行前夕,李白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告别东鲁朋友的纪念。

李白家乡川西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

东汉顺恒二帝时期,张陵在四川大邑开创了五斗米道,从此道教就扎下了根,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少年时的李白肯定受了影响。

相传李白曾拜当时颇有名气的大隐士、纵横家赵蕤学习击剑和书法。

之前已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出游前写的,可见并不是身临其境后的纪实,仅是一种“不出户,知天下”的精神漫游。

诗人并不桎梏于生活的真实,就算没有实地游览,也要在梦中去,实质是诗人热烈向往那种神仙世界和仙人生活。

这就是诗人道教理想的具体化表现。

简述道家思想对李白一生的影响

简述道家思想对李白一生的影响

簡述道家思想對xx一生的影響“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

”清人龔自珍先生的《最錄李白集》對詩人李白的評價,一刀切中了詩人李白性格的複雜性。

一方面,在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影響下,李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抱負:“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文中常以姜尚、管子、樂毅、張良、孔明、謝安等自比,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成為輔佐君王安天下的棟樑。

另一方面,李白受道家思想極深,服食丹藥、夢想飛仙。

他的隱居學道,在奉詔入京前,是他養望待時,建功立業的手段;放還歸隱後,是他傲世自高、鄙薄官場,排遣憤懣的方式。

道家思想對李白的影響也不小。

他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以及一生死、齊萬物,遁世頹放的消極思想,都有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鮮明印記。

這裡我著重來分析道家思想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

首先為什麼道家思想貫及李白一生?近代,郭沫若先生曾經指出青年時期李白在政治上的鬱鬱不得志,是其沉湎求仙問道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我看來,人的價值觀影響應該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外部原因——李白從小在家鄉江油青蓮讀書、習劍時就開始接觸道教著作,特別是他生活的具體環境使他更多地接受道家思想的陶冶,孕育了李白骨子裡的道教思想。

內在原因——李白最初是希望用對道教飛仙的癡迷來彌補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缺憾,以達到一種精神上阿Q,一種自我解脫。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與領悟,其對道學造詣有了如“飛仙”一般的提升。

自此之後(天寶三年,即西元744年),李白自謂神仙,而世人也稱他為“詩仙”,這個中原因不難找到。

日本著名學者,漢學大師松浦友久先生對李白的詩歌創作進行研究後發現“李白的詩歌除了通過飛仙來解脫以外,也對道家的求仙行為進行了較為理性的批判,他認為“道教的思考,其在詩歌中易於題材化的遊仙、求仙的思考,具有專指‘私’的、個人的、對自己的幸福追求的意義”。

从《月下独酌》看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从《月下独酌》看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从《月下独酌》看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情神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李白生在一个崇尚道教的时代,一方面,唐初统治者希望用无为而治的思想缓和阶级矛盾,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时间,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统治者希望用道家思想粉饰太平盛世麻痹人民。

玄宗李隆基更诏令两京及诸州各设置玄元宫(天宝三载改称紫极宫),自注《道德经》颁行全国,并亲由司马承祯受道箓;开“四子科”取士,为之道举。

由于最高统治者如此提倡,道教成了社会风尚,李白曾经说自己“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其五),便正是受这种社会时尚熏染。

李白家乡的道教氛围也十分浓厚,四川,既是李白的家乡,又是道教的发源地,由于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封闭的自然环境,道教势力有着飞跃的发展,在当地人民群众和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昌隆县(今江油市青莲镇)同巴蜀各州县一样,境内有众多的道教宫观和道教场所,道教成为当地人民的第一宗教。

故里众多的道教场所,频繁的宗教活动,长期与道士们交往,耳濡目染,道家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其中不乏道家著作,思想对他的熏陶。

在李白的人格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文化的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的作品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奇异的夸张,一些作品有明显的游仙色彩,与其说游仙是为了寻道,不如说是在寻找自己,因为寻道成仙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因此,像《月下独酌》一样,李白始终是中有一个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主题形象。

李白喜欢歌咏月亮也是受道教思想影响的体现。

试论李白山水诗中的道家思想文化

试论李白山水诗中的道家思想文化

试论李白山水诗中的道家思想文化华南师范大学 郑舒恬【摘要】李白的思想意识主要融合了儒、道、侠三种思想,道家思想文化在塑造李白的不羁放纵,热爱自由和独立的性格上有重要的影响,而在诗篇创作上,体现更为明显的是在他的山水诗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李白的山水诗中追求自由、夸张想象和向往神仙世界、人与自然交融这三个特征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文化。

【关键词】李白 道家思想 山水诗一、道家思想文化对李白的影响李白的思想意识极其复杂,他既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又受到道教庄子的影响,追求及时行乐;更是“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具有仗义杀人的游侠精神。

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曾说:“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

”李白身上主要融合了儒、道、侠这三种思想,并多体现在他的诸多诗篇中,其中在李白的山水诗中,道家思想尤其突出,他自由、亲近自然、浪漫潇洒的追求,与道家的思想文化意识相照应,道家思想文化对李白性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一生正处于唐朝的辉煌时期,在文化上政府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多样化文艺创作,统治者自称为道家思想创始人李耳的后代,在一定程度上推崇道家思想,文人士子普遍了解老庄思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李白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

李白成长在蜀地,蜀地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白自小就接受道家思想的熏陶,并且在少年时期四处游历蜀地各处的道教圣地,结交了许多道士,其中有三位对其有深远的影响,分别是司马承祯、元丹丘和贺知章。

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大鹏赋序》),元丹丘是李白一生的挚友,他不趋炎附势的高雅情操时刻影响着李白的性格,现存赠元丹丘的诗就有十多首,而贺知章在与李白的初次见面时就称其为“谪仙人”。

在这三位友人的先后影响下,李白的崇道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涨,壮志难酬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第二次游历,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转而投情山水,游仙方外,受篆入道,吞金服砂,以求精神上的超脱,麻醉痛苦不堪的灵魂。

儒释道三家中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儒释道三家中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儒释道三家中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李白一生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其中儒、道文化精神造就了李白独特的个性与对人生的追求。

李白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傲岸不羁性格: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李白虽然向往功名,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否则,他宁愿放弃,也决不接受“嗟来之食”。

这是道家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思想在李白身上的影响。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浅谈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作者:邵恺芯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1期【摘要】“诗仙”李白一生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的影响从思想、行为到仕途、婚姻,而这一点在诗歌创作方面更是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结合诗人的经历,分析了道教在李白传奇一生的不同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它对李白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白;道教文化;诗歌创作【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引言李白一直以来就被人们尊为“诗仙”。

同时代的司马承祯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后世也说他“谪仙乃天人,薄游人世间”,将李白与“神人”“仙人”相提并论的诗词歌赋众多。

而纵观李白自己的诗歌,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的也俯拾皆是。

显然,这与李白一生与道教的渊源是分不开的。

李白习惯于道教中寻找精神慰籍。

某种程度上来说,道教是李白情感表达的载体,是他连接内心与外界的通道,李白把对神仙世界的幻想、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借助于道教的自由飘逸转化为诗情,从而形成了其仙灵化的诗歌风格。

一、少年学道,潜移默化据考,李白在出蜀前的少年时代,率性自然尤喜学道,此时道教就已开始对他的诗歌产生影响。

首先,这与时代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在李白生活的玄宗时期,朝野上下出现了一股崇道之风。

隐居深山的有识之士往往受到统治者的礼遇,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走“终南捷径”。

除了时代的因素,李白的生活经历有其特殊性。

李白的家庭带给他成长的地域环境很特别。

四五岁时,李白随父亲李客从西域来到了昌明,成为蜀中的居民。

传闻东汉末年,张陵入蜀,创五斗米道,标志着道教的形成,因而蜀地一直被封为道教的发源地。

在唐朝,经南北改造的中原道教传回蜀地,更形成高道辈出的局面。

从他自言“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不难看出李白生长地道教文化氛围的浓厚。

另外,李白所受教育也异于常人。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是指役使鬼神之术,而所谓“百家”泛指各家各派的学说,说明李白自小接受的就不是传统式教育,这也许与传说中李客的商人身份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簡述道家思想對李白一生的影響
“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

”清人龔自珍先生的《最錄李白集》對詩人李白的評價,一刀切中了詩人李白性格的複雜性。

一方面,在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影響下,李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抱負:“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文中常以姜尚、管子、樂毅、張良、孔明、謝安等自比,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成為輔佐君王安天下的棟樑。

另一方面,李白受道家思想極深,服食丹藥、夢想飛仙。

他的隱居學道,在奉詔入京前,是他養望待時,建功立業的手段;放還歸隱後,是他傲世自高、鄙薄官場,排遣憤懣的方式。

道家思想對李白的影響也不小。

他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以及一生死、齊萬物,遁世頹放的消極思想,都有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鮮明印記。

這裡我著重來分析道家思想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

首先為什麼道家思想貫及李白一生?近代,郭沫若先生曾經指出青年時期李白在政治上的鬱鬱不得志,是其沉湎求仙問道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我看來,人的價值觀影響應該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外部原因——李白從小在家鄉江油青蓮讀書、習劍時就開始接觸道教著作,特別是他生活的具體環境使他更多地接受道家思想的陶冶,孕育了李白骨子裡的道教思想。

內在原因——李白最初是希望用對道教飛仙的癡迷來彌
補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缺憾,以達到一種精神上阿Q,一種自我解脫。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與領悟,其對道學造詣有了如“飛仙”一般的提升。

自此之後(天寶三年,即西元744年),李白自謂神仙,而世人也稱他為“詩仙”,這個中原因不難找到。

日本著名學者,漢學大師松浦友久先生對李白的詩歌創作進行研究後發現“李白的詩歌除了通過飛仙來解脫以外,也對道家的求仙行為進行了較為理性的批判,他認為“道教的思考,其在詩歌中易於題材化的遊仙、求仙的思考,具有專指‘私’的、個人的、對自己的幸福追求的意義”。

就是說,道教及其神仙這一題材,已被李白轉化為詩情,寄託著詩人內心的憤懣和痛苦,深刻地反映著時代矛盾帶給他的創傷,從而造成他詩歌的巨大而永恆的感染力,而這一點就是李白與其他道家信徒所不同的地方,也正是這種看似消極避世的生活態度,實則超脫世俗的浪漫主義情懷成就了其在詩歌界的無上地位。

舉兩個例子——比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李白借夢遊的方式寫出了“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群仙起舞的景象,並以仙界的美好來反襯世俗的齷齪骯髒;又如李白的詩作《秦王掃六合》(古風三)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穀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玡台。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隅。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衰。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
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前半段寫秦始皇威風八面的形象,後半段話鋒急轉,與蓬萊的神仙相比,人間的功名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

李白在這首詩採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哀歎秦之滅亡,更悲哀今世的重蹈覆轍。

其後杜牧的名作《阿房宮賦》深受此影響,寫出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的名句。

所以詩人李白對於道學的追求,不是消極的“沉湎”,而是一種盡力的掙扎,抗爭和奮鬥。

正是這一種個性特徵,使李白的文風有了一種看似矛盾卻是無與倫比的美學意境。

“飛仙”的情結沒有對李白人生的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反而促成了他浪漫主義的文風,以一種矛盾的手法折射出大唐帝國看似繁榮昌盛實則已有“日薄西山”真實面
貌。

最重要的是“飛仙”情懷鍛造了詩人李白狂放不羈,有棱有角的人物個性,我想這大概就是現在很多人崇拜他的原因吧。

參考書目(篇目):
1.《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日】松浦友久(上海古籍出版社)
2.道教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分析——毛曉紅、甘成英
漢語言文學一班
18090128周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