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

合集下载

明英宗临终废除“人殉”

明英宗临终废除“人殉”

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宠信太监王振,御驾亲征瓦剌,导致“土木堡之变”,自己也被俘,后来在“夺门之变”中复辟为帝,旋即杀害民族英雄于谦。

他一辈子干了无数的糊涂事、荒唐事,却在临终前做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那就是——废除“人殉”。

秦始皇殉葬者“不下数万人”“人殉”,顾名思义,就是用活人殉葬。

达官贵人、统治者渴望自己死后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着有人伺候和奉养的好日子,于是便把生前供他们役使的奴仆、嫔妃、婢女甚至将领杀掉,陪自己一同埋进地下。

这无疑是一种残忍的做法。

虽然考古研究证明,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出现了这一现象,但第一个因此臭名昭著的是秦武公。

清末刘声木所撰笔记《苌楚斋随笔》里提到:“以人殉葬,始于秦武公,当时死者六十六人,至秦穆公,遂用至一百七十七人,而子车氏三人在焉。

”《左传》详细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奄息、仲行、针虎都是秦国有名的贤良,杀此三人殉葬,等于自毁长城,秦国人作《黄鸟》一诗表达对人殉制度的愤怒。

《苌楚斋随笔》继续说道:“至秦始皇,则凡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

”负责建造坟墓的工匠,尤其那些制造防止盗墓机关的工匠们,在秦始皇陵落成的那一天也被悉数赶进坟墓内活埋,“当时死者,当不下数万人,暴秦之虐,不特始作俑者,皆为苛政,且愈用愈多,杀人如蝼蚁,可谓酷也!历代人君相沿,用之千余年”。

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人被当作陪葬品,跟那些帝王将相一起被埋进了地下。

不过总体看来,随着历史的进步,人殉一点点被“简化”。

尤其宋代,随着儒学的兴盛,哪个皇帝也不愿意摊上千古骂名,人殉这么不“仁义”的事儿极其罕见,即使有,陪葬者的数量也大幅减少。

但到明太祖朱元璋,这一恶行又死灰复燃,“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明代学者王世贞在笔记《弇山堂别集》中记录,由于死者太多,且其后又发生“靖难之役”,国家陷入一团混乱。

以致朱棣打下南京夺取政权后,有人提出加封这些宫人的亲属,都很难一一核对名单:“独有所谓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者,初以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户百户。

朱祁镇是明君还是昏君

朱祁镇是明君还是昏君

朱祁镇是明君还是昏君
朱祁镇是昏君。

朱祁镇是一个典型的昏君,宠信太监王振,胡作非为,把朝政弄得一片黑暗,甚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北伐,还带去了一大半的朝堂重臣,结果战败后导致大明损失巨大,这个责任他是很难推却的。

1
明英宗朱祁镇是宣宗的嫡长子,所以自然而然地被立为太子了,但是明宣宗英年早逝,所以仅有九岁的朱祁镇仓促继位。

即使他复出为帝,还是为了私怨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帝时期的忠良,重用奸臣,导致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

所以整体上来说,明英宗两次为帝,并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命令明军炮轰蒙古大军,说好听的是为了打跑蒙古军队,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想弑君。

自己当政了,没有第一时间弄死他,也是对他的恩典。

历史趣谈:明英宗朱祁镇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明英宗朱祁镇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明英宗朱祁镇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导语: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

生母为孙贵妃(后立为皇后),《明史后妃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

生母为孙贵妃(后立为皇后),《明史·后妃传》说其母为身份不详的宫人,为孙贵妃所养,生后四月即立为皇太子。

先后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两个年号。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卒,三杨以年老淡出政坛,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劝英宗以五十万大军亲征,沿途铺张。

返师途中,八月十五(1449年9月1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明军“死者数十万”,英宗被俘虏,王振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随后,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皇太后孙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郕王即帝位,是为明景帝,改次年为景泰元年,尊英宗为太上皇。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倡议和谈,欲送还英宗。

代宗不欲英宗还銮。

景泰元年(1450年),鸿胪卿杨善变卖家产,孤身出使瓦剌,又在代宗不同意的情况下,说服瓦剌太师也先,将英宗迎回燕京。

英宗回国,代宗害怕失去宝座,将其兄长英宗软禁于南宫,令锦衣卫防守严密,景泰三年,又废原立为太子的英宗长子朱见深为沂王,。

明英宗朱祁镇的困境

明英宗朱祁镇的困境

口哨与小狗教案教案标题:口哨与小狗教案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使用口哨吸引小狗的注意力。

2. 培养学生耐心和责任心,以及与动物相处的基本技巧。

3.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口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2. 小狗与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

3. 在室外进行简单的小狗训练活动。

教学准备:1. 口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支口哨)。

2. 小狗(可以是学校的宠物狗或者请一只受过训练的小狗来校园)。

3. 小狗训练场地(室外场地,可以有一个封闭的区域)。

4. 獾皮球或其他小狗喜欢的玩具。

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 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测今天的课程涉及的是什么。

- 然后,出示一支口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口哨的了解和使用经验。

2. 介绍口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简要介绍常见的口哨类型,例如哨音高低不同的口哨、塑料口哨等。

- 展示正确使用口哨的姿势、吹出不同哨音的方法,让学生模仿练习。

3. 讲解小狗与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 解释小狗理解人类口哨声的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小狗的视觉和听觉特点,并帮助他们理解小狗是如何通过观察人类动作和听到声音来进行沟通的。

4. 实践活动:口哨吸引小狗的注意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只小狗和一支口哨。

- 学生们轮流练习使用口哨吸引小狗的注意力。

- 老师和助教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在吹口哨时站姿正确、声音和频率合适。

5. 深化活动:小狗训练与互动- 学生们利用口哨吸引小狗的注意力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活动,例如指令(如"坐下"、"握手"等)。

- 学生们使用獾皮球或其他小狗喜欢的玩具与小狗玩耍,进一步加深与小狗的互动。

6. 总结活动:-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与小狗互动的过程中的体会和学到的东西。

- 引导学生总结口哨对小狗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在与动物相处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拓展练习:-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宠物店中使用口哨与其他小动物互动,并反馈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什么关系

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什么关系

精心整理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朱祁镇和朱祁钰是什么关系电视剧《女医明妃传》让明朝的皇帝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朱祁镇大约是其中一个,在那之前,大家对他的了解只有两件事,其一是土木堡之变,其二诛杀一代名臣于谦。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是个矛盾又带点神秘色彩的人,有人说朱祁镇是个好男人,他和妻子相敬如宾,侍奉母亲极其尽心;有人说他识人不明,为君不正,差点弄跨了大明朝,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冤杀的不止于谦一个,而废除殉葬、大赦天下,除此之外,他对钱皇后不离不弃,侍奉母亲极其尽心尽力,倒还算得上是个好人。

他几乎相信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这样的男人,终究在耀眼的帝王家族里很平淡,甚至没有什么功绩可谈,即使他当上皇帝后,推行优老之礼,但从用王振到土木堡惨案,再从夺门之变到杀于谦。

随便拿出一条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昏君。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朱祁镇皇帝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靼如此放肆,衰败。

等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他是一个把自我感受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

而对他弟弟也是绝情的可以,削朱祁钰帝号,刨了朱祁钰已经营建好的陵寝,只以亲王礼改葬西郊金山,并给他一个戾的贬义谥号。

朱祁钰留下的孤儿寡母也未能得到善终,赐死了朱祁钰留下的无出嫔妃,就连朱祁钰留下的汪皇后朱祁镇都不放过,差点也要把她杀了殉葬,后来李贤劝谏才没下手。

朱祁镇是朱祁钰的哥哥,哥哥御驾亲征,因优势明显,就大意了,结果被俘,眼看明廷要大乱,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帝,奉哥哥为太上皇,这下瓦喇本想拿大明好。

明朝英宗皇帝的简介

明朝英宗皇帝的简介

明朝英宗皇帝的简介明朝英宗皇帝的简介麦子回答采纳率:18.2% 2010-10-09 14:59 正统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明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

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

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

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

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

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朝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

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

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

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

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土木堡之变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

朱祁镇是谁_朱祁镇复辟的故事

朱祁镇是谁_朱祁镇复辟的故事

朱祁镇是谁_朱祁镇复辟的故事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储君,两次上位,共计做了皇帝二十多年,是一个有着传奇和历经坎坷的历史人物。

下面是为你搜集朱祁镇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大儿子,生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朱祁镇出生没有多久,就被立封为太子,其母也以子为贵,封了皇后,朱祁镇初瞪皇位年仅九岁,当时明英宗其父皇驾崩,国一时失主,群臣开始为此担忧,朱祁镇被太后推上皇位。

当时的明英宗的朝政是由张太后临政的,另有三杨辅佐,那时候的朝廷还治理的很好,被明英宗深宠的王维还不敢太过放肆,可是后来三杨相继去世,张太后也驾崩,王维便慢慢揽上权力,开始在干涉朝政。

后来北方瓦刺渐渐强大起来,便找着理由骚扰边界,还打着进贡的幌子,骗取礼物,明英宗忍无可忍,外加被王维怂恿,最后领兵亲征,却不料战败,朱祁镇被抓,做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在朱祁镇被抓后,朝中大臣商议,推崇朱祁钰做上了皇帝,原本想抓住朱祁镇做威胁,从明国得到一些好处的瓦刺,见没了希望,便将以说和为由,将朱祁镇放了,结束了他长达一年的俘虏生涯。

可是朱祁镇好不容易回到皇宫,却又遭到了朱祁钰软禁,而且一关七年,后来朱祁钰生病,朝中大臣趁机将被关的朱祁镇救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夺门之变,从软禁解救出来后,朱祁镇再次穿上滚龙袍,第二次登基,恢复了他的皇帝位。

朱祁镇复辟的故事明英宗复辟正是明代著名的“夺门之变”。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时候惨败后,被瓦剌人抓去做了俘虏,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在皇帝被俘虏后,因国不能一日无君的情况下,被众臣推举成为了皇帝。

后来于谦成功抵抗了瓦剌人的进攻,并与瓦剌族议和。

议和之后,俘虏朱祁镇就毫无用处,随即便将朱祁镇送回了燕京。

朱祁镇回到燕京之后,他的弟弟朱祁钰并没有因为他的哥哥回来了,有一丝一毫的退位的想法,在他看来,他应该是民心所归的皇帝,因为他是众大臣选出来推倒皇位上的,并且朱祁钰废掉了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之位,将自己的儿子立为了太子。

朱祁镇天顺皇帝

朱祁镇天顺皇帝

明英宗天順皇帝名朱祁鎮,宣德二年(丁未, 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明宣宗宣德皇帝長子,母 貴妃孫氏。他9歲即位,改元正統,做了14年的皇帝, 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的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 俘去。其弟朱祁鈺即位,改元景泰,明英宗朱祁鎮被 尊為太上皇。 •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也先送太上皇朱祁鎮 歸京,居南宮。景泰七年(1456年),景泰皇帝病重, 十二月十七日淩晨,朱祁鎮在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 徐有貞、都督張軏和太監曹吉祥等人密謀支援下,發 動“奪門之變”,再復帝位,改元天順。 • 英宗復辟後,在徐有貞和石亨等人挑唆下,殺害 抗擊瓦剌、保衛北京的功臣于謙等人。他重用宦官曹 吉祥等,在天順朝的8年時間裏于朝政無大建樹。 •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鎮崩于乾清 宮,年38歲,他前後在位共22年,死前遺詔罷宮妃殉 葬。謚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英宗朱祁镇明英宗前后在位二十二年,两次登临大位。

他在位之日明帝国正从繁荣走向衰落,成为明朝历史上由强而弱的转折点。

第一节“委政阁臣”,纲纪未弛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

关于他的亲生母亲,史家们向来说法不同。

有人说是宣宗贵妃孙氏(即孝恭皇后)所出;也有人说孙氏“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明史·孝恭皇后传》则认为:“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由于皇后胡氏多病无子,明宣宗宠爱贵妃孙氏,更宠爱这个小孩。

他出生不久,于宣德三年(1428)二月初三日赐名祁镇,又赐玺书。

三天后,二月初六日册立为皇太子。

在明代皇太子正位东宫的年龄中,他是最小的一个。

朱祁镇正位东宫刚刚过二十多天,同年三月初一日明宣宗即下诏废皇后胡氏,改立贵妃孙氏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明宣宗逝世,遗诏命皇太子继位。

是月初十日,朱祁镇第一次登上皇位。

改元正统。

初登皇位时才九岁,实际年龄为七周岁又两个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小皇帝即位之日,上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已整整六十七个年头。

洪武、永乐二朝的繁荣强盛、声威远播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尔后洪熙、宣德两朝相继嗣位守业,虽号称“仁宣致治”,或云“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究其实,已是弊病滋生,危机四伏。

进入正统朝,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不少问题陆续发生。

从表象看,似乎是明英宗一手造成的,而实质上是前几朝留下的后遗症。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明朝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

英宗年幼即位,遵照宣宗的遗诏,凡是朝廷大政奏请太皇太后张氏(明仁宗诚孝皇后)而后行。

张氏,永乐二年(1404)封为皇太子妃,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经验丰富,而且深识大体,严于律己,不许其族人干预国事,对他们的任用亦严加限制。

宣宗逝世时,诸大臣以新主年幼,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张氏以“不能破坏祖宗成法”坚决拒绝,而命令诸大臣齐心协力,认真辅导皇上向学勤政。

她又特令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五位大臣入朝。

当面对英宗说:“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

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

”英宗当即应声受命①。

这五人,都是几朝元老,是当时最有威望的文武大臣。

太皇太后张氏持天下之正,推心任能,“委政阁臣”。

这在当时主幼无知的特殊情况下,是一项及时而又必要的决策。

经济是基础。

要管好国家,首先必须抓好经济,重视国计民生,尽力开源节流,减少百姓负担,以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英宗即位后很快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宣德十年二月,命罢诸司冗费,节省朝廷开支。

三月,释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罢山陵夫役一万七千人,又放库役二千六百四十余人;减行在光禄寺料米粟九万二千余石,他物减少不等,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一方面减少了国家的经济负担。

正统元年(1436)正月,杨士奇等上疏:“国家岁用粮储浩大,皆仰给江南军民转运,不胜劳苦。

况河道偶有阻窒,则粮饷不充,实非终久之策。

计今在京官军数多,除操练造作应用之外,余者悉令于北京八府空闲田屯种。

倘遇丰年,必有蓄积,可省南方转运之费。

”英宗以为有理,很是重视,立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九《王振用事》。

即诏发禁军三万到京畿地区屯田①。

至此,明英宗即位一年来,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开局还算顺利。

但对他来说,当务之急无疑是学习治国的基本知识。

太皇太后也很懂得对英宗进行启迪教育的重要性。

杨士奇等人先是上疏请开经筵,请皇上读书学习。

而后又进言:皇帝的学习,其事体与皇太子、亲王不同。

请先命礼部、翰林院详定讲筵礼仪。

并请慎择“学议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为讲官。

二月二十日,行在礼部遵旨进呈经筵礼仪。

太师英国公张辅知经筵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同知经筵事,少詹事王直、王英,侍读学士李时勉、钱习礼,侍讲学士陈循,侍读苗衷,侍讲高穀,修撰马愉、曹鼐兼经筵官,翰林春坊儒臣分直侍讲。

明代的“经筵定仪注自此始”。

经筵官任命以后,按照规定的时间,三月初九日开始第一次御经筵。

此后,遂以为常。

经筵每月举行三次,故又称“经筵月讲”。

月讲之外,还有日讲。

月讲和日讲的内容、方式、程序,基本相同。

一般都是先讲《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等经传,然后再读史书。

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经筵月讲每月只三日;日讲则不拘日期,礼仪也比较简单。

这一时期,还在一些方面进行立法定制。

在学校教育方面,开始设立提学道,专门督责学校。

明代学校之盛,为“唐、宋以来所不及”,南北两京设有国子监(国学、太学),地方有府州县学,王所有武学。

后因管理不力,教学质量下降,问题急待解决。

正统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南京户部尚书黄福奏言:近来生员学艺疏浅,宜令布、按二司遍历考试,庶得真才。

英宗纳其言,下诏曰:“南北两京及十三布政司皆设提学道,专理学校事,按臣不得侵越。

南北两京以御史为提学官;十三布政司以按察司副使或佥事为之。

著为令。

”是为明代设立提督学政之始。

提学官的设立对于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赋税制度方面,始定田赋折银解入北京内承运库。

明代田赋以银代输,始于洪武,称为“折色”。

当时所折之银俱送南京。

正统元年八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疏曰:北京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

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

请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

江西巡抚赵新、南京户部尚书黄福,亦以为言。

英宗问行在户部尚书胡■,胡■对曰:税粮(田赋)折银征收,民以为便。

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

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一百余万两,不送南京,一律解北京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

自起运、兑军之外,皆粮四石折银一两,解入北京,以为永例①。

东南税粮除起运、兑军之外,折银征收者全部解入北京朝廷内府,目的是为了保障皇室的高额消费,这个制度的出现,反映了皇室对岁供不足的担心,所以才强制作出这个规定。

但它也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税粮转运之苦,有利于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同时扩大了折色份额,扩大了货币流通,有利于繁荣商品经济。

此外,九月十一日,又派刑部侍郎何文渊、行在户部侍郎王佐、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与言,前去督理两淮、长芦、浙江盐课,并命内官同往。

明代钦差巡盐之制,亦自此时开始。

①夏燮:《明通鉴》卷二二。

①参《明史》卷七八《食货二》、卷七九《食货三》。

总之,就全局而言,这一阶段由于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张辅和“三杨”等五大臣的合力辅政,由于宦官“王振尚未横”,各级政权机构的运作还比较有章法,全国各地的秩序也相对稳定。

《明史·英宗纪》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大臣如三杨、胡■、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

”这主要是指其即位迄正统二年这段时间,此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第二节朝政渐乱,宦寺擅权正统二年(1437)以后,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等人年老多病,宦官势力的膨胀,加上边境日益多事,纲纪遂日趋紊乱。

先是,明英宗命宦官王振掌司礼监。

这是导致正统朝纲纪紊乱的一个重要根源。

明代宦官组织,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司礼监,为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一切宦官组织的首脑部、明代全国特务机构最高指挥机关。

它不仅可以直接控制内廷、“东厂”,而且可以左右外廷府院阁部,以及“锦衣卫”。

宦官是皇帝制度的必然产物,宦官组织是封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太祖在世时,虽然从洪武八年(1375)起,曾先后派宦官参与某些经济(如茶马贸易、覆核关税等)、军事(如阅视军队等)活动,但他鉴于历代宦寺为祸之教训,一直严格限制宦官的人数、职衔、品级、冠服,禁止各部门与宦官公文往来,并特铸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三尺大铁牌,置立于宫门,警告内官们时加注意。

建文帝嗣位,对宦官的约束益为严厉。

可是到了明成祖即位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大变化,御宦寺之禁近乎全面放开。

“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①。

及明宣宗即位,又专设“内书堂”,命教官教习宦者,使之通晓文墨,且遂为定制。

进入正统朝,宦官的势力进一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

明代宦官还操纵大臣任免、参与司法、提督盐课、总督京营、充总兵官;有正式监军职衔;宦官世袭,及其弟侄封爵、荫官等等,都是从明英宗时代开始的。

王振占据司礼监之后,权势大得很。

不少文武大臣都惧怕他,畏祸者争附之,阿谀奉承,贿赂财物,有人还对他自称“孝孙”②。

公侯勋戚至呼他为“翁父”,连明英宗都不叫他的名字,而呼其为“先生”。

于是王振气焰也就渐渐嚣张起来,胆子越来越大,行为益为放肆。

正统元年,杨士奇年七十二,杨荣六十六,杨溥六十五。

“时王振用事,一日,语杨士奇、荣曰:‘朝廷事久劳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

’”①公开以年老威逼他们去位。

其时,王振为使朝臣全都慑于他的淫威,甚至常常引导明英宗用重典治臣下。

那些好事的言官们亦纷纷争承王振的旨意,不断利用大臣们的某些过失,上疏大肆攻击,自公、侯、驸马、伯以及尚书、都御史以下,无不被弹劾的,直至枷刑、下狱、谪戍等等,殆无虚日。

正统二年(1437)正月,由于王振得意忘形,对内阁大臣商议的大政,“辄施可否”,随意取舍,违背了太皇太后张氏还政内阁的命令,张氏怒极,欲诛王振。

因明英宗跪地求情,诸大臣亦请予免死,才饶了他一命。

自此,王振表面上稍敛戢,而骨子里并没有改变。

五月,以边防寇犯不止,朝廷命兵部尚书王骥经理甘肃军务,刑部尚书魏源经理大同。

九月,命将镇守独石。

内部环境和外部形势逐步紧张起来。

①《明史》卷三○四《宦官传》。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周文襄》。

①《明史》卷一四八《马愉传》。

正统三年(1438)三月,京师多次发生地震,陕西大饥。

六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起兵叛乱。

明英宗命军出征,屡战而不能平息。

翌年三月,明英宗命增兵赴援,调湖广官军三万余人、贵州一万人、四川八千人入滇,合力进剿,结果还是师出无功。

五月,复命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充总兵官,率军进讨思任发。

从此开始,连兵十载,增兵加饷,先后征发夫役近五十万,云、贵两省将士多亡,卫所空虚,田园荒芜,民困至极,“西南骚动”。

西南反叛未平,北方边患又起。

同年,蒙古瓦剌也先嗣父位,称太师,北方各部皆归其所有,于是“其势益横,边境自此多事矣”①,从而构成了对明皇朝的严重威胁。

从正统五年(1440)开始,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相继离世,明英宗渐渐亲近宦寺,王振遂跋扈不可制,朝局也为之大变。

正统五年七月,杨荣在还朝途中病逝。

杨士奇等年老不能视事,充位而已。

正统六年正月,因王振欲逞己威,不顾朝廷罢兵之议,力主用兵,明英宗命定西伯蒋贵为平蛮将军,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宦官曹吉祥监军,调集各路兵马十五万,大举进兵麓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