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相互作用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预测

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生物学过程的机制,如代谢途径、信号传导、细胞分化和凋亡等。
而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预测则是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功能最为丰富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它们参与了生物体内的几乎所有生物学过程。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构建了细胞内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和调控系统。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对于理解细胞内的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概念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质之一。
在生物体内,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弱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或者共价键来实现。
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则是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通常用结合常数(Ka)或者解离常数(Kd)来表示。
3.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预测方法要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1)实验方法:通过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手段来直接测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是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并且需要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技术。
(2)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对蛋白质序列、结构、功能等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但是受限于计算方法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3)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已知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训练,来构建模型从而预测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处理大量的复杂数据,但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知识。
4.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应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预测对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多应用价值。
可以通过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来设计和筛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抑制剂或者激活剂;还可以通过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来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示生物学过程的调控机制。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九种方法,写标书用得上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九种方法,写标书用得上寒风凛冽,又到了一年一度写标书的季节,你开始准备了么?在分子机制的研究中,蛋白和蛋白之间的互作研究可以说是非常经典了,研究蛋白互作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来介绍九种。
1、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CoIP其实就是两个蛋白相互的IP(免疫沉淀反应)实验,在已知蛋白B和C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前提下,这种前提一般需要有一个酵母双杂实验或者Pulldown实验来作为支持。
IP就是用来验证蛋白C和蛋白B之间相互作用的。
如果在Agarose珠上的Protean A/G所结合的抗体,可以结合并拉下蛋白B,那用Western Blot即可检测出蛋白C的表达,反之亦然,通过这种相互间免疫共沉淀的实验,就可以明确地验证出,B与C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比如这份标书:PYK2促进肝癌细胞迁移的一个新的分子机制研究:结合并磷酸化E-cadherin?(百度检索题目可查到全文)2、Pull-down实验这个实验跟免疫共沉淀实验很像,不同的是免疫共沉淀是在细胞里进行的,在众多的蛋白里,拉住A蛋白的同时,把B蛋白也给拉出来了,这还不能证明是直接的结合,很有可能是A 拉住了C,而C拉住了B,这样拉住A蛋白的同时也能把B蛋白也给拉出来。
要证明直接的结合就是Pull-down实验。
提纯所要研究的两个蛋白(一般是在BL21等菌种表达提纯),这两个蛋白带上不同的标签(提纯蛋白一般带GST或者HIIS标签),然后将他们放在同一个体系里,使用GST-beads或者NI-beads,把其中一个蛋白拉下来,用WB检测另一个蛋白的存在。
比如这份标书: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学机制。
(同样可以百度检索到全文)3、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共定位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
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生物体内细胞信号传递以及代谢调控的核心机制之一。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其中包括生物物理学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及机器学习方法等。
在生物物理学方法中,双杂交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是一种通过将感兴趣的两个蛋白质分子分别与酵母细胞的DNA结合,来判断它们是否有相互作用的技术。
双杂交技术可以大规模地筛选出潜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但是其结果需要后续的验证。
生物信息学方法主要利用蛋白质的序列信息以及结构信息来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
基于同源结构的方法通过比对蛋白质序列及结构来发现具有相似结构的蛋白质,从而提前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与相互作用关系。
还有一些基于蛋白质结构的模拟方法,如分子对接技术,通过计算两个蛋白质的结构与相互作用方式,来预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方法在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机器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大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来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新数据进行预测。
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以及随机森林等方法都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一些综合方法也被提出来提高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的准确性。
将生物物理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相结合,可以综合利用蛋白质序列、结构以及相互作用信息来进行预测。
还有一些基于网络的方法,通过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来分析蛋白质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预测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
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方法被提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为生命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更多的帮助。
第二篇示例: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细胞内复杂生物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蛋白之间clash作用

蛋白之间clash作用
蛋白质之间的clash作用指的是当两个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结构
发生冲突或者重叠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蛋白
质结构的分子级别,当两个蛋白质分子的特定区域(如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重叠或者相互干扰时,就会产生clash作用。
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clash作用通常被认为是不利的,因为
它可能影响蛋白质分子的稳定性和功能。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蛋
白质结构的不稳定,甚至影响其生物学活性。
因此,在蛋白质工程
和药物设计领域,研究人员通常会考虑和避免蛋白质之间的clash
作用,以确保设计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也表明,在特定情况下,蛋白质之间的clash作用可能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蛋
白质折叠和结构重构过程中,短期的clash作用可能有助于促进蛋
白质结构的调整和稳定。
因此,对于理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调控
机制,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研究蛋白质之间的clash作
用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蛋白质之间的clash作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
课题,对于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构稳定性和功能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蛋白质之间的clash作用,可以为蛋白质工程、药物设计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于理解细胞信号传导、代谢调控、疾病发生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
本文将针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种常用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是遗传学方法。
这类方法通过改变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或者构建不同蛋白质互作的突变体,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功能和影响。
例如,利用基因敲除、knockdown等技术,可以直接研究蛋白质缺失或表达异常对相互作用的影响。
此外,也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序列改变等方法,获得具有不同互作能力的突变蛋白质,从而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第二种常用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是生物化学方法。
这类方法利用一系列生物化学手段,如免疫共沉淀、亲和层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双杂交等技术,直接或间接地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
例如,免疫共沉淀方法可以利用抗体将目标蛋白质与互作蛋白质捕获,在复合物的形成中对其进行鉴定和定量。
亲和层析技术可以利用特异性纯化材料将目标蛋白质与互作蛋白质分离纯化,从而鉴定其互作伙伴。
FRET技术通过感光器件检测蛋白质分子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从而获得互作信息。
双杂交技术则通过构建DNA诱饵和转录激活子的融合基因,筛选出与目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第三种常用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是结构生物学方法。
这类方法包括晶体学、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可以获得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信息,揭示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方式。
例如,晶体学技术可以通过结晶蛋白质及其复合物,并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其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蛋白质的核磁共振信号,获得其结构和动力学信息。
电子显微镜技术则可以通过获得复合物的三维电子密度图像,解析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和构象。
第四种常用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是生物信息学方法。
这类方法利用计算机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对蛋白质序列和结构进行分析和模拟,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特性。
蛋白与蛋白互作

蛋白与蛋白互作
在细胞内,蛋白质之间会相互作用和结合,形成各种复杂的蛋白质网络,从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静电相互作用等)和共价交联(如二硫键形成)。
以下列举一些典型的蛋白质互作情况:
1.蛋白质与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比如酶与底物、配体与受体等。
2.蛋白质与核酸结合:蛋白质可以与DNA或RNA结合,用于调节基因表达等生物学功能。
3.蛋白质与代谢产物结合:蛋白质可以结合代谢产物,如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
4.蛋白质与细胞膜结合:某些蛋白质通过与细胞膜结合,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等生物学功能。
总之,蛋白质之间的互作是细胞正常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1. 酵母双杂交呀,这就像是给蛋白质牵红线,看它们能不能对上眼!比如说,我们研究那两个蛋白质,就把它们分别放到酵母里,看它们能不能相互吸引,哇,真的很神奇呢!
2. 免疫共沉淀那也是超厉害的哦!就像是从大部队里精准地捞出我们想要的那两个蛋白质小伙伴。
就像研究细胞里的那两个关键蛋白,通过这个方法把它们一块儿抓出来,看看它们的关系,你说有趣不有趣呀!
3. 亲和层析呀,不就是设个专门的陷阱让目标蛋白质掉进去嘛!举个例子,我们要找那个特定的蛋白质,就设计个跟它特别契合的柱子,让它乖乖进去,然后就能研究它啦,是不是超棒呀!
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哇塞,这简直就是在蛋白质之间观察神秘的能量传递呀!比如说观察那两个发着光的蛋白质,看它们之间能量怎么流动,那感觉真的太奇妙啦!
5.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呢,就像是给蛋白质的互动建了一个超级敏感的检测站呀!比如研究那两个蛋白结合的过程,细微的变化都能察觉到,牛不牛啊!
6. 噬菌体展示技术也很有意思呢,就像是让蛋白质在噬菌体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
比如我们想找和某个分子结合的蛋白质,通过噬菌体就能把它们找出来,多神奇呀!
7. 蛋白质微阵列,这不就是把一堆蛋白质摆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嘛!像我们把各种蛋白质放在那上面,然后就能快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啦,酷不酷!
8. 生物膜干涉技术呀,就像是在蛋白质的世界里放了一个精准的测量仪。
例如我们想知道那两个蛋白质结合的实时情况,用这个技术就能清楚看到,你说厉害不厉害!
我觉得这些方法各有各的独特之处,都为我们深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奥秘!。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总结实验步骤

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总结实验步骤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可以揭示生命活动的基本机理以及药物设计和治疗疾病的潜在靶点。
本文将总结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步骤。
一、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总结:1.蛋白质-蛋白质亲和层析法:该方法通过利用蛋白质与目标蛋白质之间的亲和力,将目标蛋白质与其他非特异结合的蛋白质分离,可用于筛选靶向蛋白质的抑制剂或开发特定结合位点。
2.酵母双杂交方法:该方法是通过融合目标蛋白质与一组已知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底物,通过检测底物报告基因(比如启动子)的表达来确定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情况。
3.免疫共沉淀法:该方法通过利用抗体的特异性,将目标蛋白质和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一同从细胞裂解液中沉淀下来,以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4.光学双光子显微镜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这些方法可以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蛋白质,通过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来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5.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该方法通过在金属表面固定一个蛋白质,然后观察黄金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信号的变化来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6.核磁共振(NMR):该方法利用蛋白质中的^1H、^13C和^15N原子的自旋,通过一系列的波形解析来确定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
7.体外重组蛋白质表达和结合实验:利用大肠杆菌或霞赤红热单核细胞感染表达载体后表达目标蛋白质,以及通过重组技术制备的其他蛋白质,通过混合这些重组蛋白质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方法,准备相应的试剂和材料。
2.原料处理:获得目标蛋白质样品后,进行必要的纯化或浓缩处理,以去除其他污染物,并保持蛋白质的活性。
3.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比如确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和重复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技术简介BiFC是由Hu 等在2002 年最先报道的一种直观、快速地判断目标蛋白在活细胞中的定位和相互作用的新技术[1]. 有报道在GFP 的两个β片层之间的环结构(loop)上有许多特异位点可以插入外源蛋白而不影响GFP的荧光活性,BiFC技术正是利用该荧光蛋白家族的这一特性,将荧光蛋白分割成两个不具有荧光活性的分子片段,再分别与目标蛋白连接。
如果两个目标蛋白因为有相互作用而接近,就使得荧光蛋白的两个分子片段在空间上相互靠近,重新形成活性的荧光基因而发出荧光。
在荧光显微镜下,就能直接观察到两目标蛋白是否具有相互作用,并且在最接近活细胞生理状态的条件下观察到其相互作用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弱、所形成蛋白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细胞信号分子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等,这些信息对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
其后发展出的多色荧光互补技(multicolor BiFC),不仅能同时检测到多种蛋白质复合体的形成,还能够对不同蛋白质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强弱进行比较.这项技术不需要特殊的设备,相互作用的蛋白也不需要特别的理论配比。
因此,BiFC 技术已被国际上众多实验室采用,在活细胞内证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BiFC技术以下几个特点使其对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1、能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蛋白相互作用而且不依赖于其它次级效应;2、该相互作用可以在活细胞中进行观察,排除了由于细胞裂解或固定可能带来的假阳性结果;3、蛋白质在近似生理条件的环境下表达,表达水平及特性如翻译后修饰极大地接近于内源蛋白;4、不需要蛋白质有特别的理论配比,能检测到不同亚群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5、多色BiFC技术不仅能同时检测到多种蛋白质复合体的形成,还能够对不同蛋白质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强弱进行比较;6、BiFC技术除了荧光倒置显微镜外,不要求特殊的设备。
实验简单、快捷、直观,并适用于原核、真菌、植物、动物等多种组织、细胞. 该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必然会为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的建立带来福音. 但是,该技术与大多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一样,也存在着假阴性和假阳性的问题,需要在实验中仔细验证。
可参考文献:Hu, C.D., Y. Chinenov, and T.K. Kerppola, Visualization of interactions among bZIP and Rel family proteins in living cells using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Mol Cell, 2002. 9(4): p. 789-98.Hu CD , Kerppola TK. Simultaneous visualization of multiple protein interactions in living cells using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analysis[J ] . Nature Biotechnology , 2003 ,21 (5) :539 - 545.【摘要】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是指两个不发光的荧光蛋白互补片段在与其融合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驱动下重新组装形成荧光复合物,恢复荧光特性。
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原理的相关技术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们对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原理、特性、应用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互补片段;荧光复合物;蛋白质相互作用Advances of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Assays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CHEN Ji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uma,Burn and Combined Injury, Department of Research Instituteof Surger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2,China)Abstract: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 means two non-fluorescent complementary fragments of fluorescent protein can reassemble to form fluorescent complex and restore fluorescence when theyare fused to two proteins tha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iFC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study interactions among a wide range of proteins in many cell types.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iFC,the application advances, the limit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BiFC assays are described.Key words: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Complementary fragments;Fluorescent complex;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1 引言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翻译后修饰的研究使人们对生物调控机制的认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也备受重视,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原理和应用特点的相关技术和方法[1-2]。
BiFC作为一种用于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新型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利用BiFC分析能够在活细胞生理环境中原位显示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物,尤其是能在单细胞中同时显示多个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基于BiFC原理的分析方法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翻译后修饰的研究中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2 BiFC概述2.1 BiFC原理GFP及其突变体作为能够在活体中表达且易于检测的报告基因[3],通常是以完整的氨基酸序列作为标记物。
随着对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不断发掘一些新的特点,如GFP基酸序列中的某些特定位点与氨基末端以及羧基末端之间的序列循环互换后仍然能够正确折叠形成生色团结构并保持荧光特性[4-5]。
Hu CD等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6],在GFP及其突变体氨基酸序列的155或173位点,将其分裂为均不具备发光性能的荧光蛋白片段,即氨基末端片段(含1-154或1-172氨基酸序列)和羧基末端片段(含155-238或173-238氨基酸序列),当某些特定的氨基末端片段与羧基末端片段组合作为标记分子分别与两个能够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配偶体形成融合蛋白、并同时在活细胞中表达时,蛋白质配偶体的结合驱使氨基末端片段与羧基末端片段重新组装形成荧光复合物,恢复荧光效应[6-7]。
这一现象称为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能产生BiFC效应的氨基末端片段与羧基末端片段称为互补片段。
2.2 BiFC的特性2.2.1 荧光蛋白片段的互补特性按照不同的分裂位点,每个荧光蛋白可产生两个氨基末端片段和两个羧基末端片段,分别以N155、N173和C155、C173表示。
BiFC可发生于同一荧光蛋白的氨基末端片段与羧基末端片段之间,如EYFP的N155和C155、N173和C173,也能发生于不同荧光蛋白的氨基末端片段与羧基末端片段之间,如GFP 的N173和EYFP的C173、EYFP的N173和ECFP的C155。
某些荧光蛋白片段具有多重互补特性,能够与两种以上其它片段互补,如EYFP的N173能够与EYFP的C173、C155和ECFP的C155形成荧光复合物。
但并非所有的荧光蛋白的氨基末端片段与羧基末端片段之间都能产生互补,至今尚未观察到GFP的氨基末端片段与羧基末端片段能形成荧光复合物[8]。
2.2.2 BiFC的光谱特性荧光蛋白的三肽生色团结构(65-67位氨基酸)位于氨基末端片段内,双分子荧光复合物的光谱特性主要取决于氨基末端片段。
来源于同一荧光蛋白的互补片段形成的荧光复合物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与对应的完整的荧光蛋白光谱一致,在某些情况下有红移现象发生,这可能与互补片段组装过程中生色团周围的氨基酸排列产生一定改变有关[9]。
来源于不同荧光蛋白的互补片段形成的双分子荧光复合物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介于其来源的两种荧光蛋白光谱之间,与氨基末端片段来源的荧光蛋白光谱接近。
总之,相对于天然荧光蛋白,双分子荧光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2.3 互补片段的研究进展自BiFC发现以来,最早确认的12种互补片段组合来源于EGFP、EYFP、ECFP[7],分属7个不同的光谱类型。
这些互补片段标记的融合蛋白载体转染细胞并稳定表达后,必须在低温下(30℃)预孵化0~24 h以促进互补片段组装形成的生色团成熟。
为克服低温引起的应激刺激的影响,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的性能优异的荧光蛋白互补片段。
现已证实YFP的两个新的突变体Citrine和Venus以及ECFP的改进型荧光蛋白Cerulean,其氨基末端片段与羧基末端片段的所有组合均能在37℃生理培养条件下产生荧光互补[8],这不仅明显缩短了反应时间,使形成的双分子荧光复合物的荧光强度提高2倍以上,并且需要转染的质粒数量也大大减少。
在已经发现的互补片段组合中,目前认为最有效、并推荐使用的互补片段组合及其光谱特点[10]见表1。
表1 推荐使用的互补荧光片段组合3 BiFC的应用特点基于BiFC的原理和互补片段的特性,BiFC技术的应用具有如下特点:(1)在活细胞生理环境中直接、原位显示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物。
(2)不同的双分子荧光复合物之间的光谱差异能够满足以不同的颜色在同一细胞中同时显示多种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需要。
(3)BiFC分析适用于可形成二聚体或共价结合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肽、核内蛋白、泛素家族蛋白、信号蛋白、酶复合物、膜蛋白、核酸结合蛋白、植物蛋白、植物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