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秋之意象——菊花
关于菊花意象的古诗(1)

和菊花有关的古诗1. 《菊花》 - 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2. 《画菊》 -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不第后赋菊》 -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 《饮酒·其五》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 《华下对菊》 - 司空图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6. 《九月十日即事》 - 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7.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 辛弃疾黄花谩说年年好。
也趁秋光老。
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
家住三山岛。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8.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黄菊开时伤聚散。
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
重见金英人未见。
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
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
欲写彩笺书别怨。
泪痕早已先书满。
9. 《野菊》 - 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10. 《咏菊》 - 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11. 《庭前菊》 - 韦庄为忆长安烂漫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12. 《次宋省斋菊花》 - 杨公远千花万卉已俱亡,独占秋光点点黄。
露冷霜浓难著脚,甘心宁耐此荒凉。
13. 《新菊》 - 陆游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菊花开。
莫言冷落西风晚,也有飞飞小蝶来。
14. 《菊花》 -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5. 《殿前欢·对菊自叹》 - 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关于描写菊花的著名古诗(共 10 首)

关于描写菊花的著名古诗(共10首)1.《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重难点词语解释∙秋丛:丛丛秋菊。
∙绕:环绕。
∙篱:篱笆。
∙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
∙偏爱:特别喜爱。
∙尽:完。
∙更:复、再。
全诗翻译丛丛秋菊环绕屋舍,好似陶潜家。
围绕篱笆转游,不觉红日西斜。
并非我在百花中对菊花特别钟爱,只因为它开放以后,再没有花。
全诗简析这首诗是一首赏菊之作,前两句描绘了秋菊环绕屋舍、诗人赏菊至日暮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后两句点明爱菊的原因,是因为菊花是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花,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同时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
唐朝大臣、文学家。
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挚友,并肩诗坛。
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
2.《寒菊》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重难点词语解释∙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趣未穷:情趣无穷。
∙抱香死:形容菊花宁死不屈,保持高洁。
全诗翻译菊花不与百花一起开放,独自在稀疏的篱笆旁,情趣无穷。
宁可在枝头抱香而死,也不曾吹落在北风中。
全诗简析《寒菊》是一首咏物诗。
诗中以寒菊为象征,表现出诗人忠于故国、绝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且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其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是为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
作者介绍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
字忆翁,号所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大全

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大全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大全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11、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明唐寅《菊花》2、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3、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4、年年孤负黄花约。
——黄机《忆秦娥秋萧索》5、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6、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7、芙蓉金菊斗馨香。
——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8、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
——司空图《白菊三首》9、黄菊开时伤聚散。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10、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12、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13二、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
——吴文英《惜黄花慢菊》14三、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杜甫《宿赞公房》15、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16、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21、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2、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3、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4、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曹雪芹《残菊》5、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袁崧《菊》6、东篱黄菊。
细捻香枝人事熟。
少缓芳尊。
且醉侬家麹米春。
——陈三聘《减字木兰花》7、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
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
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
古诗词秋之意象——菊花

菊残犹有傲霜枝——古诗词秋之意象二:菊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备受诗人们青睐,经常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流芳千古。
除了它们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涵的高洁精神品格。
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梅兰竹菊”成为了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经典意象。
在古诗词中,菊花可以说是深秋意象的代表。
菊花以它不惧风寒、凌霜盛开的傲然风骨,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美好人格的象征。
而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意蕴丰富。
在爱菊的诗人中,要首推东晋的陶渊明。
他把菊花引为知己,种菊、采菊、赏菊,成为他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他的众多《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传神地表现了他回归自然、恬淡自在的心情。
当然,陶渊明喜爱菊,更多的是喜爱它不惧风寒、凌霜吐芳的坚贞品格。
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全诗共十四句,整首诗重点是写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
陶渊明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他注意到了秋色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
这些景物从整幅秋色的背景中浮现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渊明尚未结束仕宦生活。
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
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归园田居》其一),于是他又几次弃官回乡。
菊残犹有傲霜枝——探寻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菊残犹有傲霜枝◎ 山海有静—— 探寻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深秋时节,百花尽谢,万木萧瑟,唯有菊花傲然盛放。
它拥有纯洁多姿的外观、恬淡素雅的清香,以及傲寒凌霜的内质,因此,无数文人墨客借菊花或感时伤怀,或抒发高洁情操,或表达隐逸情怀,把对菊花的诗意感悟展现在世人眼前。
同时,深秋的重阳伴随着盛放的菊花款款走来,菊花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古诗词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翻开厚重的古代诗词书卷,那些深深浅浅、清香怡人的菊花无处不在。
导读坚贞高洁的花中君子隐士绿菊忧者白菊君子黄菊诗中画:菊花的多元人设经典阅读诗风词韵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妍,菊花独立寒秋、傲霜而放,历来被视为高风亮节、卓然脱俗的君子品格的象征。
历代诗人咏菊赞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就是其中之一。
寒 菊[宋] 郑思肖花开不并①百花丛,独立疏篱②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③,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 ①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②疏篱:稀疏的篱笆。
③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笔下的这首七言绝句紧扣菊花的生长习性,前两句塑造了不与百花争艳、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菊花形象,颇具赞誉;后两句中,“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抱”字,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在肃杀寒风里的顽强和坚贞展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赞扬了菊花的傲骨。
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菊花孤傲独立、抱香不凋的特质,表明自己宁愿捐躯报国,也绝不向元军投降的决心。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未尝不是诗人掷地有声的忠君誓言。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本诗为第七首,写于诗人辞官归隐后。
首句便倾心赞美菊花“有佳色”,用词素雅自然,前人称“洗尽古今尘俗气”。
随后,作者不仅赏菊,而且采花英、以菊泡酒,对菊花的喜爱让作者远离世俗、归隐田园的愿望更强烈了。
五六两句中作者独饮菊花酒,独饮本寂寞,但一个“自”字,巧妙转折,菊花便是知己,酒壶即为伙伴,含蓄地说明作者在精神上的满足。
秋菊傲霜诗词

秋菊傲霜诗词
"秋菊傲霜" 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用来表达秋天的菊花在霜降之际仍然高傲挺拔、不屈不挠的形象。
以下是一首表现秋菊傲霜的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表现了秋夕的宁静景象,银烛映衬下的秋光冷冷的,诗人在床上欣赏着牵牛织女星。
其中,“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用轻盈的小扇赶走萤火虫,表现了秋夕的幽静和宁静。
这个诗句中也融入了秋菊傲霜的意象,表现了秋天中大自然的美丽和坚韧。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有4个,这4个意象如下:
1.高洁:菊花之高洁,往往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里的菊花意象代表了诗人对远离尘世、保持高洁的向往。
2.清雅:菊花之清雅,常用来形容人的气质或环境的优雅,如"秋菊能傲霜,风
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秋菊》)。
在此诗中,菊花象征了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本色的清雅之美。
3.坚韧不拔:菊花的坚韧不拔,往往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坚强,如"轻肌弱骨散幽
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此诗中的菊花意象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
4.超脱尘世:菊花的超脱,往往用来形容人的精神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如"秋
来万卉日渐衰,唯有菊花艳不凋"(赵蕃《句句双·以菊花为韵》)。
这里的菊花意象展示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1/ 1。
《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1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翻译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飒飒:形容风声。
蕊:花心儿。
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鉴赏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词秋之意象二:菊花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备受诗人们青睐,经常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流芳千古。
除了它们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涵的高洁精神品格。
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梅兰竹菊”成为了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经典意象。
在古诗词中,菊花可以说是深秋意象的代表。
菊花以它不惧风寒、凌霜盛开的傲然风骨,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美好人格的象征。
而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意蕴丰富。
在爱菊的诗人中,要首推东晋的陶渊明。
他把菊花引为知己,种菊、采菊、赏菊,成为他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他的众多《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传神地表现了他回归自然、恬淡自在的心情。
当然,陶渊明喜爱菊,更多的是喜爱它不惧风寒、凌霜吐芳的坚贞品格。
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全诗共十四句,整首诗重点是写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
陶渊明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他注意到了秋色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
这些景物从整幅秋色的背景中浮现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渊明尚未结束仕宦生活。
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
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归园田居》其一),于是他又几次弃官回乡。
有了这一番出仕经历,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对陶渊明自然更增加了吸引力,而在复归自然中,又包含着诗人对于坚持节操、绝不同流合污这一美好品德的追求。
正因如此,他才对卓尔不群的陵岭、松菊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并见景生情,借物咏志,在赞赏具有“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松菊之中,寄托了自己对特立独行品格的仰慕之情。
陶渊明诗中经常写到的具有现实与象征双重意义的景物就
是松与菊。
以《饮酒》二十首中的诗句为例。
其四:“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而《归去来兮辞》写到归来所见,则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景;归来所为,则有“抚孤松而盘桓”之举。
可见,陶渊明对松、菊确有偏爱,且于家中东园栽种了松、菊。
陶渊明对松菊的特殊爱好,以致植于园中、终日相对的原因,就是《和郭主薄》其二中所说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即在松菊的形象上,寄寓了诗人自己超卓的德操。
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傲霜怒放的菊花也非常喜爱。
他在《云安九日》中写道: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在寒冷的秋天百花凋敝,只有菊花凌霜怒放,盛开的花蕊挂满了枝头。
尽管由于人们的喜欢频繁采摘,而它的清香伴着酒香相随身边。
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更是对菊花赞美有加: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咏菊》
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霜凌雪的斗士,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强者形象卓然而出,是诗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
宋代大诗人苏轼也十分欣赏菊花的坚贞,他在给好友刘景文的赠诗中说: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的特定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雪的坚贞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进取,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菊花是家乡的常种之花,外出之人思念家乡,也常常想到菊花。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一次在行军途中,恰逢重阳节,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阳日,再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的诗句,表现了喜爱农家生活的雅兴。
而岑参是在行军途中,时逢安史之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给陶渊明送酒的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就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一丛菊花寄相思。
有一年的深秋重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在外面做官的丈夫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日子走到九九重阳,薄薄的秋雾已经弥漫,浓云压下来,整个白天不明朗。
不明朗的只是天气吗?还有她那颗含愁的心。
秋风袭人,闺房中百无聊赖地看着香烟袅袅而起,“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一个“又”字,是惊觉时光匆匆,还是想起了去年的重阳?词意宛转,只是说天凉了,无论是枕上还是床边的帷帐,都透着一番寒意。
那份轻寒,从肌肤一丝一缕透进心里。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人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而是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而不知回屋,任随菊花幽香飘满衣袖。
南朝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苦于离别的人,感到魂魄离散,魂不守舍。
那个黄昏把酒的“我”无奈而突然地叹息一声:不要说不会丧魂落魄啊,你看西风卷起窗帘之处,人就像菊花一样面黄肌瘦!一位形销骨立的美人,比秋风里的憔悴黄菊,还要瘦去几分。
这首词寄到丈夫手里,赵明诚赞叹不已,三分心酸,三分激赏,还有三四分自愧不如。
他心有不甘,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按照李清照的韵脚填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这首词也裹在其中,一并交给自己懂诗词的好朋友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良久,思量再三,最后说:“只三
句绝佳。
”赵明诚追问哪三句,陆德夫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是李清照当年的“销魂”,写尽了思念的百折千回。
“人比黄花瘦”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尽了相思的刻骨铭心。
她在另一首词《声声慢》中也写到了菊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眼前满地黄花,虽然开得很多,但已经憔悴损折了,又有谁愿去摘取呢?这里描绘的是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秋情感。
“憔悴损”既是写菊花,又是自喻。
花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古诗词中,菊花意象的意蕴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在阅读中反复揣摩,仔细体味,才能把握意象蕴含的丰富意蕴,感受诗词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