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差异心理学》专题汇报

性别差异心理学——人际关系综述

小组成员:****************************

1前言

1.1概念的界定

1.1.1人际关系概念界定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1.1.2人际交往价值观概念的界定

人际交往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需要为标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对交往客体及其属性(如能力、性格、志趣等)以及交往目的和交往手段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的观念体系。

1.1.3性别角色概念的界定

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历史上,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两个范式,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和双性化模式,不同时期的研究所遵循的基本观点也不同。

1.1.4自我接纳概念的界定

自我接纳是在人际交往或接触过程中,对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思维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

1.1.5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概念的界定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人们人际交往正常进行的不良心理因素。目前大学生中有不少不敢交往或不愿交往,这就属于交往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心理方面而言,交往障碍分别是由认知、情感、人格等因素引起的。

1.2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2.1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对大学生和谐关系的研究,众多学者不仅采用了定性分析研究,而且也采用了定量分析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理论研究,更多的侧重于实证研究.研究手段综合化数学化,产生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主要以下几个理论(1)交往行为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核心乃建立在生活的第三方面即人际关系.(2)符号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米德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持续的互动的过程;(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及个性的理论是阐述人际关系形成与改变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理论基础;沙利文还提出了精神病学的理论也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理论;(4)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专门用于解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理论;(5)学习强化理论:由斯金纳创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看来,行为结果对行为习得具有强化的作用,行为的习得是在强化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6)需要动机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学家舒兹提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即爱和交友的需要。

1.2.2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

性别角色的研究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自从1936年Terman与Mi les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一女性气质测验(mascul inity—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以来,在《心理学摘要》中,以关键词:“性别角色”、“气质”、“女性气质”和自1981年以来“双性气质”为题目的文献引用数目,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着。性别角色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理论。现代流行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型,根据典型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个体身上不同程度的体现,把性别角色类型划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这四种性

别角色类型划分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类型划分,例如双性化又被称为双性化人格、两性化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在人格理论研究中,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关注着男女两性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差异问题。美国心理学家艾姆伯格把人类的性别差异归类为:一是两性身体的和生理的差异,即以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为依据,要么男性,要么女性。二是从人种史学角度描述性别差异,即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性别差异,如劳动分工等差异最终导致两性角色的差异和性别差异文化的出现。三是心理差异,包括婴儿期行为、童年期和成人交互行为的差异、认知差异、人格特质差异以及性别定向行为获得的差异等等。

1.2.3关于自我接纳方面的研究

国外对自我接纳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对他人的接纳与对自己的接纳之间的相关研究,以及与对他人接纳自己的感受之间的相关研究。Fey从Phillips的一个量表中衍生出自我接纳量表,通过研究,他发现自我接纳得分高者也容易自我接纳,同时感到易被他人所接纳,但实际上这些人被他人所接纳的程度既不高于也不低于自我接纳得分低者。自我接纳得分高者反过来也感到容易被他人所接纳、而且确实易被他人接纳。将自己看得明显高于他人者往往感到他人能够接纳自己,而实际上他们明显地不招人喜爱,他们过高地估计了他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

1.3研究意义

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的调查,可以使我们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有全面的了解,更能针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有利于男女大学生掌握和了解阻碍自己交往的障碍因素有哪些?男女大学生在这些障碍因素方面有何差异?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努力克服和消除这些障碍因素,提高男女大学生的交往水平和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和谐度是心理健康水平最为重要的因子,通过人际关系的测查,去追探何种性别角色类型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自我接纳与否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能否适应杜会,参与社会竞争。只有自我认可,心平气和的接受自我,才能增强自信,参与社会竞争,任何自卑、自大、自我中心、虚荣心过强都不利于对社会的适应。

1.4文献的收集

在确立论文主题后,通过中国知网收集了与大学生人际关系性别差异有关的文章,收集到的文章包括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时间范围跨度为最近十几年的文章。

2正文

2.1研究对象

相关研究文献随机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来自各个普通高等院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且男女比例相当。

2.2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2.2.1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人际交往价值观调查问卷,该问卷的结构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交往目的和交往手段。其中,人际交往手段包括的因素有:交际情景交际内容、交际场合和交际形式等。调查人际交往目的包括的因素有:娱乐(T1)、互助(T2)、友情(T3)、功利(T4)、助人(T5)、他人中心(T6)、自我完善(T7)、自我防卫(T8)、自我中心(T9);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包括:心理因素(M1)、生理因素(M2)和社会因素(M3);心理因素又包括:性格(F1)、能力(F2)、感情(F3)、志趣(F4)四个因素;生理因素包括:外表(F5)和健康(F6)两个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服饰(F7)、经历(F8)、声望(F9)和帮助(F10)四个因素。问卷共89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

2.2.2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关系和谐度的相关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