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形成以及物化性
石油及石油产品概述

二、石油的用途
优质燃料
汽油、煤油、柴油
化工原料
乙烯以氧气为催化剂在150℃,20MPa制得高压聚乙 烯,可作食品袋、奶瓶;
乙烯以TiCl4为催化剂在100℃,常压下制得低压聚乙 烯,可作脸盆、水桶;
乙烯也可制的确良、腈纶毛线、尼龙、维棉布等;
轮胎的合成橡胶、炸药、农药、肥料、医药、染料、 合成洗涤剂等也以石油为原料。
标题
一、石油的形成与物性
石油是远古海洋或湖泊中动植物尸体在地下 经过漫长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油状液体混合 物。石油在常温下是比较粘稠的混合物,也 有的石油呈膏状,在较低温度下成为半固体 甚至固体。通常是暗褐色的,也有黄色、淡 黄色、淡红色,淡褐色。埋在几百到几千米 的地壳中。石油有特殊气味,比水轻 (0.9g/cm3),不溶于水。没有固定沸点, 沸点范围从室温到500℃以上。
采用先进加工工艺和发展催化剂、添加剂,以增产轻质油品和 提高油品质量 为了增加汽油的辛烷值和减少四乙基铅添加量, 很多国家广泛采用催化重整、异构化、烷基化工艺。为脱除石 油产品中硫、氮等杂质以及改善油品的安定性和颜色,加氢处 理和加氢精制工艺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广泛应用了提升管催化 裂化、多金属催化重整、分子筛脱蜡等新工艺。
在加热或催化剂存在 的条件下,把相对分 子质量大,沸点高的 烃断裂成具有长链分子的 烃断裂 成为各种短链 的气态烃或液态烃。
主要原料
原油 重油
重油
含直链烷烃的石 油 分馏产品(含 石油气)
主要产品
溶剂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重油
润滑油 凡士林 石蜡 沥青 石油焦
三、我国的石油资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但近代石油炼制工 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原油 产量的增长才得到迅速发展的。1983年原油加工能力已超过
石油工程学地质勘探PPT课件

1)砂岩(碎屑岩)
普通的砂粒被泥质或石灰质胶结成为砂岩。依 颗粒直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砂岩名称 颗粒直径
(mm)
砾石 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
>1
0.5~1
0.25~ 0.5
0.1~ 0.25
0.01~ 0.1
第23页/共56页
石油地质概况
3 沉积岩
1)砂岩
砂岩的特点: 具有孔隙,可以储存油、气、水等流体。岩石孔隙
呈块状的称泥岩。 呈薄片层状的称为页岩。 富含石油质的页岩称油页岩,可以提炼石油。
泥岩是分布最广的沉积岩,约占沉积岩总量的 60—70%,是重要的生油岩和油气藏的盖层。
第25页/共56页
石油地质概况
3 沉积岩
3)石灰岩(碳酸盐岩)
石灰岩的特点: 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呈块状,致密而坚硬。 由于地壳的运动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蚀,常有裂缝和溶洞, 石油和天然气即储存其中。 碳酸盐岩在地壳中分布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约占沉积岩 总面积的20%,是重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岩。世界上与碳酸 盐岩有关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产量约占 总产量的60%。
石油地质勘探
新疆油田地球物理解释 处理中心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 勘探公司
第45页/共56页
石油地质勘探
2 地球物理法
石油的物化性质
石油的化学组成
1)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碳约占80%一88%; 氢约占10%一14%; 氧、硫、氮约占0.3%一7%。 石油中若碳、氢元素含量高,且碳/氢
值低,则油质好;若氧、硫、氮元素含量 高,则油质相对较差。
第1页/共56页
石油的物化性质
石油的化学组成 2)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化合物(即碳氢化合物)是石油
初中地理石油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石油知识点总结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是地球上的一种天然资源。
它是在古生物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
本文将围绕石油的形成、分布、开采、使用等方面,通过概念、原理和案例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石油的形成石油是在地质漫长的过程中,由于古生物遗体和植物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这里所说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层的压力作用、温度影响和化学作用等,而生物化学作用则是指古生物遗体和植物残体长时间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这些过程使得原本的生物物质,在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转变成了石油。
石油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一般来说,成分中还含有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
石油的成分和产生的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原油和页岩油两种。
原油的形成是在深层地层中,通过古生物的遗体和植物残体在高压和高温的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分解和转化而形成的。
页岩油是在页岩地层中,由于页岩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的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石油资源。
二、石油的分布全球石油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大多数石油资源都分布在北美、南美、中东、欧洲和亚洲地区。
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占据了全球石油储量的很大比例。
此外,拉丁美洲地区、非洲地区和欧洲地区也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石油资源。
而亚洲地区的石油资源相对较少,其中中国和印度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石油资源,但仍需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石油储量也有差别。
中东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是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的国家,占据了全球石油资源的很大比例。
而欧洲地区的俄罗斯、挪威等也是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和巴西也是拥有大量石油资源的国家。
三、石油的开采石油的开采主要包括勘探、钻探和生产三个阶段。
勘探是指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领域的调查和研究,寻找潜在的石油资源。
钻探则是指利用地质钻机,将地表以下几千米深的地层进行勘探和取样,以确定单井的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储量。
简述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简述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
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石油怎么形成的吧。
石油形成原因:生物成油理论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
(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
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非生物成油理论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
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
与石油本身无关。
化学中石油知识点

化学中的石油知识点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广泛用于能源生产和化工工业中。
在化学的研究中,了解石油的性质、组成和加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逐步介绍石油的来源、组成和常见的加工方法。
1.石油的来源石油是一种自然产物,主要来源于古代生物在地壳中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形成的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主要是海洋生物的遗骸和植物残骸,经过数百万年的埋藏和分解,形成了石油储层。
2.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
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可以根据分子结构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的馏分,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和煤油等。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和金属等杂质。
3.石油的提取和加工为了提取石油,需要进行勘探和钻探工作。
勘探工作包括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通过分析地下地层的性质和构造,寻找潜在的石油储层。
钻探工作则是通过钻探井口,将地下的石油井筒取出。
提取到的原油经过初步处理后,进入炼油厂进行加工。
炼油是将原油中的不同成分按照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
常见的炼油方法包括蒸馏、催化裂化、重整和热裂解等。
通过这些加工过程,可以得到不同馏分的石油产品。
4.石油的应用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和家庭等领域。
汽油作为内燃机燃料,驱动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柴油被用于发电机和重型机械的燃料;煤油和润滑油则用于润滑和保护机械设备。
此外,石油还是化工工业的重要原料,用于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和橡胶等化学产品。
5.石油的环境影响尽管石油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开采、加工和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例如,石油开采可能导致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煤油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石油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石油作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了解其来源、组成和加工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勘探和钻探工作,我们可以提取到地下的石油资源,并通过炼油工艺将其加工成不同馏分的产品。
高一化学2关于石油知识点

高一化学2关于石油知识点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石油的形成过程、开采技术以及石油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来介绍高一化学中的石油知识点。
一、石油的形成过程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由有机物质经过数十万年以上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形成的。
它主要是由古生物残骸堆积所形成的有机质在地壳中经过热解、压实、持续变质等多个阶段形成的。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洋中,经由古生物的死亡、沉积物的堆积和地壳板块的运动等因素所导致。
二、石油的开采技术石油开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勘探、钻探、生产等多个环节。
其中,勘探是找到潜在石油藏区的过程。
通过地震勘探、测井和地质调查等手段,可以确定潜在的石油藏区。
钻探是开采石油的主要方式,通过钻孔将地下的石油从储层中抽取出来。
生产是指将开采到的石油进行处理提纯,使其达到可用的标准。
三、石油在生活中的应用石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其中最常见的是石油的燃料用途。
石油可以作为汽车燃料、发电燃料和航空燃料等,为我们的交通、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石油还可以提取出各种石化产品,如塑料、合成纤维、涂料、颜料等,这些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同时,石油也是许多化妆品和药品的重要原料。
四、石油在工业中的应用石油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可以用作工业原料,生产润滑油、润滑脂、溶剂、颜料等物质。
此外,石油还可以用于炼铁和炼钢工艺中的高温处理。
此外,石油还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用于发电、供热等工业生产过程。
五、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由于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当注重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
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对于确保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石油的形成过程、开采技术以及它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资源。
原油基础知识

原油的基础知识概述一.综述:原油即石油,也称黑色金子、工业的血液,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上的大部分纷争都和它有关,它是一种外观黑色、褐色、深黄色粘稠的、的液体。
有着强烈的刺激性的味道。
由远古动物经过漫长时间地层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原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有着极大的差别。
二.原油的物化性质密度和API度原油的密度取决于原油中所含重质馏分、胶质、沥青质的多少,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API度称为相对密度指数API度=141.5/d(15.6℃)-131.5密度越小,API度越大,密度越大,API度就越小特性因数(K)反应出原油的平均沸点的函数K=1.216T1/3/ d(15.6℃)相对密度越大,K值越小,烷烃的K值最大,约为12.5~13,环烷烃的次之,为11~12,芳香烃的最小,为10~11含硫量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
国产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
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含盐量原油含有一定量的的无机盐,如NaCl,MgCL2,CaCl2等,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主要有两种理论:
1. 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古代海洋中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遗体经过埋藏和压力作用,与地下水和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最终转化为油和气的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石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包括充足的有机质来源、适宜的沉积环境、适度的地层压力和温度等。
2. 外生石油理论:石油是地球深部岩石物质的热解产物。
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深部岩石中含有的无机物质,如煤、沥青岩和石墨等,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发生热解反应而形成的。
这个过程称为岩石裂解作用。
此理论认为,无机石油的形成与地球的热力活动和岩石的成分有关。
以上两种理论中,石油的形成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和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机质的存在和热解是两个关键因素。
无论是有机质还是热解作用,都涉及到地球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过程。
石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适宜的地质条件和时间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石油的形成
关于石油生成的理论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非生物成因论(无机成因说)。
一是生物成因论(有机成因说),
无机生成说归纳起来可分2大类:
泛宇宙说:宇宙说(索可洛夫,1889.10)
地幔脱气说(T. Gold,1993)
地球深部无机合成说:
碳化物说(门捷列夫,1876)
岩浆说(库得梁采夫,1949)
高温生成说(切卡留克,1971)
蛇纹石化说(耶兰斯基,1966,1971)
1、俄国学者索可洛夫于1889年10月3日在莫斯科自然科学研究者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的。
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气圈中;随着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它们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
3、岩浆说--前苏联学者库得梁采夫于1949年10月3日提出
认为:石油的生成同基性岩浆(SiO2含量45%~52%)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
该过程在高压条件下完成,可促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而成饱和碳氢化合物。
(二)、油气有机成因说:石油的原料是有机物,如植物、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
原始植物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经过长时间的深埋,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深埋在地层中的这些碳氢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变化便最终形成石油。
2石油的物化性
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按照粘度还可以分为稠油和稀油。
平均而言,原油由以下几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
碳——84%;
氢——14%
硫——1到3%(硫化氢、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单质硫)
氮——低于1%(带胺基的碱性化合物)
氧——低于1%(存在于二氧化碳、苯酚、酮和羧酸等有机化合物中)
金属——低于1%(镍、铁、钒、铜、砷)
盐类——低于1%(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
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摄氏度),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含硫量
石油中通常都会含硫。
硫的存在是有害的,它有恶臭气味,有腐蚀性。
如在石油在运输的过程中,硫的存在可以腐蚀运输设备,如管道等。
因此在石油勘探中要对原油进行脱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