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解读春晚小品三十年的幕后故事

合集下载

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每年的固定项目,好像没看年就过得不完整。

于是,近三十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形成了独特的春晚文化,而作为春晚的重头戏的小品在每年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关于它的变迁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小品的定义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短小精悍,情节简单,但幽默风趣,滑稽可笑,题材方面贴近生活,题材广泛,往往针砭时事,内涵哲理,通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

2、小品近三十年的变迁1、小品演员的变迁陈佩斯、朱时茂所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为春晚历史上的第一个小品,从此,陈佩斯和朱时茂开创了中国小品的先河,堪称一绝。

他们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的小品,部部堪称经典之作。

从此以后,赵本山、宋丹丹、黄宏、赵丽蓉、蔡明、范伟等小品演员将这门艺术推向了巅峰。

作为小品界的代表人物赵本山自1990年的小品《相亲》一炮而红之后,几乎年年上春晚,年年大红,曾一度被视为央视春晚的顶梁柱。

但是赵本山在2012年的春晚因病退出,这也让我们看到小品经历过巅峰后的消极时期。

2、小品题材的变化春晚小品一向秉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原则,题材大都来自生活,都是在生活中发掘出的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通过演员活灵活现的演出,使观众捧腹大笑,回味无穷。

在春晚的舞台上,有许多的作品通过逗趣的语言、搞笑的表演向人们揭示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也有些作品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好的或坏的,融入到小品的创作中,表达创作者的想法。

这些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小品作为一种娱乐项目的影响,也看到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哲理性。

然而,近些年来,春晚五代上的小品节目不是抄袭缺少笑点就是使用老梗,更别谈对当今社会上真正关系到老百姓根本利益的一些社会现实进行抨击了。

解读春晚30年——由春晚看当代中国的发展

解读春晚30年——由春晚看当代中国的发展

作者: 崔可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59-6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春晚 中国 发展变化
摘要:春晚作为一种中国人欢庆新年表达方式,多年来一直流传至今。

这一场延续多年的精神盛宴,可以说是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社会现状的最盛大而全面的反映。

本文通过对春晚30年的解读和分析,小觑中国30年间的发展变化。

可以说,中国的春晚是一本编年纪,记录了中国30年来的发展,记录了中国成长的脚步,也承载了中国人30年来的希望和信仰。

春晚30年的华丽转身——评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春晚30年的华丽转身——评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作者: 杨洪涛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当代电视
页码: 84-8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春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身;华丽;主流意识形态;宏大叙事
摘要:2012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标志性的图腾符号龙年,中国人过龙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今年又恰逢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举办30年的时间结点,因此,今年的春晚具有传统意义上旧民俗与现代意义上新民俗的双重诉求。

多年来,作为新的民俗仪式,春晚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功能。

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

春晚三十年的不凡变迁

春晚三十年的不凡变迁

《春晚》,三十年的不凡变迁2012/7/18 22:49:41 [稿源:红网] [作者:李兆清] [编辑:王俞] 本周,纪录片《春晚》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热播。

该纪录片摄制组全程跟踪了2012年春晚剧组,与所有主创零距离接触,用最客观的视角展示了春晚的台前幕后、创作历程。

对于人来说,三十岁是而立之年,代表着一个人走向成熟。

对于春晚而言,三十年后的春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尽管看春晚已经成为春节新民俗的一部分,但如今电视观众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各地方台的春晚大有如雨后春笋般后来居上之势,不再一家独大的央视春晚如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虑的问题。

这部纪录片给观众呈现了另一个春晚,熟悉却又有点陌生。

在跟踪龙年春晚的基础上,摄制组将内容延伸至30年的时空跨度,把镜头对准了30年来众多的春晚创作者和亲历者。

片中,观众既能看到老一辈艺术家李谷一、陈佩斯、蒋大为等人在历届春晚的亮相及他们对春晚的情愫,还能看到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李玉刚、徐子崴等人对上春晚的憧憬和执着追求。

每位春晚工作人员力求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每位演职人员力求将表演做得天衣无缝,为了全球华人在除夕良宵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他们可谓倾尽全力。

如今,人们对央视春晚的苛责越来越多。

部分节目单调乏味、主持语言程式化、假唱、托儿、植入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

苛责声越多,证明观众对春晚的关注度越高,但同时又陷入“恨铁不成钢”的境地。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春晚三十年的发展变化。

三十年的过程中,节目的样式发生了变迁,曾经以相声为主到后来以小品为主再到后来的节目创新,为了大年三十晚上的几个小时,春晚剧组呕心沥血。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舞台上风光一时的演员,像唱出《冬天里的一把火》的费翔、唱出《我的中国心》的张明敏,这些歌曲经由春晚舞台传遍神州大地,成了人们喜爱的经典歌曲。

一台央视春晚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毕竟众口难调。

春晚小品30年的回顾和思考

春晚小品30年的回顾和思考

文学院2011042135周宁静693236你还记得吗?那个忽然闯入你视野的形象,让你过目不忘,心生向往;那段本来与你无关却让人似曾相识的往事,让你感事伤事怀,从此以你心底生根;那么平常的一句话,被你心仪的妙人对着别人说也口,竟成为你生命里的经典;可能还有,一个发型,一个手势,一种眼神,一种情绪……所有这一切来自迎面的舞台上,妆灯光变暗,你的梦想也随即开始。

小品是黑暗旅行中光明的梦境,当你沉溺的时候,也在悄悄被它改变。

多年之后,回首当年,那些曾在的,逝去的永在的容颜和片断,依稀踏着月光而来,成为一场自己心中的演出。

如果你还记得,如果你仍然会为这些梦境沉溺,就请和我们一起在光影的隧道中凝视命运的某一种模样,并和我们一起纪念中国小品事业发展的30年。

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办至今已经举办了30届,你可以不喜欢春晚,可以指出春晚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在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元素。

小品本来是艺术院校、表演团体培训学员表演技能的一种形式。

改革开放前,普通百姓很少接触到小品演出。

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第一次将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

王景愚表演的小品《吃鸡》,活灵活现勾勒出一个人的贪婪吃相,让人笑痛了肚皮。

在小品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上,赵本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其中的一位灵魂人物。

从赵本山老师在1990年春晚的第一个小品《相亲》到2011的《同桌的你》,除了1994和2012年没有参加以外,本山老师已经先后连续参加了21次春晚的演出。

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观众对本山老师的喜爱依然不减当年,甚至在老百姓当中有了这么一种说法,春晚不能没有赵本山就好像年三十不能没有饺子一样。

赵本山在表演小品中善于“以熟化生”,虽然是自己和合作伙伴精心排练不知多少次,已经烂熟于胸的表演,他却往往在舞台上给人一种“陌生感”。

这种“陌生感”并不是指演员表演僵硬,台词对话驴唇不对马嘴,而是指赵本山对于自己表演上的一种刻意的安排,总是给观众制造一种他是在即兴表演的感觉,这样对于观众来说就有一种“新鲜感”,更加吸引了观众的欣赏兴趣。

春晚相约三十年影评

春晚相约三十年影评

春晚相约三十年影评CCTV9的5集纪录片《春晚》给我们讲了一个相约30年的故事,从1983年开始,在一年又一年的翻篇中,春晚已经陪伴着我们走过了30年的历程。

这部纪录片没有为春晚评功摆好,更多的是披露内幕,从龙年春晚讲起,托出了一个又一个心情故事,让观众更了解春晚、懂春晚。

春晚的每一个节奏都是和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看1983年的“土”春晚,觉得又遥远、又亲切,但那只是83年的回忆,是站在今天看昨天,怀旧代替了一切时,总有一种特殊的留恋。

很多人对春晚成了今天的华美盛宴,颇有感慨,但它折射得恰恰是时代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追求的变化,从春晚的珠光宝气中,我们触摸到的是国家在经济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发展速度的一日千里,春晚仅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而已。

这五个章节中,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是第二集“回家过大年”。

回家,千呼万唤,在这个最隆重的日子里,不管能不能回家,看到春晚就有了团圆的感觉。

也许我们这些天天围着家门口转的人,感觉不是太强烈,但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就会把春晚当做一个心灵回家的承载,水晶球舞蹈《眷恋》的表演者胡启志是美籍华人,他放弃父母的期待,当了艺人,父母一直不认可他,但是在春晚的演播厅里,他们一家四口团聚了,父母成了他的观众,这个寻根式的团聚,就是家的感染力。

李玉刚是从东北走出来的歌手,他们村里那台9寸的黑白电视机,就是春节的念想之一,村民们挤在一起看春晚,这就叫过年了,蓦然回首,春晚其实已经承载了千家万户的心愿,它已悄悄地成为一种过年的新民俗、新仪式。

片中真实地纪录了春晚演员的酸甜苦辣,豪华阵容背后的艰辛最令人唏嘘。

有一个《顶锅》的节目,十几个小伙子练得口眼变形、汗流浃背,一次次地过筛子、一次次改进,改了一溜够,累得都快散架了,最后遗憾的宣布不能演出了,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演员流泪,观众也觉得心里拔凉拔凉的,春晚啊,没想到这4个多小时的节目竟是用这么多人的泪与汗换来的,每一个人都不容易。

所以,上春晚的演员把经历当做一个终生的念想,春晚成就了他们,这个机会是终生的记忆。

解密春晚小品幕后

解密春晚小品幕后

解密春晚小品幕后作者:罗屿来源:《小康》2011年第03期语言类节目是央视春晚的重头戏。

从初稿,到定稿,修改几十遍是常态;大年二十九“被毙”,年三十又“复活”,也是寻常事“龙年春晚,谁是你最不想见到的演员?”——2011年央视春晚刚刚结束,一家网站上便出现了这样一项投票。

或许,应了赵本山在小品《同桌的你》中最后自嘲的那句“别提赵本山,年年都上春晚,我最不爱看他”,在这项“最不想见”投票中,赵本山一度遥遥领先。

然而,念叨着“不想见”,却未必真的厌倦——2月17日,“2011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爱的优秀节目”评选结果公布,赵本山的《同桌的你》获小品类节目一等奖,只是,与以往动辄五成以上的支持率相比,《同桌的你》这一次的支持率只有30%。

这,或许可以看出人们对赵本山爱恨夹缠的暧昧态度。

从1990年以小品《相亲》初登央视春晚,赵本山已22次参与这道“年夜饭”。

按照80后相声演员,同时也是今年春晚参与者贾玲的说法,“以他的名气完全可以不上春晚了,不需要利用这个平台给自己造势。

”看到赵本山今年小品遭人诟病,贾玲忍不住鸣不平:“你在家和父母儿女吃饺子的时候,他在台下吸氧。

”或许,替赵本山委屈的,还有他那支创作团队。

“猫鼠游戏”后的临时调整1月5日,央视春晚进行终审。

暖场时,语言类节目导演马东说:“我知道现场有潜伏很深的媒体,但希望大家手下留情,帮助我们对内容保密。

”众所周知,为保证“年夜饭”节目不提早曝光,央视春晚的保密机制素来严格:参演者需签订“保密协议”;现场,不可拍照;创作排练时,演出人员的剧本打印,都是各个剧组用自己“上一版”反面印刷,其他剧组的内容,完全不可知;赵本山的小品更要“捂本子”,前面审核,经常只是编剧代为念词。

如此“严防死守”却挡不住热情的媒体。

据某些资深娱记介绍,他们或乔装扮作盒饭人员,或假扮明星助理,总有办法“混”入后台。

挡不住的媒体,正是让赵本山团队觉得委屈的原因一个。

大年三十之前,一直传言赵本山亮相舞台的节目为《星球会议》,最终却变为《同桌的你》。

春晚三十年

春晚三十年

春晚三十年【摘要】自1983年以来春晚陪伴观众至今,与改革开放的历程相伴而行。

然而春晚并不是仅仅是一台文艺晚会,在除夕这一天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且年年创收视率新高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国家话语宣传的特殊媒介。

本文拟通过对春晚过去30年发展与变化的回顾,总结春晚背后意识形态特点及不足并比较分析哈文执导的春晚在这一方面的改变。

【关键词】春节晚会;国家话语;意识形态;哈文一、国家话语的华丽镜像春晚作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晚会,从一致叫好到骂声一片再到如今的改革,它已深深映入观众的视野,成为了节庆生活的背景。

尽管骂声一片甚至传过停办传闻,但是央视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春晚的性质就是“央视春晚要表达央视的主流文化的意志,而不是全国好看的节目的大杂烩”。

[1]这揭露了春晚的本质。

正如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

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

[2]作为电视话语主体的国家宣传部门,早已将春晚舞台变成了主流文化宣传的阵地、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它是国家话语的华丽镜像。

二、春晚传统宣传主题及方式1. 党国一体式宣传春晚所宣传的新意识形态融合了党国一体、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和谐为一体,党国是其宣传重点。

它需要宏大叙事极力渲染,故而春晚舞台上也充斥着对祖国赞美抒情的作品。

如《难忘今宵》中的歌颂对象实质为祖国,“今宵”也由于其特殊性成为了一个国家事件。

再如《我的中国心》,歌词内容与春节祥和的气氛毫无关联,却由于春晚舞台流行传唱,其歌词中暗含的隐喻也渗入观众思想。

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并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我们内化了意识形态,因此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

[3]传统的年俗在这场晚会中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藏在背后的新意识形态。

“就其基本层面而言,意识形态不是掩饰事物的真实状态的幻觉,而是构建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

”[4]春晚对于党国话语的宣传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即使大众心知背后的隐喻,仍然愿意沉浸其中为其喝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3年,央视春晚[微博]拉开序幕,小品这种为“中国特色晚会”量身定制的节目形态也赢得一席之地,并逐渐成长为春晚这道大餐的主菜。

在这三十年里,小品的内容及风格不断变化,家喻户晓的小品演员也在悄悄更新换代。

观众们从这些小品中看到了世事变迁,而台前幕后的创作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解读。

1983-2013年戏剧习作借助电视平台红遍全国,专家、主创解析30年发展历程
春晚小品:中国特色全民娱乐方式
1983年,央视春晚拉开了序幕。

中戏表演系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买花生仁的姑娘》被搬上了春晚舞台。

同年舞台上被称作小品或者喜剧小品的还有王景愚的《吃鸡》,以及严顺开的《逛厂甸》《弹钢琴》《阿Q的独白》。

尽管早期定义稍显混乱,但小品,作为一种为中国特产——“晚会”量身定制的节目形态还是赢得了一席之地,并逐渐成长为春晚这道大餐的主菜。

去年,“小品王”赵本山[微博]多年来首次缺席央视春晚,今年甚至宣布退出小品界,而连续24年登台的黄宏今年也没有露面。

与之对应的是,以“贺岁舞台剧”打开局面的戏剧团体“开心麻花”连续两年登场,代际更替的讯息越来越清晰。

本报记者耗时两个多月独家采访了赵本山、陈佩斯、黄宏、王景愚、蔡明[微博]、潘长江[微博]、巩汉林、沈腾[微博]等春晚小品“熟脸”,以及黄一鹤、赵连甲、何庆魁、束焕等幕后功臣。

他们记忆中“春晚小品30年”的点滴,也折射着30年来的社会变迁。

溯源戏剧院校的教学训练
小品,作为央视春晚上最受欢迎的语言类节目形式,三十年来为观众带去了许多欢笑,也让一批明星家喻户晓。

追根溯源,小品最早来源于艺术院校教学所进行的训练用的戏剧小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提及“戏剧小品”的概念,将其定位为“培养演员的心理技巧和想象力的训练手段”。

据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胡薇介绍,以戏文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为例,学生要先从散文入手,逐渐过渡到简单事件小品及复杂事件小品,之后进行几轮的短剧练习,最后才进入到毕业大戏的创作。

除了戏剧领域,音乐、美术等其
他艺术门类也有小品的身影,比如“器乐小品”“速写小品”等等,许多艺术大师都有过不少这样的练手之作。

“小品虽小,却是五脏俱全。

一部大戏所该有的起承转合它都有,只是缩小了格局,精简其过程,浓缩出精华。

小品本身也并不意味着粗糙和浅薄,因为‘以小见大’是每一个好的小品必备的特征。


“对于系统的艺术教育而言,小品是学习创作的必经之途,但教学所用的戏剧小品与春晚小品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胡薇称教学小品只是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阶段而非终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对内容、题材,悲剧或是喜剧,大众还是小众,没有限制。

春晚小品则不同,它生来就是一个可以直面大众的成熟作品,甚至由于春晚平台的特殊性,它所受到的关注与其影响力可能要远远超过任何一部大戏。

成形电视媒介塑造小品形式
1984年春晚的《吃面条》,让中国观众知道了什么是“小品”。

在那之前,是哑剧。

王景愚的《吃鸡》,就被称之为“哑剧小品”。

“哑剧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有规律性和套路可循。

”陈佩斯说:“但当时我们的小品,还没有完整地在舞台上出现过,也没有现成的模式,都要自己摸索着来。

戏剧在过去都是整台大戏,属于单独完整的艺术形式,可是用一个十几分钟的东西把它切分出来,穿插在晚会节目里,这种形式是我们近代没有的。

”不过近些年,陈佩斯在一些古代戏剧资料里发现,最早的小品形式从汉唐时期就有,“比如唐宋的参军戏,只是到了近代,因为某种原因被淹没了。


“早期的小品演员,随便拿一个题目,就可以演上十来分钟,即兴的内容比较多。

包袱也不会卡得特别紧,后来慢慢地小品就规范化了,因为它借助了电视这个媒介,就有了各种技术上的限制,镜头、时长啊,也就有了小品编剧。

”早期春晚编导组成员赵连甲称:“如果你留心观察早年春晚的报幕名单,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都没有‘作者’或者‘编剧’的署名。

因为那时的节目是集体讨论出来的,最后分工,谁写谁排,没署名一说。


“任何样式的艺术都是生于民间、兴于民间的。

电视普及在民间、小品落户电视,就兴于民间。

”何庆魁认为电视让小品走向繁荣,各地小品带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如北京人艺风格的京味小品,带有相声曲艺风格的天津小品;黑色幽默风格的南方小品,以及从二人转“拉场戏”转化的东北小品等。

这些小品在登上电视特别是春晚后,也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地方文化,比如东北方言。

发展从戏剧出发,又回归戏剧
早期登上央视春晚演出小品的王景愚、陈佩斯等人,作品带着显著的戏剧小品转型而来的痕迹,风格“从戏剧小品出发,渐渐向晚会气质走近”,胡薇特别提及陈佩斯、朱时茂[微博]这对黄金搭档,“他们的《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作品,人物关系的变化和层次很清晰,重视对角色心理层面的展示,运用了角色的倒错与置换、人物内心与表面的差异、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等喜剧创作技法,再加上两人的精彩演绎,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陈佩斯日后告别春晚,专注于戏剧舞台,进一步发展陈氏喜剧风格。

“他的作品重视戏剧性的营造,相较当下泛滥的‘挠痒痒’‘抖机灵’式的喜剧,显得更老派和扎实。

”《中华艺术通史》中曾对陈佩斯的小品有过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大致内容是陈佩斯的小品有悲剧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小品比较高级,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原因。

对于这样的评价,陈佩斯表示认可:掌握喜剧的方法,就是要抓住故事的悲情内核,并把它延伸变成喜剧因素,用不同结构编织成不同作品。

如果没有悲的内核,喜剧就如同一盘散沙。

在胡薇看来,以赵本山、潘长江、巩汉林等人为代表的小品,从东北二人转生发而来,借助语言的魅力,令现场效果十足。

“这类小品比较依赖于演员本身的特征。

赵本山有多年的底层经验,对观众的接受心理把握准确。

他们以调侃、变形的方式演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这种接地气的平民性很受观众欢迎。


这几年,宋丹丹[微博]、赵本山、黄宏等老人相继退出春晚。

2011年“开心麻花”登台,这让胡薇感受到“晚会小品开始向戏剧小品回归的一种趋向”。

十年前,“麻花”首创“贺岁舞台剧”概念,以“智慧盘点年度事件+精彩动人故事+幽默表演风格”的风格,在戏剧圈独树一帜。

十年间,“麻花”已累积了超过20部舞台剧作品,成为了北京城里人气最旺的戏剧团体之一。

“只要在剧场看过‘麻花’演出的观众,就一定难以忘记台上台下热烈欢乐的气氛。

麻花式喜剧这种重视即时的剧场效果特点,也是他们与春晚小品舞台天生绝配的原因。


【30年大事记】
1983
第一届春晚首开小品先河,严顺开、王景愚登场
1984
陈佩斯、朱时茂联手登场
1987
郭达、赵丽蓉登场;首创动物小品(1992年还有一个)
1989
黄宏开始连续24年上春晚,宋丹丹亮相
1990
赵本山、巩汉林亮相
1991
蔡明登场
1992
潘长江亮相,巩汉林、赵丽蓉成搭档;观众票选开始
1993
郭冬临登场,郭达、蔡明成搭档
1995
赵本山带范伟[微博]登场
1998
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形成“铁三角”
1999
赵本山开始与宋丹丹合作;赵丽蓉最后一个小品,次年去世;赵本山开始连续13年成“小品王”
2004
高秀敏最后一个小品,次年去世
2006
首次出现南方小品,而且一上就是两个
2010
再次出现南方小品(《50块钱》)
2012
赵本山多年来首次未上春晚;“开心麻花”团队首次亮相
2013
黄宏24年来首次未上春晚
专题策划统筹/金秋黄维嘉
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勾伊娜天蓝陈然刘玮
数说小品
30年(共31届)央视春晚小品总计178个,平均每年5.7个
最为普遍的情况(20届)是每届5-7个小品
演员最多的单个小品是1999年的《减肥变奏曲》(10个演员)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责编:葱尾) 本文转载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