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and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二三节_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_and_4.3_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第四章 第二三节_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_and_4.3_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 DDT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主要按还原、氧化和脱 氯化氢等机理进行。
• 另一降解途径是光解.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p-p’DDT的光解
Cl
Cl
p,p’-DDT
Cl
Cl
Cl
吸收290-310nm的紫外光
Cl Cl
H Cl Cl
Cl
Cl
Cl
Cl
p,p’-DDE
p,p’-DDD
(ClC6H4)2C=O p,p’-二氯二苯基甲酮
深垂直分布递减,这是由于进入土壤的铜被表层 土壤的粘土矿物吸附,同时,表层土壤的有机质 与铜结合形成螯合物。 • 在植物各部分的积累分布:根>茎、叶>果实。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铅-lead
• 来源:冶炼废水、废渣,汽车尾气 • 主要以Pb(OH)2、PbCO3、PbSO4存在,Ksp小 • 有效性受pH影响很大,土壤的pH增加,使铅
• 还可以通过形成跨根际的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和 pH梯度等来抑制对重金属的吸收。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 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壁中的金属大部分以离子形 式存在或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结合;
• 由于金属离子被局限的细胞壁上,而不能进入细 胞质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使植物对重金属表 现出耐性;
• 土壤背景值就是指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 壤中的金属元素的基线含量。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1.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 断积累,也可以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 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2.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清除。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名词术语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名词术语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名词术语1.土壤化学组成(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指构成土壤的各种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比例,土壤的化学组成包括①土壤矿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②土壤有机质,主要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包括非腐殖物质和腐殖质;③土壤水分,并非纯水,实际上是土壤中各种成分和污染物溶解形成的溶液;④土壤中的空气。

2.土壤反应(Soil reaction)土壤酸碱性质的量度。

取决于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大小,以pH值表示。

氢离子浓度高时,土壤呈酸性反应。

反之,呈碱性反应。

3.盐基饱和度(Base saturation percentage of soil)指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与土壤母质、气候等因素有关4.土壤吸附(Soil adsorption)指土壤矿物质、土壤胶体和土壤有机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力对外源物质的结合。

土壤吸附能降低污染物的扩散系数,影响其生物可利用性,从而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和生态风险。

5.土壤络合(Soil complex)指土壤中,一些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与进入土壤的物质结合而形成复杂的分子或离子,从而影响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行为。

6.土壤退化(Soil degradation)又称土壤衰弱,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

是土壤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综合表征,包括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

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稀疏的植被受破坏,土壤沙化,就是严重的土壤退化现象。

7.土壤污染源(Soil contaminant source)造成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来源,主要为工业和城市的废废弃物堆放、农业用的化肥及农药、污水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径流、大气沉降、以及放射性物质和有害微生物等。

8.土壤酸化(Soil acidification)土壤内部产生和外部输入的氢离子引起土壤pH值降低和盐基饱和度减少的过程,它又是一种重要的土壤退化形式,对区域食物安全、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环境化学

客土改土培肥技术 种植穴回填土按比例掺拌河沙、腐熟牛粪、草炭,穴外土壤按比例掺拌腐熟牛粪。
暗管排盐改土技术
PVC波纹管,管径6cm;暗管埋深120cm,暗管间距600-800cm;吸水管坡降2‰,集水管坡降1‰;工业固 体废弃物外包滤料,厚度20cm。
节水灌溉技术 分区灌溉模式和间歇性漫灌淋洗技术。栽植带土壤采用间歇性漫灌淋洗,栽植带间土壤主要利用雨季的雨水 自然淋洗和3次微喷灌淋洗。
我国耕地中盐渍化面积达到920.9×104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62%。
河滨口海三湿角地洲景红观地毯景观 内陆盐碱地
滨海湿地水鸟
盐碱地农业利用的障碍因素
土壤高盐胁迫 土壤结构性差,透水透气性能差 干旱缺水,或地下水位过高,造成渍涝 缺乏充足的淡水灌溉资源
盐渍化防控与盐渍土资源利用措施
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很广,在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均有分布,涉及100多个国家,尤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分 布最广,其总面积约为9.54×108hm2。
我国的盐渍土面积占世界盐渍土总面积的1/10强,约合9.91×107hm2,从热带到寒温带、滨海到内陆、湿润地 区到荒漠地区,均有分布,几乎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1/3 。
咸水冰融化 融化咸水入渗
土壤水盐运移动态
地下水
基于微地形营建的粘质盐土改良绿化 主要开展底部滤层排盐并阻断盐分上升途径、物理掺土改良、微地形营建增大控制土体深度、施用改良剂改 善土壤通透性能、根据土壤盐分含量和立地土壤深度需求配置绿化植被等复合盐碱土壤改良与绿化技术。
草本带 R3 乔灌混合带
乔木带 R2
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 有所改变。
2.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and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共51页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and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共51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 制and土壤中农药的迁பைடு நூலகம்转化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研究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研究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研究土壤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它支撑着我们的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生产,同时也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当利用和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日益增加,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如何研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界的热点问题。

一、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4.5g/cm³的金属元素,它们具有高毒性、强残留性、不易分解等特点,往往会在大量积累后危害环境和健康。

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土壤质量下降。

重金属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紧密硬化,影响气体和水分的渗透能力,降低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

2、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重金属通过空气、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生态系统,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造成影响。

重金属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缩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景观的形成。

3、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通过食物、食水和空气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血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各个系统造成危害,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气喘、支气管炎、挫伤白细胞的功能、肠胃功能不良等。

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化学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吸附态和活性。

通常,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1、可溶性态。

可溶性态的重金属一般与土壤中的水分结合形成溶液,容易遭受淋溶机制带走。

2、交换态。

交换态的重金属可与土壤中的颗粒物结合,形成为土壤中的不易迁移、不易淋溶的形态。

3、残渣态。

残渣态的重金属一般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不参与活跃的物理、化学反应。

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等等,下面分别进行讨论:1、土壤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生物有效性会出现明显差异。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污染物。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工业_、农业_、交通_、和生活_。

5、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三种。

二、选择题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土壤的盐碱化D噪声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B C D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B C D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环境效应分为哪几类?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填空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1)2+ hν + O(2)2 + hν + 或2 + hν H + 2(3)3 + hν + 2(4)H2+ hν H + 或H2+ hν H2 +(5)3X + hν 3+ X2、大气中的2可以转化成3、3和3等物质。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3的反应机理如下:(O3)22O3 + 22H22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化学组成和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1 ++ O3O2 +O2 +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中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8、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为爱根核模、积聚模、_粗粒子模。

9、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

10、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2_、4、、_氯氟烃等。

11、11和1211的分子式分别为3和2。

12、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湍流的影响。

13、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_总悬浮颗粒物、_飘尘_、降尘、可吸入颗粒物。

14、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_、热层和逸散层。

典型环境现象或现象与重要环境污染物

典型环境现象或现象与重要环境污染物

典型环境现象或现象与重要环境污染物1、逆温(1)逆温由于过程的不同,可分为近地面的逆温、自由大气的逆温。

①近地面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②自由大气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2)危害:①在对流层中,由于低层空气受热不均,能够使气体发生垂直对流运动,致使对流层上下空气发生交换。

通过垂直对流运动,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被输送到远方,并由于分散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②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大气垂直流动形成巨大障碍,地面气流不易上升,使地面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难以借气流上升而扩散。

2、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1)定义: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是自然过程所直接排入大气或在大气中新转化生成的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2)分类:①大气污染物按存在形式分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③按照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②按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

如臭氧、硫酸盐颗粒物等。

(3)重要污染物来源及消除途径(1)含硫化合物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

大气中的SO2(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或SO42-,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

H2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

大气中H2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2S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

第四章土壤污染化学第二节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第四章土壤污染化学第二节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5. 施肥
施肥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的存在形态, 因此也会影响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迁移 转化,但影响机制十分复杂。 以磷肥为例,磷酸根能与Cd形成共沉淀而降低Cd的 有效性,施用磷肥可以抑制土壤Cd污染; 此外,P和As 是同族元素,二者存在竞争吸附,施用磷肥能有效地 促进土壤As的释放和迁移,使As不易富集在植物的根 际土壤中,从而降低了As的生物有效性。
(1)pH值
pH值的大小显著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和土壤对 重金属的吸附量。
原因: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而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 系统中大都以阳离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土壤pH越低,H+ 浓度越高,重金属被解吸的越多,其活动性就越强,向生 物体内迁移的数量越大。 土壤中以阴离子状态存在的重金属,情况正好相反。
土壤背景值中含量较高的元素有:Mn、Cr、Zn、Cu、 Ni 、 La 、 Pb 、 Co 、 As 、 Be 、 Hg 、 Se 、 Sc 、 Mo (mg/kg)
2.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也 可以被植物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 健康。
2. 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土壤柱淋溶实验表明:淋溶液中Hg、Cd、As、Pb95%以 上被土壤吸附。 在土壤剖面中,重金属无论是其总量还是存在形态,均表 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其中可耕层成为重金属的富集 层。������ 土壤中的重金属有向根际土壤迁移的趋势,且根际土壤中 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高于土体,这可能与植物根系的特性 和分泌物有关。
2. 铜
土壤中铜含量在2-100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20mg/kg。 污染土壤中的铜主要在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分 布递减,这是由于进入土壤的铜被表层土壤的黏土矿物吸 附,同时,表层土壤的有机质与铜结合形成螯合物,使铜 离子不易向下层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磷酸的酯类或酰胺类化合物。
Y P A' X A R
(1) 磷酸酯
(2) 硫代磷酸酯
按结构 (3) 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类 (4) 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典型有机污染物
O
(1) 磷酸酯:磷酸中三 个氢原子被有机基团置 换所生成的化合物,如 敌敌畏、二溴磷等。 (2) 硫代磷酸酯: 硫代磷酸分子中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酶系统的作用
• 耐性植物中的几种酶的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仍能 维持正常水平; • 同时还可以激发另外一些酶,从而使耐性植物在受重 金属污染时保持正常的代谢。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 1957年发现,在马的肾脏中发现金属硫蛋白( MT ), 能合成MT的细胞对重金属有明显的抗性, MT是动物及 人体最重要的重金属解毒剂 。 • 后来,在植物中发现类MT或植物络合素。其作用是与进 入植物细胞内的重金属结合,使其以不具生物活性的无 毒的螯合物形式存在,降低金属离子的活性,从而减轻 或解除其毒害作用。
Dieldrin:狄氏剂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1)DDT
Cl Cl
Cl Cl
Cl
• 只有对位异构体有强烈的杀虫性能。 • DDT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故其在土壤中移动不明显,但 DDT可通过植物根际渗入植物体内。 • DDT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主要按还原、氧化和脱氯化氢 等机理进行。 • 另一降解途径是光解
• 重金属通过质流、扩散、截获到达 植物根部。
• 植物通过主动吸收、被动吸收等方 式吸收重金属。 • 重金属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向地上 部运输。 • 植物对污染物吸收受到土壤性质、 植物种类、污染物形态的影响。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迁移的因素
影响因素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
锌-Zinc
锌是植物、动物和人类必需的营养元素 在还原条件下易形成ZnS 在碱性条件下易形成Zn(OH)2沉淀 酸性土壤溶液中离子态含量高 2ppm 对土壤pH非常敏感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土壤湿度是影响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关键 因素之一。
极性水分子和矿物质表面发生强烈的偶极作用,
使非离子性有机物很难占据矿物表面的吸附位,因此 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在土壤表面矿物质上的吸附起 着一种有效的抑制作用。
图4-14说明,随土壤 水分相对含量的增加, 吸附(分配)作用减 弱,当相对湿度在50 %时,水分子强烈竞 争土壤表面矿物质上 的吸附位,使吸附量 降低,分配作用占主 导地位,吸附等温线 为线性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质体流动
• 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
•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 (1)农药与土壤之间的吸附 (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3)土壤黏土矿物的含量 (4)农药的种类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2.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农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农药,应用品种、数量最多的是 非离子型农药,如有机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农药。
H3CO
O
P
H3CO CH OH CCl 3
如敌百虫。如果膦酸酯中的
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即为 硫代膦酸酯。
敌百 虫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典型有机污染物
(4) 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
H3CO
磷酸分子中羟基被氨基取 代的化合物为磷酰胺;磷 S H3CO
O
P
NHCOCH 3
酸胺分子中的氧原子被硫
原子所取代形成硫代磷酰 胺,如甲胺磷。 乙酰甲胺磷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
镉-Cadmium
• • • • • 来源:炼锌工业的副产品; 旱地石灰性土壤中多以CdCO3、Cd(OH) 2存在; 在水田中主要CdS存在; 镉的吸附跟土壤胶体的性质有关。 镉不是人体的必需元素。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
铜-Copper
• 铜是各种生物的必需微量元素; • Cu2+容易与腐质酸的羧基和羟基发生螯合; • 污染土壤中的铜主要在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 分布递减,这是由于进入土壤的铜被表层土壤的粘土矿 物吸附,同时,表层土壤的有机质与铜结合形成螯合物。 • 在植物各部分的积累分布:根>茎、叶>果实。
p-p’DDT的光解
Cl
Cl
p,p’-DDT
Cl Cl Cl
吸收290-310nm的紫外光
H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p,p’-DDE
(ClC6H4)2C=O
p,p’-DDD
p,p’-二氯二苯基甲酮
ClC6H4C6H4Cl
多氯联苯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3.2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pus pesticides,0Ps)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4. 植物对重金属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1.植物根系的作用
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3.酶系统的作用
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1.植物根系的作用
• 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 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收。还可以通过形成跨根际的 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和pH梯度等来抑制对重金属的吸收 • 已经证实,某些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能力的降低 可以通过根际分泌螯合剂而减少重金属的跨膜吸收
图4-15说明,干土壤 中吸附的强弱还与吸 附质(农药)的极性 有关,极性大的吸附 量就大;而且分配作 用也同时发生。因此, 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干 土壤中表现为强吸附 (被土壤矿物质)和 高分配(被土壤有机 质)的特征。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3.1有机氯农药 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的衍生物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DDT
Cl Cl
Cl Cl
HCH:六六六
Cl
Cl
Cl
Aldrin:艾氏剂 有机氯农药是目前造成污 染的主要农药。 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期长, 易溶于脂肪,并在其中积 累。
Cl
Cl
O
Cl Cl
Cl
Cl
Heptachlor:七氯
土壤的 理化性质
金属的种类 浓度 存在形态
植物的种类 生长发育期
复合污染
施肥
pH
土壤质地
氧化还原 电位
有机质 含量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2.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转化规律
1.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a总体来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高,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越高; b不同植物的累积有明显的种间差异:豆类>小麦>水稻>玉米; c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根>茎叶>果壳>籽实。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第二节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 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 重金属是土壤原有的构成元素,有些是植物、动 物和人必需的营养元素。如Zn、Cu、Mo、Fe、 Mn等,但由于含量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的效应, 如果含量和有效性太低生物会表现缺乏症状,但 过量就会造成污染事件。 • 土壤背景值就是指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 壤中的金属元素的基线含量。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1.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是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及 在土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粒上的扩散、迁移,是农药从土 壤进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的重要过程。 • 主要方式是通过扩散和质体流动。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扩散
• 扩散是由于热能运动引起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分子 发生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移的过程。 •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主要因素: 1.土壤的水分含量 2.吸附 3.土壤的紧实度 4.温度 5.气流速度 6.农药的种类
甲基对硫 磷
磷酸
HO
P
OH
OH
O
敌敌 畏
OCH CH2
H3CO
P
OCH3
的氢原子被甲基
等基团所置换而 形成的化合物。
H3CO S
P
H3CO O NO 2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典型有机污染物
(3) 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类
磷酸分子中一个羟基被有机
基团置换,即在分子中形成 C-P键,称为膦 酸。如 果 膦 酸中羟基的氢原子再被有机 基团取代,即形成膦酸酯,
主要内容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粒级与质地 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的因素
重金属在土壤-植 物体系中的迁移及 其机制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a大部分重金属被土壤颗粒吸附; b遵循垂直分布规律,可耕层是重金属的富集区;
c重金属有向根际土壤迁移的趋势。
3.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固定原理
a与胶体种类有关:氧化锰> 有机质> 氧化铁> 伊利石> 蒙脱石> 高岭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