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
声现象的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四、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五、噪声的危害和控制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
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2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

二. 第一单元
声现象知识要点
1.声音是由发声体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的物 体都在 振动 。 2.声音的传播靠 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较慢。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回声现象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 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耳 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障碍无与发声体相距大 于17米)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S=vt÷2
【说明】利用这种方法测出声音在一些固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本题也可利用比例法求解,请读者自行研究。
【例8】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10m/s, 声速为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 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司机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 的速度已经前行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 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 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已知】 v1=340m/s t=2s V2=10m/s 【求】S 【解】
• 【例9】用双手蹦紧一张较薄的纸,然后对它 喊一声,手会感到振动,这是因为______。 • 【分析】喊声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声波,传 出口外的振动空气——声波再作用于纸,使 纸振动。 • 【解答】喊出的声波作用于纸,使纸振动。 • 【例10】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 因为______的______发出的 • 【分析】敲击给碗一个扰动,使碗缘开始振 动产生声波传至人耳,就听到声音了。 • 【解答】碗缘;振动。
声现象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传播: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声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响度:振幅决定响度 特征 音调:频率决定音调 音色:发声体决定音 利用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第2章 声现象(图片版) (共80张PPT)

A.我们听到的回声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 340 m/s C.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D.频率相同的声波,其音色也相同
5. (2016· 黄石 )下列有关声现象知识应用的说法正 确的是 ( )
A.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 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 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 继续创作的
解析: 本题考查了传声的介质、声速的影响因素 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 体中传播, A 正确;声速受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的影 响,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B 错误;声音不 能在真空中传播, C 错误;振动产生的声音可能不在 人的听觉范围、可能响度太小、可能没有传播声音的 介质等原因,导致人耳听不到,D 错误. 答案: A
【答案】A
2.(2016·黑龙江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的是( ) 【导学号 73240011】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蝙蝠是靠发 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 能够反射,形成回声, A 不符合题意;倒车雷达是靠 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 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 B 不符合题意;利用 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C 不符合题意;
第二章 声现象 第2讲 声现象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 的物体都在 振动 ,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声音在 真空 中不能 传播. 一切气体、 液体、 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 介 质 .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
声现象-详细笔记

奇妙的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发声体:声源2.发生条件:振动(运用转换法探究)转换法:将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直观地呈现出来的研究方法。
(化抽象为具象......)3、发声体发声时一定在振动发声体振动时一定在发声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消失声音可能继续传播4、对于装有水的玻璃瓶:敲(瓶中的水和瓶身....振动)吹(瓶中的空气..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的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340m/s 2、声速的影响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特殊情况:例如声音V 软木<V 水(2)温度:同一种介质,当它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差异。
三、回声1、定义:声音遇障碍物被反弹回来2、声音的吸收:疏松多孔的物质对声波的吸收能力更强3、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时间: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②距离:障碍物到人耳距离大于17m4、应用:回声测距四、几种计算题型1、声与光的问题∆t S v =/声要点: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光传播所用的时间可忽略不计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问题∆t S v S v =-21要点: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3、回声问题要点:发生回声时,声运动的路程是声源发声时(声源不动)距障碍物距离的二倍,即S v t =声2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尖细程度)1、频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1)意义:反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2)符号:f(3)单位:赫兹,Hz2、频率越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小.(振动越慢)→音调越低.3、实际应用长.松.粗.→振动频率越小(慢)音调越低.短.紧.细.→振动频率越大(快)音调越高.例子:①弦乐器:弦越细、越紧、越短,弦振动越快,音调越高②管乐器: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水多→振动慢→音调低)※对于装有水的玻璃瓶:敲(瓶中的水和瓶身....吹(瓶中的空气振动→水多空气少→振动快→音调高)..二、响度:声音的大小1.振幅:发声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2.响度影响因素:①振幅②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③声音的分散程度3.力度影响振幅: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例如:引吭高歌,震耳欲聋三、音色:(音品)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发声方式有关例如:辨音识人,声音密码锁【声音的三要素对比】项目音调响度音色概念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声音的特征影响因素频率振幅和距离发声体本身、如材料、发声方式等描述尖细或低沉响亮或微弱改变方法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改变力的大小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描述如尖锐刺耳如震耳欲聋如“闻其声知其人”说明1、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2、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最大距离四、超声波、次声波1、人耳可听频率:20Hz~20000Hz2、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1)特点:①穿透性强,方向性好②人耳听不见,猫狗、海豚、蝙蝠可听见(2)应用:B 超,声呐,超声导盲仪,超声碎石等3、次声波:频率小于20Hz(1)特点:①传播距离远,能量大,破坏力强②人耳听不见,狗、大象可听见(2)应用: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4、声音的利用(1)声音可传递信息....→例如定位,测距,挑拣材料,B 超诊断病情等(2)声音具有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声波武器等五、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当代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噪声:(1)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2)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保角度)3、声音的等级:分贝(dB)(1)听觉下限:0dB(2)保证正常休息:小于50dB(3)保证正常工作学习:小于70dB(4)保护听力....:小于..9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1)声源处...(例如摩托车上的消音器)(2)传播过程中.....(例如公路两旁植树或安装隔音板)(3)人耳处...(例如佩戴耳塞或捂住耳朵)5、噪声的应用:除草、脱水等6、波形图:(1)纵向看,波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2)横向看,波越密,说明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专题01 声现象(解析版)

专题01 声现象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
2.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速: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另外,声速还跟温度有关,如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5.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吸收,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s 以上,低于0.1s 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测量原理:s =12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6.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赫兹,符号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 ~20000Hz 。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比较: 特性定义 决定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或“细”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的强弱,俗称音量的“大”或“小”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品质,也叫音质或音品,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 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音调、响度、音色的联系: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不同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音色与音调、响度无关,它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物理声现象

物理声现象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波动,这些波动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常是空气。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这些振动会以波的形式传递。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一般来说,在常温下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声音的传播是通过压缩波和稀疏波的交替传递而实现的。
当物体向正方向振动时,会产生一束压缩波,这时空气分子被挤压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区域。
而当物体向反方向振动时,会产生一束稀疏波,空气分子被拉开,形成一个稀疏区域。
压缩波和稀疏波交替传递,最终形成了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主要方面:音调、音量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度,它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幅越小,声音越小。
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它取决于声波的复杂程度。
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和空气密度等。
在高温下,空气的分子活动更剧烈,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增加。
在潮湿的环境中,水分子会妨碍声音的传播,使声音变得柔和。
而在高海拔地区,空气密度较低,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减慢。
声音的传播不仅限于空气,还可以在其他介质中传播。
比如水、固体和气体等。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比在空气中要快很多。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达到几千米/秒。
这也是为什么在水中或固体中听到的声音会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
除了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而在固体中,声音可以通过固体的弹性传播,固体中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声波传播得更快。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水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障碍物、反射和折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经验的养蜂员,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可以知道它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好了蜜回蜂房,这是由于带花蜜飞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带花蜜时的_______________比不带花蜜时低
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3.下列4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响度大的是:
A. (1)(3)
B. (2)(4)
C. (1)(2)
D. (3)(4)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强超声波对钢铁、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割加工
B.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C.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个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受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D.利用超声波能够预报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5.下列事实中,应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①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②超声波洁牙③超声波加工硬度特别高的工件④超声波雾化⑤“B 超”检查病人的某部位⑥晚上拍手,走廊灯自动亮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
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
7.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8.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9.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 A.振幅B.响度C.音调D.音色
10.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振幅C.音色D.响度
11.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但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聂利同学在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时,仍可以听到发声,该声音是靠_______传播的,是通过_______形式传播的;(3)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5)蜜蜂
发声的音调比蚊子的低,是因为蜜蜂的小黑点振动的_______比蚊子的低;小黑点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蜜蜂发声的_______也就越大;我们能分辨出蜜蜂和蚊子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_______不同.(6)在你做作业时,蜜蜂或蚊子的声音便成了_______,影响你的学习,可以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三种途径来控制蜜蜂或蚊子的声音.
12.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有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
验,获得了如右表中的
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
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
是通过______
______来反映
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明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平时喜欢吹口琴,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他想弄清口琴的发声原理,便把自己的口琴拆开,发现口琴芯结构如图3所示,在琴芯的气孔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这
些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发声,小明发现:在气流冲击下,较厚较长的铜片发
出的声音比较薄较短的铜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低,对照小明的发现及示意图,填
空:
(1)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_______( 填“快”或“慢”)
(2)图3中的Ⅰ区是_________音区,Ⅱ区是________音区,Ⅲ区是_________音区。
(填“高”、“中”或“低”)
14.子弹在离人50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问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经前进多少m?(假设此时空气的温度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