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练习: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练习: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练习:第5课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姓名,年级:时间: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练习:第5课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错误!时间:40分钟错误!满分:47分一、基础知识(18分)1.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C解析应为:千载/琵琶/作/胡语。

2.下列对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舟一系.故园心系:系舟上岸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痛苦答案D解析苦:极。

3.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3分)()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C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字音平仄和节奏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中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澳大利亚,将近三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②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奥巴马多年来住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生活穷困.③今晨,北京突然刮起4级北风,气温也出现小幅下降,秋风,凉意袭人。

A.作客落寞萧瑟 B.作客潦倒萧瑟C.做客潦倒萧森 D.做客落寞萧森答案B解析“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作客”是指寄居在别处。

①句根据句意,应选“作客”。

“潦倒",指颓丧,失意。

“落寞”,指寂寞,冷落。

②句,用“潦倒"搭配“生活"更恰当,且在语意上可与“穷困”并列。

“萧瑟”:a.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b。

形容冷落,凄凉。

“萧森":a.形容草木凋零衰败;b。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对应学生用书第98页][限时45分钟]一、基础巩固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 .玉露凋伤..(草木凋落伤害)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萧瑟阴森) B .一去紫台连朔漠..(大漠) 画图省.(曾经)识春风面 C .渚.(水中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下 D .艰难苦恨..(极为怨恨。

苦,极)繁霜鬓 潦倒..(衰颓,失意)新停浊酒杯 解析 A 项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项朔漠:北方的沙漠。

D 项苦恨:极其遗憾。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独留青冢向.黄昏秋天漠漠向.昏黑 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D.⎩⎪⎨⎪⎧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劳车马驻江干 解析 A .独自一人/独特,特殊;B.对着,朝着/接近,将近;C.萧瑟/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D.徒然。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百年..多病独登台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解析 D 项都是表达一种幽怨愁恨之情。

A 项百年:这里指晚年,现代指一百年时间;B 项万里:这里指远离家乡,现代指一万里路程;C 项人事:这里指交游,现代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答案 D4.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应为:千载/琵琶/作/胡语。

答案 C5.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分析】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分析】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关键字】分析专题05 杜甫诗三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杜甫的仁爱之心,除了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同胞之外,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盛唐时期,经常发生边境战争,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是至少有几场可以肯定,唐帝国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性质的,当时很多人,都被鼓起了一种谬误的爱国倾向。

包括高适、储光羲在内。

唯独杜甫是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场战争并没有正义性质,而且也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战争对于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破坏。

所以他写出了《兵车行》。

他觉得外民族异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仁爱之心也要施及他们,我们应该跟他们之间保持和平。

爱人本来是儒家所主张的,仁就是爱人。

杜甫除了爱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爱心还推广到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推广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

我们在杜甫的诗中间无数次地看到他充满爱怜地描写动物、植物,不但是那些外形是美的,外形是刚强的坚强有力的,比如马、鹰、松树,这些能够使人引起审美感崇高感的那样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在写到它们的时候也充满了爱心。

杜甫也以他本人的行为和实践使儒学所提倡的那种仁爱之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西方的博爱精神,来源于宗教的博爱精神,它本身当然是一种很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

但它的最初的起源,一个是服从于神灵的指点,是神灵叫你要博爱;还有一种是对于人类祖先所犯下的原罪的一种赎买;还有一种等而下之的,境界比较低的,就是生前做善事,是为了死后进天堂。

但是中华民族的仁义之心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生发出来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它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样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

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实可行。

而杜甫的诗篇,他的行为就很好地阐释了这样一种伦理价值观。

杜甫他在诗歌中,有很多地方既写到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幸,他产生的一些痛苦,同时又延伸到普天下的百姓。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176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176

杜甫诗三首一、语言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曲中论..繁霜鬓D.分明怨恨2.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3.下列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5.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05课时杜甫诗三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2.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②但暗忆江南江北③想珮环月夜归来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3.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终只留下青冢一座安静在黄昏中。

“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头,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很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方案,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

B.只要各国、各地区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克服困难,亚太地区必将迎来一个新的进展阶段。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转变这种状况。

D.坏人当然要防备,但坏人到底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伴侣也拒之门外。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掩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照旧格外严峻,令人担忧。

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练)(提升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练)(提升版,含解析)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练)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杜甫很忙我们无须紧张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从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

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

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

”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

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

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杜甫诗三首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凋.零/尾大不掉.萧.瑟/哀猿长啸.丛.菊/流水淙.淙B.砧.板/饮鸩.止渴潦.草/穷困潦.倒朔.漠/横槊.赋诗C.千载./怨声载.道江渚./锱铢.必较明妃./杞.人忧天D.歌曲./是非曲.直和.诗/群山万壑.霜鬓./文质彬.彬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diāo/diào,xiāo/xiào,cóng/cóng;B项,分别读zhēn/zhèn,liáo/liáo,shuò/shuò;C项,分别读zǎi/zài,zhǔ/zhū,fēi/qǐ;D项,分别读qǔ/qū,hè/hè,bìn/bīn。

答案:C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兼:连及。

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

D.艰难苦恨.繁霜鬓恨:痛恨。

思路解析:D项,“恨”的意思是“遗憾”。

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B六王毕,四海一一去紫台连朔漠C 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D塞上风云接地阴接天莲叶无穷碧思路解析:A项,独自/副词,只,仅仅。

B项,动词,统一/副词,一旦,一经。

C项,萧索、萧瑟/拟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D项,均为“连接”之意。

答案:D4.根据提示填空。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2)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心中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句是:“,。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4)杜甫在《登高》中,把写景与抒情自然串联,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答案:(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6题。

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宏,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重点分析诗歌所写景物及其表现出来的气势。

参考答案:近写秋露摧伤枫林,远写巫山、巫峡幽深肃杀的气象;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上天下地,眼前江水,眼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6.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思路解析: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可以从诗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到,如“凋伤”“萧森”“他日泪”“故园心”。

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两种:首联、颔联、尾联是借景抒情,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写景表现出来的;颈联则是直接抒情。

参考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8题。

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思路解析:解答时要结合王昭君的遭遇和杜甫的遭遇的相同点分析,理解咏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写法。

参考答案: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

杜甫也怀才不遇,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对昭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胸中块垒。

8.“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合,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情与景关系的理解。

奇景与奇人相得益彰,借奇景咏奇人,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

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不同意。

其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诗人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昭君之奇美。

其二,诗人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诗人的心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绝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这样是较为和谐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登高》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思路解析:诗人的情感包蕴在具体的诗句中,可以从“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艰难”“潦倒”等词中体会出来。

参考答案: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

10.后世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

请根据你的理解试做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这首诗包含了诗人一生的辛酸,可以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歌的“万里”“常作客”“百年”“独登台”等词来体会。

参考答案: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万里,地之远;秋,时之凄惨;作客,羁旅愁情;常作客,久旅他乡;百年,年老迟暮;多病,衰疾缠身;台,高迥处;独登,无亲朋。

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悲苦的生动写照。

(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1~12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唐]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是杜甫儿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既写出了与儿时朋友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两人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诗的前四句由过去想到未来,再由未来回到眼前,如天外奇峰,化板滞为飞动。

C.诗人恼怒剑南春色无赖,是因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加重了诗人的离愁别感。

D.此诗写法独特,是先抒情后写景,与诗人的《登高》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

思路解析:D项,“与诗人的《登高》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错,《登高》是先写景后抒情。

答案:D12.本诗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思路解析: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美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离别的哀情。

参考答案:用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哀情),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绚丽春景本应让人喜悦,而作者用“不分”“生憎”等词表示反感,强化与路六离别的悲伤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夜①[唐]杜甫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

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

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

③步檐:檐下的走廊。

④凤城:指长安。

13.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思路解析:分析时只要对诗句中每一个形象的特点加以说明就可以概括出其整体的特点。

组织答案时,可以先概括交代景物的总体特点,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分析时可以一个形象一个形象地分析,也可以用连贯通顺的语句将其形象特点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立足全诗,从内容、结构乃至情感等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答案: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

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

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

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后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14.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分析作者的情感,一要立足三、四两联中的重点词语,如“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等,并联系前两联的景物描写和注释①中给出的诗歌创作的背景综合分析概括。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感到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引出思乡之情。

三、表达交流15.请以诗人的名字为开头,把下面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可增删个别词语)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思路解析:题目的要求十分明确,以诗人的名字为开头重组语句,第一句话可以作为示例,后面的两句按照第一句的句式表述即可,要注意诗人的时代顺序。

参考答案: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渲染得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16.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

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

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

①。

②。

答案:示例①去长江赤壁,可沾一点豪爽气。

文人苏轼,豪迈俊朗,长江赤壁是其突围之地②去杜甫草堂,可分一点慈悲气。

诗圣杜甫,心念苍生,杜甫草堂是其本色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