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情节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黛玉葬花发生在元宵节,是她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B. 葬花时,黛玉吟诵的是《葬花吟》,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怜C. 宝玉并未参与黛玉葬花的场景,他对此一无所知D. 葬花是黛玉与宝钗友情深厚的象征答案:B解析:《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经典情节,它发生在春末夏初,而非元宵节(A 项错误)。
黛玉在葬花时吟诵的《葬花吟》深刻表达了她对生命无常、青春易逝以及自身命运的哀怜与无奈(B项正确)。
宝玉是黛玉的知己,他目睹并参与了黛玉葬花的全过程,对黛玉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C项错误)。
葬花情节更多地体现了黛玉的敏感多愁与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而非她与宝钗友情的象征(D项错误)。
2.下列哪位诗人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高适答案:D解析: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如《燕歌行》、《别董大》等,都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英勇生活和思乡之情为主要内容(D项正确)。
李白虽也有描写边塞的诗篇,但并非其主要创作方向(A项错误)。
杜甫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边塞诗并非其主要特色(B项错误)。
王维则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边塞诗非其主要创作领域(C项错误)。
3.下列关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读,哪一项是正确的?A. 学习新知识后,时常复习它,就会感到快乐B. 学习了知识,就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感到高兴C.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时常复习,这样才能感到满足D. 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答案:A解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学习新知识后,时常复习它,就会感到快乐。
这里的“习”指的是复习、温习,而非单纯的练习或实践(A项正确,B、D项错误)。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含答案)

2019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勾心斗角B.飞鸾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王朔《动物凶猛》B.萧红《呼兰河传》C.刘恒《窝头会馆》D.曹禺《日出》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 )。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水果店)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茶叶店)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花店)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7.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16.参考答案(1)教师使用音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使用音乐资源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更为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音乐资源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里面来;再次,音乐混合了风声和箫声,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的教育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最后,设置的音乐内容和所讲课文《寒风吹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切入到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2)作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来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的。
首先,教师以问答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原文中“寒风”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直观的答案,并顺势更进一步提问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学生对文本多维度的情感认知,并且给出肯定性评价;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朗读来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认同;再次,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直观展示删除的文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从中体悟作者情感。
并且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寒冬”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在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如何去做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的教学环节及其方法设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是值得提倡的。
17.参考答案错别字:“住足”改为“驻足”,“急驰”改为“疾驰”。
病句:“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谓语,可改为“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获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18.参考答案优点:该文在论证时使用引用论证,说服力强,且文章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如文章在开头引用着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论点,给人开门见山的阅读感受;文章中间部分引用古代着名作家陶渊明的名言,紧扣文章论点,文章结尾处引用着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结,既总结全文又首尾呼应;全文词汇优美,给人诗意的月度感受。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及答案报考正式编制教师。
教师招聘考试又称教师入编考试,是由地区教育局或人事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上岗考试。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希望大家喜欢!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在诗歌《沁园春•长沙》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辨出下列描绘秋景的诗句,与其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2.教师在教授王昌龄的《出塞》时,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要求同学们搜索与其运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诗句,下面选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3.在阅读完高中的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作品,以下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永别了,武器》B.《老人与海》C.《百年孤独》D.《太阳照常升起》4.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婴儿一两岁B.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C.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梨花》)桃李年华:女子十五岁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七八岁5.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去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以下不符合的是( )。
2019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9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客观题一、(本大题一共50道题,每道题目1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现代汉语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A.现代汉语音节音乐性强,......,音节中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最多包含两个辅音,但是没有两个辅音连在一起的拼法。
B.现代汉语和英语不同,......,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意义,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C.现代汉语音节拼写有省写规则,如“iou”“uei”“uen”一律要写成“iu”“ui”“un”,“ü”跟“n”“l”以外的......两点。
D.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分写,......,也可以所有的字母都大写,有时为了简明美观,可以省略声调符号。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重创( chuāng)青荇(xìng) 颓垣( yuán) 忸怩(ní)不安B.娇嫩(nèn) 浸渍(zì) 房檩(lǐn)间(jiān)或一轮C.乳臭(xiù) 枕藉(jì) 朱拓(tà) 锱(zī)铢必较D.愀(qiǎo)然惫(biè)懒桌帷(wéi) 茕茕孑(jué)立3.下列四组词语或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影牒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下列成语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A.玉石俱焚罪不容诛门庭若市克勤克俭B. 旁敲侧击励精图治博闻强识阳奉阴违C.负隅顽抗临危授命寝食不安家徒四壁D.略见一斑 讳疾忌医 稳操胜券 舍我其谁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太阳好像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__________把它放到其他恒星的位置上,那也只是一颗不太显眼的小星星,__________肉眼完全看不见了。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高级中学)(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高级中学)(总分:150.00,做题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45.00)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分数:3.00)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的文体常识。
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A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B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C项,《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为贾谊呈给汉文帝刘恒的奏章。
奏疏中,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了要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的重要建议。
题目中的“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D项,《与朱元思书》是骈文中的写景名篇。
该篇是吴均给朋友朱元思述说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封信的节选,题目虽为“书”,内容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故本题选择D项。
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分数:3.00)A.勾心斗角B.飞鸾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成语的掌握。
A项,勾心斗角,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原作中为“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勾心斗角B.飞鸾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王朔《动物凶猛》B.萧红《呼兰河传》C.刘恒《窝头会馆》D.曹禺《日出》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 )。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水果店)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茶叶店)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花店)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7.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及答案一般考教师资格证是为了考进教师编制,在编教师拥有的编制为事业编,考入编制就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而且工作待遇好,福利高。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希望大家喜欢!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1.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举例的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答案】D。
解析:A项,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B项,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C项,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表达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D项无用典。
故本题选择D项。
2.教学《咏怀古迹》,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相关实景图片和宣传视频并配以音乐。
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多媒体能够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
C.采用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太直观,会限制学生想象力,降低学习效率。
D.在阅读前,通过多媒体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2.【答案】C。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xx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科目代码:403)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勾心斗角B.飞鸾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xx 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 .王朔《动物凶猛》B.萧红《呼兰河传》C.刘恒《窝头会馆》D.曹禺《日出》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 )。
A .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水果店)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茶叶店)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花店)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7.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 .汪曾祺《葡萄月令》B.孙犁《荷花淀》C.张天翼《华威先生》D.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8.在名著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节日无关的是( )。
A .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立在坟间(鲁迅《药》)B.当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洒……全家出动到河边看划船(沈从文《边城》)C.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的长胡子的……翻了一阵都进不去了(鲁迅《社戏》)D.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曹雪芹《红楼梦》)9.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拌学生查阅资料,梳理“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是( )。
A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10.教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究”专题,教师带领学生研读《红岩》,开展人物形象鉴赏活动,下列适合的是( )。
A .通读《红岩》,举办“英雄在我们心中”的主题故事会B.阅读研究《红岩》主题的评论文章,撰写一份文献综述C.参与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研讨有关《红岩》的历史问题D.参观渣滓洞,获取作品背景资料,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11.阅读某学校有关“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调查结果,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调査结果丰富全面,深入揭示了课堂教学现状和成因B.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提问非常重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C.少数教师没有仔细推敲提问的语言,是因为备课时间太少D.少数教师用于设计问题的时间较少,是因为对教材不熟悉12.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作陈述性知识旨在探寻写作的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的。
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的具体办法.方略.步骤.措施等,以培养基木的操作能力为目的。
写作陈述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的追求;写作策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用”的追求。
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绗行的地步”。
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写作陈述性知识包含如何运用方法修改文稿的知识B.写作策略性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能和现实价值的知iC.写作教学终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避免讲解写作陈述性知识1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B.以美术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C.以多种材料考查学生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D.以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4.阅读有关语感的硏究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感,要想提升语感的品质,必须有一定的语理来调整。
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
例如,凭借语感,有些词句在口语的环境里.说起来觉得别扭;有些词句,在严肃的书面语里读起来也很别扭,这说明,口语和书面语语体差异的语感已经形成。
但是,只有知道汉语普通话词汇来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语,才会明白这种语体差异的原因…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语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概括,而不是教师硬性灌输。
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语言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
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觉。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语感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语理来支撑B.语感的语体差异主要受方言的影响C.提炼语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理解语理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学习15.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
然后,顺势分析哪些例子阐明了这一精神。
学生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的精妙.随后我抛出问题:“我们一共找了四个典型的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实例,这是随便举例的吗?”学生齐答:“不是。
”但是,我当时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示学习,让学生谈课内外曾经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
学生谈得很好,但我觉得当时没有追问是一种遗憾。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B.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后,应该给学生思考阐释的空间C.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拓展阅读,利于深入理解文意D.教师没有追问,并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第16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
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採究.集体研讨的方法,按照“借用变形效果”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既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鹧鸪.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
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确,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个学生说:“時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西塞山前白鹭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
诗人用‘惊起〈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人沸疹的情感。
一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
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洛夫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出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1979.6.3 问题:16. (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
(10分)(2)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
(10分)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
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一扶,还是不扶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
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
”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
一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
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
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