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小说的叙事艺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之小说叙事特点课件50张

五百年后,孙悟空终于从五指山下逃了出来,一声不吭,把天 庭闹了个天翻地覆,天庭无奈,许诺猪八戒可以变成人身,分为 天蓬元帅,封沙和尚为卷帘大将,只要他们能够杀掉孙悟空。
因为兄弟相残而心灰意冷的孙悟空找菩提祖师解惑, 菩提祖师看他看破红尘,解除了悟空的修为,如意金箍棒扔进了 东海化为定海神针,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陪着猴子猴孙平平淡 淡地过完了一生。最后,在花果山山顶,化成了一块普普通通的 石头。
《情人》以一个饱经沧桑的“过来人” 的视角叙述,其视角是俯视的。他站在俯瞰人生的高度,审视少女时代的稚 嫩经历时,就有了更自信的把握和权衡。这样的视角,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叙事,读者和叙述人都知道事情 的结局,只是在一起回顾已经发生和已经经历过了的事情。
• 叙述人称 • 第一人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
(《情人》 王道乾译)
•分析上面两个语段叙述视角的不同。 《无命运的人生》以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可理喻,无法做出解释和 判断。这个视角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如来佛祖派唐僧师徒四人带上八部天书还有小白 龙去遥远的东土大唐传教,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怪,打来 打去,他们发现这些妖怪都是十分有背景的,无论怎么作 恶都不受处罚,八戒和沙僧觉得太黑暗了,无奈之下一个 躲进了高老庄,一个钻进了流沙河,只有孙悟空坚守正义, 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师傅去传教。
结果,天庭就看不下去了。于是,和如来达成一个协 议,天庭承诺可以把唐三藏平安地护送到大唐,但是,孙悟空这 个刺头,如来你一定要给他办了。如来无奈,后来一番阴谋,白 龙马受重伤,堕入山崖里,悟空被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唐僧抛 下了孙悟空,孤身来到了大唐长安,因为传教效果不错,被封为 了御弟,享受荣华富贵,寿终正寝。
因为兄弟相残而心灰意冷的孙悟空找菩提祖师解惑, 菩提祖师看他看破红尘,解除了悟空的修为,如意金箍棒扔进了 东海化为定海神针,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陪着猴子猴孙平平淡 淡地过完了一生。最后,在花果山山顶,化成了一块普普通通的 石头。
《情人》以一个饱经沧桑的“过来人” 的视角叙述,其视角是俯视的。他站在俯瞰人生的高度,审视少女时代的稚 嫩经历时,就有了更自信的把握和权衡。这样的视角,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叙事,读者和叙述人都知道事情 的结局,只是在一起回顾已经发生和已经经历过了的事情。
• 叙述人称 • 第一人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
(《情人》 王道乾译)
•分析上面两个语段叙述视角的不同。 《无命运的人生》以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可理喻,无法做出解释和 判断。这个视角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如来佛祖派唐僧师徒四人带上八部天书还有小白 龙去遥远的东土大唐传教,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怪,打来 打去,他们发现这些妖怪都是十分有背景的,无论怎么作 恶都不受处罚,八戒和沙僧觉得太黑暗了,无奈之下一个 躲进了高老庄,一个钻进了流沙河,只有孙悟空坚守正义, 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师傅去传教。
结果,天庭就看不下去了。于是,和如来达成一个协 议,天庭承诺可以把唐三藏平安地护送到大唐,但是,孙悟空这 个刺头,如来你一定要给他办了。如来无奈,后来一番阴谋,白 龙马受重伤,堕入山崖里,悟空被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唐僧抛 下了孙悟空,孤身来到了大唐长安,因为传教效果不错,被封为 了御弟,享受荣华富贵,寿终正寝。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叙事艺术之情节手法课件32张

参与者:参与事件中,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真实可信。 可以衬托主人公,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等。
主人公:直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拉近读者与“我”的距离,真实亲切。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不受时空、人物的约束,灵活自由;便于全面(多角度)地描述,客观冷静。
场景描写 人物对话 延迟手法 (反复)
品味。
作用
加速与减速交织, 一张一弛, 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 叙述与描写是控制 小说速度和营造叙 事波澜的法宝。
衬托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 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 出,主题更鲜明。
技巧
特 点、作 用(情节严密)
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铺垫 。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伏笔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 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 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1.突出人物形象。 2.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 3.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叙述节奏——类型及作用
叙事节奏
释义
表现
加速 减速
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 跃,是略写,多用叙 述手法,读者一般用 快速阅读。
省略叙述 人物对话 书信形式
关键情节、精彩之处,
浓墨重彩: 减速是“弛”,是慢 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多用描写手法,读者 要用慢速阅读,细细
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明暗线交织,摇曳多姿,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丰富小说主题,突出人物形 象,拓展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主人公:直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拉近读者与“我”的距离,真实亲切。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不受时空、人物的约束,灵活自由;便于全面(多角度)地描述,客观冷静。
场景描写 人物对话 延迟手法 (反复)
品味。
作用
加速与减速交织, 一张一弛, 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 叙述与描写是控制 小说速度和营造叙 事波澜的法宝。
衬托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 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 出,主题更鲜明。
技巧
特 点、作 用(情节严密)
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铺垫 。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伏笔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 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 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1.突出人物形象。 2.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 3.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叙述节奏——类型及作用
叙事节奏
释义
表现
加速 减速
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 跃,是略写,多用叙 述手法,读者一般用 快速阅读。
省略叙述 人物对话 书信形式
关键情节、精彩之处,
浓墨重彩: 减速是“弛”,是慢 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多用描写手法,读者 要用慢速阅读,细细
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明暗线交织,摇曳多姿,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丰富小说主题,突出人物形 象,拓展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高考语文《小说的叙事艺术》课件

2016年课标 《玻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
全国III
析。
2014年课标 《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
全国I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知识体系
叙事艺术(结构艺术、情节安排的特点):
叙事方式 人称视角 叙事技巧
结合特点 结尾特色 叙事节奏
倒叙、插叙、补叙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儿童视角 线索、悬念、照应、铺垫、抑扬、 对比、突转、对话、 以……话题引入
分析方向:
内容多写日常生活细节 挖掘普通人的人性之美 营造幽静美好环境氛围
理在书中 ——《祝福》
1.从叙述的人称方面分析 作品用 第一 人称的写法,由“我 ”的视角,主要写 了 “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样展开情 节,真实、动人。
2.从叙述的方式上分析 作品采用 倒叙手法,把“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放 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 悬念 ,吸引读者探求事情 的原委。
3.从叙事技巧方面分析 作品中的对话以“ 钱 ”为话题引入,凸显了矛
盾纠葛和主人公的良知和命运,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
4.从叙述结合类特点看
叙述故事时,抓住周围的情景, 如:暮色渡口、摇摆渡船、轻风细雨 , 营造出故事叙述的背景环境,渲染出 “ 苍茫悲怆 ”的诗意,余韵悠长。
参考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 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 而不伤的诗意美。
作业
赏析:世界最短小说《最后一个人》
最后一个人
美·弗里蒂克布朗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 在房间里,这时—《哨兵北舞》
小说阅读《小说艺术技巧之叙事艺术》课件

6.衬托:指描画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 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 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 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 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 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情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一 语道破的作用。
9. 线索: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
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人物、事物、事件、时间、空间、人物心理、情
感等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
般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可 分为明线和暗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 来的线索为明线。未直接描画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 接呈现出来的线索为暗线。
叙事艺术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 络清楚、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 能,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情节结构 手法和叙述安排的情势。
(一)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技能, 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 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 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 发感情。
小说阅读
——小说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
1.复习常见的小说叙事艺术 2.掌握小说叙事艺术类考题的命题特点 3.揣摩小说叙事艺术类考题答题技能
一、小说的叙事艺术技能
小说的艺术技能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 技能更突出叙事技能、描写艺术、语言 艺术等几个方面。本讲重点讲叙事艺术。
7.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 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 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 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情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一 语道破的作用。
9. 线索: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
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人物、事物、事件、时间、空间、人物心理、情
感等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
般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可 分为明线和暗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 来的线索为明线。未直接描画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 接呈现出来的线索为暗线。
叙事艺术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 络清楚、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 能,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情节结构 手法和叙述安排的情势。
(一)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技能, 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 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 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 发感情。
小说阅读
——小说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
1.复习常见的小说叙事艺术 2.掌握小说叙事艺术类考题的命题特点 3.揣摩小说叙事艺术类考题答题技能
一、小说的叙事艺术技能
小说的艺术技能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 技能更突出叙事技能、描写艺术、语言 艺术等几个方面。本讲重点讲叙事艺术。
八 小说的叙事艺术PPT课件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因为叙述人是局内 人,熟悉人物及其活动或是直接介入某事件,所以叙 述人很容易给人一种真实感,无意中也拉近了与读者 的距离。与此同时,它往往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从 而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较浓厚的感情色彩。
.
14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1. 为了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
17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4. 小说以日记、书信等形式出现。这时的叙述人一 般采用第一人称,在具体叙述时,要兼顾日记体和书 信体的特点,叙述人应该自由灵活一些。比较著名的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等。
.
18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由于叙述者在局外,抒写很 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 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 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之分。
.
8
(二)倒叙
3. 为了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可 将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放在小说的开头,制造一定的 悬念。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 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的下午。
.
9
(三) 插叙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段 与人物或情节相关的内容(譬如人物的介绍、事 件的背景或原因)的一种叙述方式。
1. 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故事情节,在叙述中心事 件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的背景或原因插入一 段叙述,带有追叙的性质。
2. 为了使事件叙述得更清楚,增强表现力,插入一 段叙述,对小说人物或情节做必要的注释和说明。
.
14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1. 为了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
17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4. 小说以日记、书信等形式出现。这时的叙述人一 般采用第一人称,在具体叙述时,要兼顾日记体和书 信体的特点,叙述人应该自由灵活一些。比较著名的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等。
.
18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由于叙述者在局外,抒写很 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 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 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之分。
.
8
(二)倒叙
3. 为了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可 将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放在小说的开头,制造一定的 悬念。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 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的下午。
.
9
(三) 插叙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段 与人物或情节相关的内容(譬如人物的介绍、事 件的背景或原因)的一种叙述方式。
1. 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故事情节,在叙述中心事 件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的背景或原因插入一 段叙述,带有追叙的性质。
2. 为了使事件叙述得更清楚,增强表现力,插入一 段叙述,对小说人物或情节做必要的注释和说明。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课件演示文稿(共28张PPT)

③突出中心,结局美好,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歌颂人性之美。
客观公正,利于评论分析;
小说《天嚣》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
②故事结尾情节发生突转,戛然而止,使小说富有张力,具有什么色彩。
典型的叙事艺术:《五三》P51
谢谢大家!
思考:
《祝福》中叙述视角有哪些变化?有什么效果? ①首尾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
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 平。 ②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
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
③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
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情节更简洁, 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小结: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的思考方向
充分理解把握设题内容的特殊性
• 人物:角度人物的身份、内心、感情变化 • 情节:推动发展、氛围特点 • 主旨:情感多样、多角度
四、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其他人的反应和特点(四叔、四婶)
小说《天嚣》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全国III 赵长天)P32 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16年课标 《玻璃》(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 全国III 贾平凹)P39 简析。
2014年课标 《鞋》(刘 3.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
全国II
庆邦)P41 理有什么好处?请简析
2014年课标 《古渡头》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课件演示文稿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艺术+课件30张

【提问方式】
1、【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 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2019 课标全国 I】(《理水》)《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 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3、【2018·全国Ⅲ】(微纪元(节选))结合《微纪元(节选)》一文,谈谈 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高考语文近几年热门考点专题复习:
小说叙事艺术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其在叙述方面的 特征、特色是高考中有关小说的常规考点之一。 从目前各地最新试题来看,有关小说叙事艺术 的考点,是高频题。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 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 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系统地梳理并掌握小说的叙述方法及特色, 定能让我们的复习备考事半功倍。
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中,一 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 速度的法宝。
【七校联合体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11月)】在小说 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 ,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 吴亮亮妻子的身份,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其效果。(4分)
(3)特殊的方式,如: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
(4)“交织”的特殊叙事形式。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 《赵一曼女士》,回忆与现实交织《半张纸》,叙事与写景交织(描写
和记叙的结合)《安东洛夫卡苹果》《边城》等,虚幻性、真实性与现
实性等。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赵一曼女士》 例:《赵一曼女士》小 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6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分析叙事特征课件(共36张PPT)

3.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的区别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有时,叙述人称不变,但 叙述视角却变化了。 (2)有些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作者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 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也就是说从小说中某 一人物的角度看人看事。视角的转换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叙事动机和叙事 效果。
例如: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 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 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 “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 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变化,还是第三人称,但小 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从两个 公人的眼中看出的。这种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 受也更为真切。这就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从某个 人物看人看事。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这种变化往往 被忽视,所以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
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 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 重复式 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 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 ③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 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 染力。
短篇小说往往人物少,情节简单, ①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
所以常常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 中紧凑。
二、叙事方式与叙事腔调
1.常见叙事方式
类别
释义
效果
对话体小说是基本上以人物对
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 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
的一种小说类型。内容可以是 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因为叙述人是局内 人,熟悉人物及其活动或是直接介入某事件,所以叙 述人很容易给人一种真实感,无意中也拉近了与读者 的距离。与此同时,它往往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从 而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较浓厚的感情色彩。
.
14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1. 为了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第八章 小说的叙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顺叙 、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一)顺叙
顺叙,也叫正叙,小说情节基本上是按照时间发展的 先后顺序依次叙述的。 顺叙是所有叙述方式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也是 我国传统的古典白话小说惯用的叙述方式,如《三国 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 顺叙。现代作家也有不少用这种叙述方式叙述人物事 件,如张爱玲就比较喜欢以讲故事的形式,按照故事 (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叙组织情节,刻画人物。
,使读者读后有一种亲切感。如萧红《小城三月
》:
只有我们的马车,因为载着翠姨的愿望,在街上奔驰
得特别的清醒,又特别的快。 雪下的更大了,街上什
么人都没有了,只有我们两个人,催着车夫,跑来路
去。一直到天都很晚了,鞋子没有买到。翠姨深深的
看到我的眼里说:“我的命,不会好的。”我 很想装
出大人的样子,来安慰她,但是没有等到找出什么适
当的话来,泪便流出来了。
.
15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2. 小说叙述者叙述时带有比较浓的抒情气息。这种 小说通常侧重于叙述由生活(事件)所带来的感受和 心理。比较典型的代表是郁达夫的作品,他的《沉沦 》《南迁》《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浪 漫抒情小说,采用的是一种自叙的方式,以“我”作 为叙述人来叙述人物及事件。
1. 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故事情节,在叙述中心事 件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的背景或原因插入一 段叙述,带有追叙的性质。
2. 为了使事件叙述得更清楚,增强表现力,插入一 段叙述,对小说人物或情节做必要的注释和说明。
.
10
(四) 补叙
所谓补叙,是指为了使叙述更加丰富,更富有表 现力,在小说中心事件的叙述过程中,适当地对所叙 述的内容作一些补充的一种叙述方式。
.
16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3. 小说要着力表现的是人物,选取的素材又比较零 散,为了突出人物,将这些零散的素材集中,这种情 况下,也比较适合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如老舍《 我这一辈子》,作者要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灰色人生, 主人公一辈子经历的事件多而杂,作者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通过“我”的口吻,叙述小说主人公一生不顺 畅的经历。
补叙的内容多半是简要的片段,一般只对原有的 叙述起补充作用,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莫泊桑 《项链》。
.
11
(五) 平叙
平叙,即平行叙述,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平叙多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如章回体小说。 平叙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 枝”,对于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分开叙述,先 叙一件事,然后在叙另一件事;另一种是对要叙述的 各种事交替着进行叙述,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 述,使读者对叙述的两件事同时都关注。
.
12
第二节 小说的叙述
叙述角度,是指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或站在什么样的立 场来叙述故事。叙述角度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叙述人作 为局内人,对人物及人物活动(事件)进行叙述,即第一 人称叙述角度;另一种是叙述人作为局外人,对人物和人 物活动(事件)进行叙述,即第三人称叙述角度。
.
13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
8
(二)倒叙
3. 为了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可 将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放在小说的开头,制造一定的 悬念。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 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的下午。
.
9
(三) 插叙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段 与人物或情节相关的内容(譬如人物的介绍、事 件的背景或原因)的一种叙述方式。
.
17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4. 小说以日记、书信等形式出现。这时的叙述人一 般采用第一人称,在具体叙述时,要兼顾日记体和书 信体的特点,叙述人应该自由灵活一些。比较著名的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等。
.
18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由于叙述者在局外,抒写很 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 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 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之分。
.
19
(三)视角的转换与多视角
小说叙述视角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具体小说创作中 ,不少小说的叙述视角往往不是单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视角或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而是在必要时将二者结合来 使用。如卡夫卡《乡村婚礼的筹备》,其主要叙述视角 是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但在具体叙述时,特别是涉及拉 班的意识活动时,又转换成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一)顺叙
顺叙的优点是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比较清楚,条理 清晰,在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中,人物的性格也得以充分 的展现;缺点是平铺直叙容易给人以平淡的感觉,从而缺 乏足够的吸引力。
.
5
(二)倒叙
倒叙是相对于顺叙来说的一种叙述方式,它不按时间 先后的顺叙来叙述事件,而是在小说的开头就对某些发生 较晚近的故事情节或结局先作交代,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 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
6
(二)倒叙
1. 为了凸现小说的主题,可以把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提 到开头,以示突出。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属于这一类 倒叙,小说一开头就把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写出来,在叙述 祥林嫂不幸的人生遭际。
.
7
(二)倒叙
2. 为了使小说在章法上不呆滞,富有变化,避免单调的 平铺直叙,可将事件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或结局放到 开头写,使小说显得章法灵活。如谌容《人到中年》写已 到中年的优秀眼科大夫陆文婷忘我工作的故事。小说采用 的是倒叙方式,开头就叙述陆文婷病倒,不知自己身在何 方,然后再回头叙述她病倒之前的工作状况以及家庭状况 等内容。
.
14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1. 为了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第八章 小说的叙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顺叙 、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一)顺叙
顺叙,也叫正叙,小说情节基本上是按照时间发展的 先后顺序依次叙述的。 顺叙是所有叙述方式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也是 我国传统的古典白话小说惯用的叙述方式,如《三国 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 顺叙。现代作家也有不少用这种叙述方式叙述人物事 件,如张爱玲就比较喜欢以讲故事的形式,按照故事 (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叙组织情节,刻画人物。
,使读者读后有一种亲切感。如萧红《小城三月
》:
只有我们的马车,因为载着翠姨的愿望,在街上奔驰
得特别的清醒,又特别的快。 雪下的更大了,街上什
么人都没有了,只有我们两个人,催着车夫,跑来路
去。一直到天都很晚了,鞋子没有买到。翠姨深深的
看到我的眼里说:“我的命,不会好的。”我 很想装
出大人的样子,来安慰她,但是没有等到找出什么适
当的话来,泪便流出来了。
.
15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2. 小说叙述者叙述时带有比较浓的抒情气息。这种 小说通常侧重于叙述由生活(事件)所带来的感受和 心理。比较典型的代表是郁达夫的作品,他的《沉沦 》《南迁》《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浪 漫抒情小说,采用的是一种自叙的方式,以“我”作 为叙述人来叙述人物及事件。
1. 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故事情节,在叙述中心事 件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的背景或原因插入一 段叙述,带有追叙的性质。
2. 为了使事件叙述得更清楚,增强表现力,插入一 段叙述,对小说人物或情节做必要的注释和说明。
.
10
(四) 补叙
所谓补叙,是指为了使叙述更加丰富,更富有表 现力,在小说中心事件的叙述过程中,适当地对所叙 述的内容作一些补充的一种叙述方式。
.
16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3. 小说要着力表现的是人物,选取的素材又比较零 散,为了突出人物,将这些零散的素材集中,这种情 况下,也比较适合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如老舍《 我这一辈子》,作者要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灰色人生, 主人公一辈子经历的事件多而杂,作者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通过“我”的口吻,叙述小说主人公一生不顺 畅的经历。
补叙的内容多半是简要的片段,一般只对原有的 叙述起补充作用,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莫泊桑 《项链》。
.
11
(五) 平叙
平叙,即平行叙述,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平叙多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如章回体小说。 平叙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 枝”,对于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分开叙述,先 叙一件事,然后在叙另一件事;另一种是对要叙述的 各种事交替着进行叙述,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 述,使读者对叙述的两件事同时都关注。
.
12
第二节 小说的叙述
叙述角度,是指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或站在什么样的立 场来叙述故事。叙述角度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叙述人作 为局内人,对人物及人物活动(事件)进行叙述,即第一 人称叙述角度;另一种是叙述人作为局外人,对人物和人 物活动(事件)进行叙述,即第三人称叙述角度。
.
13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
8
(二)倒叙
3. 为了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可 将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放在小说的开头,制造一定的 悬念。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 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的下午。
.
9
(三) 插叙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段 与人物或情节相关的内容(譬如人物的介绍、事 件的背景或原因)的一种叙述方式。
.
17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4. 小说以日记、书信等形式出现。这时的叙述人一 般采用第一人称,在具体叙述时,要兼顾日记体和书 信体的特点,叙述人应该自由灵活一些。比较著名的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等。
.
18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由于叙述者在局外,抒写很 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 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 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之分。
.
19
(三)视角的转换与多视角
小说叙述视角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具体小说创作中 ,不少小说的叙述视角往往不是单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视角或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而是在必要时将二者结合来 使用。如卡夫卡《乡村婚礼的筹备》,其主要叙述视角 是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但在具体叙述时,特别是涉及拉 班的意识活动时,又转换成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一)顺叙
顺叙的优点是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比较清楚,条理 清晰,在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中,人物的性格也得以充分 的展现;缺点是平铺直叙容易给人以平淡的感觉,从而缺 乏足够的吸引力。
.
5
(二)倒叙
倒叙是相对于顺叙来说的一种叙述方式,它不按时间 先后的顺叙来叙述事件,而是在小说的开头就对某些发生 较晚近的故事情节或结局先作交代,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 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
6
(二)倒叙
1. 为了凸现小说的主题,可以把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提 到开头,以示突出。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属于这一类 倒叙,小说一开头就把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写出来,在叙述 祥林嫂不幸的人生遭际。
.
7
(二)倒叙
2. 为了使小说在章法上不呆滞,富有变化,避免单调的 平铺直叙,可将事件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或结局放到 开头写,使小说显得章法灵活。如谌容《人到中年》写已 到中年的优秀眼科大夫陆文婷忘我工作的故事。小说采用 的是倒叙方式,开头就叙述陆文婷病倒,不知自己身在何 方,然后再回头叙述她病倒之前的工作状况以及家庭状况 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