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运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运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前言

随着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拉开了旅游这个朝阳产业的历史舞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现代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人文旅游有着很大的欲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从而使得各地人文旅游得到迅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运城拥有许多珍贵而古老的历史遗迹以及关公等历史名人,这样优秀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是,在近年来的开发与保护这些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将运城的人文旅游品牌发展众大,保护古老人文景点的宣传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关于运城的人文旅游资源,对于发展运城旅游品牌提出了几点建议。

摘要

运城市地处黄河中游,古称河东,历史悠久,名人荟萃,自古即被誉为文化之邦和文明之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本论文将重点研究运城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运城开发与研究

Abstrac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Yunche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celebrity galaxy that is known as the ancient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the rural state,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humanities.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humanities Yuncheng tourism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 Humanities tourist resources Yuncheng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目录

摘要

1.人文旅游概念 (1)

1.1人文资源特点 (1)

2.运城旅游发展现状 (2)

2.1旅游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3)

2.2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 (3)

2.3旅游产品结构得到优化.............................................................3. 2.4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3)

2.5旅游业贡献率明显提升 (3)

3.运城人文旅游发展现状 (4)

3.1运城市海外客源旅游市场分析 (4)

3.2运城市国内客源旅游市场分析 (4)

4.运城人文旅游资源的内容 (5)

5.运城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5)

5.1运城名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6)

5.2运城文化名人知名度高,影响深远 (6)

5.3运城名人遗迹多、分布广 (7)

5.4风味特产分布范围大,涉及面广 (9)

6.运城人文旅游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9)

7.运城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对策 (10)

7.1开发建设人文广场 (10)

7.2开发研制人文旅游商品 (10)

7.3开发、推出特色人文旅游专线,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 (11)

7.4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投资开发 (11)

7.5深度开发,打造特色品牌 (11)

7.6加大宣传,吸引游客 (14)

7.7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回头客” (14)

7.8强调社区参与,维护居民利益 (15)

7.9加大人文旅游资源的相关立法建设 (15)

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运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外出旅游的欲望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旅游热的势头,开发与研究当地的旅游资源也成为重点。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运城拥有许多珍贵而古老的历史遗迹以及关公等历史名人,这样优秀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了使运城的旅游业更上一层楼,在此特研究其人文旅游资源,以应对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

随着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拉开了旅游这个朝阳产业的历史舞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现代旅游已经初具规模,旅游产品按产品性质划分:生态观光型、文化观赏型,购物型、综合型。根据中国民意调查网对于旅游者出游动机的调查,抽取样本量为127个,其中有22.8%的旅游者希望能够去人文景观,去自然景观的旅游者为39.3%,两都想去的为37.7%。

可见人文旅游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人文旅游有着很大的欲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从而使得各地人文旅游得到迅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人文旅游概述

近年来,人们对旅游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个理想的旅游的目的地,不仅要使游人达到观赏大自然的美景,陶冶性情,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要在旅游中增长知识,增加阅历。可以说,人文旅游的开发建设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人文旅游,是旅游者以了解旅游地的人文景观为主要目的旅游,主要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艺术的产物,如历史古遗址、历史纪念地、历史名城、历史文物、古建筑、古墓群、古寺塔等,以及新老技艺、名食等人文资源。

人文旅游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整个旅游业,它的大力发展造就了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地位,分析和研究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它们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的集中反映,既含有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也包括当今人类社会的

各个侧面。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人文景物,文化传统,体育娱乐和饮食购物。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人为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的特点。

1、人为性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科技、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的结晶和体现,是人类发展史的载体,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主要资料。

2、时代性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水平、生产能力、审美标准和道德风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和建筑方式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3、民族性。人文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特征,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各民族都形成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4、地域性。受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地域色彩明显,如以传统民居为例,南北方有较大不同。黄土高原的窑洞、北京四合院、江南粉墙黛瓦。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稷山的麻花,闻喜的煮饼等具有运城地方特色

二、运城旅游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旅游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七五”到“八五”时期,运城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1年行署旅游局成立,属于接待型向事业型转轨阶段;“九五”到“十五”时期,地委、行署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旅游业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属于事业型向产业化过渡阶段;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提高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进入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开发速度加快,客源市场日益拓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全市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7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29%。接待人数和综合效益位居全省第三。2007年1月~10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47.8亿元,两项指标都大大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和。

(二)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

运城机场开通前,旅游客源以周边市场为主,秦晋豫三省游客占到来运游客的80%。机场开通后,运城市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出台了对旅行社组团来运的奖励政策,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促销活动,使二级客源市场的游客占到来运游客的40%。

(三)旅游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2000年以前,运城市的旅游产品比较单调,仅有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等几个景点。“十五”期间,相继开发了中国死海、历山、五老峰、圣天湖、泗交避暑山庄、孤峰山等一大批自然休闲景区,形成了以人文景点和自然景区相结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新格局。

(四)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目前,运城市对外开放的景区由2000年的10个发展到60个,国际、国内旅行社由11家发展到74家,星级酒店由5家发展到40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旅游汽车公司发展了3家,新建了两所旅游职业学校,旅游业从业人员由原来的5000人增加到3万人。其中,旅行社、酒店的数量和规模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太原。

(五)旅游业贡献率明显提升

2006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6%提高到6.2%。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创造了一大批就业岗位。目前,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3万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的人员达12万人。旅游业在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增加劳动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运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新开展的旅游“一票通”业务,使更多的普通百姓重新认识了旅游,感受到旅游带来的快乐,使我市的旅游市场更加火暴。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均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省旅游局在全省推广了这一做法。“一票通”使人们再次深刻地体会到,旅游业绝不仅仅是单纯的门票经济,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是呈几何状分布的。

我们看到运城旅游发展之所以在山西省占据独特地位,就是因为其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众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三、运城人文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运城的旅游业越来越火,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老祖先的根在这里,在2006年评选的全国十大魅力城市活动中,运城以自己身后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年的开发建设,幸运的被选中,从此“大运之城,礼仪之邦”的运城便在国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8年"十一"黄金周,运城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6.5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4.13亿元,居全省第三。第19届关公文化节、虞舜大祭、旅游商品展销会、永济市第11届"情侣月"、中国芮城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等旅游活动,极大地拉动了黄金周的旅游市场。

(一)运城市海外客源旅游市场分析

目前,运城市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运城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源市场。这一点与西安和洛阳的旅游市场相同,这些海外游客大多数来参观关帝庙,永乐宫,虞舜陵等。2000年,运城接待国际游客1.6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达500万美元。2008年运城旅游的匡际游客已经达到5万人次,旅游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0%。可见运城的文化旅游在海外游客眼中的地位之重要。

(二)运城市国内客源旅游市场分析

运城市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后仍是运城旅游发展的重点。2000年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达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08年,接待国內游客将突破100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15亿元,年均递增15%和18%。

根据山西商报报道,随着多条航线的开通和景点的增多,2006年运城市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高。据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运城市各旅游景点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700万人次,旅游接待人数比2005年增长约22%;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5亿元,比2005年增长约25%。

在旅游景点上,关帝庙在旅游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上增幅最大,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普救寺、永乐宫、后土祠等文物景点也均比2005年不同程度有所增长。

由上述分析可知,运城人文旅游的主导产品是人文品牌,主要客源是国内游客,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开发宣传力度,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外客源为辅,让更多的游客感受运城人文旅游的魅力。

四、运城人文旅游资源的内容

运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均在这里。春秋时统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禹王城一带)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治所安邑。以后两千多年,建置频繁,但一直惯称这一地区为“河东”。新中国建立后,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消,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运城市。运城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文化灿烂。春秋时期著名商人猗顿,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武将廉颇,三国名将关羽,西晋科学家裴秀,隋代教育家王通,初唐文学家王绩、王勃、王维,中唐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元代戏曲家关汉卿都是这里人。这里还有曾出过59位宰相、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的闻喜裴氏家族。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驰名中外的有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永济鹳雀楼、艺术宫殿芮城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永济普救寺、中华祭祀圣地万荣后土祠、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以及盐湖舜帝陵、黄河大铁牛、万荣秋风楼、夏县司马光墓等。运城地区是风味特产众多的地方,闻喜煮饼、稷山板枣、万荣笑话、蒲州青柿、芮城麻片、席张白水蜜杏,还有北相羊肉和泡泡糕、无碱馍,关公酒等。蒲剧、眉户、绛州鼓乐、浮山木偶戏、皮影戏等地方戏剧闻名省内外。可见运城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人文旅游品牌的重要性。

五、运城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运城市地处黄河中游,古称河东,历史悠久,名人荟萃,自古即被誉为文化之邦

和文明之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其特点:

(一)运城名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综观运城根祖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比如风凌渡、大禹渡、舜帝陵、尧都等一系列文化资源具有中华五千年历史底蕴,其中有关风陵渡名字由来的传说颇为著名,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三皇五帝中的舜,位于运城市区以北10公里鸣条岗的舜帝陵庙,则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拜谒舜帝的圣地。舜帝史称虞舜,姓姚,名重华,黄帝的第九代孙,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被尊崇为五帝之一,运城还有炎黄两部落联合起来打败蚩尤的古战场—盐湖,湖中的黑泥蕴含七种常量和十六种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体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肤,所以运城盐湖被誉为——中国死海。近年来更多的人来此感受中国死海以及关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这些丰富的根祖资源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它是运城特有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要想纪念自己的祖先只有来这里。这些珍贵的遗址向人类见证了炎黄子孙经历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漫漫进程,它们是不可能被复制的。

(二)运城文化名人知名度高,影响深远

运城是浩翰的中华名人文化海洋中的一座“宝岛”。诸如政治、思想、军事、文学、艺术、科学和史学等方面的大家,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历史名人见于史书记载的多达2500人,如发明“版筑术”的傅说;中国畜牧业鼻祖猗顿;纵横家张仪;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况;地图学家裴秀;文学大家柳宗元、王维、王通、王绩、王勃、关汉卿等;其他如卫夫人、百里奚、薛卢纶、聂夷中、司空图、耿讳、司马光、薛碹、杨深秀等。更令人称道的是一些封建家族,鼎盛一时,百代不衰,如三晋望族闻喜裴氏影响最大,史称“将相接武,公侯将相”先后有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尚书55人。几千年来,这块土地上还孕育出了众多威震华夏的勇武战将。战国时大将廉颇,唐代大将军薛仁贵,特别是东汉名将关羽,与儒家始祖孔子被后世尊为“文武”二圣,

其精神品格成为全球炎黄子孙世代崇敬。

(三)运城名人遗迹多、分布广

因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而闻名的鹳雀楼、《西厢记》中的普救寺、杨贵妃故居、大禹渡、风陵渡、围绕关羽的运城市享誉海内外的“三关”景区(解州关帝庙“三关”旅游景区即关帝祖庙、关帝祖祠、关帝祖茔);虞舜躬耕垄亩的历山,开创中国农业文明而闻名遐迩;垣曲因老愚公曾在此叩石垦壤,挖石移山而享誉华夏;《资治通鉴》的著作者司马光墓;闻喜宰相村;薛仁贵寒窑;薛碹家庙等等不胜枚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都城——夏县禹王城,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明。

(四)风味特产分布范围大,涉及面广

1、小吃闻喜特产煮饼是闻喜县生产的著名糕点食品,已有300多年历史。?煮饼外裹一层崐芝麻,滚圆状。闻喜煮饼将芝麻团掰开,便露出外深内汪的栗色皮层和绛白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闻喜煮饼营养丰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腻,久不变质,越嚼越香。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稷山麻花是咸的,一尺左右长(有大小几种),有普通的和油酥的,每根都多次扭转抻拉折叠而成,色香味诱人,做主食和零食都可。稷山烧饼有半圆的和三角的,半圆的又叫锅盔。好烧饼松软可口,是出门在外和旅行佳品。从前只有在过年时才家家户户炸麻花,现在常年四季都有。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2、土特产王过酥梨,运城王过酥梨,主产于运城市峨嵋岭一带向阳坡地海拔较高、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温差较大、环境无污染。由于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及梨农的科学管理,果实呈现个大、皮薄、色艳、质细、汁多、味甜、酥脆爽口等特色。经鉴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8%,总酸量0.09%,固酸比为142.2(园艺学特别是在柑橘栽培学上作为果实品质或成熟度常用的参考指标之一。所以固酸比往往随果实的成熟而逐渐增高,用固酸比可作为果实成熟的指标之一。),维生素C0.78%,果型指数1.07,平均单果重364g,并富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钙、铁、

磷等微量营养元素,食后止渴、清火、润肺、止咳、化痰,能起到祛病养身之效,所以一致被人们作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馈赠待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佳品。稷山板枣皮薄肉厚核小,个头不大,有点扁,故名“板枣”。稷山板枣树种植栽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素以皮薄、核小、肉厚而著称于世,为历代皇室“贡品”。板枣含糖量高,并由钾、钠、钙、镁、锰、锌、铁、磷等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成熟鲜枣含糖量达31.33%,每百克含维生素C972毫克,制干后含糖量高达71.5%,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均较鲜枣有所增长,药用价值极高,对治疗肝炎、降血压、医毒疮、健脑、防癌和健脾强身,具有特殊的效果。夏县板栗,蒲州柿饼,平陆猕猴桃,绛县山芋蛋等都是运城特有的土特产。

3、万荣笑话。“万荣笑话”是山西土生土长的土特产,它生动有趣,机智幽默,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谐趣言行,是万荣及河东地区群众的口头创作,广泛地流传于山西及全国的许多省市。现在的万荣笑话已经成为著名的笑话刊物,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开心果,在此特摘录一则。.“前面不下雨”夫妻俩抱着孩子在路上正走着,忽然下起雨来。妻子接过来孩子赶紧往前跑。丈夫是个慢性子,仍然一步一步慢慢走着。妻子说:“下雨啦,快往前跑呀!”丈夫慢条斯理地问她:“前面不下雨?”笑一笑,品一品,万荣乡土上这一道独特的“笑”味。近年来万荣县政府修建了中国万荣笑话博览园位于山西运城市区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占地面积234亩,东临亚洲“金字塔”孤峰山景区,南依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是中华大地上首家以笑文化为载体的娱乐园,是中国笑文化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的产学研基地,是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4、特色戏剧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蒲剧的传统剧目,有据可查的有五百多出,一说更多,其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1620年,万荣的新胜班,就演出了《光武山》、《珍珠山》、《鸡鸣山》、《破华山》、《鸡家山》、《六台山》、《黑风山》、《少华山》等所谓开台八大本。蒲剧的名演员王秀芝、闫逢春、张庆奎等演出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演出了《李双双》、《革命自有后来人》、《江姐》、《红灯记》等剧目。上世纪三十年代,蒲剧舞台上的三个小旦的表演---王存才的“路数”,冯三狗的“乱弹”,孙广胜的

“走”,都各称绝。特别是王存才在《挂画》中扮演的少女含嫣,更是唱做俱佳,技艺超群。因而时人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意即不当民国总统),“宁肯误了收秋打夏,不能误了存才挂画”之说,可见当时的蒲剧表演艺术确有极大的魅力。蒲剧艺术除具有各种梆子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表演艺术方面,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蒲剧音乐长于表现激情。蒲剧唱腔由于当地人民生活习性和语言、音调关系,其旋律跳跃幅度大(通常有十一度乃至十四度猛跳),起调高(过去用“二眼调”,相当于bB调,直至“梅花调”相当C调。现在多用G或#G调),大小嗓兼用。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激跃凄楚的情绪。故蒲州梆子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眉户、绛州鼓乐等一系列戏剧资源。在各个旅游景区都会看到相关的戏剧特色表演等大型活动。

六、运城人文旅游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运城人文旅游发展上有不足,开发力度、保护措施、利用的效果尚有不小差距。(一)在资源保护方面还存在不少缺憾,主要表现为:第一,名人名胜旅游资源分布较散,有的交通不便,不便于管理和利用。第二,资源湮没、残破情况严重。例如一些县级文物由于当地保护不力,现在已经遭到严重毁坏。,(二)开发利用文化名胜旅游资源价值未得到足够重视,发展思路不清。改革开放以来,运城旅游形象定位很多,却没有突出重点和特色,先后定位有黄河文化、关公文化、华夏古文化、寻根祭祖文化、中华盐文化、农耕文化等等。忽视文化根,忽视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运城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仍未得到充分认可。

(三)缺乏高级差项目的建设和带动。历史人文资源有级差区别,开发利用起来,所获得的效益自然就有差异。运城拥有众多的高层级历史名人,但缺乏开发的大气魄,开发工作如同“天女散花”,形成多中心,小规模的发展格局。

(四)开发程度低,外在建设与内涵发掘脱节。运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外在建设阶段,缺乏内涵的深入发掘,功能单一,引不起游客的文化兴趣和名人情节。名胜景观是名人资源的外在载体,名人资源则是名胜景观的内涵。两者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辨证关系。名人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当然首先是对名人名胜景观进行旧观建设和保护维修,使游人有景可观,有物可思。但更重要的则应是内涵的深入发掘,深层次的内涵开发则是需要认真探究发掘,而且发掘愈深,内涵越丰富,功能越全,吸引力越强,效益越好。就是要将历史名人最宝贵和最能感人的精神品质、

时代精神发掘出来,并使之物质化,从而使游人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亲身体验到,处处感觉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惟妙惟肖的名人音容笑貌,令人动容,吟之歌之,舞之蹈之。这样的产品,才具有市场前景。

(五)对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建设资金投入。运城市大部分人文物保护单位处于无人管、无钱修的状况,自然损毁、人为破坏较为严重;部分博物馆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藏品得不到有效保护;安全防护能力不达标,多数博物馆无法进行陈列展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展示功能的发挥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已列为风险等级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物库房,仍未完成技术防护工程。首先,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因为保留时间太长,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其次由于只开发利用,忽略了对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本破损严重的遗迹越来越损坏。再次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大,投入资金不足,宣传以及营销做的不够好从而是很多游客没有来运城旅游的欲望。最后,众多遗迹分布范围太大,加之连接这些旅游资源的交通不发达,这个也是造成运城炎黄祭祖人文资源旅游不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缺乏大胆创新。近年来运城人文旅游的开发没有什么新的构思,造成许多游客的流失,游客大多数都是寻求“新”而来的,如果没有新的旅游吸引物,即使文化底蕴再深厚,效益也不会太好。

七、运城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开发建设人文广场

在运城市区兴建较高规格、品位的名人文化广场。把运城地区最著名的名人的雕像集中在一个广场,如果耗资太大,亦可采用浮雕。在广场的四周应树立碑林,将名人的手迹或作品镌刻在石碑上,这样既增加了广场的文化内涵,又提高了广场的品位,集休憩、瞻仰、游览于体,特别是对于外出旅游观光不便的年长者来说,更为适宜。

(二)开发研制人文旅游商品

“历史名人文化效应”,可谓中外皆然。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均将自己的历史和名人当作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可出版发行名人事迹图书、音像制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的精美图案的纪念品、发行纪念币、纪念章、面塑、泥型、木滩、袖珍式的便于携带的名人半身或全身的铜像、名人字画墨宝。如关公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就很有借鉴价值,近年来运城市发行的关公邮政纪念卡就很有文化

特色。

(三)开发、推出特色人文旅游专线,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

运城的人文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空间分布上相对比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聚集效应。在旅游开发中,可进行景点优化组合,开辟“运城人文旅游专线”。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武圣文化:将关帝庙、关帝家庙、关帝祖庙、关王庙等关帝相关的文化遗址、传说发源地结合起来,并结合其所在风景区、周围的其它旅游产品,打造成一个经典的武圣文化产品。炎黄文化:将风陵渡、大禹渡、舜帝陵、尧都(侯马)等有关三皇五帝的文化遗址、传说发源地结合起来,形成区域性的古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华夏文明:将运城现存的历史名人、名地遗址,如宰相村、司马光墓、盐湖池神庙、普救寺、鹳雀楼、永乐宫、黄河大铁牛等的相关内容开发成为一个综合的中华文化旅游产品。

(四)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投资开发

由于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及巨大的名人效应,因而历史文化在海内外炎黄子孙中都有较大的影响;寻根祭祖名胜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成为维系一批批海内外华人的纽带,并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外的华人华侨大都是爱祖国的,为配合他们寻根问祖,可吸引他们来投资开发。通过招商引资,提供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运城进行旅游开发投资。这样,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运城人文旅游的开发价值,从而更深人地了解祖国大陆和运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民族文化、弘扬运城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五)深度开发,打造特色品牌

运城市地处黄河中游,古称河东,历史悠久,名人荟萃,自古即被誉为文化之邦和文明之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1、武圣文化品牌游:将关帝庙、关帝家庙、关帝祖庙、关王庙等关帝相关的文化遗址、传说发源地结合起来,并结合其所在风景区、周围的其它旅游产品,打造成一个经典的武圣文化产品。

关帝庙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的解(音害)州镇,是祭祠关羽的一座宫阙式庙宇,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重建于宋大中祥府年间(1008~1016),后经多次增建、重修,形成今日规模。解州关帝庙由结义园、前朝、后宫三

部分组成。结义园仿刘、关、张当年"桃园三结义"而建,园内有结义坊、君子亭、莲花池等。解州是关公故里,解州关帝庙是目前国内外为众多的关帝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素有"武庙之冠"的美誉。

通过近年来《三国演义》,吴宇森导演的《赤壁》等一系列影片中都体现了我们运城解州人关羽的忠义和诚信,让更多人为他的侠肝义胆而敬仰,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景仰的忠、义、信、智、仁、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奉关羽为学问与生意之神。

既然运城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首先利用他的知名度,进行大力传播,搞好景区以及周遍地区的旅游设施建设,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天下第一关庙的魅力所在。另外关公故里运城每年金秋十月都要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关公文化节”。每年关公文化节都将举办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开幕式。届时,将举办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金秋大祭”、设祭坛、齐三牲、鸣古乐、着古装,其独特的形式和浓厚的气氛,将满足您朝拜的心愿。此外,还将有多次出访国外,令国际龙人倾倒的天下第一鼓的绛州鼓乐和参加第七界亚运会并幕式的绛县“飞龙“等文艺表演,它将让您领略关公故乡的民间文化风采和关公文化的底蕴。使更多的人来运城旅游感受“武圣文化品牌游”。

2、炎黄文化祭祖游:将风凌渡、大禹渡、舜帝陵、尧都(侯马)等有关三皇五帝的文化遗址。传说发源地结合起来,形成区域性的古文化特色旅游产品。风凌渡、大禹渡、舜帝陵、尧都等一系列文化资源具有中华五千年历史底蕴,这些珍贵的遗址向人类见证了炎黄子孙经历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漫漫进程,它们是不可能被复制的。运城,古称河东。这里,文化遗址荟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名

XX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需求不断增大,乡村旅游已然兴起。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开发过程中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为题,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模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社会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的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如何,对它的开发又有何建议?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示。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一)国内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例如对秦东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就对秦东地区资源经

人文旅游的特点

人文旅游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

实践报告家乡调查运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实践报告家乡调查运城 篇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在我家乡——美丽的许昌进行传统文化寻访活动。 许昌历史文化悠久。20XX年12月17日在许昌县灵井镇发现了距今8万—10万年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因填补古人类发掘的断层和空白而震惊了世界,被命名为?许昌人?,为现代东亚人类起源提供了佐证。在学术界有了?欲探华夏祖,必访‘许昌人’?的说法。远古时期,许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点燃了许昌的文明之火,使许昌在史书中有了第一个名字-许地,许昌也因此成为天下许姓人的祖根地。公元前21世纪,大禹的儿子夏启在这里建立了夏朝,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国从此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当时许昌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1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一直延用至今。 许昌旅游特色鲜明。许昌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目前已

形成了?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三大旅游品牌,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三国时期,曹操父子雄踞许昌25年,汇集天下谋士,成就一代霸业,三国智谋广为流传。尤其是曹操的大谋略、大智慧,以及以荀彧、郭嘉为代表的曹操谋士集团,他们的思想、谋略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三国演义》120回有52回发生、演绎在许昌,留下了80 多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郭沫若曾感叹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有三国文化旅游景区多处,曹丞相府作为全国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题景区。此外还有三国名将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楼景区,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始发地灞陵桥景区,汉末皇城所在地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实践报告家乡调查运城)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政权的受禅台等。 在此背景下,我决定去一些景点探寻下三国文化。春秋楼许昌春秋楼位于许昌市文庙前街,面朝春秋广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远古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新石器时代的灵井文化遗址、石固文化遗址;夏代的钧台和禹王锁蛟井;三国时期遗址、遗迹;唐宋时期的钧官窑遗址和古建筑;明、清的塔寺宗庙等。纵观许昌历史文化,在国际国内最有影响的当推三国文化。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运城旅游攻略

运城旅游攻略 游--关公故里 听--西厢故事 登--鹳雀名楼 看--黄河铁牛 赏--永乐壁画 漂--中国死海 A线:“拜关公、漂死海、游西厢、登鹳雀”魅力运城二日游 D1. 运城接团,游览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有武庙之祖之称的【解州关帝庙】,拜祭武财神关公,了解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游览时间约1.5小时),中餐后可自费体验中国死海---【黑泥养生城】梦幻四绝:(浴资、死海漂浮、黑泥洗浴、医用矿泉水疗、赠送盐疗)“享受奇迹,收获健康”! 住宿:运城 D2. 早餐后赴永济,参观爱情圣地、《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寻觅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中餐后游览唐朝才子王之涣笔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述中的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中餐后结束愉快的运城之旅! B线:“赏大院、看笑话、漂死海”开心运城二日游 D1、运城接团,赴万荣县闫景村参观晋商巨宅豪院---【李家大院】,整个建筑为井式聚财四合院,同时又具有西洋建筑风格,李家大院在晋南一带尚属首富,乐善好施,赈灾济贫,代代相继,之后可自费游览【笑话博览园】。(游览时间约3.5小时) 住宿:运城 D2、早餐后赴中国死海---体验【运城盐湖黑泥养生城】梦幻四绝(游览约2.5小时):浴资、死海漂浮、黑泥洗浴、医用矿泉水疗、赠送盐疗“享受奇迹,收获健康”!中餐之后结束愉快的运城之旅! C线:“上山、下海、拜关公”休闲运城二日游 D1、早集合,乘车赴运城永济,游览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游览时间约3.5小时),可自费参观全国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感受关公一生的忠、义、仁、勇精神。 住宿:运城 D2、早餐后赴中国死海---【黑泥养生城】体验梦幻四绝(游览约2.5小时):浴资、死海漂浮、黑泥洗浴、医用矿泉水疗、赠送盐疗“享受奇迹,收获健康”!中餐之后结束愉快的运城之旅!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作者:————————————————————————————————日期: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旅游管 理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以长岛为例 王雪 海岛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不明显、环境幽绝、地域性明显、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为更好的开发海岛旅游资源,该论文总结分析了世界成功旅游海岛的开发方式以及举例特色代表岛屿和具体开发方法,并结合长岛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最终从发展方向、开发方式及规模层次等宏观方面以及设施建设、市场宣传、从业人员等微观方面提出长岛旅游开发的建议,以期待完善长岛旅游的产品结构,提升整个长岛的竞争力,同时为其它岛屿的开发提供方法借鉴。 度假旅游的兴起,陆地景观的相似性和近城市性使人们渐渐将目光转到海岛。海岛因与陆地相隔,远离人群和喧闹城市,拥有独特且保留相对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比陆地景观更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减轻压力以及探新求异的需要,海岛旅游和海岛开发成为新的热点。 一、海岛旅游及其资源特点 海岛旅游是指以特定的海岛地域空间为依托,凭借岛上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需要,同时促进海岛社区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海岛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中的一个特殊分类,除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因地域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海岛旅游资源又有其特点。(一)季节性较陆地不明显。旅游活动的季节性,除受人们带薪假期的时间影响外,最大的影响因素便是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引起的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因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为明显,气温变化较同纬度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日期: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刘强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 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其中,全

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 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邹城完成了首批40余块旅游交通标识牌的建设,为市内5个A级景区景点及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提供交通指引,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率。但是,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道路不够通畅,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部分景区缺少旅游标识,景区支线路网标准低,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山西运城旅游业发展研究

[PageIndex=1] 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要轶丽1,郑国2(1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069;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01008)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2-04-04;[修订日期]:2002-07-30[作者简介]要轶丽(1977-),女,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郑国(1977-),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摘要]旅游区位非优区是由于其区位的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随着我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的改变,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基于对旅游区位非优区现状的剖析,以山西运城市为例,提出了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业发展动力机制,促进其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关键词]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规划;运城[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1)05-0058-041 旅游区位非优区内涵及研究意义旅游区的区位通过其与客源地和周围目的地的空间关系以及交通可达性来体现,因此旅游区的区位就主要包括了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市场区位和旅游交通区位。旅游区的区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宏观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的地区往往能够首先获得某一种或几种区位优势而得以

优先快速发展。那么旅游区位非优区就是由于其区位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这类地区在我国分布较广,一般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温点地区。过去我们对这类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不够重视,但随着当前旅游市场结构的改变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在空间尺度上,短线旅游将取代长线旅游而成为发展的主流;在空间位置上,旅游业发展的重心将由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向温点地区转移。这就意味着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机,因此加强对这类地区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2 旅游区位非优区透视2 1 资源区位旅游资源区位是指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上与临近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关系。旅游地旅游业能否兴旺及兴旺的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源的绝对价值,更取决于资源的相对价值,即该地在空间位置中与临近区域资源的组合关系。旅游资源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种,即互补增强作用和抑制替代作用。在同一等级旅游资源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在不同等级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见表1)。表1 旅游资源空组合关系Tab.1 Spatialrelationoftourismresources类型性质相异性质相同等级相同互补关系替代关系等级不同单补关系(高级对低级)单代关系(高级对低级) 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补增强作用,无疑会互相促进其旅游事业的发展,而目的地之间的抑制替代作用则会影响到其间市场机会的重新分配。保继刚等在对海滨沙滩和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分

河南省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

目录 1 引言 (1) 2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2) 2.1 伏牛山概况 (2) 2.1.1 特殊的地理位置 (2) 2.1.2 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2) 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 2.2.1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3) 2.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 2.2.2.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和气候、生物景观类三种类型 (4) 2.2.2.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产类、现代人文类和抽象人文类三种类型 (4) 3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 3.1 开发利用现状 (4) 3.2 伏牛山生态旅游产品特点 (6) 4 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7) 4.1 内乡宝天曼资源开发状况 (7) 4.2 开发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8) 4.2.1 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8) 4.2.2 开发建设无特色,旅游市场份额小 (8) 4.2.2.1 开发建设无特色 (8) 4.2.2.2 旅游市场份额小 (8) 4.2.2.3 景区内各景点孤立分散,未形成紧密联系的网络 (9) 4.2.2.4 宝天曼生态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差 (9)

5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管理措施 (9) 5.1 突出特色旅游,实施品牌战略 (9) 5.1.1 伏牛山最大、最突出的特色是独有的生态魅力 (9) 5.1.2 打造三大旅游品牌 (9) 5.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内涵 (10) 5.2.1 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增强促销的针对性、实效性 (10) 5.2.2 突出主题形象,积极开拓市场 (10) 5.3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10) 5.3.1 旅游环线构建快速通道 (10) 5.3.2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10) 5.4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展“大伏牛”旅游 (10) 5.5 拓宽资金来源通道,形成发展合力 (11) 5.5.1 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11) 5.5.2 广泛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伏牛山旅游开发建设 (11) 5.6 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11) 5.6.1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层层建立和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 (11) 5.6.2 加强人性化服务 (12) 5.6.3 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2) 5.7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12) 6 结论与讨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3) 2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宝鸡地处西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人文景观著称,种类的多样性及悠远的历史沉淀使其在西部旅游文化资源中独树一帜,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宝鸡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对宝鸡旅游的现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发的思路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经济 一.宝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从旅游资源角度看,宝鸡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宝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一级文物481 件(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 级景区6处,3A 级景区处19处。我们所调查的7个县、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千阳县、陇县、麟游县)中,每个县、区都至少有一个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区或旅游点。如陈仓区的姜子牙钓鱼台风景区;凤翔的东湖景区、秦宫一号大墓;陇县的关山草原;扶风的法门寺及法门寺博物馆(国家4A 级景区);岐山周公庙;千阳的莲花山狩猎场;麟游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有些县、区的旅游资源密度好,可形成小的旅游环线;而且,由于地方多数旅游资源污染小、环境质量高,对城市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陇县的秋菊山庄、向阳川;千阳县的莲花山狩猎场;岐山的堀山森林公园等。而且,宝鸡北部各县占有相当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周文化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区及以草原、山水风光见长的关山,龙门洞,景福山旅游区。相对于优势的旅游资源,宝鸡的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宝鸡市经济发展和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接待的旅游人数总量,特别是海外旅游人数和比例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 2. 宝鸡旅游可进入性具备一定的基础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招商、旅游发展的需要,宝鸡市及北部各县区之间的交通大为改善。陇海、宝(鸡)-成(都)、宝(鸡)-中(卫)铁路在宝鸡市交汇;西宝高速连接西安和宝鸡,宝(鸡)-平(凉)线、宝(鸡)-天(水)线、西宝北线等二级公路贯穿宝鸡市、陈仓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岐山县和扶风县;较偏远的麟游县也有三级公路与其

郑州市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郑州、少林寺、发展战略、双心两翼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其中重点开发两带八区旅游资源。明确我市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推出旅游强市的战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郑州市包括新密、新郑、荥阳、中牟、巩义、登封六个县级市,其中以登封少林寺和新郑黄帝故里最为著名,其次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风景名胜区也各有其特色。目前,全市拥有旅游景区90多个,其中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7个。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继少林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后,黄河风景名胜区入选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市西北27公里处,它北边临近母亲河黄河,南面依附岳山,历史悠久、生态保护良好,不仅是黄河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点地区,而且还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富集地区。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包括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三大景区,有大禹塑像、炎黄二帝巨型雕像、黄河碑林等景观。 除此之外,沿黄地区还有黄河大观(其中有黄河大观苑、果岭山水、高尔夫球场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点包括黄河公路大桥、扒口处遗址黄河沙滩游泳场等)、黄河花园生态旅游区(由黄河大堤风景线、休闲娱乐园、

2020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系列节目观后感5篇

2020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系列节目观后感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系列节目观后感1 黄河,咆哮,奔涌,跳动着永恒不息的旋律,唱着不知疲倦的歌。黄河永不苍老。苍老的只有那西安的秦汉兵马俑。 黄河的旋律永远激荡,永远沉重。他藐视时空的约束藐视天地的昏暗,于是我们的世间有了那擎天巨臂劈开了那光明,不再是一片漆黑,有了黄皮肤黑眼睛的黄种人,龙的子孙。黄河浩荡,风回路转,滚滚滔滔,一泻千里。面对“蓝色文明”的威胁,我们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度。我们有安塞鼓震九州的激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亚细亚文明”不会消失,黄河儿女不会被开除“球籍”。我们要创造一个“黄河文明”与“蓝色文明”媲美,让世界瞩目,震惊!黄河汹涌,九曲十八弯,曲曲折折,一往直前,任它“山重水复”,它会“柳暗花明”。当年轩辕统一各部落,历尽艰辛;精卫衔石填海,“人间正道是沧桑!”愚公挖土移山,“天堑变通途”。夸父逐日喝干了黄河之水,他抛下的手杖变成了桃花林。 啊,这广袤倔强的中国之龙啊!这我们黄种人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啊!今天“夸父”追逐太阳,谁能认可望而不可及呢谁能说是“望日兴叹”呢谁能说留不下新的“桃林”呢黄河两岸,而今“旧貌换新颜”。在日新月异地翻天覆地的改变。奔涌吧,黄河!怒吼吧,中国龙!让我们的追求永远和精卫,夸父一样高远!中华大地上将重写一部

崭新的黄河史,黄河儿女将重唱一曲高亢的华夏歌。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将会永永远远爱你,你将永远奔向未来。 跟着书本去旅行运城系列节目观后感2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 我很不幸,因为在这十几年中,我未曾拜访过我的母亲,民族的母亲——黄河,对于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是一种不孝,一种莫大的不幸。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让我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感。渐渐地,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五千年来,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她积淀着文明印记和语言文化珍宝。随这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学历史。从历史中我知道了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他们在黄河形成冲击的平原上,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 从地理中,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黄河以她英雄的体魄出现在亚洲的平原上。它是我国第二条长河,流经九个省市……,你也可以投稿 语文课本上,一次又一次的在我面前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画卷。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气。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豁达……无不使我心潮澎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的发展需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唤起了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野生活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本选题以奉化滕头村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因,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归纳出乡村旅游的3种主要开发模式,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旅游,国内外学者的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也有着各自的研究结果。 2.1 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中期的欧洲发达国家,但大规模的开展可以追溯到在本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国外的国情与我国国情大不相同,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等。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例如王素洁,刘海英(2007)通过整理国际旅游相关资料,认为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供给、需求、影响等几个方面,分别对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在上述研究状况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了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对乡村旅游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乡村旅游有关术语、作用和基础理论的国际共识研究,国际合作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共时比较研究及对乡村旅游发展演进不同阶段的历时归纳研究。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B14020229 蔡宇轩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中部省份河南打地理情况以及开发的方式还有开发中需要注意的三点问题。文章重点介绍了几条旅游路线的开发利用,豫皖苏开发的必要性和方式。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等,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联合与协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旅游设施,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树立区域统一的品牌形象,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以达到合作各方的“多赢”和“共荣”。 一、河南旅游开发优势 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产业关联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苍白的,缺乏持续动力。旅游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市场和消费能力;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激发出强烈的旅游动机,创造巨大的增值服务空间。处理好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关系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 1.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旅游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文化资源,对于旅游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河南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居全国前列。全省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其中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40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八大古都,我省居其四,全省有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约130万件,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 2.河南是文学大省,李准、姚雪垠等老一辈文学家早已蜚声中外,以二月河、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作家群,具有较强的创作实力,在全国被誉为“文学豫军”。 3.河南是戏剧大省,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仍然活跃在城乡舞台上。这些剧种带

乌镇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乌镇的旅游资源 开发研究 B14020831 靳禹熙

目录 一、绪论1.乌镇历史源流 2.气候特点 3.乌镇旅游开发前景的概述 4. 旅游开发前景预测的意义 二、调查的结果 三、乌镇旅游开发现状及完整意见 1.已有的旅游开发设计理念 2.已有的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营现状及完善建议 3.已有乌镇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分析 4.部分景点开发需要改进的建议 四、乌镇旅游开发之路的原则及总体规划 1.乌镇旅游开发的原则 2.乌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附录:乌镇旅游建议

【内容摘要】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公顷。 【关键词】江南水乡城镇旅游开发乌镇 一、绪论 1.乌镇历史源流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3]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2.气候特点 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分析解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部):地理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2010级1班 指导教师:杨印书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承德市是河北省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承德市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将承德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城市。这个决策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考虑到承德市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宣传承德市,提高承德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深层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承德市经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概括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和程序,论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资料收集法、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集中探讨了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承德市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承德市;旅游资源;影响因素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in tourist cities. Chengde City in 2009 that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the goal, and strive to 2020, playing in Chengde c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ttraction, gathering strength and visibility of the tourist city. This decision time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engde, Chengde City in favor of propaganda, raise Chengde City'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So, how to p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e city, need further study to explo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focused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Chengd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problems, explore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Chengde City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 Chengde City; tourism resource; influence factor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第七讲人文旅游资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别和内涵 [教学重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别与内涵 [教学难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价值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外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复习前面讲述的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可创性、易损性 根据基本成因和属性划分,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予的、具有美学、科学意义的自然遗产。 一、人文旅游资源概念 1、概念: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人为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的特点。 1、人为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科技、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的结晶和体现,是人类发展史的载体,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主要资料。 2、时代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水平、生产能力、审美标准和道德风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和建筑方式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3、民族性 人文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特征,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各民族都形成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

浅谈山西的民俗旅游

浅谈山西的民俗旅游 人常说:“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部,东西两侧有太行山、吕梁山,南北两端是中条山、恒山,黄河流经西南省境,地形比较封闭,这也给山西人的性格带来很大的影响。这里是人类祖先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晋南地区还长期处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北方地区则属于北方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非常富有地域特色的三晋文化。这些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山西独特的汉民族民俗文化——“黄河文化”(或“黄土文化”)。 一、山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包括饮食、建筑、喜庆节日、岁时节令、手工技艺、文学艺术、土特产品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方性、资源的丰富多样性等特点。 (一)饮食民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山西人的饮食风俗,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令世人瞩目。 1.丰富多样的面食。山西盛产高粱、莜麦、荞麦、豆类、玉米、小麦、谷子等数十种粮食,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汤面类主要有刀削面、剔尖、揪片、转盘剔尖刀拨面、擀面、猫耳朵、饸饹等十几种,不仅外形不同,口感各异,而且和菜肴相配更加营养丰富。炸焖面类:煎饼、锅贴水煎包、麻花、油糕等二十几种。蒸类:高粱面鱼鱼、大同烧麦等。享有胜誉的太谷饼,冷食酥而不硬、软而不皮。山西比较著名的风味名吃有太原“头脑”,平遥牛肉、太谷饼、临猗酱玉瓜、闻喜煮饼、芮城麻片、稷山麻花、高平烧豆腐、介休贯馅糖、忻州瓦酥、平阳泡泡糕等。最近几年山西省政府连续举办了四届山西国际面食文化节,展现山西面食的多彩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美味可口的菜肴。在山西的饮食习惯中,菜肴与主食同时出现。菜肴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味美爽口,最负盛名的山西特色菜肴有:大碗蒸酥鸡,入口松化而不失鲜嫩;山西的过油肉曾获烹调比赛金奖,爽口、够鲜;五花猪脸外观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烩菜是山西特色地方菜肴,由粉条、土豆、肉丸等杂烩而成,味道十分鲜美。还有属于杂粮的乔面碗托,更是既营养又精道可口,可以冷烹也可以热炒。 山西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菜资源,野菜分布范围广,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食法多样,因此野菜在山西也是一种别具风味的菜肴之一。 3.酒乡醋都。山西是中国制醋的大本营,全省有一百多家醋坊。著名的除清徐老陈醋外,还有陵川玉泉老陈醋、壶关辛寨老陈醋、榆次南堡老陈醋。品种有老陈醋、双醋、陈醋、特醋、晋醋、味醋、熏醋等。清徐被誉为“中国醋都”,山西老陈醋更是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无醋不成味,制醋、吃醋成为山西非常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山西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汾酒的酿制创始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悠久的历史也成为了山西地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