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_王巍

合集下载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原
地区
以中原地区为引
领的文明新格局
开始形成。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1. 部落联盟时期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远古的传说P18
人文 初祖
阪泉 之战

黄 部 落
涿鹿 之战


人文 初祖
炎黄ya子n 孙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远古的传说P18
2. 尧舜禹时期 阅读P18教材总结:尧、舜、禹为什么能当上部落联盟首领?
陶寺都城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中有许多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 随葬品,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由此可知,陶寺古城已进入文明社会。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P16
远古的传说
观察下图,你可以得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怎样的结论?
中华文明的起
源和初步发展
具有多元一体
的特征。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P16
远古的传说
良渚文化第一等级墓葬
良渚文化第二等级墓葬 良渚文化第三等级墓葬
——摘自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良渚》
结论2:良渚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P16
远古的传说
结论3: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P17

早期国家
出现贫 富分化
阶级
进入文明 社会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P15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远古的传说
牛河梁遗址出土 的玉猪龙
以上材料能否证明红山文化晚期进入了文明社会?如果能,请说明
理由。如不能,你认为还需要寻找怎样的证据?

《中华文明五千年》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华文明五千年》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9分)中华文明五千年材料一距今5300年以前,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强制性权力等方面,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以考古调查和发掘实例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古人在修建之前先修了一个长3.5公里、宽十几米的巨型水坝。

他表示,经考古勘.测,该遗址是目前发现最大规模的城址总工程量,初步估算是1200万立方米,这样的工程量如果动用1万个劳动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

“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如果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是动员了相当广阔地方的人力。

”“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

”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

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并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①(兼而有之兼收并蓄)的核心,我们将之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材料二材料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

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②(一脉相通一脉相承)。

在独立的基础上兼容并包,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直接的内在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稳重内敛、注重传统、爱好和平、重视礼节的民族性格,肇始于中华文明的早期,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4.大家对文段两处横线应填入句子产生了争议,帮助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二、情景默写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理解:用精神的充盈战胜了物质的贫瘠,可看出作者对圣贤之道的执着追求。

13.根据上面两则文字和下面材料,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荀子、诸葛亮和宋濂这三位先贤对学习的看法。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ɡ)绳③,輮(róu)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注释】①青:靛青。

②蓝:植物名,其叶可制蓝色染料。

③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④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⑤规:圆规。

⑥知:同“智”,见识。

五、名著阅读六、现代文阅读22.在第②自然段画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A.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公众无需注册登录,就可以直接阅览敦煌遗书等珍贵资料。

不只是国内的古籍,那些流布海外、国内缺藏的珍贵汉籍,其数字化回归也令人期待。

B.上海图书馆的“典籍里的中国——上图特展”融入与展览古籍相关的历史场景,比如《史记》作者司马迁的书房,《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举办的农学堂等,让读者在“移步换景”的漫步中体味典籍的魅力。

C.辽宁省图书馆“继往开来,国韵书香”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除大规模展出珍本古籍原件外,还设计了古籍修复展示、名家诵读、论坛讲座等活动,做到了线上研讨与线下展览的有机融合。

23.有人认为,古籍晦涩难懂,编辑整理亦存在困难,难以融入当今生活。

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七、作文24.对“志”的谈论,我国传统文化里一直都存在。

本溪市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二)测试语文试卷

本溪市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二)测试语文试卷

2022年高三年级期中Ⅱ考试语文科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传说的炎黄二帝至今,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

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

虽说当时的先民并没有什么文明史论,但是到清末因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人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一个系统归纳,当时的学者以及儒家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无论是按照西元纪年法还是中国人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华文明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学术文化,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访问天下老者,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

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条件为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

大家一致认为一个文明国度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出现这两样东西。

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选自《炎黄二帝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有删改)材料二: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教材不少篇目表现了作家关于“亲子探源”的思考,请你阅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史铁生从隐忍坚强的母亲身上,获得了诀别苦难、迎接新生的勇气;泰戈尔愿化作金色花,用陪伴报答母亲,躲在树的高枝上nì____笑;冰心笔下,母亲则是被人生之雨打得左右攲斜时,在无zhē____蔽天空下坚强挺立的荫.蔽……他们无一不将母亲奉为生命之源:给予我们生命,更给予我们生活的智慧与勇气。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②2.根据语境,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yìn B.yìng C.yīn3.结合汉字卡片,书写正确汉字。

4.读经典名著,亦能对“亲子探源”有新的认识。

请你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完成对话。

【选文一】《五猖会》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知道从古至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选文二】《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

”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

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攥紧了拳,对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5.结合所学古诗词,补全空缺。

结合以下文本,探究古人的教育观。

(甲)论语(节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一课,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本课以考古发现为线索,展现了中华文明从远古时期到早期国家形成的漫长历程。

通过对不同考古遗址的介绍,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以及早期国家的形成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重要的考古遗址,如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等。

这些遗址不仅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也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此外,教材还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考古发现,如元谋人、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良渚遗址等。

(2)掌握不同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特点。

(3)能够分析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考古发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考古发现及其特点。

(2)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分析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2)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历史发展过程。

2.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寻中华文明源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寻中华文明源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寻中华文明源头2022-11-16简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说,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的确存在着比二里头文化更为遥远却更为发达的文明形态。

探源工程第二阶段从2006年初到2022年底,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流域,研究的时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打小起,我们就接受了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一样,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样的事实,并为能够生于这样的国度而骄傲。

长大后才知道,我们实际上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

中华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最早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这些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竟成为一代代学者兀兀穷年的追问。

于是有了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了从本世纪初持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今年8月2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以此为封面专题,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目前,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第三阶段的工作即将开始,世界和中国都想知道,经过8年的探寻,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多少。

二里头:最早“中国”的雏形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

在金文或青铜器铭文中,国字的原始字形作“戈”加“口”,戈是声符,有执戈守城之意,口表示城邑。

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一个地处中原腹地洛阳平原的普通村庄的名字,在麦田覆盖的地下,掩藏着最早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在他的新作《最早的中国》中如是说。

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在探索夏墟时发现的。

1928年起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认为,殷墟的甲骨文非常成熟,而文字从形成期步入成熟期至少需要千年的历史,殷墟精湛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也不会从天而降。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选自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章节。

本课通过介绍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历程。

教材内容涵盖了多个重要的考古遗址和文物,如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殷墟等,以及这些遗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特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早期面貌,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主要考古遗址和文物。

掌握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基本过程。

理解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会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历史信息的提取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主要考古遗址和文物。

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考古发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考古发现的基本知识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考古遗址和文物的理解。

观察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考古发现。

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吗?我们今天就来通过考古发现,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识考古2.什么是考古:教师简要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强调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概念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对考古学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第C03版学术家园・讲坛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编者按: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悠悠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但事实上,我们却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

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了回答种种问题,20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

目前,探源工程第三阶段工作即将开始,经过多年的工作,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最早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演讲人:王巍演讲人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组长。

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研究以及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

缘起:为文明求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中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长期所承受的压力。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把夏代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仅仅根据这些后世文献的记载,很难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更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形态。

依据西方现代考古学的观点,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

正因如此,国内外学术界很多人对中国是否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国外学者甚至怀疑夏朝是否为真正存在过的王朝。

面对这些诘难,我们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解答。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经过80多年的发掘研究,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

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中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非凭空杜撰,其中的确传递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20多年前,夏鼐先生曾提出进行文明起源的研究,并不断有研究者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进行探讨。

但是,要想消除社会上及学术界存在的上述怀疑,现存的文献资料是难以做到的,必须通过考古学家的工作,让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站出来说话。

近20多年来,中国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要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必须全面和系统地回答以下问题: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促使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作为中华文明主要物质内涵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的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关系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迄今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更远未得出比较一致的认识。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学者,对上述有关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拿不出较为系统的见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

针对这种状况,在2000年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即开始了这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考古工程。

实践:考古发现与资料下面我想结合一些考古的资料来谈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史前农业的起源:首先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如果没有农业的出现,就不可能有文明的起源,农业是出现在文明起源的第一个基础。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农业的出现应该是距今12000年左右,比如说在南方的江西、湖南等一些地方都发现了1万年左右的与栽培稻有关的遗存;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陶器和刀子的植物硅酸体;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发现了陶器和稻子的颗粒。

但是在当时,普遍的特点都是在洞穴里面居住,所以栽培的稻数量很少,应该是农业起源的阶段。

在国际学术界,有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中国或者说世界水稻的起源地问题。

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搞农学的人认为水稻的起源于印度;还有一些人认为云南是水稻的起源地,因为云南至今仍有很多的野生稻的种类。

两种观点的同一前提是,栽培稻应当起源于野生稻的原产地。

开始是人们认识和利用野生稻,后来由管理野生稻逐渐发展为栽培稻,这应该是很顺理成章的。

但是,我们在考古中发现云南水稻的年代都比较晚,大概是出现于距今4500年前,没有发现更早的。

而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左右的栽培稻,近20年来,在长江中游地区还发现了1万年前的栽培稻。

所以,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就考古发现来看,距今1万年左右在长江流域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后到距今8500年左右往北或者往四周传播了。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水稻的栽培很可能是在长江中游首先开始的,但是也不排除下游的可能性,因为考古发现就是这样,只能根据迄今为止的发现来做出推论。

长江下游地区的古国——良渚文化的社会变化:在江浙沪地区,也就是太湖沿岸地区,分布着大量良渚文化的遗址和墓地,距今5200年到4200年。

良渚文化时期是当地文明起源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在这里出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石犁,表明耕作技术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一个是石镰,这也是跟耕作有关的农具,可以看出当时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脱离了铲和镰的组合。

良渚文化的手工业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些陶器制作相当精美,有的表面还有刻画图案或符号。

良渚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现了祭坛——平面为方形,周围是用石头垒砌的墙壁,在祭坛上往往都有良渚文化的墓葬。

这些挖在祭坛上的墓葬大都是出土玉器比较多的高等级的墓,而且跟祭祀有关的玉器也很多。

我们认为,埋葬在祭坛上的人很可能就是生前主持祭祀的祭司,他们的身份比较高,生前在这儿主持祭祀,死后便被陆陆续续地埋在祭坛上,成为后人祭祀的对象。

在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玉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玉琮,外面是方形的,里面是圆形的孔。

还有一种就是圆形的玉璧,有的一座大墓中就随葬20多件玉璧。

琮、璧还有几种玉器是长江下游高等级墓葬特有的随葬品,也是墓主人身份的体现。

近年,在良渚文化的中心区浙江余杭良渚镇一带,发现了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

城墙基部的宽度达40到60米。

修建于沼泽地区的这座城址的墙基底部铺垫一层石块作为基础,其上的墙体用黏土筑成。

石块和黏土都是从别处搬运过来的。

建筑这座城所需工程量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

据初步估算,动用1万名劳动力,需要4年才能建成。

可见当时位于社会金字塔顶端的权贵阶层所具有的动员、组织和管理一个庞大的、结构复杂、分化明显的社会的能力。

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是权力的出现和发展。

原来都是平等的,后来怎样出现有一些人掌握了权力,掌握了哪些权力,或者这个权力是从哪儿得来的?我们觉得一个是宗教——对神的祭祀,如果某个人作为一个集体的代表,能够跟神进行交流,他的一些意志可以假托神灵的意志来发布,周围的人会无条件地服从。

第二个来源是军事权利,首领跟外面部落打仗,必须要统一,有绝对的指挥权。

这个军事指挥权逐渐地增加了权威,对内也逐渐地实行了强权的统治。

所以说,神权和军权是王权的重要来源。

探寻尧都——陶寺遗址的发现:在据古史传说在尧活动中心地区的山西南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在襄汾陶寺遗址新发现了距今约4300-4000年的大型城址,其中早期的城址长约1000米、宽约580米,面积为58万平方米。

到了中期(约距今4100年前后),建成了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

在城内的东北部,为一个高等级居住区,这里发现了规模达1万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出土了迄今年代最早的陶制建筑材料——瓦和精美的刻花墙皮。

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表面,还发现了朱书的“文”等文字,表明当时已经使用了文字。

遗址中还出土了纯铜谔的铜铃和青铜器环以及铜容器的残片,表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冶铜术。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大型墓的附近发现了一个平面呈大半圆形的特殊遗迹。

经过1年的模拟观测发现,从该半圆的圆心经半圆形夯土墙有意留出的二十道缝隙中向东望去,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农时节气时恰好可以观测到太阳从遗址以东的帽儿山升起。

发掘者和天文学家都认为,这个遗迹极有可能是与当时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的活动有关的观测天象和举行祭祀的场所,这使学者们感到,《尚书・尧典》中关于尧“观象授时”的记载很可能并非后代史家的杜撰,而是具有“史影”。

陶寺城址的规模比夏代后期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小约100万平方米,但与全国各地发现的早于夏代的城址相比,则要大1倍乃至数倍之多,颇有傲视群雄之感。

陶寺城址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城内功能分区明显。

高级贵族居住区与社会下层居住区相隔绝,并已出现专门为上层贵族所掌控的仓储区和墓葬及祭祀区。

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阶层分化,城内的统治集团已经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和祭祀权,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主宰,已经具有“王”的雏形。

课题组认为,至迟在距今4000多年前陶寺大城修建和使用的时期,已经进入到初期文明的阶段。

夏代后期的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市以东。

是1959年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先生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遗址的中部发现掘过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后来又发掘了铸铜作坊遗址和一些墓葬。

这些发现表明,这个遗址的规模很大,规格很高。

由于其年代比商代早期略早,很多学者认为,它很有可能是夏代的都城所在。

但是,及至上个世纪末,对该遗址的布局了解得很少。

进入21世纪以来,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这个遗址再次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发现了几条宽度在10到20米,相互交叉平面呈井字形的道路网络。

后来,在道路的内侧发现了围墙,先后发现的一些宫殿均位于宫城城墙围绕的范围之内,形成了边长300多米,面积10万平方米的宫城。

在位于宫城东侧的二号宫殿的南边,发现了修建时间略晚于二号的四号宫殿,虽然时间不一样,但一前一后的两座宫殿是方向一致,左右对称的。

1996年到1998年我带队在位于二里头遗址东北6公里的偃师商城进行发掘时,发现商代早期前、中、后三座宫殿建筑在一个中轴线上,且多座宫殿都是左右对称的格局,表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故宫的这种前后几进院落,具有同一中轴线,每座宫殿内左右对称的宫殿布局可以上溯到商代早期。

现在看来,在夏代后期,这种中轴线的布局已经出现了。

但是我们在比二里头早数百年的陶寺遗址却看不到这种布局的迹象,因此,这种都城的布局制度理念很可能产生在夏王朝时期。

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二里头宫殿区周围的道路上发现了车辙,这就牵扯到了中国古代车子的起源问题。

目前,我国古代最早的马车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的,也就是说距今约3300年左右,在此之前没有发现马车,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商代晚期的马车是本土起源,还是外来的影响?搞古代动物研究的人发现,家马在中国的出现也是在3300年,也就是说两者是同时出现在中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