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及其保护生物学

合集下载

长江女神白鳍豚保护 长江女神白鳍豚

长江女神白鳍豚保护 长江女神白鳍豚

长江女神白鳍豚保护长江女神白鳍豚有人说,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长江白豚太老了,这个物种和恐龙一样,迟早是要灭绝的。

然而专家认为,白豚并没有老得不能生存,而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才使它加快了灭绝的速度。

白豚的同类在亚马孙河、恒河、红河都生活得很好。

2002年7月14日早上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往日一样巡视“白公馆”——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之一的白豚人工饲养池,没有异常。

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

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

白豚是水生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几下起不来,一呛水就没命了。

大约2000万年前,白豚离开海洋进入长江。

它只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

虽然它的知名度远不如大熊猫,但要论起辈分,大熊猫的生存年限仅有500万到600万年,远比不上白豚。

公元前200年,《尔雅》中就出现了关于白豚的描述,据估计当时白豚数量超过5000头。

时至今日,人称“长江女神”的白豚已不足百头。

今天,亚马孙豚有十万头之多。

恒河豚、红河豚的数量也有2000多头,且还有增加的趋势。

淇淇是一头雄性的白豚,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渔民误捕时只有两岁。

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

离开长江后淇淇住进中科院水生所为它建的一个大房子里的水池中,人们戏称那儿为“白公馆”。

白豚和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所以和我们人类得的病差不多。

1996年,淇淇就得了非常严重的肝坏死,有一个月它什么都不吃,科学家们买来大鱼,把刺弄出来,把肉打成浆用水调和后给它吃,希望留住它的生命。

当时这个消息惊动了国际动物学界,各国专家为它出主意、想办法。

靠中西医结合治疗整整四个月后,淇淇康复了。

每年的3~6月是白豚的发情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们一直想为它找一个“新娘”,1986年,曾经捕到了一头白豚,取名为“珍珍”,起初科学家们并没把它们放在一起,而是分放在两个池子里,两个池子中间有一个有水的过道,两头豚在里面可以交换信息。

白暨豚及其保护

白暨豚及其保护

白暨豚及其保护
周开亚
【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
【年(卷),期】1989(24)2
【摘要】白暨豚是中国的国宝之一,是真正的活化石,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现只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它的生存受到渔业、航运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严重威胁。

富春江的白暨豚已在50年代末灭绝。

长江的白暨豚在近数十年中显著减少,估计现存的只有300头左右,被IUCN/SSC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各种违章渔具是伤害白暨豚的主凶,螺旋桨击毙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长江航运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成倍加重后者构成的威胁。

虽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保护措施亟待加强。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白Ji豚;动物保护
【作者】周开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841
【相关文献】
1.白暨豚研究与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J], 魏卓
2.白暨豚的现状和三峡工程对白暨豚的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 [J], 陈佩薰;张先锋
3.天鹅洲建立麋鹿、江豚、白暨豚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 [J], 胡红霞;陈志敏
4.湖北省整治白暨豚保护区环境20个违法违规活动点责令取缔或整顿 [J],
5.白暨豚保护研究的进展 [J], 杜波;李海燕;张先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白鳍豚

中华白鳍豚

中华白鳍豚邹明惠——201200071153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1576138679@133********白鳍豚,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美丽、更稀有、更濒危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正在走向灭绝边缘。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

白鳍豚现状和价值: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或许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

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减少。

上一次观察到白鳍豚的记录是在2002年,当时估计已不足50头,被列为了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而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自从1996年起,白鳍豚就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录,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

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白鳍豚已被列入《世界已灭绝生物名录》中,已经被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及美国探索频道列为2000年~2009年,近年十大灭绝物种(其余9种分别为:西非黑犀牛、金蟾蜍、夏威夷乌鸦、塞舌尔蜗牛、圣赫勒拿岛红杉、毛岛蜜雀、弯角大羚羊、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伍德苏铁)。

白鳍豚不但是研究鲸类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珍贵材料,被称为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而且由于其大脑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学术界所高度重视。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

其实,它是兽不是鱼。

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

白鳍豚

白鳍豚
学号:2009011003 姓名:牛天彩
一、白鳍豚现状
二、受威胁原因
三、未来应采取的措施
一、白鳍豚现状 鳍
1、简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是鲸类家族 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 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身 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 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 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 万年, 豚已存在有 万年 喜欢群居, 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 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 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 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 水中的大熊猫” “水中的大熊猫”.
二、受威胁原因
1、内因: 白鳍豚繁殖力低下如6 8 龄成熟一胎
一仔成熟雌性约2 年一个繁殖周期食性单一仅食 一定大小的鱼
2、外因: 1)过度渔捞:一方面破坏白鳍豚赖以生存的鱼
类资源另一方面一些有害的渔具渔法如滚钩电捕 鱼炸鱼毒鱼等均可直接伤害白鳍豚
2)迅速发展的航运业:一方面机动船只的大
量增加挤占了白鳍豚生存的有限空间机动船只发 出的巨大噪声干扰了白鳍豚的声纳系统另一方面 螺旋桨也可直接击毙白鳍豚
3、完善管理:减少航运渔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2、现状 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 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白鳍豚; 1986年减至300来头; 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 1993年为130余头; 1995年不足100头; 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 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 们做最后诀别。 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 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 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 《华盛顿公约 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地方特有种:有些物种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我们把这些物种称为该地区或该生境的特有种。

关键种: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物种。

这些物种从群落中消失会使得群落结构发生严重改变,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和多度剧烈变化。

野外灭绝:一物种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外灭绝。

生境片段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一大块的、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多个片段化的过程。

外来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位,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

土著种:某一地区原来就有、而不是从其他地区迁移或引入的物种。

它可以是这一地区的固有种,也可以是特有种或孑遗种。

外来入侵种:是指通过国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将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物种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或破坏的物种。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生物安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那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而获得的遗传修饰生物体,避免其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遗传修饰生物体: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所得到的基因组成和性状改变了的生物体。

最小生存种群:㈠遗传概念,主要考虑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对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适合度下降影响,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种群遗传稳定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㈡种群统计学概念,即以一定存活概率为基础,在给定时间内保持种群数量稳定所需要的最小的种群数量。

有效种群数量:具有正常繁殖、生育能力和不致于引起近缘变异和突变的群体数量。

最小动态面积:指能够包含较复杂的生境类型和植被演替阶段,并能满足受保护物种和其相互作用物种正常活动的保护区的面积。

白鳍豚保护

白鳍豚保护

白鳍豚-物种现状
二十世纪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 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 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 一段。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多 头, 1990年调查时有200多头,至1993年为130多头,到 1995年不足100头。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 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 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功能性 灭绝标签。
白鳍豚
——在我们母亲河里成为传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科1201 刘欢
物种介绍
物种现状
濒危原因 保护措施
白鳍豚
白鳍豚又名白鱀豚(淡水鲸类)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 鳍、江中华江豚等,是中国 特有的淡水小型鲸类,身体 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 毛,有恒定体温,总是在 36℃左右,仅产于长江中下 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 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 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 物之一。2007年8月8日, 《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 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 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详细介绍
身长 1.5—2.5米,体 雌兽一般在 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 4 岁。成年白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 集群行为就 重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 100 —150千克, 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 3 月至 5 月, 8 10 月至 余 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 吻部狭长,前端略上 10 月。孕期为10至, 11 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 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 水文条件要求较高 经常在一个固定 翘。喷气孔纵长,位 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 少,面临灭绝的境地。 1 : 1 , 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 于头顶左侧。眼极小, 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 30 %,自然繁殖率很低。 耳孔呈针眼状。背鳍 又迁入另一地域. 三角形,鳍肢较宽, 末端钝圆,尾鳍呈新 分布 生活 范围 月形。 习性

22第16章 白鳍豚的保护

22第16章 白鳍豚的保护

并让模型每隔 10 年给出一次种群发展趋势的预测报告 为使运算结果尽可能准确 模拟次数
选为 1000 次 进行模型定算时认为长江中白鳍豚属于一个种群 并认为长江中对白鳍豚种群
的生存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仅有两种 即 整修航道的爆炸作业和炸鱼业导致白鳍豚的死
亡 严重的化学污染事故的发生 上述两者的概率根据以前的资料均定为 10 即每隔 10
16.3 白鳍豚种群生存能力分析
濒危物种的种群生存能力分析是保护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1993 年 我们根据 白鳍豚的部分种群参数 并参照其他鲸类的资料 运用 VORTEX 旋涡 模型 对白鳍豚种 群的生存能力进行了分析 这里将 VORTEX 模型及白鳍豚种群生存能力分析结果作一简介
前面提到 对小种群的影响较大的是一些随机的事件 事实上除年龄外 一个有机体的 一生中所有的事件都是随机的 交配 繁殖 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 疾病以及捕食等事件从 种群的水平来看 均是随机分布的 个体的出现是从这些分布中的随机取样 这是小种群生 物学的基本理论也是 VORTEX 模型的生物学依据
VORTEX 模型的运算需要大量有关种群的定量和定性的参数 如种群的性比构成 不同
性别的生殖年龄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死亡率 寿命 现存的种群数量 婚配制度 生殖
周期 以及是否存在近亲繁殖等问题 对大多数珍稀动物如白鳍豚而言 这样的定量或定性
的资料往往很难准确地获得 这就需要借助已有的资料做合理的推测并借助相近的其他物种
表 16-1 1985 年冬季至 1990 年春季 9 次考察的 SPUE 值
考察时间 年.月.日 85.11.23 86.2.2 86.4.8 86.6.4 87.2.2 87.4.2 88.12.2 89.1.7 89.2.23 89.3.7 89.3.13 89.4.11 89.11.15 89.12.4 89.11.15 89.12.14 90.2.9 90.4.7

白鳍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白鳍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白鳍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摘要:白暨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类。

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

现在已处于灭绝边缘,属于功能性灭绝。

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及急速发展,愈来愈多货柜船在长江航行,也有很多渔民沿江撒网捕鱼,对江中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加上水质的破坏,导致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恶劣。

由六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对生活在我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进行了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濒危灭绝,它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物种。

本文对白鳍豚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介绍,简要介绍了白鳍豚的基本信息、生存现状、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保育措施及成就,最后对白鳍豚的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白鳍豚濒危灭绝保护补救1、简介:拉丁学名为:Lipotes vexillifer ,英文名称为Yangtze River Dolphin又称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

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

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

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

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

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

耳孔呈针眼状。

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

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

嘴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

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

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

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

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它通过将生物体全 部基因的随机片段重组为DNA克隆群体 来完整地保存其基因信息,并通过整合 于菌株之克隆传代方式,使其全部的基 因方便且稳定地代代相传,达到永久性 地保存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目的。
Reference
• 冯江,高玮,盛连喜.动物生态学.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5
3.利用白鳍豚与其他种动物交配,例如中华 白海豚
缺陷:难度较大,白鳍豚与中华白海豚属 于不同的科。白鳍豚属白鳍豚科,中华白 海豚属海豚科。
4、加强对白鳍豚繁殖的研究,特别是生殖机理及育 幼研究。
应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探讨白鳍豚的人工授 精技术,采用低温技术离体保。在将来等到条件成熟再运 用分子胚胎、遗传学技术将白鳍豚遗传基因表达, 复制出白鳍豚,最终回归大自然。
• However, it may be too late for human intervention to reverse the current mass extinction.
当代生物灭绝特点
• 规模大 • 涉及面广 • 时间短 • 森林消失是导致生物灭绝的重要因素 • 世界范围物体全部基 因随机片段的重组DNA克隆群体.这个文 库像是一个贮存mbrook et al,1992),
• 又称之人工构建的基因“活期储蓄所” (Gene bank)(方德福,1996).
克隆载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 以λ噬菌体和粘粒为代表的载体 • 以YAC,BAC,PAC等为代表的人工染色体
载体,以及目前开发中的MAC及HAC载体 系重排频率相对低 2.外源DNA能稳定遗传 3.转化率高 4.重组DNA容易分离等优点
白鳍豚保护情况
孙广斌
六级法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红皮书》中对 受危胁物种的分级方法.
• 绝灭(Ex)
• 白鳍豚被列为濒危
• 国内绝迹(Ex) • 濒危(E) • 易危(V) • 稀有(R)
• 白鳍豚已属于功能性 灭绝,因物种数量个 体特别少而丧失了种 群繁衍能力。
• 不足(I)
白鳍豚存在状况
•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adds a catastrophic threat toward a mass extinction of global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extinction threat is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15 to 37 percent of all species by 2050,or 50 percent of all species over the next 50 years.
相应技术是当今热点研究方向.在现代保 护生物学中,它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分子生物学的优势
分子生态学的发展揭开了生物多样 性保护研究的新篇章。分子技术的应用 克服了传统生态学方法中的一些难题, 如野外调查周期长、分辨率有限、实验 条件不易控制等.
分子生物学技性-动物保护 • 基因工程中蛋白质异源表达-植物保护
•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 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 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
• 事件: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 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 成员的白鳍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 有2头怀孕的雌豚。
• 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
源,危害其健康。
• 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 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 重,这极大地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 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一项研究表明, 白鳍豚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比海豚要 高得多。
• 1986年:剩余300头 • 1990年:剩余200头 •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 2006年:几乎没有
保护白鳍豚已采用方法
1.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2.建立白鳍豚半自然保护区 3.开展人工饲养下繁殖-易地保护
将白鳍豚捕捉到人工场馆进行喂养 和繁殖,每一次捕捉对白重要内容,基因组文 库的概念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已提及 (Clarke and Carbon,1976), Maniatis 等(1978)设计了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大量
随机片段方案。克隆载体作为基因组文
库构建中的重要媒介,提高其容纳量一 直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Lipotes vexillifer Conservation Biology 白鳍豚及其保护生物学
郭学恒 孙广斌
王懋
Brief Introduction to
Conservation Biology 保护生物学
郭学恒
• Conservation bi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Earth's Biodiversity with the aim of protecting species, their habitats, and ecosystem from excessive rates of extinction.
活动
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淡水脊椎动物 濒危原因
淡水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 淡水物种必须战胜局部地区气候和生态 条件的变化.
• 淡水生物通常高度特化,即使湖泊或溪流 系统也了特有的区域进化的生物类群.
• 即使在任何一类生境中物种数都很低的 地区,淡水生物多样性很高.
• 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 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 因此其灭绝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 它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
• 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 鳍豚食物匮乏。
• 食物贫乏.随着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 民对长江里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以 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越来 越少。
• 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 鲜。
• 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 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 越来越小。
• 船舶的噪音污染,将白鳍豚的正常生 活彻底打乱,干扰了它们的声呐系统, 造成白鳍豚被船舶的螺旋桨打死的惨 剧。在收集到的因此致死的白鳍豚标 本中,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 断。
• 田兴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华元渝.白鳍豚种群现状、致危因素及保 护策略的研究.1995
• 华元渝,吴京燕.水利工程对白鳍豚生态环 境的影响.水科学进展.1993
• Climate change, for example, is often cited as a serious threat in this regard, because there is a feedback loop (反馈环)between species extinction and the release of carbon dioxide into th高分子量(HMW)DNA的制备 • 高分子量DNA的不完全消化 • 大片段DNA和载体的连接 和方法, 并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物种与 重要经济性状、生殖和遗传性疾病相关 的功能基因,提供可靠的基因材料保证。
这个方法不急于捕捉现存的白鳍豚(数量本 来就很少,捕捉耗时费力),而旨于先钻研白鳍 豚人工繁殖的基本技术,有一定的可行性,比以 上三种方法较好。
当前保护措施
保证白鳍豚在半自然条件下存活,并促进其 繁殖,尽可能多的和尽可能久的保存养护种群的 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并充分保护其有效种群 大小,避免过多的近亲繁殖。利用蛋白质电泳、 mtDNA限制酶分析及DNA-finger Printing等技 术建立饲养群体的家族和谱系记录。
加强饲养条件下白鳍豚繁殖技术的研究。研 究白鳍豚分子采集、低温保存、胚胎移植和人工 授精等技术;研究白鳍豚的生殖规律,为自然和 半自然条件下的白鳍豚栖息地的保护提供依据。
现代生物技术 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王懋
• 随着人类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 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涌现出来,并发挥着
积极而巨大的作用.其中,分子生物学的
保护白鳍豚的新设想
1.利用分子水平的基因工程拯救白鳍豚
缺陷:现有白鳍豚数目太少,基因库中基 因有限,无法保证该方法的成功。
2.效仿大熊猫“借腹怀胎”,借江豚之腹异 种克隆白鳍豚
缺陷:白鳍豚的幼崽大约有1米长左右, 而一头成熟的江豚也只有1米。况且还要 剖腹才行,而刀口的愈合问题仍是未攻 克的难关,它不像陆地上的动物,而是 在浑浊的水中生活。
• These figures do not imply, however, that human activities must necessarily cause irreparable harm to the biosphere. With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for biodiversity at all levels, from genes to ecosystems, there are examples where humans mutually coexist in a sustainable way with na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