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媒介生态学论文-生态学论文-农业论文

媒介环境学媒介生态学论文-生态学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媒介生态学派与媒介环境学派及其名实之争两论在对学派称谓的辨析中,也辨析了各自的学术缘起,在学理资源的“认祖归宗”中进一步厘清了两者的不同。
媒介环境论论者批评媒介生态论者并不是一种对于北美学派的继承与推介,在引入MediaEcology(媒介环境学)概念之时,就没有真正地对其进行全面地介绍与阐释,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媒介生态进行了中国式的阐释和发挥。
其对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阐述及其在中国的确立,没有起到真正廓清认识并加以推广的作用,并且在此后的研究与发展中,也并未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通。
而媒介环境论本身则是从译介出发,在对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梳理中确立的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的贡献在于,集中而大量地引入并译介了相关著作,从学派的历史、理论、应用三个领域,全面地介绍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界重新认识了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相关理论。
媒介环境学派是正宗的北美学派的中国代言。
他们汲取北美学派有益的学术思想,开拓思维,为中国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与角度。
媒介生态论论者早就对自己的学术缘起有清醒的认识,崔保国在2003年就提出“媒介生态学研究在我国的展开,来自于我国传播学者的自觉,不同于传播学研究那样是从海外引进。
尽管美国学者开展媒介生态研究和日本学者开展媒介环境研究要比我们早很多年,但似乎国内的媒介生态研究最初的展开与他们并没有什么渊源。
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原发的,而不是引进的,从一开始学者的关心就侧重在媒介的发展生存环境研究方面。
”在后来与媒介环境学派的厘清中,媒介生态论论者一直坚持认为,中国的媒介生态学是在传播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学科,并不是对北美MediaEcology的简单继承和推介,其研究意识是原发的,这是中国媒介生态论论者独树一帜所在。
3.对于研究向度的辨析。
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

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一、概述在《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这篇文章的概述部分,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该文的核心议题与研究框架。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对于“空间”这一概念的独特解读及其在技术影响下的深刻变革。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空间并非固定不变的物理存在,而是由人类活动、尤其是技术活动所塑造和重构的社会文化建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空间观念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革新。
文章开篇将首先介绍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理论背景及其对空间问题的关注点,强调其“技术决定论”色彩下对媒介技术如何“遮蔽”并重新定义空间的理解。
进一步地,“概述”部分会概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指出在全球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空间感知、行为模式乃至社会关系结构,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空间形态进行预见性思考。
本篇文章通过梳理媒介环境学派关于空间的相关理论,力图揭示技术进步是如何隐蔽地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空间结构,以此为切入点引导读者反思并探讨在技术主导的时代下,空间的内涵与外延如何得以拓展和深化。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空间重构。
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从物理世界到数字领域,技术不仅塑造了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交往模式、认知结构乃至文化形态。
在此背景下,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以其独特的视角脱颖而出,该学派强调技术作为环境要素对人类文明的塑造作用,视技术为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构成并定义人类生存空间的核心力量。
在媒介环境学的广阔图景中,技术“遮蔽”效应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挖掘的主题。
所谓“遮蔽”,指的是技术在创造新可能性的同时,可能隐藏或掩盖了其他现实面向,影响人们对于空间的直观体验和深层理解。
媒介环境学林文刚中的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媒介环境学林文刚中的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林文刚是中国传媒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对媒介环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些主要观点,对媒介环境的理论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林文刚认为,媒介环境是指人们在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过程中与媒体交互产生的一系列关系和影响。
这一概念对我们认识媒体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了媒介与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媒介不是单纯地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通过塑造和影响我们的视听觉感知、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林文刚提出了媒介环境的多维度性。
他认为媒介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媒体技术存在,还包括了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
他用“三维网格”理论来描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将其看作是由不同的维度构成的网状结构。
这种多维度的理解方法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媒介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此外,林文刚还关注媒介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媒介,它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媒介与个体身份认同、社会关系、权力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媒介环境对社会的塑造功能。
他的观点使我们更加关注媒介对我们个体和社会的作用,从而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总之,林文刚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媒介环境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他的观点涉及了媒介与个体、社会的关系,多维度的媒介环境构建等方面,为我们认识媒介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逐一介绍林文刚的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林文刚的媒介环境学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媒介环境学的概念和林文刚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接着,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结构,明确将探讨林文刚的两个主要观点,并在结论部分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
名词解释媒介环境学

名词解释媒介环境学
名词解释媒介环境学是一门研究媒介对人类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的学科。
它包括媒介的技术、内容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媒介环境学主要聚焦于不同媒介形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和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移动设备、虚拟现实等)。
该学科探讨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
媒介来传达信息、构建社会和实现目标。
媒介环境学在传媒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题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简介媒介环境学派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关注的是媒体对于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该学派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研究媒介环境的特征和影响,揭示了媒体对个体、组织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基本理论媒介环境学派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理论:技术决定论和独立性假设。
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认为,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演进对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这一理论中,媒体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技术决定论强调了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技术确定性”,即技术本身具有一种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例如,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则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
独立性假设独立性假设认为媒体是独立于其他社会机构和力量的,它具有自身的逻辑、价值观念和目标。
媒体通过自身的运作方式和规则来决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这一理论强调了媒体对于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影响力。
独立性假设认为,媒体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更是一种社会机构,它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性。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编辑决策以及舆论引导等手段来塑造公众意识,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媒介环境与社会变革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媒介技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认为,媒介技术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个体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并推动社会变革。
社交媒体与社交关系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方式。
社交媒体通过打破地域限制、降低沟通成本和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连接与共享。
它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个人与现实社会脱节,降低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从媒介环境学看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从媒介环境学看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一、媒介环境学概述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于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
该理论学派由尼尔波兹曼创建,主要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媒介环境学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主要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
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在于其研究重点放在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微观及宏观影响。
该学派主要分为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多伦多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哈罗德英尼斯、埃里克哈弗洛克和马歇尔麦克卢汉,而纽约学派则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
媒介环境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他们明确了媒介的定义,并探讨了媒介与人的社会关系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波兹曼和詹姆斯凯利为代表,他们深入研究了媒介环境学的某一部分或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以梅罗维茨和保罗莱文森为代表,他们研究了最新科技对人的改变和影响。
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核心是认为传播媒介并非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的渠道,而是具有内在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这些结构和形式对信息的编码、传输和解码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媒介环境学还提出了传播媒介有偏向的理论,认为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独特的偏向,这些偏向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媒介环境学作为一门研究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为我们深入理解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二、新媒体的特点与分类数据性: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其内容和形式都以数据为基础。
互动性:新媒体允许用户与媒体内容进行实时交互,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
超文本:新媒体内容通常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用户可以通过链接跳转到其他相关内容。
网络化:新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
心灵与社会。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能改变
人的感官生活——能改变人的所见、所
听、所触、所尝和所嗅,因而能改变人
的认知。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
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2.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
命题一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 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 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 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 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 如何被解码。
后继工作由目前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 文 化 与 技 术 研 究 所 ( McLuhan Program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而得以开展,代表 人物是德里克·德克霍夫。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 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 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来 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命题二 传播媒介有偏向
传播媒介有7种偏向:思想和情感偏向,时间、 空间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 上偏向,内容偏向
“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 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往往和传 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
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
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 态上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它会引导我们去片面使用我们机 能、感官和情操。
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

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范式及其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范式对于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其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范式、传播学、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媒介环境学派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
该学派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各种形态,旨在揭示媒介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播和个体认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不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构成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学派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媒介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文化。
近年来,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媒介暴力与心理健康、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介与身份认同等。
然而,该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媒介偏见和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尚不充分。
媒介环境学派的创新点在于其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将媒介视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变量。
这一研究范式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并为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媒介环境学派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为政策制定、媒体监管和公众教育提供指导。
本文对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分析了其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价值。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推动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然而,该学派仍需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不断拓展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在当今社会中,技术媒介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文刚的相关理论媒介环境学是由尼尔·波兹曼创建。
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林文刚在其文章中阐述了媒介环境学的主要特点,引文如下:“媒介作为环境”(或“环境作为媒介”)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媒介环境学领域中相互连结的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之一媒介环境学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
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physical structures) 和符号结构(symbolic structures) 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
就这个可探讨的层面而言,媒介的符号形态限定了该媒介所能代表信息的代码特征,例如“模拟符号对应数字符号”(analogic vs. digital symbols),也限定了将符号整合在一起的结构,例如“命题结构对应表象结构”(propositional vs. presentational structures)(Langer, 1942; Nystrom, 2000)。
同样,媒介的物质结构涉及到技术的特征,而技术则传递代码和进行编码、传输、储存、恢复、解码和传播信息的物理要求。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因为它定义了媒介环境学一种最基本典范的独特性,认为正是媒介的结构决定了信息的本质。
例如,小说读者常常对根据小说而改变的电影深表失望。
一种解释也许认为电影的编剧、导演、制作人或者演员并不胜任改变工作。
虽然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媒介环境学的第一个理论命题说明,这种解释是一种误导,因为将这两种媒介(小说和电影) 所“包含”的内容视为同样的信息毫无意义。
而这一命题表明,小说和电影体现了两套完全不同的符号和物质结构或形态。
因此, 纵使它们可能基于同样的来源(小说中的故事), 小说和电影这两种不同媒介分别向受众(读者和观众) 传递的是两套不同的信息或者说“现实”。
理论命题之二作为第一个命题的逻辑延伸,媒介环境学同样假定每一媒介那套专门的物理和符号特征为其带来了一套偏倚或倾向(biases)。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参考一套由尼斯纯(Nystrom)所做的理论归纳:由于不同的符号形态(symbolic forms)编译出不同的信息,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形态,所以它门便具有不同的理性或知识(intellectual)和感性(emotional)偏倚。
由于不同的物质形态(physical forms)编译、存储并传输不同的信息,所以不同的媒介便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感知的偏倚。
由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获得性(accessibility),所以它门便具有不同的政治偏倚。
由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参与条件,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偏倚。
由于不同的媒介在组织时间和空间上方式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哲学思辨上的偏倚。
由于不同的媒介在物质和符号形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理性或知识、感性、时间、空间、政治、社会、哲学思辨和内容偏倚上的种种不同,所以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认知论(epistemology)的偏倚。
(转引自Lum, 2000, p. 2).理论命题之三作为第二种命题的逻辑延伸,媒介环境学进一步指出媒介会促使各种不同的物质的,知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果关系,它们与媒介独特的内在偏倚有关。
这一理论命题直接谈到了媒介环境学主要典范的关注点,即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媒介环境学正是通过此节点来探究传播技术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推进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因果关系。
我们在这里将这一理论命题视为一个连续统一体,而该统一体的两端则是两种分别不同的解释性观点。
一端是确定性的观点,正如有人所谓的“硬性决定论”(hard d eterminism)或“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该观点主张技术是社会变化,或者更广泛的历史变化的首要决定因素。
统一体的另一端是我所谓的共生观点,或“软性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此观点认为社会力量或人类自主力量(h uman agency),也能在技术变化中扮演角色(注3)。
这两种观点都承认传播技术在文化或人类传通中所扮演的深远而具阐述性的角色,但它们在解释当面临技术扩散或媒介变革时,人类的自主力量在社会变化中所能扮演的角色这方面上存有分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知识收集一、媒介环境学的成长1998年8月4日,媒介环境学会(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在纽约宣告成立。
这一年离学会开始酝酿的1992年,已经过去6年,离麦克卢汉去世已经过去18年。
学会继承了伊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和传播研究思想,其精神领袖是尼尔·波斯曼。
1970年,尼尔·波斯曼在纽约大学创建并主持媒介环境学会的博士点,到21世纪初,这个博士点已经培养了100多位博士。
他们和麦克卢汉一脉相承,所以波斯曼坦承,他们是麦克卢汉的孩子:“到1996年,我们有100多位学生拿到了博士学位,400多人拿到了硕士学位。
我担保,他们都知道,自己是麦克卢汉的孩子。
当然我也认为自己是他的后代,不是很听话的一个孩子,可是这个孩子明白自己从何而来,也明白他的父亲要他做什么。
”[1]然而,麦克卢汉并不是媒介环境学的老祖宗,这个学派的思想应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相对论原理,应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2] ,可以追溯到帕特里克·格迪斯[3] ,还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成名的刘易斯·芒福德[4] 、本杰明·李·沃尔夫[5] 和苏珊·朗格[6]如果兼顾生物学意义上的世代和学术思想传承的时代,我们可以说,媒介环境学每20年为一代,已经走完了3代人的生命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成名的格迪斯、芒福德、沃尔夫、朗格等人是先驱,50年代成名的埃里克·哈弗洛克[7]、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是第一代,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詹姆斯·凯利等人是第二代,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兹、兰斯·斯特雷特、林文刚、埃里克·麦克卢汉、德里克·德克霍夫等人是非常活跃的第三代。
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的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都走向成熟。
它们都具备了学派成熟的3大标志: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制度构建,也产生了一批世界级水平的研究成果。
早在50年代,以麦克卢汉为首的多伦多学者就获得了充足的经费,吸引了一批学科背景殊异的同仁,形成了麦克卢汉思想圈子,成为北美最早的多学科研究中心;《探索:文化与传播研究》杂志(1953-1959)成为多学科交流的思想平台和麦克卢汉思想的催化剂;1963 成立的“麦克卢汉研究所”成为新思想的发动机,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客座研究员,他们把麦克卢汉的思想传遍北美,北美的宣传机器又把麦克卢汉的思想传遍世界。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本人把媒介环境学的思想传到纽约,两人又成为多伦多和纽约的桥梁。
20世纪后期以来,以纽约大学和福德汉姆大学为中心的纽约学派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仅仅纽约大学的媒介环境学学位点就“生产”了数以百计的硕士和博士。
21世纪,媒介环境学会以纽约为核心,正在把纽约和多伦多纽结起来,形成问鼎北美主流传播学的强大力量。
长期处在传播学边缘的媒介环境学已经成为和经验学派、批判学派三足鼎立的传播学派。
二、此“生态”非彼“生态”21世纪初,北美的media ecology学派引进国内,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开创了媒介生态学。
几年来,学界把media ecology翻译成“媒介生态学”,于是就出现了两个名同而实异的“媒介生态学”。
笔者认为,北美的media ecology应该定名为“媒介环境学”,因为它把媒介当作环境来研究,国内学者提倡的“媒介生态学”重点研究媒介(尤其是媒体)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的视角是媒体的政治经济学。
两者实在是大异其趣。
崔保国先生率先介绍北美的media ecology,但是在《媒介是条鱼》这篇文章里,他把media ecology 翻译成“媒介生态学”,混淆了两个学派的区别。
按照media ecology的实质,媒介是水人是鱼,水是媒介环境,人是生活在水中却浑然不觉水环境的鱼。
关于“媒介是水不是鱼”这个论题,我的同事李明伟博士准备撰文予以辨析,容我不赘。
媒介环境学会章程的第一条对媒介环境学做了非常简明的界定:“媒介环境学研究符号、媒介和文化彼此之间那一套复杂的关系。
”[8]波斯曼在不同的语境下做了大同小异的界定,陷于本文篇幅,仅引其中之一。
1971年,波斯曼在《软性的革命》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
具体地说,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研究环境的结构、内容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8]2006年,林文刚在《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里说:“媒介环境学不可能(大概也不应该)等同于波斯曼研究或麦克卢汉研究,也不能和芒福德研究、艾吕尔研究、翁研究或朗格研究划上等号。
从整体上来看,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超过了它思想成分的总和。
”[10]所以我们说,媒介环境学既研究媒介环境,又研究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三、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框架在《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中文版序里,林文刚博士提炼了该学科的4个核心课题:(1)重要思想,包括界定性理念、理论或主题,以及文化、技术与传播的关系;(2)这些思想背后的主要学者,比如刘易斯·芒福德、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3)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语境;(4)当代学者如何运用这些理论。
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它有3个互相联系的理论命题。
在《媒介环境学》里,林文刚对这3个理论命题做了简要的阐述:(1)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媒介的物质属性结构和符号形式具有规定性的作用,对信息的编码、传输、解码、储存产生影响,对支撑这些传播过程的物质设备也产生影响。
(2)传播媒介有偏向性:思想情感偏向,时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上偏向,内容偏向,认识论偏向等,读者对伊尼斯的时空偏向论和麦克卢汉的感知偏向论已经比较熟悉(3)传播技术对文化产生影响。
波斯曼的《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中文版问世之后,人们对他媒介思想已经有所了解,笔者对他媒介思想做一些简单的概括,共10个命题:(1)一切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利弊同在,都是浮士德式的交易。
(2)新技术的利弊使有些人获利,有些人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