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和诱发电位及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3)脑干血管病
出血、梗塞 (Weber 、闭锁综合征正常) 其他 肝豆状核变性 OPCA 脑疝 Vit B12缺乏 糖尿病 尿毒症 昏迷与脑死亡 手术监护 药物副作用监测
视觉诱发电位
VEP
视神经---视交叉---外侧膝状体---视放射
低概率---相关任务
P300起源:顶、枕、颞、联合区、 海马结构
杏仁体
实验参数
记录电极:Fz Pz Cz
参考电极:双侧乳突
刺激形式:
16---20岁 P300 PL最短,
01
以后每年增加1---1.5ms
02
观察:
、 痴呆 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鉴别真性和假性痴呆(抑郁症)
精神障碍 波峰降低,潜伏期正常 (注意障碍)
4
反映上行传导途径及感觉皮层的功能
诱发电位的分类
4.按诱发电位起源分类
1.按感觉 刺激的形式分类
视觉 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 三叉神经、脊髓传导速度、 阴茎背神经
2.按刺激后诱发电位的潜伏期长短分类
短潜伏期 <10ms 中潜伏期 10-50ms 长潜伏期 >50ms 短潜伏期----多起源于皮层下(BAEP)长潜伏期-----多起源于大脑皮层 (P300)
各波PL、IPL在正常值内
01
两侧之差<0.3 I--III > III--V ,
02
波幅两侧比较<50% I/V <0.5。
03
正常人II波可以消失,IV、V融合。
04
4.诊断
婴幼儿、不配合成年人,可给予催眠药 不能代表真正的听力,帮助确定外周的 听见敏度
鉴别听力损伤 (1000--4000HZ)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课件

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是通过记录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来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 脑电图是通过电极将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放大器放大 脑电图可以反映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抑制性、睡眠状态等 脑电图可以应用于癫痫、脑损伤、精神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电图的分类
常规脑电图:记录大脑的电活动,用于诊断癫痫等疾病
脑电图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应用
脑电图与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的融合:提高脑结构 成像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脑电图与超声成像的融合: 提高脑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
诊断
脑电图与核磁共振(MRI) 的融合:提高脑功能成像的 准确性和分辨率
脑电图与光学成像的融合: 提高脑功能成像的实时性和
无创性
脑电图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注意事项:避免在检查前饮酒、 喝咖啡、喝茶等
检查前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 免过度疲劳
检查过程中应保持安静,避免 干扰脑电图的记录
未来展望
脑电图技术的发展趋势
便携式脑电图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适合家庭和户外使用
无线脑电图技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和诊断
脑电图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脑电图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脑电图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高脑电图诊断的准确性和效 率 脑电图与脑机接口技术结合: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脑电图与脑机接口技术的 融合,提高脑电图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睡眠障碍的诊断方法: 包括临床访谈、睡眠日 记、多导睡眠图(PSG) 等。
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 为疗法(CBT)、生活 方式调整等。
脑电图在睡眠障碍治疗 中的作用:帮助医生监 测治疗效果,调整治疗 方案。
认知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早期预测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开题报告

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早期预测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重症脑功能损害是指由原发或继发性脑部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如创伤性脑损伤、脑出血等。
其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家庭负担,因此对于其早期预测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长程脑电图(long-term electroencephalography, LTM)是指对患者连续监测脑电活动超过24小时,利用多通道记录系统获得的大量脑电信号,能够反映脑功能状态的动态变化。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 potential, AEP)是一种利用听觉刺激引发的脑电信号,可用于评估听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早期预测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研究目的:(1)探讨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在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早期预测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
(2)研究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与其他临床指标(如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评分等)在预测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中各自的贡献及相互关系。
(3)评估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在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早期干预和治疗方案调整的指导作用。
3. 研究内容:(1)选取一定数量的入院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进行长程脑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医学影像学结果分为不同的预后组别。
(2)分析各组别患者的长程脑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特征,比较不同组别间的差异性。
(3)分析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与其他临床指标在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预测中的相互作用。
(4)通过回归分析等数学模型,建立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对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预测的模型,确定其预测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
4.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利用长程脑电图联合听觉诱发电位预测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可行性,同时了解其在患者早期干预和治疗方案调整中的作用,为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可靠的神经影像学依据,提高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术中监测中的应用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术中监测中的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指给耳高频短声刺激后在大脑皮层记录到的电位,临床广泛用于颅脑肿瘤的手术监测中,术中通过对潜伏期和波幅的监测,对帮助术者保护神经功能及判断预后脑干功能有重要价值。
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是指在手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其中监测是指在手术全过程进行1次、2次或更多次的不连续的测试,以达到鉴别神经功能障碍的目的。
术中电生理监测可对大脑皮质功能和(或)多种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进行连续实时检测及评估,可及时发现缺血性并发症所致脑功能损害,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了解脑组织代谢功能的改变,以及脑部血液灌流情况,从而有效地协助手术医生,全面了解麻醉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1]。
术中监测一般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自由肌电图的监测,其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常用的手术监测手段,特别是在脑干、皮层占位、听神经瘤及面神经手术中。
临床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种客观的、方便的检查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神经外科、脊柱外科、骨科、妇科和耳鼻喉科等的手术术中监测。
近几十年以来,由于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术中监测应用,已逐渐成为现代临床手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欧美等国家已经立法,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国开展稍晚一些,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由于神经电生理检测能客观、有效地判断处于术中危险状态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减少神经副损伤,提高手术治疗质量,故得到更多临床医生的关注,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起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由Jewett[2]在1970-1971年首次报道,是从颅外记录到的潜伏期在10 ms以内的电位波形。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反映听神经至脑干段的电位,由于各个波的来源都比较确切,因而成为评价脑干功能状态的一个客观指标。
诱发电位名词解释

诱发电位名词解释
诱发电位是指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受到刺激时,观察到的电活动变化。
这种电活动变化可以通过记录大脑电图(EEG)来观
察和测量。
诱发电位可以由外部刺激、感觉刺激或大脑内部刺激引起。
当大脑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时,神经元会产生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皮层。
这些电信号会引起电活动的变化,形成特定的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可以反映大脑特定区域对某种刺激的敏感性和处理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诱发电位是视觉诱发电位(VEP),通过
闪烁光源来刺激眼睛,观察到的大脑皮层电活动变化可以反映出视觉系统对光刺激的处理过程。
同样,听觉诱发电位(AEP)
也是一种常见的诱发电位,通过听觉刺激,可以观察到大脑对声音刺激的电活动变化。
诱发电位可以被用来研究大脑感知、认知、运动和注意等方面的功能。
通过分析不同刺激条件下的诱发电位,可以了解大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模式。
此外,诱发电位也可以用于临床诊断,例如用于检测听觉和视觉系统的功能异常。
诱发电位的测量通常需要将电极粘贴在头皮上,以记录大脑电活动。
这种非侵入性的测量方式使得诱发电位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研究工具。
然而,诱发电位的分析和解释相对复杂,需要结合其他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来观察和测量刺激引起的电活动变化。
它是研究大脑功能和进行临床诊断的有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大脑的工作机制。
神经电生理检查

主要用于运动通路病变的诊断,如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型颈椎病、脑血管病等
三、诱发电位
(五)事件相关电位 1.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ERP指大脑对某种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时,通过叠加和平均技术在头颅表面记录 的电位。ERP主要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电生理变化。ERP中应用最广泛的是P300电位。
四、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
(一)肌电图
指用同心圆针电极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随意收缩状态下各种电活动的一种技术。 1. 正常EMG
(1)静息状态:观察插入电位 (2)轻收缩状态:观察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它是单个前角细胞支 配的所有肌纤维同步放电的总和。就MUAP的时限、波幅、波形及多相波百分比而言,不同肌肉各有其 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3)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即观察肌肉在大力收缩时运动电位的多少及其发放频率的快慢。 正常情况下,大力收缩时肌电图上呈密集的相互重叠的难以分辨基线的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即为干扰相。
VEP是对视神经进行光刺激时,经头皮记录的枕叶皮质产生的电活动。
2. 检测方法
有模式翻转刺激技术诱发VEP(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和闪光刺激VEP。 PRVEP的优点是波形简单易于分析、阳性率高和重复性好,而闪光刺激VEP受视敏度影响小,适用于 PRVEP检测不能合作者。
2. 特殊电极
(1)蝶骨电极:可明显提高颞叶癫痫EEG诊断的阳性率。 (2)鼻咽电极:主要用于检测额叶底部和颞叶前内侧的病变。因患者有明显不适感而使用受限。 (3)深部电极:将电极插入颞叶内侧的海马及杏仁核等较深部位进行记录。主要用于癫痫的术前定位, 属非常规的检测方法。
大脑皮质诱发电位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大脑皮质诱发电位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前景大脑皮质诱发电位(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s, CEPs)是一种记录和研究大脑皮质神经元集体活动的电生理技术。
通过刺激感觉器官或者进行特定的神经逻辑任务,可以观察到大脑皮质产生的电位变化,并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些变化,可以获得有关大脑功能和结构的重要信息。
大脑皮质诱发电位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被用来研究大脑的感觉功能。
通过刺激各种感觉通路,如视觉、听觉和触觉,我们可以测量和分析大脑皮质在感知过程中的反应。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是如何处理感觉信息的,还可以揭示感觉信息在不同疾病中的改变和异常。
此外,大脑皮质诱发电位还可以用于研究大脑的认知功能。
通过让被试进行特定的神经逻辑任务,如注意力、记忆和语言等方面的任务,我们可以观察到大脑皮质在该任务过程中的变化。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大脑是如何执行认知任务的,也可以揭示不同病理情况下认知功能的改变和障碍。
此外,大脑皮质诱发电位还可以用于研究大脑的功能连通性。
通过刺激大脑的一个区域,同时记录其他区域的反应,可以研究大脑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功能网络结构,还可以揭示不同疾病中功能连接的改变和异常。
对于大脑皮质诱发电位的应用前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准确、更精细地研究大脑的活动。
首先,随着设备的改进,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时空分辨率,从而更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大脑活动的变化。
其次,通过结合其他脑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大脑的复杂功能和结构。
另外,大脑皮质诱发电位还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例如,它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和脑损伤等。
通过观察大脑皮质在这些疾病中的反应变化,可以提供有关疾病进程和治疗效果的有价值信息。
此外,大脑皮质诱发电位还可以用于研究和评估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系统,为瘫痪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康复和交互方式。
脑电波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脑电波的应用及使用方法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phy,简称EE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电生理学技术,用于记录和测量大脑中神经元活动产生的微弱电信号。
下面我们将介绍脑电波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1. 脑电波的应用领域:- 科学研究:脑电波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认知功能在脑中的分布,探索大脑认知、情感、行为等相关机制。
- 临床医学:脑电波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例如,诱发电位检查可以用来评估听力、视觉和触觉功能;脑电监测可用于检测癫痫发作、睡眠障碍等。
- 心理学研究:脑电波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感知过程的本质,并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心理机制。
- 脑机接口:脑电波可用于控制外部设备,例如智能轮椅、假肢等。
这对于残疾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意义。
2. 脑电波的使用方法:- 实验环境:在开始记录脑电波之前,需要创造一个能让参与者感到安逸和舒适的实验环境。
通常,在安静的室内环境中,使用舒适的座椅和灯光,以及相对恒定和适宜的温度。
- 设备准备:脑电波记录需要使用一台脑电图仪,其由电极、放大器和数据采集设备组成。
电极通常通过电导胶粘附到头皮上,放大器将电信号放大,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采集设备则用于存储这些信号。
- 睡眠规范:由于脑电波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因此最好在参与者清醒但不过度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记录。
在记录之前需要确保参与者充分休息且没有饮用咖啡或饮料。
- 电极安装:电极通常放置在头皮上的特定位置。
常用的电极位置包括脑皮层、前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
电极的数量通常根据实验需求而定,但一般情况下会使用10-20个电极。
- 信号记录:脑电波记录通常需要在连续的时间段内进行。
必要时,记录过程中需要限制参与者的肢体活动,以减少运动引起的诱发电位。
脑电波信号通常以连续信号的形式记录,并可通过实时监测来确保信号的质量。
- 数据分析:脑电波记录之后,需要对信号进行分析,以提取所需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须依赖 丘脑的功能
某些自发脑电形成,就是皮层与丘脑非特异投
射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一定的同步节律的丘ຫໍສະໝຸດ 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 单一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变化不足以引起皮层 表面的电位改变,必须有大量的神经元同时发 生突触后电位变化,才能同步起来引起皮层表 面出现电位改变。
• 锥体细胞分布特点-----电场形成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细胞内记录到的突触后电位变化与皮层的电位节律变化 相一致:
认为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 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总和引起皮层表面的电位 改变。
诱发电位 ---特异性 非特异性
• 非特异性诱发反应是指不同的刺激均能 产生相同的反应,
• 特异性诱发反应是指必须具有诱发电位 基本特点者
一、脑电图
• 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产 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 (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
• 3. 记录脑电图:记录清醒闭目状态下各导联的 脑电图,通常在记录过程中进行睁眼闭眼试验和 过度换气试验。由于过度的深呼吸,大量的C02排 出体外,造成呼吸性碱中毒,此时能引起一过性 的脑血管收缩及脑血流量减少,如有持续性或阵 发性的异常脑电波出现时,则有诊断价值。
• 分类:
•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
皮质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
在头皮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观察皮层的电位 变化,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动物将颅骨 打开或在病人进行脑外科手术时,直接在皮层表 面引导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电图 (electrocorticogram,ECoG)。
• δ波:频率为每秒0.5~3次,波幅为20~200 μV,在慢波 睡眠的深睡阶段出现,但正常婴儿清醒时可见δ波,在全 身麻醉时也可出现δ波。
脑电图的波形
α波 8~13次/秒, 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即出现 ; β波 14~30次/秒 , 新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 ; θ波 4~7次/秒 , 困倦时出现 ; δ波 0.5~3次/秒 , 睡眠、极度疲劳时或在麻醉状态下出现。
促进了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
•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同步总和必 须依赖丘脑的功能---- α波,
• 将对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电刺激频 率改为每秒60次,则皮层上类似α波 的自发脑电活动立即消失而转成快波, 这是由于高频刺激扰乱了神经元的同 步化活动,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现象--β波,
三、人脑电图的记录方法
• (一)记录电极 通常采用银电极,以表面镀有氯化银的银电极最好。
• 1.头皮电极: (1)银管电极 (2)金属盘状电极或杯状电极 (3)针状电极
2. 特殊电极:颞叶内侧及颅底的电活动需用特殊电极 描记出来,如耳鼓电极、鼻咽电极和蝶骨电极等。
15
• (二)头皮电极的安放部位
电极安放部位可参考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的10/20系 统电极安放法(图3)和Gibbs电极安放法(图4)。少者8 个电极,多者l 9个电极。
双极导联法示意图
2.单极导联法:
• 2.单极导联法:将一个放在头皮表面的电极与一个距离 所要检查的脑组织区域越远越好的无关电极相联,这种导 联方式,通常被看做是只描记来自一个头皮电极的电位改 变。
• 单极导联的优点在于可记录到活动电极下的脑电位变动值, 相当于电极下直径3—4cm范围电活动的总和,但产生于较 小的局限性部位的微小电位变动则往往被周围脑组织的电 活动所掩盖而不能发现。
脑电图和诱发电位及临床应用
三种生物电现象 :
• 神经细胞细胞本身固有的电活动如膜电位及其 波动,
• 动作电位 •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 • 容积導体
概括这些电活动,大体上分为二类:
一类称之自发电位,系指在没有特定的外界刺激时 脑组织本身自发产生的电活动(节律性,非节律性)
另一类电活动称之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是指当外界 刺激施加于皮肤感受野内神经或感觉器官时,经 特异性传导道上传,在脑的特定部位所产生的与 刺激呈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
8
• 在皮层有占位性病变(肿瘤)时,病人即使处 于清醒时,亦有可能引导出θ波或δ波。癫痫患 者的脑电图可见棘波(spike wave)、尖波(sharp wave)和棘慢波综合(spike and wave complex)等,
图2 癫痫脑电图的波形
二、脑电图的产生机制
• 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 形成的,也就是说由细胞体和树突的电位变化 形成的。
单极导联法示意图
• 无关电极部位
一般选两侧耳垂,它和头皮电极的联系有三种: • ①左侧头皮上的活动电极与左耳垂无关电极,右侧
头皮上活动电极与右耳垂无关电极相联结; • ②两侧耳垂的电极联结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使用, ③先把一侧耳垂电极作为无关电极使用,
(四) 脑电图的记录
• 1. 受试者静坐椅上,姿势自如。 2. 将电极与记录仪器相连,
6
一、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根据其频率进行分类
•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波幅为20~100 μV,在清醒、 安静并闭目时出现,波幅常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反 复过程,形成梭形,睁眼视物,α波即消失 。
•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波幅为5~20 μV,在清醒并 睁开眼睛时出现,
•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波幅为 100~150 μV,在慢波睡眠时出现,
图4 Gibbs电极安放法 图3 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三)导联的选择
• 1.双极导联法:把头皮上两个活动电极分别连接
到放大器的两侧,叫双极导联法(图4),记录到的是两 个活动电极间的电位差。 一般,两个活动电极的适当距离为3~6 cm。双极导联 法不适合于记录准确的波形或电位变动的绝对值,但 适合于记录局限性异常波,并可排除无关电极活动化 所引起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