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简论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板块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板块式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板块式教学设计单元学习主题:伙伴第一部分单元解读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3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童话,后一篇是儿童诗。

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道理不在直接告诉,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个内容在第二篇课文《树和喜鹊》中以泡泡的形式提出来。

教学时需要把握: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词语的意思;迁移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可在前一篇《小公鸡和小鸭子》中作适当铺垫,在后一篇《怎么都快乐》中运用这种方法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是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

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使句子更生动形象,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避免进行理性分析;《树和喜鹊》中引导学生积累意思相对的词语和AABB结构的词语;《怎么都快乐》中则要在积累“跳绳、讲故事”等动宾短语的基础上再拓展积累这类词语,词语的积累要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归类意识。

课文的朗读要重点练习读好角色的对话、读出儿童诗的情趣。

“读好人物的对话”具体落实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课文第3段以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构成段落,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

《怎么都快乐》要指导体会儿童诗的情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部分单元学习目标1.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会写2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

3.学习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知道“孤单、快乐、独自、有劲”等词语的意思;初步体会“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用法;积累意思相对的词语和表示游戏活动的词语。

4.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朗读儿童诗,初步体会诗歌的情趣,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策略分析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文化的启蒙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都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其中的“语文园地”板块,重点就是对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整合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展示整体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练习和复习,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的设置,主要体现了分散和集中两个特点。

这里的分散指的是,语文园地中提及的知识点是打散分散在不同的课程内容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语文园地中知识点的出处;集中指的是语文园地对知识点的概括性和总结性。

因此,对语文园地进行有效利用,会极大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1.进行体验教学作为一名小学生,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体验大多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学校生活、自然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

在“语文园地”教学中更好的完成生活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审视课本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许多事物经常存在着偏见,带着这种偏见进行语文园地的学习,会影响学习效果,造成错误的内容理解,因此在教学任务布置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了解,通过亲身实践和感受,对自己的错误想法进行纠偏,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其实社会生活与语文园地的学习似乎更加紧密,教材设置了大量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旨在增强语文园地知识的交流感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生活本领,在生活中学知识,学到的知识再反哺到生活中。

比如在二年级的语文园地中,就涉及到关于职业的名词介绍,包括教师、理发师、工程师、律师、魔术师等,在对这些名词完成字音字形认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扩充,让学生加深对各个职业的了解,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做一天的职业体验官,在学生学习“语文园地”中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增加和社会的关联性,感受语文学习带来的生活意义。

1.进行情景教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兴趣更是尤为重要。

“板块式”教学:语感培养之法初探及思考——以《草船借箭》为例

“板块式”教学:语感培养之法初探及思考——以《草船借箭》为例

“板块式”教学:语感培养之法初探及思考——以《草船借箭》为例[摘要]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个理念已被大家赞许,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感,怎样才能落实语感教学却是一大难题:语感学专家王尚文先生提出了语感教学可以用“广度、敏度、美度、深度”四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语感能力,然而这又有一个新问题,怎样来达到这“四个标准”又是大家所关注的。

我们可以尝试用“板块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关键词]语感培养;板块式教学;初探2001年颁布施行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中就有两条提到语感:课标第一条理念表述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条理念谈及语感时表述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通过课标我们知道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语感学研究专家王尚文的研究,他提出了:通过广度、敏度、美度和深度四个标准来衡量语感的品位素质。

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的“四度”却成为一线我们较为棘手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用“板块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板块式”教学简述余映潮先生把“板块式”教学定义为: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囚其教学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学生上课能很好地把握课堂的重难点,也便于课后复习,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更有利于学习方法的获得。

此种教学方法也能很好地把语感的广度、敏度、美度、深度“四个标准”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彭钢在著作《课程理念的更新》中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谈教学时就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原封不动的。

“板块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板块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板块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板块式”教学是指将一堂课分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专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并在每个板块之后进行巩固和复习。

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广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水平,使他们更加自信和独立。

第一步,预习。

在课前,老师可以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指定的课文或主题,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这是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思维水平的重要一步。

第二步,导入。

在进入正式教学内容之前,老师可以通过引入问题或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的学习铺垫。

第三步,讲授。

在这一板块中,老师会对课文或主题进行详细解释和分析,并通过举例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这一板块的重点是理论解释和积累知识。

第四步,练习。

在这一板块中,老师会通过练习题、小组活动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这一板块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第五步,总结。

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要点,并检测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这一板块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步,课堂延伸。

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课外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对相关主题进行延伸,启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探索。

这一板块的重点是拓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板块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更加灵活、生动和丰富多彩。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和独立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运用“板块式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运用“板块式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运用“板块式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作者:陈德兵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8年第4期最近十年,无论是在本班上课还是外出上课,我都基本采用“板块式教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普遍好评。

大家都对“板块式教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是问我怎么想到这种设计思路的。

那是因为我很早就接触了余映潮老师,接触了“板块式教学”,发现了“板块式教学”的奥妙。

一、为什么选择“板块式教学”“板块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一种教学思路,是由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首创的。

余老师说:“‘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全国中语会原理事长张定远先生对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

”目前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还停留在“教课文”的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把这篇课文读懂而已,也就是说,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只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至于“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学生完全不理解。

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的增长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其他语文能力的提高。

就教学形式来看,教师大多用一组组细微、琐碎的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学生的思维总是牢牢地被教师控制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要么就是思考老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揣摩老师想要的正确答案,要么就是充当看客,看其他同学怎么表演。

还有,教师抛出问题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生怕学生哪里没弄明白,无论巨细,一一灌输给学生。

从时间占有比例来看,教师的教占绝大多数,留给学生的时间则少得可怜。

有的教师为了展现教学的完整性,就按照课前的教案和预设亦步亦趋地开展教学,全然不顾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和现场生成的资源,强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板块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板块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单元学习主题:家人第一部分单元解读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4篇课文。

《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第二部分单元学习目标1.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x来x去”,尝试说这样的词语。

4.朗读《静夜思》并背诵积累。

5.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6.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

7.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

8.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有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

9.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

10.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第三部分单元教材建议1.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前一课《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端午粽》一课要对长句子的朗读作重点指导,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教学《彩虹》一课时,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

2.语言的积累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

词语的积累有常见词语的积累,如,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月”字旁的字,积累“x来x去”的词语。

“板块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板块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学生课堂2019 年 4 月32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那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加以运用呢?我经过对一些成功教学案例的探索研究和总结,浅析如下:一、从美点的追寻入手如《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散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到文章美在哪些方面,经过讨论归纳为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这三个板块。

在自然美这个板块,主要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写了哪些景物的美,如小溪、杨柳、村庄、水鸟等,它们有什么特点,美在哪里。

这一板块可配合多媒体图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家乡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一股浓浓的春意涌动在他们的心间。

此时,教师趁机让学生描绘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板块:品味语言美。

先让学生把自己刚才运用的语言与文章的语言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文中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清晰自然的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家庭美景图。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除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归结于一些写作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动静结合,虚实相衬,字词的锤炼等。

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并有感情的朗读。

这一板块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并学会在写作中加以借鉴。

第三板块:体味情感美。

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精美的散文,一定饱含着他对大自然深深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如何贯穿全文的呢?学生再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是对家乡的向往、热爱、赞美之情,这种感情一步步升华,在结尾达到高潮。

文章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风景画,更是一首对家乡的赞歌。

再如,《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整齐和谐,意境优美的诗歌,教学中可设计为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这三个板块。

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第二章押“i”韵,第三章押“i”韵;(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小学语文“板块”教学的三大策略

小学语文“板块”教学的三大策略
“ 板块 ” 。教学时把 “ 暖烘 烘 ‘ 孤单 ‘ 幸亏 ”放在 一组 ,
篇课 文 的教 学程 序设计为几个 大 的板块 , 每一个板 块有

问: 看 到“ 暖烘烘 ” 这个词你有什 么感觉 ?生活 中你有过
组小 的 目标 , 围绕 着这些 小 目标 , 开 展听 、 说、 读、 写、 思等语言 实践活动 。两年来 , 本小学语文“ 板块” 教学 的三大策略
◎福 建省 闽清 县教 师进 修学 校 林巧燕


小学语 文 “ 板 块式 教学 是一 种 教学模 式 , 就 是在 一 节课 或一 篇课 文 的教 学中 , 从 不 同 角度 有 序地 安排 呈 块 状 分布 的教 学内 容或 教学活 动 。这样 把一 节课 或一 篇课 文的 教学程 序设 计 为几个 大的 板块 , 每 一个板 块有 一组 小的 目标 , 围 绕着这 些小 目标 , 开 展听 、 说、 读、 写、 思等 语言 实践 活动 。 板 块教 学顺 应 了课标 要求 , 基于 精心 设计 教学 预案 的基 础上 来建构 课 堂教学 , 在 落实 语言 文字 实践运 用 中促进 学 生语文 素养 的提 升 。
以“ 板块 ” 构 建课堂教学实 践与探索 , 形成 了 以下三 大教
暖烘烘 的体验吗 ?联系你 身边 的事用“ 幸亏 ” 说 一句话 。
这是联 系生活实 际加深 理解词语 。 把“ 讨厌 、 讥笑 、 欺 负”
合 为一组 , 让学 生发现他 们有 什么 异 同: 心 里 的讨 厌一 语言上 的讥 笑一 行 为上的欺负 , 通过 比较发现这 组词不 喜欢 的程 度越来越深 的特 点 , 巧妙 地进 行词语 的“ 整合 ”
呢 ?教 学 内容 的选择至 关重要 , 它直接 影响课 堂教学语 言 实践点的落实 。作 为教师, 我们 不可能把 自己在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简论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症结在违背了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太少。

“板块式阅读教学”就是力矫此弊的一剂良方,本文从基本涵、鲜明特征、操作策略、实践意义对“板块式阅读教学”进行简要阐述,抛砖引玉,期待引起大家对我们阅读教学课堂改革的更多思考。

关键词:板块式阅读教学涵特征策略意义一、“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涵“板块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模式,或者说一种教学思路。

那么,到底什么是“板块式教学”?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的创造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给“板块式教学”所下的定义为: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①]成功实施“板块式教学”有个前提,那就是按照“板块式教学”的要求,进行“板块式”设计,而一份好的“板块式”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课文文本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容的裁剪取舍、对教学过程的巧妙安排之上。

也就是说,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这个过程远比课堂上的40分钟、80分钟要漫长,比课堂教学显得更为重要。

故而,余映潮先生称之为“板块式教学思路”,可见余映潮先生十分重视课前的设计。

“板块式教学”在中学语文界得到了广泛认同,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定远先生评价说:他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他的学术报告《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六种思路》在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受到欢迎。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

[②]目前,“板块式教学”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

故而,笔者称之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板块式教学”的应用目前多在阅读教学当中,至于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领域能否加以应用,尚未见相关文献。

“板块式教学”创始人余映潮先生的教学实践以往多在中学阶段,现在也覆盖到了小学阶段,且效果明显。

同时,余映潮先生也指导笔者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着“板块式教学”探索,故本文将探讨的围限定为“小学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

为了直观起见,笔者先举一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块式教学设计:板块一:理解一个句子在文中找出一个能解释题目意思的句子。

板块二:复述一个故事从课文中选择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板块三:加深一种体会结合三个精彩故事对应说说题目的意思。

板块四:掌握一个绝招揣摩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绝招”。

板块五:摘抄一个警句摘抄一个鞭策自己不断努力的警句。

全文教学分为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容既有容理解,又有技巧揣摩,还有能力训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从理解到复述、体会、揣摩、摘抄,步步深入,扎实有效。

二、“板块式阅读教学”的鲜明特征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笔者发现“板块式阅读教学”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相比,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特征:第一、教学的明确性。

“板块式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什么?是阅读能力!但是,我们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却目标庞杂,淹没甚至遗忘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还停留在“教课文”的阶段,一篇课文的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把这篇课文读懂而已,也就是说,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只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至于“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写”,“我是怎样读懂的”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完全不去理会。

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的增长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学生其他语文能力的提高。

“板块式阅读教学”与之截然不同,“板块式阅读教学”的“板块”大多数由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构成,学生能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一步步获得阅读的本领。

例如,笔者设计的《难忘的启蒙》教学板块:学习活动一:说一个句子——这是一篇文章。

学习活动二:讲一个故事——从文中选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习活动三:品一个句段——品析文中一个特殊的句子或段落。

学习活动四:提一个问题——独立思考提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习活动五:学一种方法——总结一种我们可借鉴的写作方法。

不难看出,这五个板块均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说一个句子”旨在培养学生的感受、概括能力,“讲一个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品一个句段”旨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一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一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提炼能力。

同时,五个板块均有学生的全身心参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的磨砺。

此外,学生还能主动从课文中总结出相关的写作知识和方法。

第二、教学的有序性。

但凡听过“板块式阅读教学”的老师都会给予这样的评价:教路十分清晰!其实,不仅听课老师如此,课堂上学生的感觉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板块式阅读教学”的板块设计,十分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教学容“一块一块地来落实”,所以听者轻松,教者从容,学习者愉快。

如,笔者执教《奴隶英雄》设计了如下几个板块:读课文,初识剧本读课文,讲讲故事读课文,说说人物读课文,品品技巧读课文,演演剧本教学从比较剧本和其他文体的区别开始,接着,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容,然后深入人物心,体会人物命运,明白起义原因,最后品析技巧、表演剧本,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三、教学的生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为什么很难吸引学生?原因有三:一是教学容单一,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通过问答、对话、讨论,一步步理解课文容;二是教学手段有限,课堂时间大多被“串讲串问”“串问串答”充斥,而且教师忽视学情,提问没有思维含量,学生不感兴趣;三是课堂节奏板滞,缺少变化,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

“板块式阅读教学”恰好与之相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因为:其一,教学容丰富,不仅有对文本容的理解感悟,还有对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的探究,不仅对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还有对精妙语段的积累背诵,不仅有对作者观点的辨析争论,还有所学知识的现场运用;其二,教学手段丰富,活动形式多姿多彩;其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每个板块都经过精心设计,不断对学生提出新的挑战,教学节奏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思维的兴奋点上,学得投入,学得开心。

第四、教学的高效性。

“板块式阅读教学”在裁剪教学容时,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懂了的就不要再讲,学生自己能弄懂的老师尽量少讲,教师的点拨一定做到“点在难处,拨在惑时”。

所以节约了时间,腾出了空间,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学效率之高,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企及的。

比如,有位老师执教《掌声》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容时,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1)原来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女孩?(2)后来又变成怎样了呢?(3)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4)她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5)她会想些什么呢?(6)小英已经失去了信心,可是,后来,她变了,变得怎样?(7)(针对文中一个省略号)这是什么?(8)还干什么?(9)为小英的变化而高兴,想不想知道为什么?(10)是什么原因?(11)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12)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13)大家为什么给小英热烈而持久的掌声?(14)哪个词最能表现她走路艰难?(15)掌声里包含着鼓励、支持,小英听懂了吗?(16)小英讲完故事,同学们又给她掌声,这次是什么样的掌声?(17)小英听了,有很多话想对大家说,她想说什么?(18)你得到过掌声吗?(19)你给过别人掌声吗?(20)你想把掌声送给谁?大家对这样的提问应该不陌生吧?那么,这样的课堂,会生动吗?会高效吗?同样是理解课文,我们不妨设计这样一个说话训练的板块:(1)给了掌声。

(2)时,给了掌声。

(3)时,给了的掌声。

(4)时,给了的掌声,小英。

(5)原来,掌声里有。

原本需要花近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10分钟左右就能顺利完成,而且没有老师的串讲串问,学生自己通过充分读书、思考,接受一次次挑战,学习兴趣始终那么高昂。

更难得的是,大量时间被节约出来,用以开展其他学习活动。

这,就是“板块式阅读教学”高效之秘诀所在!三、“板块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板块式教学思路是灵动的,这种灵动表现在因课而异、因容而异之上,所以,“板块式”三个字看起来好像很“板块”,实际上千姿百态,实际上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教学容整合的技术或者说艺术。

因此,要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好“板块式”,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以下策略:第一、深入解读文本。

这里的解读文本,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读懂文本的容,还要从一个鉴赏者的角度读懂文本的语言和表达方法,更要从一个语文老师的角度对文本容加以归类整理,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撰写文本赏析文章。

下面便是笔者设计《桥》一课教学方案前解读文本后写下的赏析文字:这篇小小说能在短短五百四十二字的篇幅,表现如此丰富的涵,我们不得不对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击节赞叹!一、作者用极简短的文字渲染出极恐怖的环境。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开篇两个自然段,短短39个字,就把我们带到那个可怕的情境中。

随后,又有四次写到洪水:“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告诉我们情况越来越危急,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生存的机会越来越小……这样的环境渲染,着墨不多,却一步步烘托出人物沉着冷静、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

此外,全文段落多达27个,每段文字却都很少,同样意在表现当时紧的气氛和节奏,以突出当时情形的危急。

二、作者用极简短的文字刻画出高大的人物形象。

作者对老汉的刻画,紧紧抓住了老汉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加以表现:“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一头豹子”这两个神态描写的比喻句,分别表现出老汉当时的镇定、愤怒;“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

”这是文中老汉所有的语言,简洁明确,铿锵有力,富有个性,对群众的爱、对少数自私的共产党员的不满,界限分明;“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揪”一“推”,意味深长,使得老汉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三、作者用曲折的情节不断深化文章的主题。

“文似看山喜不平”,作为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更是如此。

在不到600字的狭小空间里,作者竟也能做到“尺水兴波”,让读者的心一次次被揪起来,从而一步步加深对老汉的认识,文章的主题也因此得到一步步深化。

且看小说的一波三折:人们惊慌失措,奔向救命的木桥,“死亡逼近”“100多号人”,“窄窄的木桥”,求生的本能让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大家都知道:早一秒过去,就多一点生的希望,持一秒过去,就多一分死的威胁,而一起拥上桥,则必定是桥毁人亡!怎么办?老汉出现了!他给大家带来了希望!这是第一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