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肉羊产业扶贫典型(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9.27
行业的金钥匙——开启绿色养殖的致富宝典

行业的金钥匙——开启绿色养殖的致富宝典
佚名
【期刊名称】《吉林畜牧兽医》
【年(卷),期】2009(30)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已不再是专属于城市,它已悄悄地走入了农户家庭,畜牧业网络视频服务便给农户提供了又一个良好的科技平台,现就网络视频体系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47-4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永吉联社“微贷通”开启小微企业致富“金钥匙” [J], 贾晓东
2.攥紧“金钥匙”开启致富路 [J], 周传润
3.实现蓝色梦想"金钥匙"开启老区致富新路 [J], 赵晨
4.肉羊产业: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J], 张文斌
5.精准扶贫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J], 焦瑞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党建引领农商共赢

党建引领农商共赢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年第11期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套海镇个体私营党支部于2002 年成立,2009 年升格为党总支。
近年来,通过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协会和合作社带动,发展壮大了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了当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农商共赢促发展的路子。
党总支牵头促发展套海镇地处五原县西南30 公里处,辖13 个村,3.1 万人口。
包兰铁路、京藏高速穿境而过,是五原县西南对外的窗口和商品集散地。
到2009年,全镇个体工商户达500 多户,从业人员1000 多人。
由于个体工商户单枪匹马,经营空间小,承担风险能力弱,制约了其发展。
在镇党委引导下,个体私营党总支把个体工商户组织起来,陆续组建了种子、流通、肉羊养殖、肥料、农副产品加工、蜜瓜等6个产业协会,并分别组建了党支部。
产业协会中的党员经营大户分别与村党支部联合组建了5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党总支立足组织和资源优势,从服务个体工商户入手,从引领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出发,牵头抓总,做到“六个到位”。
一是政策落实到位。
党总支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县、镇两级的扶持措施等传达到每个党支部、党员和工商户。
如套海镇建设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主动介入,提前将县、镇两级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措施进行深入宣传和解疑释惑,使征地补偿、协调资金等棘手问题在短时间内迎刃而解。
二是组织化运作到位。
党总支根据工商户经营范围的不同分别成立了六大产业协会,制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
会员每年向协会缴一定的会费,保证协会和党总支正常运转,会员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
党总支鼓励党员经营大户,采取农民自愿入股、入社的原则,组建了五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工商户抱团滚动发展、农商合作互促共赢。
如在争取美葵系列籽种经营权的过程中,由于散户的资金不足、缺乏信用、需求量小,经销商不愿与其合作。
于是,党总支以种子协会的名义出面协调,终于获得了美葵籽种的经营权,并与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肉羊产业: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肉羊产业 :五原 县农 民开启 致富之门的 “ 金钥匙 ”
张文 斌
( 巴彦淖尔市家 畜改 良工作站 ,内蒙古巴彦淖尔
摘 要 :五 原 县 位 于 内 蒙古 自治 区西 部 ,河 套 平 原腹 地 , 素 有
五原县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五原县常住人口为人。
政治输
巴彦淖尔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吉泰镇境内,距市首府所在地临河区 中心直线距离33公里。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建有3个停机位,登机桥2座,航站楼面积7076平方米,跑道长2600 米,站坪面积平方米,总投资约3.86亿元。机场按照满足2020年吞吐量2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10吨设计,可满 足波音737-800、空客320及以下机型起降;五原火车站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巴彦套亥镇的一个铁路车站, 邮政编码。车站建于1957年,有包兰铁路经过该站,办理客货运业务,车站及其上下行区间均为电气化区段。车 站距离包头火车站161公里,隶属呼和浩特铁路局,是三等站。
2012年完成造林面积4.13万亩,育苗面积11.5万亩,中、幼龄林抚育面积11.2万亩,2012年实现林业总产 值3273万元。
2012年底家畜总头数达到128.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了2300头(只);良种和改良种牲畜年末总头数 127.68万头(只),占全部牲畜的99%,牲畜出栏率为119.71%。商品率为109.93%。牧业总产值达到万元。
历史沿革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 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 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商朝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牧区。周赧王16年(前301年)赵武灵王置 云中郡。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五原为九原的西部地区,自此,五原地域始有隶属。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宇, 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实行移民屯垦。
赵焕军:13年不辍建“羊都”

赵焕军:13年不辍建“羊都”作者:曾诗淇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第17期过去,他曾创造商业奇迹,使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起死回生,转制后仍然经营得有声有色。
如今,他脱掉“西装”,摇身一变竟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羊老板”,带领企业对传统肉羊产业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走出了一条发展肉羊产业养殖的康庄大道。
这个人就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巴美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焕军。
初见赵焕军,黝黑的皮肤、朴实的装扮,身上散发着纯朴的气息,完全没有企业家的距离感,而是觉得很亲切。
当记者问到如何发展肉羊产业时,他看起来有些兴奋,说话开始滔滔不绝,仿佛注视你的那双眼睛里会发光,看得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
1962年,赵焕军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总用一种常人所少有的坚毅精神,寻找着“第一个吃螃蟹”的机会。
1997年企业转制时,他率领下岗职工组建京原公司、“商场储金会”,创立了全市纳税第一的战果,从原来的农民发展为一个拥有市中心最大商业实体的老板,被称为“五原的李嘉诚”。
2001年,这位商业老板重返农村,开始投身肉羊产业,当起了“羊倌”,这一当就是13年。
他将两个亿的资金砸在了5000多亩的沙丘地上,当所有人都对他产生质疑时,赵焕军始终坚定信念,他告诉自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用守寡的精神发展肉羊产业。
工厂化养殖发展循环模式据赵焕军介绍,河套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农业秸秆、树枝草叶和野生植物果实资源,这为当地发展肉羊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农民养羊却不挣钱,河套的养羊业也一直没有壮大起来。
通过详细调研,赵焕军发现,河套地区养羊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肉羊品种不好,农民养殖方法落后,成本高,科技水平低等,怎样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呢?从2001年到2007年,他承包荒地、移沙、修路、建厂,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到了5000亩,6年下来投了800多万元。
这几年间,市场上羊肉的价格持续上涨,价格上涨的背后体现出市场供求矛盾越来越大,羊肉供不应求。
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五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同体 ,农 牧民从产业化 经营中得 到的
实惠不多。 2 0 1 2 年 ,通 过 企业 带 动 的 养 殖 户 仅 占 肉羊 养 殖 总 户 数 的 1 0 %左 右 , 大 多 数 养 殖 户 还 处 于 分 散 经 营 的状 态 , 养 殖 和销 售环 节 的 随 意性 强 ,抵 御 市
县 改革 、 发展 、 稳 定 的 大局 。 所 以 科 学 制定 县 域产 业 规 划 ,因地 制 宜 发 展 优
要 以外销 “ 原字 号” 原料为 主 , 资源优 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面粉加工企 业 除几 家 限上企业 外 , 7 0 %的面 粉加
工企 业 企 业 生 产 车 问简 陋 ,卫 生 条件
近年来 ,受 国内外宏 观经济形势 不利 因素增 多的影 响 ,农业产业 化发 展 面临许多 困难 和问题 ,主要 表现在
四个 方 面 。
( 一) 企业 总体上规 模较 小 , 辐 射
2 0 1 2 年 ,本地屠宰企业实际加工 分割量不 足产能的2 5 %,屠宰企业开 工不足将直接影响本县 肉羊产业 的精 细化 、 品牌 化发展 ; 全县炒货企业设计 能力为年生产加工瓜籽 1 8 万 吨,近年 来实 际加工量不足一半 ;剥仁企业普 遍 面临原料 缺乏 的问题 , 2 0 1 2 年 全县
料生产兼顾养殖 ; 渔蒙家集 团 、 草原聚 鑫等企业偏重屠宰分割 ,如果这几家 企业能实现有效整合 ,可通过分 _ r 机
制 在 全 县 范 围 内形 成 大 规模 的 完 整 产 业 链 条 。 但 目前企 业 之 间 缺 乏 沟 通 协 作, 各 自为 战 , 追求轩 达公 司为 例, 其 剥仁产 品供 不应求 , 远 销埃及 、
羊倌田广虎的致富经 - 养羊新闻

羊倌田广虎的致富经-养羊新闻2月27日,明媚的阳光让大地充满了春的气息。
在沙坡头区兴仁镇团结村养殖大户田广虎家的羊圈里,年前入栏的200多只育肥羊正在那吃着草料,个个膘肥体壮。
“这些羊入栏的平均价格是400块钱一只,现在能卖到500块钱左右,喂上一个月,一只羊能净赚50块钱左右。
”田广虎颇为自豪地说。
田广虎一家去年养羊的毛收入超过了40万元。
在他的带动下,同村不少村民依着老田的路子,依靠扶贫贷款也搞起了养殖。
村口超过2万平方米的“养殖示范场”是移民村农户发家致富的最好例子。
看似简单的“一进一出”,却需要流动资金为保障。
2022年,沙坡头区共发放各类产业扶贫贷款1904笔8173万元。
田广虎一家赶上了好机遇,通过村互助基金和移民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的落地,加上政府提供的养殖技术指导,让自家羊圈里的羊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要出栏育肥羊一万多只,最多的时候,一天出栏800多只羊。
团结村村委会主任李治海说:“田广虎一户搞养殖,带动了20多户,这些人的生活如今都过得红红火火。
”“能有这样的发展,一个是政策得力,还有就是领导和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如果今年政府再能给一些好的优惠政策的话,我们村打算养到4000只左右,最好一个月就养到4000只,一年出栏个4万只,这是我们的理想目标。
”田广虎说。
兴仁镇团结村是一个纯移民村,2022年由海原县蒿川乡整体搬迁而来。
起初村民靠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如今,借力精准扶贫政策,让田广虎这样的能人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类资金帮扶致富,养殖示范、劳务输出和货运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22年,团结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955元,成功实现了脱贫销号。
五原乡村美如画

五原乡村美如画作者:本刊记者晓舟通讯员白永光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年第10期河套大地,生机勃发,禾木葱茏。
古郡五原,在连续多年尽享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中,焕发出新鲜活力和迷人的风采。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指引下,五原县委、政府按照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做新农村”、“做实民生”的部署,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作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有效抓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五原县探索出了一条危房改造与旧村整治有效结合的五原模式。
改造后的五原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一座座或红色或白色基调的村庄,掩映在绿色的树木庄禾之中,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美好幸福尽写在20万五原农民的笑脸上。
改善民生顺民意五原县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辖8镇1乡1农场,117个行政村,30万人口中有20万农业人口。
2012年,五原县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相结合为切入点,整合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农林牧水等各项惠农项目资金,精心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环境优美生态区,全力建设集生态、文化、田园风光为一体并具有五原特色的美丽乡村。
县委书记郭占江多次在各级干部会上强调:“要在‘房、绿、文化’上实现新突破。
‘房’验证着发展,‘绿’维系着生机,‘文化’塑造着灵魂,三者相得益彰。
‘房’就是改造危房,整治旧村,建设新村,打造美丽乡村。
”今年,五原县委、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光伏新镇,建设“菜博园”、“羊博园”、“葵博园”,激励五原干部群众发扬“总干”精神,以时不我待的激情和干劲投入到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建设中,让五原的农民不仅有好房住,有好地种,有好收入,还要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张明生是新公中镇永联村二组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在2013年享受到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新建了一套73平方米住房。
在窗明几净的新房里,张明生高兴地说:“我原来的土房早已是危房,一直没钱拆旧建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羊: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五原县位于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地,县域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可耕地230万亩,全县辖8镇1乡1农场,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
素有“巴美肉羊之乡”之美誉,获评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县,入围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巴美肉羊保种和繁育基地,形成了百万只以上肉羊生产联合体。
五原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把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肉羊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县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
围绕“扩量、提质、增效、创牌”的发展思路和“工厂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肉羊产业“四个一”工程(即:培育一批肉羊养殖示范社、示范户,建设一个万亩肉羊养殖园区,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组建一批肉羊专业合作社),加快肉羊产业大县创建步伐。
二十多年来,五原县始终将发展肉羊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来抓,全县肉羊总量达到500万只,其中:羊存栏220万只(基础母羊130万只),年出栏肉羊280万只。
农民人均年收入15673元,人均来自肉羊产业收入达到4500元,贫困人口由3370户下降到220户。
加强农企利益联结,夯实产业扶贫之基龙头企业建养殖场,贫困户入园区养殖脱贫。
我县建成了力农巴美肉羊养殖千户扶贫示范园,占地3300亩,由力农集团、亿林公司、青青草原等5家公司投资新建7个肉羊养殖场,建成标准化圈舍面积22万平方米,作为全县扶贫养殖基地。
基地内以户为单元进行建设,贫困家庭可整户进驻场区打工。
由公司提供肉羊、饲草料、管理、技术、销售等服务内容,周边贫困户到场养羊。
养殖基地可同时容纳500多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到场养殖,年养殖收入最高可达10多万元。
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发展肉羊合同托管育肥。
青青草原公司,选择有养殖场地、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签订肉羊托管育肥合同,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所需的育肥羊羔、饲料和技术服务,农户有偿为企业进行育肥,直到出栏。
这个过程中,企业负责做好肉羊品种的选择和培育、饲料的研发生产、防疫、运输和销售,养殖户负责提供养殖场地和劳动力,按照肉羊的死淘率、料肉比、屠宰率等指标考核养殖户,每批次育肥羊出栏时核算养殖户工资。
这种模式,即解决了贫困户没钱养羊和养羊销售难题,又解决了企业养殖场地和人员问题。
一般一只羊的工资在15-25元之间,贫困户两个劳动力一批次可以养羊1000只以上,一批次80到100天,一年可养3到4批次,年可挣钱10多万元。
企业购买基础母羊,委托农户饲养。
五原县创新推进“委托饲养放母收羔”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放母收羔”养殖合同,由企业或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肉羊品质和生产性能优良的基础母羊,农户负责羊只的饲养管理、饲草料供给及疫病防控等工作,并在合同期内每只母羊给企业或合作社交回1只育成母羔,其余的所产羔羊由企业企业或合作社按羔羊活重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元进行回收,合同期满后放养基础母羊全部归农户所有。
企业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贫困户贷款发展养羊。
2016年,由县政府协调蒙羊集团和青青草原牧业集团注入邮储银行保证金300万元,银行放大10倍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年利率7.39的贷款,县财政贴息5%,重点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肉羊养殖,全县发放肉羊养殖贴息贷款3000万元,共扶持贫困户132户。
农民自营发展肉羊产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对于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我们采取政府帮助建设圈舍、购买种羊、帮助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脱贫致富的措施,2016年,共为贫困户建设标准化羊舍6400平米,购买种羊6861只,共涉及贫困户1154户,累计支出600多万元。
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发展肉羊养殖。
我们依托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规模经营的肉羊养殖合作社,通过母羊寄养或注入相应的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入股分红,制定规章制度、签订镇、村、合作社、贫困户四方协议、明确权利与义务,保障扶贫资金安全运行、保证贫困户如期分红,共涉及6个镇35个村500多个贫困户,共为贫困户分红30多万元。
2016年,全县通过不同模式的肉羊产业扶贫,共涉及贫困户1500多户近3000人,并与其他扶贫措施相结合,叠加扶持,使所涉及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多措并举,助力肉羊产业扶贫一是加强组织保障。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肉羊产业的发展,把加快发展肉羊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举措来抓。
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考核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奖优罚劣。
畜牧科技人员全部入园驻村,技术承包,责任到人,对服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业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提拔重用,全县上下形成了层层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
深入开展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养殖户之间的相互合作,引导农企创新利益链接机制。
扶持加工企业,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集中研发优质、高档、方便的绿色羊肉产品,实现产品安全、产品优质、产品多元,带动羊肉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粗放型加工向精细化加工转变,由低收益向高收益转变。
引导县内企业,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市场营销,形成打造巴美肉羊品牌的合力;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和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利用博览会、招商会、推荐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巴美肉羊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
鼓励养殖园区积极发展饲草种植—肉羊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沼气利用等循环产业。
引导企业扩大有机肥生产能力,提高羊粪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五原,联合兼并现有加工企业,大力开展羊血、羊胎盘、羊骨等副产品的研发,构建肉羊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优势集群。
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依托县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九大服务体系”和科技“110”指挥中心,针对肉羊产业,专门组建了科技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模式,试行推广利用“培训券”进行“一对一现场指导”、“由信息员组织集中培训”和“科技人员划片承包”等服务,实现了按季节、按生产环节全程技术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制约肉羊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肉羊精细化饲养管理、羔羊快速育肥、肉羊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健全完善“育、繁、推、用”配套的种羊繁育及杂交生产体系,通过引种、选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全力抓好以提高能繁母羊比率、繁殖成活率、出栏率、商品率的“四率”攻关和优良品种、优良饲料、优良设施、优良方法的“四良”推广,实现数量扩张、质量提高和效益增长的同步推进。
健全饲草料供给、药物使用、疫病防控、标识佩戴、育肥出栏和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备案登记制度,从源头上逐步建立身份可识别、过程可监管、风险可控制、管理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发绿色、有机羊肉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肉羊营养工程全力推进,现代饲料加工业快速崛起。
大力推广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实施了“粮改饲”、种草奖补机制、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项目,配合饲料、TMR全混日粮、秸秆加工转化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鼓励、引导肉羊养殖企业、养殖大户通过玉米全株青贮饲喂草食家畜,降低养殖成本,走“为养而种、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路子,实现提质节本增效,增加养殖收入,全县粮饲兼用玉米播种面积42万亩,完成玉米全株青贮25万吨。
全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65%以上,其中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达到90%以上。
建成力农集团30万吨混合饲料加工厂、内蒙古正大集团五原分公司20万吨混合饲料加工厂、巴美养殖公司20万吨肉羊全混日粮加工厂、青青草原20万吨饲料加工厂。
五是肉羊产业加工、销售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建成草原领头羊、青青草原、草原聚鑫、巴美等7家高标准肉羊屠宰加工厂,年屠宰加工肉羊200多万只。
在生产方面对酮体进行精细分割,产品多达110多种,同时对皮毛、羊血、下货等副产品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销售方面以传统冷链配送为主。
全县建成了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E供销”电商平台、快递物流园、仓储物流中心、巴运物流。
形成了3种电商合作模式(电商+农户、电商+企业+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推动优质羊肉及羊肉产品进军全国市场,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力农公司、巴美公司等通过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羊肉及羊肉制品,年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
力农公司、巴美公司通过网络平台众牧宝、云联牧场发展“网上养羊”,投资者利用手机网上支付功能,投资1000元在互联网上认领并饲养一只羔羊,由养殖公司在基地进行代养,投资者并可全程监控其饲养管理和屠宰加工全过程,4个月出栏可获利50元,这一模式已成为“互联网+农牧业”的典范。
目前已经累计发展客户6万多人,完成网上羔羊认领40万只。
六是品牌创建。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实力雄厚、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先后引进了渔蒙家、乌珠穆沁、青青草原等龙头企业投资建厂,扶持本土企业巴美公司、力农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引导肉羊加工企业推行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体现“优质种羊,优质肥羔,优质优价,打造优质品牌”。
龙头企业通过自建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实现良种繁育、配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化。
加快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实施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实现产品来源和流通的定向追踪。
现有草原巴美、草原领头羊、青青草原、巴美淖尔、渔蒙家等一批羊肉品牌享誉全国各地。
肉羊产业整体推进,产业扶贫结出硕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五原县的肉羊产业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了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数量、质量、效益得到并重发展。
肉羊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我县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
回顾五原县肉羊产业发展历程,有三点重要启示。
启示一: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产业扶贫发展政策。
制定出台了《创建肉羊大县实施意见》和《肉羊产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为肉羊产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积极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项目投资为支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多方筹资、多元投入,多渠道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了当年育肥、四季出栏的产业格局,是自治区肉羊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肉羊产业项目建设。
制定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将财政、发改、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扶贫以及其他有关畜牧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全面支持肉羊产业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