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法治体系历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法治体系历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历程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一系列关键事件和发展阶段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历程。

二、初创时期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起点。

全会通过决议,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法律的作用和地位,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原则,并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思路。

2.宪法的修订与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宪法的修订与建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82年,我国颁布了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法治原则。

三、法治体系建设阶段1.法治观念的深化近年来,我国法治观念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法治观念的深化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也渗透到了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的提升。

2.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也得到了制度层面的不断完善。

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建立了包括刑事法律、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框架,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特点1.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能够根据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法律。

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法治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指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五、未来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动法治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六、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

通过深化法治观念、完善法治制度、倡导社会法治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渐完善和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石。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不断加强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建设,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一、法治社会建设的起步阶段(1978年-1997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197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宪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强调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我国还相继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司法保障。

二、法治社会建设的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2012年)进入21世纪,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步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

1997年,我国召开了全国法制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指导方针。

会议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司法保障,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等。

这些重要指导方针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这一阶段,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200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条件,增强了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此外,我国还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法治社会建设的新阶段(2012年至今)进入新时代,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2年,我国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决策。

这一决策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这一阶段,我国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治意识。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1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时间事件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审议通过。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这一“依法治国”战略的理论起点,直接催生了大规模的“立法潮”。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1982年新宪法的通过,为新时期的中国法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多年,《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破产法》等一批基础法律的通过,更是在民事、行政、商事等方面共同构筑起了中国法治的框架,使改革开放逐渐“有法可依”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在这次大会中,“法制”换成了“法治”。

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被当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

2011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法治”的作用被再次重新定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题。

2014就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间点,前后分为两大时期来了解建国以来的法治历程。

一、第一时期:依法治国提出之前从1949年新中国初创开始,一位诗人赞美道:“时间开始了”。

在除旧布新的洪流中,旧中国的一套被彻底否定了,《六法全书》和旧中国的司法体制被彻底打倒、否定,人员分流、改造,在当时的背景下,《婚姻法》率先出台,1951年出台了“惩治反革命条例”,解决了人民生活和维护政权的迫切需要,到了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大家注意到,在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初创,有很多领域的法律还是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价值,以期为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研究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 析其重大价值,为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 借鉴。
研究意义
通过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价值进行研究,有助 于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推动法治 建设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方 略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价值》
2023-10-30
目 录
• 引言 •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 •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 足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04
结论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依法治国方略 的探索和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从 1978年提出“法制建设必须从实际出 发,从现实需要出发”,到1997年提 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再到2014年提出“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 现了党和政府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 和不断深化的认识。
02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方 略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78-1992)
要点一
总结词
初步探索,局部实践,奠定基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初步探索依法治国的道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为我国依法治国 方略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基础。在此阶段,我国颁布了一 系列重要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 诉讼法》等,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工从 作国 者家 的工 转作 变人
员 到 社 会 法 律
公证机构的发展
公证机构也正在由现行的行政机关向事 业单位转变。1996年,全国公证处发展 到3167个,公证人员达1.7万人,仅1994 年一年,就办理各种公证达792万多件。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 会解放思想,深刻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对法制建设的 认识 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 飞跃。这个认识的飞跃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立了“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的方针.
②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 体制改革”中提出了法律制 度的重要性,要建立一种法 律制度高于领导人,一个好 的制度比任何好的领导人更 可靠、更稳定的观念.
③党章中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 围内活动”的原则.后来1982年宪法把它确 立为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
-----美国学者 科恩
英国学者哈特把守法的动机分为两 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 法律规则,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 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发现 如果不遵守法律规则可能会受到惩 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
政府趋向于依法行政,正在逐步树立十 种现代法治观念:
宪法至上的观念 尊重人权的观念 行政权限的观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一住户讨要“视觉卫生权”
乔占祥诉铁道部票价上浮案引起轰动
沈洪嘉“叫板”垄断行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体现了救济原则
刑事诉讼法:疑案从无原则
民事诉讼法:支持起诉原则
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总提纲:
一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期 (二)严重挫折期 (三)重建和快速发展时期
、水上运输等专门人民法院,实 行四级二审制。最高人民法院是 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它负责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 院的审判工作。

百年法治:中国现代法治史

百年法治:中国现代法治史
连不断的政治运动 第四个停滞,文革十年 第二个法治发展十年成就:建立了各种法律制度,高校中
有了法学院,并于国民政府时期开始了司法考试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三个阶段:1979-1989 成就:1、制定了八年宪法,重塑了宪法、
法律权威; 2、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治的十六字方针; 3、恢复完善了人民代表制度; 4、重建和健全了司法系统、司法行政系统、
议会道路; 第二,复辟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复辟帝制,国体动摇; 第三,贿选总统,军阀专权,御用议会,共和名存实亡。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二个阶段,第二个发展十年和三十年停滞 1、第二个法治发展十年,28年北伐成功,奠立六法体系 2、艰难曲折,三十年停滞,这一停滞分为四个时段: 第一个停滞(1937-1946),抗日救国 第二个停滞(1947-1949),国共第三次国内战争 第三个停滞(1949),共和国初建初期国内的环境和接
2、救亡图存与民主法治,集中人权与个人 人权
3、工具法治与体制法治 4、法治移植于本土经验
四:中国法治的未来
中国法治特征:继受、后发、推发 基本路向:从自上而下的推动到由下而上的律动;
从工具型到体制型 1、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由上而下推动 2、目标上的阶段性,需要从工具型到体制型的
转变 3、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即从不协调到逐渐协调。 结论: 长期性 曲折性 组织性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一个阶段,第一个十年发展和十五年挫折 1、中国传统法的终结与近现代法的开创 第一个法治发展十年成就:开创了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类
同的六法体系,在中国法治化的漫漫征程上迈开第一步。 法治成就:共和胜利,君主终结,临时约法(议会本位) 2、沉重打击,挫折十五年 1912-1926 扼杀法治进程的三件大事: 第一、暗杀宋教仁:堵塞政党政治,亵渎民主选举,封杀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依法治国是指依据法律规范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原则,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种现代化社会管理方式,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并推动国家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道路,通过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执行力度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依法治国发展历程的起源与背景,然后详细描述其进程与里程碑事件,并分析相关政策与措施。

接着,文章将对依法治国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并阐述其重要性。

最后,文章将总结历程与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探讨依法治国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解读中国依法治国发展历程,并明确其内涵和意义。

通过系统性地回顾中国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依法治国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对依法治国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理念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实践。

参考文献:(如有)2. 依法治国发展历程2.1 起源与背景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本方略之一。

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依法治国成为推动社会稳定、促进发展、保障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1982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向。

2.2 进程与里程碑事件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在立法、行政执行、司法审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中一些重要里程碑事件包括:- 1984年,中国首次实施了《行政诉讼法》,为公民提供救济途径,增强了行政机关的合法性和责任感。

- 1994年,我国通过《刑法》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惩治措施,并明确规定了人权保障原则。

依法治国历程

依法治国历程

• 1996年2月,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 •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历史任务 • 九届二中全会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八大: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 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 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 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 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 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 法、徇私枉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 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截止自2009年1月1日,我国法律法规已经达到1109部。 宪法及宪法性法律:28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3条;
刑法类:8部, \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 423条;
民法类:25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263条; 行政类:59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193条; 经济法类:84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663条; 财务税收法规:56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773条; 医疗医药卫生法规:59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683条; 道路交通法规:21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133条; 海洋法规:41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53条; 房地产及建筑法规:104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593条
广播电视政策法规:29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13条;
烟草法规:15部,\涉及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11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虽然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但由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大体梳理一下我们党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以便于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做些准备工作。

事实上,回顾总结我国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前奏、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法治是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障,是现代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如果不迅速付诸实施,可能就会失去先机。

这就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如果一个证件办半年,黄花菜都凉了。

比如,立法明确财富归谁所有、如何交易,用强有力的司法维护这些规则。

否则,社会成员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说没就没,订立的合同说作废就作废,恐怕没有人敢去创富了。

比如,正义有时候会迟到,对福建小伙儿念斌来说就是这样,被羁押8年、4次被判死刑后,今年8月22日,他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

今年以来,一批长期久压不决的案件宣判,其中,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疑案”一律从无。

此举释放出的法治进步信号,令人欢欣鼓舞。

比如,喝点小酒开着车兜风,很爽。

但当权利危及别人的时候,就需要义务出场了。

“醉驾入刑”实行3年多,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一部善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年中,机动车年均递增1500万辆、驾驶人年均递增2000万人、道路里程年均递增12万公里,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发生涉及酒驾、醉驾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较“醉驾入刑”前同比分别下降25%和39.3%。

治理醉驾的实践最能注解法治的力量。

法律能很好地平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公民有足够的安全感,现在,“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经成为全民的习惯。

再如,近年来,破获湄公河大案、摧毁刘汉刘维特大涉黑犯罪团伙、打拐、打击电信诈骗、捣毁伪基站、治理网络谣言?执法机关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让安全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因此,法治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是全体中国人最大公约数,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就
没有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就没有发展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理念和路径上,越来越重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

从党的十五大起,依法治国上升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第一,依法治国的提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五大阐述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国体与政体以及精神文明等的紧密联系,明确提出我国依法治国的定义。

后来由此定义经过进一步发展,确定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被视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第二,依法治国入宪。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第三,依法治国的推动。

在继承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理念的基础上,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执政、立法的标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军、文化道德建设法制化等新观点,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这些观点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了较为全面具体地部署与落实。

党的十六大对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实现产生了
巨大推动作用。

2004年,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第四,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008年2月,中国出台了第一部《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从国家层面全面介绍了我国法律体系以及立法、行政、司法、人权保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的制度,并在久远的中国历史背景下追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展示了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法治状况,对于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了解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规定了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7个方面的任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对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第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里的全面性是指对推进“依法治国”提出的“空间”要求,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

“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
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依法治国”也提出了“时间”要求,就是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013年5月,我们党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对党内法规的制定权限、制定原则、规划与计划、起草、审批与发布、适用与解释、备案、清理与评估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还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的原则、范围、期限、审查、通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表明,党要管党,并且想通过规范化的程序和方式,对国家予以领导。

这是党内规则之治和国家法律规则之治即法治衔接、协调与互助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高度。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十八大基础上,把法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贯穿其中,并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实现总体目标任务,使依法治国的旗帜更加高扬、部署更加周密、要求更加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