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游记
法源寺

法源寺作者:暂无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8年第10期文目田菌来北京后拜访的头一处是法源寺。
纯粹只是因为我住在这附近,步行至法源寺不过七八分钟。
正因为只是把它作为附近散步的去处,我出行时毫无准备,不像往常一般做足功课、追本溯源。
心态放松,无关遗迹,无关历史,只当是闲逛散心。
从广安门内大街转入教子胡同,一路往南,两旁都是穆斯林经营的牛羊肉店,街口还有一座伊斯兰教经学院,一条小径倏地从左岔出,你如何也不会料到,这小径会通往一处佛寺。
沿着小路继续向里走,不久便可见两只白色石狮守着山门,抬头一看,“法源寺”三个小字刻在门沿上,不留意还真注意不到。
山门的大门和西侧门紧紧闭着,只有旁边的东侧门开着。
进了门,视野便阔了:几块草坪将门后的院落分割,钟楼、鼓楼分立在两旁,居于正中的是一个鼎式大香炉,炉脚饰以三个狮头,威严不已,炉上铸着卦象、莲花、祥云、仙鹤。
一只黑白相间花纹的猫正眯着眼睛,憩在香炉和石座的空间中,侧着身,在阴影里纳凉。
入了山门,正对着香炉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这是汉传佛寺的标准结构。
殿前有几座赑屃驮着的石碑,我并不细观,而是径直走进去。
一尊铜铸弥勒正咧口大笑,旁边四大天王怒目而立。
弥勒背后,想必是韦陀吧,到后一看,果不其然。
穿过天王殿,随即便是大雄宝殿。
进到这一层,原本还有些嘈杂的声音全都消失了,只有鸟鸣和风动。
“恭王府的海棠,法源寺的丁香”,据说法源寺里栽满了丁香,只可惜我来时已经是五月末,离丁香盛开的花季早已过了一个月,寺内看不到半点丁香的花迹。
我叉不识树木,难以辨认究竟哪些是丁香树,好在这里离家近,往后还有机会一览花开之景。
在大雄宝殿门前的两侧有一副楹联。
其联日:“法海涵空普滋万类深见灵缘浩渺,源头玉宇统摄三千且瞻佛日辉煌。
”“法源”两字被嵌入了这副楹联的字头。
我虽未皈依释家,却也了解过一些佛理,像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等,亦能背诵《心经》,可“法源”一词究竟指涉什么呢?是佛学义理吗?还是单纯的命名呢?我想不出来,不禁好奇。
法源寺之旅作文

法源寺之旅作文早就听闻法源寺的大名,一直想去瞧瞧,这次终于得偿所愿。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法源寺的路途。
一路上,我都在想象着这座古老寺庙的模样,心里像是有只小兔子在蹦跶,兴奋得不行。
终于到了法源寺的门口,那朱红色的大门庄严肃穆,门上的铜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深吸一口气,抬脚迈进了这方神秘的天地。
一进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地面铺着青石板,石板的缝隙里钻出几株嫩绿的小草,给这古寺增添了几分生机。
庭院四周种着几棵参天大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像是大自然随意挥洒的水墨画。
我沿着青石路慢慢走着,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叽叽喳喳”的,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
寺庙里的香火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神宁静。
走进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一尊巨大的佛像,佛像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佛像,心里突然变得很平静,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离我而去。
周围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焚香祈祷,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深受感动。
从大雄宝殿出来,我继续往后院走去。
后院有一个小小的花园,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有娇艳的牡丹,有素雅的菊花,还有那不知名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
我凑近一朵牡丹花,仔细地端详着。
那花瓣层层叠叠,柔软而光滑,上面还挂着几滴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花园的角落里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我蹲在池塘边,看着那些鱼儿,它们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又分散开来,好不自在。
突然,一条小鱼跃出水面,溅起了一片水花,那水珠在阳光的折射下,形成了一道小小的彩虹,真是太美了!在法源寺的一角,我还看到了一位僧人。
他穿着一身灰色的僧袍,静静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本经书,嘴里念念有词。
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安详,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我站在远处,静静地看着他,不敢打扰。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让人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李敖写的关于法源寺的作文

李敖写的关于法源寺的作文
咱来说说北京的法源寺。
一走进法源寺,就像走进了一段被岁月沉淀得厚厚的历史里。
那古旧的建筑,就像一位位默默无言的老者,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
寺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带着禅意,那些个和尚们,穿着僧袍,安静地走着、念着经,感觉他们就像是这寺里独有的风景元素。
法源寺的氛围啊,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宁静,和外面喧嚣的世界就像隔了一层纱。
在这里,你能闻到那种古老建筑特有的混合着香火气息的味道,就好像这味道也在给你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这里的佛像庄严肃穆地端坐着,眼睛低垂,仿佛看透了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却又不发一言。
我站在佛像前,就会不自觉地心生敬畏,感觉自己的那些小烦恼、小情绪在这尊大佛面前,都变得渺小得不值一提了。
法源寺的庭院里有斑驳的光影,那是阳光透过古树的枝叶洒下来的,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这里啊,是一个能让你的心从浮躁慢慢变得沉静的地方,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心里那些乱糟糟的东西都给梳理得顺顺当当的。
你要是心烦意乱的时候来这儿走走,就像把自己的心放进了一个宁静的港湾里,让它好好歇一歇。
从法源寺的这头走到那头,你就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逆流而上,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不停地向你扑来,这法源寺啊,可真是北京城一个独特又迷人的所在。
法源寺游记作文

法源寺游记作文早就在各种介绍里听闻过法源寺的大名,心里一直痒痒的,想去探个究竟。
这不,找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就奔着法源寺去了。
还没到寺门口呢,远远就瞧见那朱红色的围墙,透着一股子庄严肃穆的劲儿。
不过这周围的胡同倒是热闹得很,卖小吃的、卖香火的,还有那遛鸟的大爷,下棋的大叔,满满的生活气息。
我随着人流慢慢靠近法源寺的大门,门前那对石狮子,威风凛凛的,像是在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走进大门,瞬间感觉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仿佛外面的喧嚣被一下子隔绝在了身后。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那四大天王的塑像可真是栩栩如生。
我站在那儿,仔细地打量着每一尊神像,心里琢磨着这古代工匠的手艺可真是绝了。
那眼神,那姿态,仿佛下一秒就要活过来似的。
穿过天王殿,就是大雄宝殿了。
殿前有个大香炉,香烟袅袅,不少人在那儿虔诚地烧香拜佛。
我也凑过去,点了一炷香,心里默默许了个愿。
虽说不知道这愿望能不能实现,但在这庄重的氛围里,就是忍不住想要寄托点什么。
大雄宝殿里的佛像那叫一个高大威严,金光闪闪的,让人忍不住心生敬畏。
我看着那些佛像,心里想着,他们在这儿不知道见证了多少人的祈求和希望。
再往后走,就是观音殿了。
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手里拿着念珠,嘴里念念有词,一脸的虔诚。
我在旁边站了一会儿,虽然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能感觉到她内心的那份笃定和安宁。
法源寺里的花草树木也特别有意思。
有一棵古银杏树,据说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那树干粗得哟,我估计得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还有那院子里的丁香花,开得正旺。
一簇簇,一团团,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我忍不住凑近闻了闻,哎呀,那香味儿,直钻到心里去了。
听说这丁香花和法源寺还有一段渊源呢,每年春天,这儿都会举办丁香诗会,想想都觉得浪漫。
在法源寺里溜达的时候,我还碰到了一只小猫。
它懒洋洋地躺在台阶上晒太阳,眯着眼睛,对周围的一切都毫不在意。
我轻轻地走过去,想摸摸它,结果它只是抬了抬眼皮,看了我一眼,又继续睡它的觉了。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法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有着千年的历史,寺内保存着多座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法源寺大殿。
大殿建于唐贞观年间,是法源寺的核心建筑,也是佛教教义的发源地。
大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金光闪耀,气势庄严。
面对佛像,我沉浸在一种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佛教的深远影响。
游客如织的法源寺内,四处弥漫着香烛的气息,人们祈求心愿,虔诚地向佛祖祈福。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心中默念着美好的愿望。
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我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除了大殿,法源寺内还有着多座小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藏经楼。
这座古老的楼阁保存着大量的佛经,每一部佛经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佛教教义更加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游览完寺内的建筑后,我来到了法源寺的后山。
这里山峦叠嶂,风景幽美,被誉为“蓝天碧云竹海”。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纯净和清新的气息,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
在后山的山间小径上,我遇到了一个僧人。
他身穿袈裟,手持念珠,一副慈祥的笑容。
我们交谈了一会儿,他告诉我他是法源寺的一名和尚,已经在这里修行了十几年。
他向我讲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告诉我,修行并不是只在庙里诵经念佛,而是要将佛教的教义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摆脱烦恼和尘世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和尚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决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和放松,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宁静。
在法源寺的游览中,我还注意到了寺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寺内设有佛教学院,培养了不少信徒,让他们深入了解佛教的知识和思想。
此外,寺内还设有禅堂,供信徒进行冥想和禅修,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场所。
这些都让我对法源寺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充满了敬意。
时光过得很快,游览法源寺的一天很快就结束了。
离开法源寺时,我心怀感激,对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我的感受,但我知道,这次追寻佛教的旅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中国最有故事的寺院!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中国最有故事的寺院!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区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
民间一直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的说法。
那么,法源寺里究竟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法源寺,原名悯忠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说要为隋朝战死的将士们复仇,结果和杨广一样,不克而返,还在路上冻死了几千人。
路过幽州,李世民大为后悔,设坛祭祀死者,诏令建悯忠寺。
不过时隔51年后,直到武则天登基之时,悯忠寺才得以建成,它就是现在的法源寺。
到了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节度幽州,发动叛乱,始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改寺名为“顺天寺”,他的部将史思明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净光宝塔,并立石碑歌颂安禄山。
叛乱失败后,史思明投降唐朝,磨平石碑重刻,称宝塔是为唐肃宗李亨建造的。
目前,这块石碑存于法源寺悯忠阁内,距今约1200年,是寺内最古老的石碑了。
而寺庙也恢复了“悯忠寺”的名字,直到雍正时期,悯忠寺才又被命名为法源寺。
但是到了唐朝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发起了灭佛运动,幽州附近八州的寺庙基本都被毁掉,但只有“悯忠寺”独存。
但37年后,悯忠寺却毁于一场大火中。
直到公元892年,新任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决定在这一片瓦砾废墟上重建悯忠寺。
却在重建时,在废墟中意外发现了一颗舍利子,于是李匡威决定在此增建一座高三层的观音阁,阁内供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阁前供奉舍利子。
大概是因为悯忠阁太高了,仿佛高耸入云,所以民间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就成为当时幽州城里口耳相传的流行语了。
到了辽代时,幽州成了辽宋争夺的战场,悯忠寺多次被毁。
再加上公元1057年,幽州的一场特大地震,悯忠寺没能幸免。
不过,辽倒是相当重视,立马下令修复,到了1070年,悯忠寺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而悯忠寺也被定为了辽朝皇帝举办法事的场所。
北宋末年,金国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两国。
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金主完颜亮把两国的皇帝,一同囚禁在悯忠寺中,一个是宋国的宋钦宗赵恒,一个辽国的天祚皇帝耶律延禧。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2)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2)
《北京法源寺》让我有了很深的感受。
尽管是一本书,但是书中所传达的宇宙观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真是令我惊叹不已。
书中描述了法源寺历史悠久,修建于元朝,历经四百多年,历经战乱而形式依然。
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仪容庄重的佛祖,这里极尽景致、安闲,从这里的古色古香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书中描述了无数的古迹、传说和美丽的景色,大自然的精美绝伦,让人震撼。
此外,这里还有柔韧的佛学思想,佛陀的慈悲在这里真切地流淌。
法源寺曾经是皇室的宗教圣地,它是传统文化乃至国家文化的代表,它是时代变迁下持续不变的证明。
涉足法源寺,我发现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神秘而又神圣的气息,哪怕是一瞬即逝,便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深远而沧桑。
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它可以给我们文化的灵感和感悟。
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过去最古老的佛音,可以在这里沉浸于传统的文化的氛围之中。
我深入的感受到它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深厚,在此,我想用我的心去铭记它。
《北京法源寺》(一)

《北京法源寺》(一)作者:李兰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1期这本书是李敖写的。
起初对李敖的印象是他的“狂”。
不知在哪里看过,他曾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狂也就狂吧,放到今天来看,也不过就是一种自我炒作的方法。
虽说不上造成什么很坏的印象,但到底觉得还是有些俗了,功名利禄看得太紧才会想着给自己这样排名吧。
而后对他的印象越来越不好,原因是总感觉他在骂人,骂别人这不懂那白痴,尖酸刻薄地骂,引经据典地骂,跟他观点相左的都该被骂。
还有女朋友也走马灯似的换,并常常自诩为“性情中人”——我着手掂量了一下“恬不知耻”和“寡廉鲜耻”这两个词,放到今天的社会语境中来看似乎是重了些,于是乎惴惴然地放下。
然后就感觉“学识渊博”并不一定能与“君子”画上等号,学识渊博的,也有可能是流氓——也就是俗称的“文氓”。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反过来说,人若不知,咱们就居高临下地鄙夷呵斥,这个或许就有损君子的风范了。
学识渊博的确值得人佩服,但是知识的准确并不能代表认识的正确吧?更不能代表做人境界的高低,是不?总之,对此人的印象就是:读书虽多,但德性不敢恭维。
最近细细读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第一个发现是,白话文创作他绝不能说得上是第一,至少就小说的创作而言,他讲故事的功力就远比不上莫言;而就历史小说创作的角度而言,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则更显细节生动大气磅礴。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他这朵前浪早就被拍死在沙滩上了——关键是,他当初放话出来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道理吗?当然,就“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颠扑不破的真理来说,即使把比较视野放到他出现之前,沈从文、鲁迅的小说难道就比他差?可是,除开嘀咕这一点之外,这本书还是挺值得一读的。
首先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不得不承认,李敖是个绝对的才子,用“才华横溢”“博闻强识”来形容他是不为过的。
这本小说经常会穿插一些古代文化生活非常生动的细节(比如丧葬风俗、官僚制度、典狱制度等),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与其去看生硬冰冷的历史文献,还不如看这本小说来得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法源寺游记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古都,北京市内隐秘着不少古刹名寺。
但能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集于一身,且在今天通过一本小说而大扬其名的恐怕只有法源寺了。
数年前,在当时十分有名的一部官场小说《驻京办主任》中,我发现小说有不少情节发生地都是在北京的法源寺内,包括小说的开篇。
后来又阅读了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的小说《北京法源寺》,该小说于2000年出版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当时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北京法源寺名声大噪,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
自此,我就将拜访法源寺列入了自己的旅游计划中。
在北京市内乘地铁四号线菜市口下车,D口出,沿街向西走100米,在第二个胡同,即西砖胡同向南,尽头即法源寺。
站在法源寺的门前,我想这座千年古刹藏身于闹市中的僻静处,恰应了大隐隐于市的那份洒脱。
从门口的介绍上知悉,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由此可见该寺在中国佛学界的地位。
跨入法源寺的大门,我对心仪已久的这座古寺顿生敬意。
我彷佛看到了厚重的墙壁之后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有不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巨浪翻滚之点,深刻地影响过中国历史的进程。
我驻足在庭院内,静心梳理了一下原来查阅资料时知晓的那些有关法源寺的重大事件:早在唐代,北京尚属幽州管辖。
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高丽(即现在的朝鲜、韩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冬,李世民自高丽战场返回幽州后,有感于随军战士为国效力,血染疆场。
于是下令在幽州城内为阵亡将士修造一座寺庙,命名为“悯忠寺”。
但寺院的修建因各种原因拖延了几十年,直到武则天在位时期才真正竣工。
建成后的悯忠寺,就是法源寺的前身。
从那时算起,法源寺已有1400年历史了,当之无愧“京城第一古刹”。
谁料一向笃信佛教的唐朝,到了唐武宗时期,突然下令灭法,毁弃了数千座佛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宗灭佛”事件。
但由于悯忠寺为唐太宗亲自下令修建,作为孝子贤孙的唐武宗不敢造次,从而才得以幸免,悯忠寺一度也成为幽州地面上唯一的佛寺。
自唐朝建寺以来,这里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宏大的建筑规模,与历代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就包括“安史之乱”。
驻守幽州的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两个人先后称帝,均将都城定于幽州。
并在悯忠寺中,立起了两座佛塔以示纪念。
辽代时,北京所在的幽州成了辽宋争夺的战场,悯忠寺多次被毁。
直到后来辽宋划分边界,幽州战火熄灭,这才得以重建。
今日法源寺的基本格局,就确立于辽代。
辽代接手幽州城后,将悯忠寺定为辽朝皇帝举办法事的场所。
这样一来,悯忠寺的级别一下由“地市级”提升到“国家级”,规模更为宏大。
而辽朝的悯忠寺更是接待过一位特殊的客人。
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北宋首都汴梁城,除去掠走金银珠宝无数,更是将当时的宋朝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3000多名皇室成员全部押至燕京。
徽宗被关在了大延寿寺,钦宗则就被关在悯忠寺,在寺内备受凌辱达数月。
悯忠寺也见证了这位皇帝的悲惨结局。
辽朝最终被金朝所灭,而悯忠寺作为囚禁汉族政治犯的传统竟然一直传到了元朝。
南宋末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亡国后不改复国之志的谢枋,就曾被囚禁于此,最后在悯忠寺中追随文天祥,绝食而死。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亲自到此进香,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历史,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皇上金口玉言,从此奠定了法源寺在北京古寺中头把交椅的地位。
此外,他还题了一幅“法海真源”的匾额,至今高悬在大雄宝殿之上。
打那时起,悯忠寺的大名就改成了法源寺。
法源寺与“维新变法”也有一定关系。
这里曾是维新志士聚居之地。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都曾与法源寺有关。
而戊戌六君子被杀后,谭嗣同等人的尸身也曾停放于法源寺。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清两代,当年杀气腾腾的牢房,却因花事著名京城。
开始是海棠,后改为丁香,清代的宣南诗社曾经来这里赏花。
康乾以后的诗人,如林则徐、纪晓岚、龚自珍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和诗篇。
1924年,诗人徐志摩还陪同印度诗圣泰戈尔来寺赏丁香。
由此法源寺的丁香更是蜚声海内外。
时至今日,隐秘于京城闹市中的法源寺,作为中国佛教最高学府,历史的波澜已经消退,洗却千载红尘,唯余佛香阵阵。
走进法源寺,你马上会被这里的古树参天、晨钟暮鼓镇住。
古寺的一殿一宇,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显得古朴深邃,无不被刻上深深的历史年轮。
法源寺为标准的中式寺院建筑,山门坐北朝南。
主要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大悲坛、藏经阁自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
次要建筑则散列两旁,错落有致,十分规整。
现在看到的法源寺建筑,大致成型于明正统二年(1437),是当时的寺僧相瑢法师在寺庙毁于一次地震后,募资进行修缮的。
在法源寺两个多小时的流连忘返,让我得到些许感悟,仔细品咂大雄宝殿上乾隆御笔“法海真源”,我想那就是: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
离开法源寺的时候,我记住了李敖在造访法源寺后题字这一句话:“法海真源,尽在于斯”。
在法源寺内的入口处,挂有“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两块牌子。
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1983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
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以法源寺不仅建筑历史悠久,寺中的艺术品收藏亦是惊人。
经数代经营,堪称一座中国最好的佛教文物博物馆,里面的珍贵文物不计其数。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寺内的石碑都有龙纹装饰,显示了这座寺庙原来不同寻常的皇家的渊源寺院内的参天古树弥勒像后则是勇猛威武的护法神——韦驮坐像,为明代铜铸,高1.70米。
从这尊韦驮坐像双手合十、将金刚杵横担与双肘之上的造型看,法源寺是运行外来云游和尚在此挂单食宿的。
天王殿中的布袋和尚铜像,造型坦胸露怀,表情欢天喜地,是明代铜造像中的经典之作两侧的四大天王、护法韦陀,也均为明代铸造,珍贵异常。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
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
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
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称上乘。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着木胎贴金罩漆的毗卢遮那佛像,左右两侧站立着文殊、普贤二菩萨。
这“华严三圣”均为明代木质造像,在北京古寺中,木质佛像保存如此完好的,可谓凤毛麟角。
因为里面正在讲经,怕打扰他们,只好在门外远距离地拍了一张照片。
这天恰逢法师讲经之日,大雄宝殿内里坐满了各种姿态各种表情的居士。
一个身披黄色袈裟的高僧正在毗卢遮那佛的须弥座下给众多居士们讲经。
他带有点南方口音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中,这声音听起来让人平心静气,我想可能只有沉浸在信仰中平和的心态才能发出这样柔和、这样纯净、这样有说服力的声音。
大雄宝殿上乾隆御笔“法海真源”。
法海真源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
明代的石质香炉,花纹异常精美悯忠台位于大雄宝殿之后,台基高1米多,殿堂建在高台之上,它的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再以十二柱支撑,构造独特,别致美观。
样式与故宫御花园中的万春亭相同,后者正是仿照悯忠台而建。
悯忠台的殿内保存着唐代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重修舍利记》、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等珍贵石刻,样样都是国宝。
而其中《悯忠寺重修舍利记》中有“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一句,史地专家正是据此推断出当年幽州城的规模和大致格局。
这块石刻,不经意竟成了为古幽州定位的GPS。
这尊古老的木鱼已呈破败之势,而其后面那尊色彩鲜艳的新做木鱼紧邻其后,一副亟不可待要取而代之的架势。
让人想到时代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
法源寺毗卢殿前的这一大石钵为明代所造,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
殿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
法源寺中保存着很多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
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是其中的一份石刻画,图形十分的精美。
观音殿就是原先“悯忠阁”所在地。
“去天一握”的高阁现仅存台基,高一米多,周围砌以砖栏,观音殿则建于台上。
此殿仿照故宫御花园万春厅的结构样式,外墙以十二柱为骨架,室内同样以十二根柱子支撑,结构独特。
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史石刻、经幢等,其中以唐代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塔颂》是唐代书法大家李北海的作品。
观音殿中观音菩萨塑像这是法源寺中的藏经阁,内有一尊北京内城最大的卧佛像,长7.4米,是原先花市卧佛寺中供奉的佛像,于1949年辗转到此。
而藏经阁中收藏的从东汉到明清的历代精品佛造型数十尊更是国之珍宝。
可惜不对外开放。
大殿前的汉白玉石柱础。
法源寺中脊兽的数量有7个之多,代表了这座寺庙的高贵等级法源寺中的铜狮子中国佛学院与法源寺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