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课件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后,有以下情况: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 ▪ (你)凭借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
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
译文:又凭什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 呢?
4、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 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我因此记下这件 事……” )
② 一言以蔽之。 (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规 律 二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 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规律三: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或者用“为……所……”“……为
所”表被动。
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课堂学习 质量检测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现代汉语解 释这些句子。(20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宾语前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 ▪ (你)凭借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
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
译文:又凭什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 呢?
4、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 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我因此记下这件 事……” )
② 一言以蔽之。 (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规 律 二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 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规律三: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或者用“为……所……”“……为
所”表被动。
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课堂学习 质量检测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现代汉语解 释这些句子。(20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宾语前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PPT课件

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 示。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第19页/共40页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 3、省略句 “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将军战于时河,南这,个臣介战 词于常河常北。被省掉。 今以钟磬置 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第25页/共40页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第26页/共40页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第19页/共40页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 3、省略句 “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将军战于时河,南这,个臣介战 词于常河常北。被省掉。 今以钟磬置 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第25页/共40页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第26页/共40页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文言文句式》课件

03
文言文句式的特点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存在明显差异。
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较为常见,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省略句式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式通过特定词汇或结构来表示,如“被”、“为所”等,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式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总结词
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以达到简洁表达的目的。
总结词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非常常见,省略的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省略的句子需要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倒装句是指句子中的词语顺序与常规顺序不同,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THANK YOU
理解古代文献
提高语言素养
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学习文言文句式能够提高语言素养,培养对古代汉语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03
02
01
02
文言文句式分类
总结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理解句意
在阅读文言文时,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式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关键。通过分析文言文句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
梳理结构
文言文句式的运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和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文言文句式,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和逻辑。
体会语言美
文言文句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句式,可以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
文言文句式的特点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存在明显差异。
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较为常见,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省略句式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式通过特定词汇或结构来表示,如“被”、“为所”等,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式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总结词
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以达到简洁表达的目的。
总结词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非常常见,省略的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省略的句子需要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倒装句是指句子中的词语顺序与常规顺序不同,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THANK YOU
理解古代文献
提高语言素养
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学习文言文句式能够提高语言素养,培养对古代汉语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03
02
01
02
文言文句式分类
总结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理解句意
在阅读文言文时,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式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关键。通过分析文言文句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
梳理结构
文言文句式的运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和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文言文句式,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和逻辑。
体会语言美
文言文句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句式,可以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第22页/共24页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 乎(不是......吗)、得无......乎(难 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如:“问今是何世?”
第6页/共24页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 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第7页/共24页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17页/共24页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 语的后面。如: 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人。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D、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第18页/共24页
C君子寡欲则不役 所劫
于物
C盖当蓼州周公之
D嬴闻如姬父A为人 被逮
A
所杀
D受制于人
第10页/共24页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 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 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 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 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 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第11页/共24页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 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 乎(不是......吗)、得无......乎(难 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如:“问今是何世?”
第6页/共24页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 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第7页/共24页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17页/共24页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 语的后面。如: 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人。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D、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第18页/共24页
C君子寡欲则不役 所劫
于物
C盖当蓼州周公之
D嬴闻如姬父A为人 被逮
A
所杀
D受制于人
第10页/共24页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 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 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 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 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 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第11页/共24页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 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谓(动)── 宾
介词 ── 宾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 焉、奚 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童子何知?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判断句)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 “自”“己”“余”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 “信”“知”“欺” 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记》) 翻译: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 点改变。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PPT

THANKS
判断句的构成与分类
肯定判断句
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肯定关系,表示主 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否定判断句
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否定关系,表示主语 所代表的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判断句的语义关系
等同关系
主语和谓语所代表的事物相等或等同, 如“吾乃常山赵子龙”。
存在关系
主语和谓语之间通过比喻来表达某种 相似性或关联性,如“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构成
固定句式通常由特定的词语组合而成,包括动词、形容 词、副词、连词等。这些词语在固定句式中具有一定的 语法功能和语义作用。
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和语义功能的不同,固定句式可分为多种 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感叹句等。每种类 型都有其特定的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固定句式的语义关系
01
语义指向
固定句式的语义关系通常指向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如主语、宾语、状语
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文化价值
文言文特殊句式作为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2 判断句
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
01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关系等 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构成
倒装句通常由被强调的部分和谓语部分组成,其中被强调的部分可以放在句首或句中,谓语部分则相应地 进行倒装。
分类
根据被强调的部分和谓语部分的位置关系,倒装句可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类型。
倒装句的语义关系
01
文言文固定句式 课件(共37张PPT)

①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 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 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 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 吗?(兼表反问)”等
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 一何 (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
5.亦……哉 (可译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 ,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
•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 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 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 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 此”。)
•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 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 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九、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 1、得以:(可译为“能够”。)
•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 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 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 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 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 吗?(兼表反问)”等
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 一何 (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
5.亦……哉 (可译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 ,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
•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 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 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 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 此”。)
•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 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 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九、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 1、得以:(可译为“能够”。)
•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 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何以知之?
B、何……为?(……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3)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独……哉?(难道……吗?) 例: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G、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太子及门客知其事者,皆白衣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定语后置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意:“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而是 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 定“非”表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是乃狼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复音虚词
然后
一般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表示承接,意为 “然后 才”。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然则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然而 常用在句首表转折,相当“(虽然)这样,可 是……” 如: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 论》
复音虚词
疑问代词有: “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
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表示否定的词有: “不、非、勿、毋、弗、否、莫”等
宾语前置
3、用“是/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而已
译为“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师说》
所以 1、表原因,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凭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复音虚词
何其
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深,译为“多 么”,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4)表揣度: A、得无……乎(耶)?(该不是……吗?)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 其……欤?(不是……吗?)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5)表示选择: 其……,其……也?(是……呢,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复音虚词
何罪
什么罪过
之有?
有?
文言文翻译方法三:
补足
为 击破 沛公军。
沛公的军队。
替(我) 打败
文言文翻译方法四:
替换
不复挺者, 揉 使 之 然也。
再也伸不直, 是用火烤弯曲 使 它 这样的。
文言文翻译方法五:
删减
备 他盗 出入 与 非常也。
防备 其他盗贼 进入 和 出现意外变故。
文言文翻译方法六:
文言常用句式
判断句
常式句
文 言 句 式 变式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
……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 ……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③ ……,……也 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④ ……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用“见、受”表示被 动
如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
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被 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定语后置
4、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置于谓语部分后
标志:介词“于、以、乎”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唯利是图 / 唯才是举 / 唯命是听(成语)
这时的“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宾语前置
4、介词“以”的宾语较活跃,即使不是 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 氓》 夜以继日
宾语前置
5、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庆历四年 庆历四年 滕子京 滕子京 春, 春天, 谪守 被贬为……太守 巴陵郡。 巴陵郡。
保留不译
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 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保留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 心服也。《资治通鉴》
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 被动句:被兵势所逼
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
项伯乃…私见张良,具告( 门宴》
之
)以事。《鸿
竖子不足与(
之
)谋。《鸿门宴》
注意: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是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省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
言。《促织》
注意: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 介词“以”、“自”等。
得无
译为“莫非”“恐怕”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无乃 译为“莫非”“恐怕”,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庶几 译为“差不多”,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 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文言文翻译方法一:
对译
学 不 可以 已。
学习 不 可以 停止。
文言文翻译方法二:
移动
宋
宋国
4、直接表判断
荀卿,赵人。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臣本布衣。
被动句
1、用“被”表被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用介词“为/为……所……”表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复音虚词
若属
译为“你们”“你们这些人”,如:若属皆且 为所虏。《鸿门宴》
若夫 译为“像那”“至于那”,常用于一段话的开 头,以引起议论。如:若非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复音虚词
于是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连接或因果关系, 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 做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不同情况译为“从这”“在 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 说》
沛公谓张良曰:“……( 公乃入。”《鸿门宴》
蒙后省
省主语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王
)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对话省
省谓语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鸿门宴》
承上文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又请杨子
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蒙下文省略
省宾语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王曰:“何以知之?”
B、孰与……?(与……相比,哪个……?)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2)表示反问:
A、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5、动词本身表被动,根据上下文判断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省略句
省主语
廉颇为赵将,( 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
承前省
公
)度我至军中,
何如
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 么样”或“什么样”,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复音虚词
何以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根据 “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 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解忧,唯 有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