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部良性肿瘤,由肝内动脉或门静脉的血管组成,病灶内常存在不规则的出血和坏死现象。

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意义。

一、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原理螺旋CT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对比度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三维数据,对肝部病变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三期增强扫描分别是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这三个时相分别对应着肝脏的不同血供状态。

动脉期是在造影剂注射后10-25秒内进行扫描,此时肝脏动脉含有大量的造影剂,呈现高密度,血管瘤也会随之高度强化。

门静脉期是40-70秒内进行扫描,此时肝脏中的门静脉和肝静脉也会含有一定量的造影剂,使得肝实质和血管瘤呈现出不同的密度。

延迟期是在造影剂注射后3-5分钟进行扫描,此时造影剂已经进入到肝组织中,肝实质和血管瘤呈现出相似的密度,但由于血管瘤内部多有出血和坏死现象,因此在肝实质中的强化程度比较低,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血管瘤内部钙化等其他表现。

1.血管瘤的定位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够明确诊断肝血管瘤的位置和数量,根据血供情况可以判断肝血管瘤的类型。

动脉期时肝内动脉侧支循环血量增加,肝血管瘤及病灶周围强化明显。

门静脉期时,肝静脉回流增加,肝实质和血管瘤强化程度略有差别。

延迟期时,造影剂在肝实质和肝门静脉中较均匀,血管瘤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可以更好的观察到血管瘤的内部结构和特征。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不仅可以诊断肝血管瘤的位置和数量,还可以准确测量肝血管瘤的大小。

动脉期强化明显,可准确反映病变血管的大小;门静脉期肝实质和病灶强化程度略有差别,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测量血管瘤的大小。

血管瘤的形态多样,如乳头状、瘤内出血、囊性变、钙化等,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血管瘤的形态特征。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血管瘤诊断

肝血管瘤诊断
灶,再次确定适宜的穿刺点和方向及深度。 •
• (4)固定穿刺探头,当病灶显示清晰时,将穿刺
针进针,待进入皮下,即令病人屏气或浅呼吸,继续穿 刺进针。在监视屏上,严密监视穿刺针的针尖回声的前 进方向,直至进入肝脏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表明已到达 病变区。若在进针过程中针尖显示不清,可适当调整探 头角度,一般即能显示针尖位置。
肝血管瘤的症状
• 临床症状上可将肝海绵状血管瘤归纳于4种 类型:
• (1)无症状型:肿瘤≤4cm,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 剖腹探查时发现。
• (2)腹块型:肿瘤增长至一定大小,虽未产生自觉症 状,但病人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
• (3)肿块压迫型:约占50%~60% • (4)内出血型:瘤体发生破裂,腹腔内出血、心悸、
• 部分肝血管瘤治疗前后影像对比:
• 患者,男,37岁 肝血管瘤
8.8cmx7.7cm(治疗前) 4.5cmx3.8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32岁 肝部血管瘤
• 12.2cmx14.1cm(治疗前)
8.1cmx3.7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45岁 肝血管瘤
• 12.5CM*7.4CM(治疗前) )
• • (2)穿刺过程中应随时超声波检查。
• • (3)隔5-7天可做第2次治疗,2~8次为1疗程,若病变范
围广泛分次治疗。
• • (4)穿刺后病人应静卧>4h,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
吸和腹部情况,若无异常,可下床活动,<3天禁止剧烈 活动。
彩超微创治疗肝血管瘤,为国
➢ 平扫--CT: 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MR: 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
➢ 增强扫描: 典型特点--- 早出晚归, 快进慢出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健康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普及,其检出率日益增多,需要更多的诊断和治疗。

虽然近年来对肝血管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

因此,制订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势在必行,以规范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造福于患者。

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1.5%,男女比例约为1.3∶1,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其中约58%的患者属于该年龄段。

肝血管瘤通常被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女性患者的发病率可能与性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日益提高。

肝血管瘤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根据肿瘤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不同亚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注:该文章已经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因此只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

一项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发现,海绵状血管瘤占据了肝血管瘤患者的96%。

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主要由大量血管组织构成,通常由肝动脉供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学表现多样,包括规则圆形、卵圆形和不规则病灶。

肝血管瘤因无恶变倾向,大多数患者可终身与瘤共存。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因血管瘤进展,出现腹痛等症状或并发自发破裂出血,存在一定的致命风险而需进行治疗。

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与肿瘤直径、部位相关。

若肿瘤直径>5cm,可因对邻近组织和脏器的压迫导致产生临床症状。

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右季肋区不适感或胀痛。

少数患者因为巨大血管瘤或肝门部血管瘤对胆道的压迫引起黄疸,或压迫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导致布加综合征。

肿瘤内若有血栓形成或坏死可致发热及全身消耗性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部分患者会产生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肿瘤继续增大的担心、手术风险的恐惧以及治疗花费的顾虑。

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

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理 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理
大小: 数毫米~数厘米 单发 多发 数厘米 > 5CM称巨大血管瘤 称巨大血管瘤 先天性肝血管畸形中心静脉和门脉系统 发育异常 肝实质中扩张的异常血窦内衬 单层血管内皮细胞 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 全分隔形成海绵结构 , 血窦内充满血 血窦内血栓形成 钙化 液化
肝实质发育异常的血窦
低密度肝实质内 正常血管通过
肝脂肪
肝脓肿
均 2、单发或多发 、单房或多房病 3、圆或类圆肿块 边缘多数不 环征(靶征): ):肿块周不同 4、环征(靶征):肿块周不同 的 水肿(外环)、 )、纤 环形带 —水肿(外环)、纤 芽 组织(中环)、 )、炎性坏死组 组织(中环)、炎性坏死组 (内环) 内环) 5、脓肿壁强化 6、病灶内气体
肝 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广西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教研室 黄仲奎
目的与要求
了解各种肝脏肿瘤的影像学检 查意义 掌握常见肝脏肿瘤的影像学 现特别是血管瘤、肝细胞癌 现特别是血管瘤 和MRI特征性表现 特征性表现
肝肿瘤
良性 海绵状血管瘤 肝细胞腺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 错构瘤 转移癌 恶性 肝细胞癌 胆管癌 肉瘤
肝细胞癌诊断标准
• (1997年首届全国肝癌防治研究会 年首届全国肝癌防治研究会)
• 1. 病理诊断: 组织学证实 • 2. 临床诊断: 具下列条件之一 无其它 具下列条件之一a 肝癌证据,AFP阳性或放免法 ≥ 500 ug 阳性或放免法 持续1个月或 ≥ 200ug/L 200ug/L持续2个月b. 肝癌 临床表现,ECT CT ANGIOGRAPHY X ECT X-RAY 酶 学检查有3项阳性并在腹水中找到癌细 项阳性并在腹水中找到癌细 胞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肝血管瘤的大小
小型肝血管瘤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大型肝血管瘤则需要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介入或放射治疗。
患者的症状
有明显症状的肝血管瘤,例如疼痛、腹胀或黄疸,需要积极治疗。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观察。
患者的身体状况
患者的肝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患者的意愿
尊重患者的意愿,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肝血管瘤的概述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它通常无症状,但有时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或肝肿大。
by s s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血管畸形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血管壁异常,形成血管畸形,最终形成肝血管瘤。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制血管瘤生长,并降低手术风险。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的并发症
肝功能损害
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毒性,导致肝功能下降,甚至肝衰竭。
心血管并发症
一些药物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问题。
胃肠道反应
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积极的预防和随访可以有效地改善肝血管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与展望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未来,需要加强对肝血管瘤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栓塞
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栓塞,需及时处理,避免栓塞造成严重后果。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意义
通过了解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 学表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更 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研 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未来方向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不典型肝血管瘤 的影像学表现,探索更加准确、可靠 的诊断方法,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和 治疗水平。
THANKS
患者男性,48岁,因食欲不振就 诊。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 肿块,大小约6cm×5cm。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 好,随访未见复发。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 状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 为不典型肝血管瘤。
05
总结与展望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与意义
诊断价值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 助于准确诊断肝血管瘤,避免漏 诊和误诊。
04 病例分享
病例一: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男性,52岁,因右上腹疼痛就 诊。
MRI检查进一步证实诊断,显示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 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肿块 ,大小约4cm×3cm。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状 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为不典 型肝血管瘤。
根据形态和病理特点,肝血管瘤 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 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类型。
肝血管瘤的常见表现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 时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食欲 不振、恶心等症状。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肝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为肝动脉供血,肝内血窦直径 扩大较小(30 ~50 μm), 供血动脉轻-中度增粗,动脉造影 血窦充盈度高;实质期显影的血窦
充盈瘤体大部分区域;
刘海日 张大忠 殷建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5 年10 月第6卷第5 期
乏血供的血管瘤一般为门静脉供 血,肝内血窦直径异常扩大(50 0 ~600 μm),供血动脉无增粗, 造影血窦充盈度较低,实质期血窦充 盈小部分瘤体动脉。
THANK YOU FOR WATCHING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影像特点
表现为类圆形均匀低 表现为形状不规则
影像表现与海绵状血
常位于肝脏边缘,
密度灶,界清;动脉期边 ,部分有钙化;肝脏体 管瘤相似,但海绵状血管 多在0.6~3.0cm范
缘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 与延迟期逐渐向中心填充
积 增 缘 填缩 强 强 充小 : 化 缓,结 , 慢节 ;肝 无状 延向包强 迟膜内化 期皱填或 不缩充边 均或;瘤 者 很 也 多极 , 少 呈较少 直 表 边少发 径 现 缘出生 一 为 结现于 般 较 节钙在 大 状1化岁的强,2以肿化动c下m块,以脉的,较下期患,围强动化脉内,强;强化动化一脉方致期式。明与显主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增强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单发肿块型一般CT表现: 平扫呈略低密度,边缘可不清晰,可
见钙化,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动脉期边 缘呈环形、花瓣样明显强化 ,静脉期 强化由边缘向中心推进,延迟期病变密 度略高于肝实质,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鲍爱华,庄勋慧,刘 凯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 年 10 月第 30 卷第 10 期
F 46y 1651045
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
F 56y 2433920
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
增强
肝硬化性血管瘤
病理: 肝硬化性血管瘤比较少见,一些学者认为硬化性血
管瘤是血管瘤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 肝硬化性血管瘤镜下表现为大量的排列紧密的胶原
纤维间质,其管腔闭合,伴有玻璃样变性,内含少量大 小不等的血窦以及成纤维细胞。
肝毛细血管瘤
病理: 文献报道毛细血管瘤约占肝血管瘤的16%。毛细血管瘤体
积较小,多在0.6~3.0cm范围内,42%的毛细血管瘤直径不超过 1cm。
肝毛细管瘤往往为肝内血管的先天畸形,造成肝内毛细血 管过度增生,管腔狭窄,镜下瘤体内病灶血管网状纤维化较 明显。
CT平扫:稍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强化明显,几乎可与主 动脉强化程度类似,随后病灶强化程度减低但仍与主动脉强 化程度类似,该强化特点可使病灶与肝细胞肝癌及转移瘤鉴 别。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类圆形均匀低 密度灶,CT值约 30HU,界清
边缘散在斑块、 散在强化灶相 结节状强化,CT值 互融合,向肿瘤中 接近大血管密度 央扩展
整个肿瘤均匀 强化,强化程度下 降,但仍高于周围 组织
整个过程是肝血管瘤典型的“快进慢出”表现,部分海绵 状血管瘤延时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 代表纤维化或血栓部分,然而肿瘤周围部强化仍显示“快进慢 出”特征。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病理: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源于间叶组织的肝脏
良性肿瘤,发生率约为 1% ,通常发生在6 个月以下婴儿。50%-60% 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单发和多 发,多见单发型。
病理分型: Ⅰ 型为最常见的类型,肿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血管构成, 管腔内壁可见肿胀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间可见黏液纤维 基质,亦可见到小胆管。 Ⅱ 型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乳头状,不形成管腔或管 腔结构不清。此型具有潜在恶性,少数病例可发生转移。
病理特点
毛细血管团呈错构瘤样增 镜下表现为大量的排列 Ⅰ型丰富的内皮细胞与血 肝内毛细血管先天性
生,镜下显示大小不等囊 紧密的胶原纤维间质, 管性管道组成
畸形,过度增生,血
状血窦
其管腔闭合,伴有玻璃 Ⅱ 型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 管腔狭窄,间隔纤维
样变性,含少量血窦 乳头状,不形成管腔或管 组织丰富。
腔结构不清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简介
肝血管瘤的血管大部分来源于肝固有动脉,少部分来源 于肋间动脉以及肝脏包膜的动脉。
肝血管瘤内主要是血管瘤血管,并夹杂着少量正常的 动脉血管。
肝血管瘤血管既无肌层,又无弹力纤维层,血管壁基 本为扁平内皮细胞,壁内结蹄组织含有较多的胶原纤维,所 以血管瘤通常为假性包膜。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婴儿期最常见,好发于≤6 占肝血管瘤的16% 个月的婴儿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主讲人:温州医科大学-范民主 指导老师:高滢滢
目录页
catalog
1 简介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匀稍高密度,但仍有低 少表现为环形强化。
密度。
临床分型
肝血管瘤的临床分型
直径≤5cm
直径为
直径为
直径为
5 ~9 cm 10 ~15 cm ≥15 cm
肝小血管瘤
肝血管瘤 肝巨大血管瘤 肝特大血管瘤
动脉造影分型
肝血管瘤动脉造影分型
根据肝血管瘤的动脉造影图像将肝血管瘤分为富血型、
பைடு நூலகம்
乏血型、动静脉分流型(AVS)3 型。 富血型的肝血管瘤比较常见,
病理分型及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02 03 04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毛细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病理: 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血管瘤中最多见的。 肝胚胎发育时期肝内毛细血管团呈错构瘤样增生。 镜下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
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 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纤维隔内及血窦内的血栓可 见钙化或静脉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