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自食 其力 的职业 新 女 性 。她 与 来 上 海 求 学 、 工 作 的 南 京 富家子 弟沈 世 钧在 同一个 工 厂上 班 。二人 因志
这两个 人 从来 都不 曾真 正 在 意 过 对方 , 他们 十 几年 夫 妻却 同床异 梦 。这 场婚 姻 悲 剧 , 具 有 超越 时 代 的 普遍 意义 , 是 俗世 很 多人 的婚姻模 式 。 曼璐 与豫 瑾两 小无 猜 , 但曼璐 因父亲 去世 , 为一 家老 小 的生计 被 迫 沦落 风 尘 , 以 至于 年 纪 一 天 天大 了, 只好嫁 给 了鄙 俗 低 劣 的暴 发 户祝 鸿 才 。曼 璐 又
丝 凄凉 的慰 藉 。
张爱玲在《 自己的文章》 中写道 : “ 一般所说 时 代 的纪 念碑 那样 的作 品 , 我是写不 出, 也不打算写 ,
我 甚至 只是 写男 女 之 间 的小 事 情 , 我 的 作 品 中 没 有
世钧与翠芝最终结婚 , 二人育有一双儿女 , 这个 家庭 看似 温馨 、 惹 人羡慕 。但是 事实 并非 如此 , 可 以
曾谋 面 的叔 惠 , 翠 芝几 乎无 法 自持 , 像 变 了一个 人一 样亢 奋起 来 , 亲 自收 拾 家 务 , 料 理酒 菜 , 但世 钧却 浑
然不 觉她 的变化 。翠芝 发现 世 钧在读 曼 桢当年 写 的 情 书后 , 也不 过 随意打 趣几 句 , 随 即置 之脑 后 。其实
[ 收稿 日期]2 0 1 3—1 0— 2 9
封 建 宗 法社 会 , 作 为女 性 对 自身 命 运 无 可 把 握 的 悲剧 ; 揭 露 了造 成 悲剧 结 局 的人 性 的 弱 点 、 阴 暗与 丑 恶 。 [ 关 键 词 ]《半 生 缘 》; 爱 情婚 姻 悲剧 ; 女性命运 ; 人 性 弱 点 [ 中 图 分 类 号 ]1 2 0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0 0 8—6 2 8 5( 2 0 1 4) 0 2—0 0 7 1—0 3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因为《半生缘》最初是在上海的小报《亦报》上连载的,可能是从市场方面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张爱玲还是想突破《普汉先生》原有的情节格局张爱玲连载时用了梁京这个笔名,一方面可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对自己是借鉴别人的作品有所顾及,她在原来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浓重的祝鸿才强奸曼桢的通俗桥段,翻手为云复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个故事里西方味道,成功地拿为己用,缔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浓重中国味的小说,同时也成功地娱乐大众这么多年。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复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张爱玲在给朋友宋淇的一封信中,提到《半生缘》其实是根据美国作家马宽德J.P.Mar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改写的。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内容简介:张爱玲的改写工作历时近一年半终于完成。

新长篇先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台北《皇冠》月刊。

一九六九年三月,新长篇作为张爱玲作品系列第六种,由治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书名确定为《半生缘》。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现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

内容梗概: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作者简介: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均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沈世均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在一起。

沈世均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

我并不喜欢沈世均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

如果沈世均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均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很多读者都想知道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因为《半生缘》最初是在上海的小报《亦报》上连载的,可能是从市场方面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张爱玲还是想突破《普汉先生》原有的情节格局(张爱玲连载时用了梁京这个笔名,一方面可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对自己是借鉴别人的作品有所顾及),她在原来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浓重的祝鸿才强奸曼桢的通俗桥段,翻手为云复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个故事里西方味道,成功地拿为己用,缔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浓重中国味的小说,同时也成功地娱乐大众这么多年。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复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胡伟栋【摘要】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26)002【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半生缘》;爱情婚姻悲剧;女性命运;人性弱点【作者】胡伟栋【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半生缘》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以其长篇小说《十八春》为基础改写的。

作品在向人们讲述爱情婚姻悲剧的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旧时代女性的悲剧以及人性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

而毁灭的价值越大,带给读者的痛感则越强,越能达到悲剧效果。

《半生缘》就是以其深刻的多重悲剧意蕴,打动了世人的心,让无数人柔肠百转,哀戚不已。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也不打算写,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

”[2]93-94《半生缘》就是如此,整篇故事没有太多曲折起伏的情节,只写了几对平凡小儿女的爱情婚姻悲剧。

与她的其他作品诸如《心经》里的父女之恋,《封锁》里虚拟的爱情,《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范柳原相互利用的爱情相比,《半生缘》少见地描写了一种至真至纯的爱情,把俗世普通人的爱恨悲喜阐释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20 世纪30 年代的旧上海。

平民家庭出身的顾曼桢,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自食其力的职业新女性。

她与来上海求学、工作的南京富家子弟沈世钧在同一个工厂上班。

二人因志趣相投、性情相近;又因家庭都有着难言之隐,使得二人惺惺相惜,两情相悦。

本应是长相厮守的有情人,却因为各自家庭成员的自私和阻挠,再加上双方的误会,终究是缘尽半生。

张爱玲《半生缘》经典语录

张爱玲《半生缘》经典语录

1、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2、也许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真正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有着悲剧的结尾,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尾巴经常让人记不起,我们的惆怅常常是这样的事实。

3、也许真的过十年二十年,在街上或者在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以前的恋人,是不是可能想电影或者小说里写得那样,四面相对,傻傻的问:‘‘你还好吗?”4、不是不可能但前提必须是:爱过的人心底里只有对对方的爱和对上苍的感激,不能再一起是造化弄人,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5、命运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恨意,而我们选择的命运,许多时候是含有恨意的。

6、多年以后,无敌的岁月磨平了一切,再看到那个人,很难再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也许只是问自己:我喜欢他吗?感情通常是,因为某一个时间和地点;某种氛围之下,因某一件细小琐碎的事打动我们。

7、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8、有许多婚姻都是相爱的人不能结合,能结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

9、人的一生只限于半生缘,为何只有半生的缘分,却不是一生一世的缘分,难道天空中的星夜之上一轮圆月必须切割成另一半才能团圆完整只能在剩下的后半生里苦苦等待一个毫无痴心的知己吗?10、本来还有一丝机会再重新相聚一起,但是面对毫无慈悲的命运却要一次次的擦肩而过的感情,不管将来是什么样的人生,事到如今也许只能有十八春的缘分。

只要错过一次,就是等于自己错过自己一辈子吗?但愿,那好似一刹那的遗憾。

11、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你像风来了又走,我心满又空,人生匆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就在每一个不是巧合的巧合中错过着时间,会改变一切,半生的等待又换来了什么-甜蜜而又绝望的等待和无止境的忧伤,最爱的人,近在眼前,却又是那么遥远。

最后的见面,似上苍早已注定的安排,一切都过去了,那些忘不了,变不了的......我们回不去了,时间是一条河,我们顺水而漂,那是再也回不去的了,那个我爱的人,那个我们相爱的时光,那时微风轻轻吹,待如今只有冷雨凄凄呐。

张爱玲-半生缘

张爱玲-半生缘

出自《半生缘》的那些经典语句
•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 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 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明白, 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 我们都回不去了
制作人: 英语二班 周杨
世均与曼桢的爱情也受到了世均母亲的极力反对。沈 母一直希望世均能与青梅竹马的南京名门石家小姐石翠 芝结合,不料与世均同来南京的叔惠却与石翠芝相 爱, 但由于石母的门第之见,叔惠伤心之余出国留学!
婚后的祝鸿才原形毕露,花天酒地,曼璐为保住名分,决定 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然而以往的多次堕胎让她有心无力, 觉察到丈夫看上了妹妹曼桢后,曼璐策划出一条姐妹共伺一夫的 毒计。懦弱的顾母默许了曼璐的做法,趁世均回南京之际,祝鸿 才强暴了曼桢。 从南京回来的世均从顾母处听说曼桢嫁给了祝鸿才,郁闷中 接受了与石翠芝的婚姻,而备受凌辱的曼桢在剩下一个男孩后终 于逃离祝公馆。去了一个小地方教书。曼璐积郁成病,不久于人 世,曼桢为照顾亲生骨肉又回到祝鸿才身边,和平生最痛恨的男 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十八年一晃而过,世均与曼桢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 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人生就是如此。
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纺织厂工作, 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 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曼桢的姐姐曼璐为照料全家老 小 7人,十七岁时离开初恋情人豫谨开始了舞女生涯, 但家 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 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 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从此,维护“祝太太” 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
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 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 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 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 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 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 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 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 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 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 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 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 化心血管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沈世钧是在一个南京古旧的暴发户家庭里长 大,却不幸福,代表着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 表面新派骨子里还守旧的家庭里矛盾重重。 父亲宠爱外面的姨太太,疏落本家,他也不 满父亲的独断专横,对母亲的守旧也不满意, 只有过节的时候父亲才会回家,却还是和母 亲争吵,这是他成长的环境。这是他消极退 让的性格养成的重要源头
爱情悲剧就此酿成
• 1、曼桢被囚禁、生子。姐姐去世后,为了 孩子无奈之下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给最 讨厌的祝鸿才„„ • 2、世均娶了并不相爱的门当户对的大家小 姐石翠芝,成为一个洋行职员,有了两个 孩子,两个无爱的人循规蹈矩地过着上海 小资产阶级家庭寻常的日子。
• 我要你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 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优柔寡断,消极退让
• 他离家出走,在外面读书且自己寻找工作, 而好朋友叔惠的活泼风趣也压抑了他的个 性,对他优柔寡断也有着影响。 • 至此,与曼桢相爱之前,优柔寡断、消极 退让的性格已经形成。
软弱妥协,没有毅力
• 遇到了曼帧,他第一次喜欢一个人,所以 这应该是他全部感情的投入。 • 比如“他还是一贯的消极作风,一有第三 者出现,他马上悄悄地走开了”,导致了 后来曼帧被困,他也没有过多的寻找,而 是消极地认为曼帧不想见他,最后两人终究 没有在一起。 • 软弱还体现在他和南京方面的妥协,包括 继承家业,和翠芝订婚
妥协的外部因素
• (一)父亲有意缓和 • (二)要养活一家子人(母亲、嫂子、小 侄子)。而沈世钧本身没有什么过人的才 能,作为拥有继承权的他没有理由自私到 离开,而且他也算在外面闯荡过,并没有 多大出息,不能负担家庭的重担,这几点 让他只能选择妥协。
怒其不争
• 曼桢笑道:“„„幸而叔惠不喜欢我,不 然你就一声不响,走得远远的了,我永远 也不会知道是怎回事儿了。”说得世均无 言以对。 • 世均在那个云雨之夕下了决心再也不到曼 桢家里去了。(听到曼桢母亲和曼璐的谈 话后)
• 沈世均又不耐烦起来,道:“刚才我不是 说了,她家里绝对没有这种事情的。” • 世均又道:“其实你姐姐的事情也扯不到 你的身上„„还不如赖的干干净净的。” • 世均:“是不是跟张豫瑾结婚了?”(曼璐) • 他在她耳边喃喃地说着安慰她的话,其实 心里也和她一样茫然无主。他觉得他们像 两个闯了祸的小孩。(新婚之夜)
从沈世均性格缺陷看爱情悲剧 -----《半生缘》
1250110012 赵贝贝
虽然他们错过了一辈子, 爱过, 就是一生一世。

《半生缘》人物关系
豫瑾--(结婚)→蓉珍 ↓(单恋) 曼桢←(相爱)→世钧 ↓(结婚) ↓(结婚) 祝鸿才 翠芝←(相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