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麦金太尔

合集下载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1929-)最初是在曼彻斯特大学进行学习,之后执教于多所大学,被评为美国鹿特丹大学哲学系麦克马洪与哈克荣誉教授。

他将其德性伦理思想集中体现于《德性之后》一书中,其后的相关著作主要对此书中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完善。

麦金太尔伦理思想的提出极大冲击和影响了当时的伦理学界,被称为“伦理学研究的新的转折点”。

麦金太尔认为以情感主义为代表的规范伦理思想泛滥导致缺乏客观道德标准,启蒙运动道德合理性论证失败导致缺乏统一道德标准,道德实践出现严重危机使得社会处于道德无序状态,传统德性意义发生质变,社会生活中德性地位边缘化。

麦金太尔将西方道德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后,认为解决道德问题的可行选择是复归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传统。

他采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对英雄时代、雅典时期、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德性观进行剖析与比较,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德性伦理思想。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获得实践内在利益的优秀品质,其中对于“实践”赋予新的解读,他所认为的实践是一种特定的“人类协作活动方式”,基于亚里士多德内外在善的理解提出“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认为其唯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内在利益,同时实践要遵循卓越标准的权威性。

对于外在利益,他认为德性的养成与外在利益之间存在矛盾;在德性与共同体的关系层面,他认为人的德性内在于其所处的共同体的身份,德性促进社会机构发展,社会机构腐败危害德性存在,获得整体性好生活有赖于德性的养成,德性理论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

我国当前处于变革期,法治建设日臻完善,市场经济的规范意识逐渐植根于公民,但对于规则之外的行为界定缺乏道德的约束,评判依赖于个人主观的认知,道德失范事件频发,个人的自由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首先要对什么是美好生活有清楚的认知。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中的内外在利益学说、个人整体性理论、复归德性传统理论等对促进公民美好生活和道德建设、解决当前道德领域中的问题、我国伦理学体系的建构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中文摘要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能享受到现代社会带来的方便快捷的生活。

但现代社会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具体到社会道德层面就是展现了现代道德的混乱无序的状态。

麦金太尔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现代性所造成的问题一直是他试图去解决的。

他对西方现代道德提出批评,并指出只有回到前现代,以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思想为良方,采取叙事的手段运用于实践才能解决现代道德所产生的种种弊病。

本文试图以麦金太尔近著《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论述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探求麦金太尔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全文安排如下:本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论述现代道德困境的表现以及成因,首先就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定义做出总结了解清楚现代道德与其他道德有什么不一样,其次开始论述现代道德问题的表现,一是缺乏道德权威,各种思想各行其是,二是现代社会导致人的欲望不断滋长,人们缺乏正确认识与控制欲望的方法。

最后论述现代道德危机局面造成的根源是现代社会独特的形态,也就是现代国家与现代市场的模式造成了现代道德困境。

第二章主要论述两大冲突理论,首先将麦金太尔认为的现代社会两大主要对立的道德理论进行对比,也就是将表达主义与麦金太尔所属于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进行对比,发现表达主义的局限,同时批评现代幸福观的不足,说明只有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才能解决当今问题。

之后梳理麦金太尔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想的来源,了解其思想来源为从荷马时代直到中世纪的前现代。

分析麦金太尔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理论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美德和实践、人的统一性、传统的接洽。

最后指出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引出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叙事。

第三章论述麦金太尔提出的解决现代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就是叙事,首先解释叙事的定义,之后通过对麦金太尔过往思想的梳理,总结麦金太尔叙事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最后说明叙事理论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麦金泰尔的正义观

麦金泰尔的正义观

共同体—德性本位社会向个体—能力本位社会的转变 • “我们越往前追述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 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 体。”——马克思 • 传统社会,个体对共同体的依赖性造成了一种以共 同体存在和发展为目的的价值理念。 • 现代社会,生产力提高,交往范围增加,个人进行 丰富的人际关系场所,独立性增强,任何利益关系 的互动首先是、且最终必然是利益博弈。道德维系 已经显得尤为薄弱。
1,个人主义盛行 社群主义者所面对的是一个文明高度发展而道德却严重 弱化的自由主义社会,以功利和权利为基础的道德理论己 取代了以往德性概念在社会中的角色,社群本身的价值已 渐渐消失,个人过分自主、社会责任丧失的趋势正威胁到 社会的稳定和完整。 2,道德的缺失 在价值地位上德性被推到了社会生活的边缘,无足轻重; 在价值尺度上,缺乏统一的德性标准,尺度个人化;在道德 实践中各不相同的道德观念混杂,无序混乱。
六、麦金泰尔的正义观
1、恢复古希腊规则正义与德性正义的相统一的传 统,并且德性正义更为重要。 在麦金太尔看来,正义规则无论多么周全,如果人们
不具备良好的德性或道德品格的话,也不可能对人的行
为发生作用,更不用说成为人的行为规范了。 “在美德与规则之间,有另一种非常关键的联系,因 为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怎样运 用规则。”——麦金泰尔
至少相对于自由主义是一大进步。
2、麦金太尔对普遍正义的批判
包括正义原则在内的所有道德或政治原则和观念都有其历史 传统,任何重要的观念和范畴本质上都是历史的; 关于正义观念的证明和争论都与其历史起源相关,是对其历
史意义的肯定、否定或引申;
正义以及关于正义的观念在历史和现实中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正义在内的所有道德和政治原则都是“传统构成的”, 是产生于现实的,而不是先验的,也不会产生于罗尔斯的“ 原初状态”;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解读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最新文档资料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解读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最新文档资料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解读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麦金太尔,英美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1929 年生于苏格兰,在英格兰接受教育。

1969 年来到美国,曾任英美许多著名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

《德性之后》是其伦理学代表作,被批评家们誉为上世纪80 年代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伦理学研究的新的转折点”,可谓呼唤美德伦理的警世醒言。

近代以来。

西方社会在享受工业革命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丧失了道德的根基,表现在伦理理论上,则是对亚里士多德道德谱系中的目的论和人性论的摈弃,致使西方道德生活和伦理理论处于深刻的危机中。

麦金太尔认为,要摆脱这个危机,就要向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传统回归。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有些指标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因此,解读《德性之后》,剖析其观点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一、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的缘起当代西方文化精神是在启蒙运动中孕育而生的,启蒙时代道德哲学的本质是道德合理性的论证。

以狄德罗、休谟、康德和克尔恺郭尔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以规则伦理为思考形式,致力于寻求某种合理性论。

狄德罗、休谟诉诸欲望和激情来理解、解释和证明道德规则的合理性;康德则转而诉诸理性,希望找到一种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在克尔凯郭尔这里,则诉诸于个人无标准的选择。

通过对当代西方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危机的考察,麦金太尔认识到寻求规范合理性的规则伦理已经失败,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性的。

当代西方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情感主义所代表的。

[1] 道德言辞和道德判断的运用主要是个人情感和好恶的表达。

如休谟主张是情感,康德认为是理性。

克尔恺郭尔相信是人的选择能力。

无法用一致的人性特征来证明道德依据,必然结论就是道德生活无法得到证明。

麦金太尔指出,由于没有任何合理的方法来确保这种道德判断的一致性,个人表达也就无所谓真假了。

二是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发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发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发麦金太尔开启了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之路,他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由此出发而形成了他的内容深刻的德性观。

麦金太尔德性观主要包含了“实践”、“个人生活整体性”、“传统”三方面思想,他倡导通过实践追求内在的利益,实现生活的完整性,过上“善”的生活。

这一理论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标签:麦金太尔;德性观;大学生德育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1929—),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伦理学家之一。

他在伦理学方面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德性之后》(又译作《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被称作他的德性观的三部曲。

他直面社会的道德困境,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以“情感主义”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倡导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试图以一种新的途径拯救西方社会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

他所直面的社会现实恰恰是当今我国所呈现出的状态。

因此,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对我国的道德建设事业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一、麦金太尔德性观的主要内容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指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

〔1〕因此,他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改变现代社会道德的主观性与情感性。

那么,何谓“德性”呢?德性是一种能使个人负起他或她的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德性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接近实现人的特有目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德性是一种在获得尘世的和天堂的成功方面功用性的品质(富兰克林)。

〔2〕234从这些互不相容的德性概念中,麦金太尔确信能够理出一个统一的、核心的德性概念,这个核心概念具有复杂的、历史的、多层次的特征,麦金太尔将之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也就构成了他的德性观的三个主要内容:(一)德性与实践实践,是麦金太尔德性观的理论前提,他赋予“实践”的意思是:通过任何一种连贯的、复杂的、有着社会稳定性的人类协作活动方式,在力图达到那些卓越的标准的过程中,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就可获得,其结果是,与这种活动追求不可分离的,为实现卓越的人的力量,以及人的目的和利益观念都系统地扩展了。

试论麦金太尔对德性伦理的反思

试论麦金太尔对德性伦理的反思

试论麦金太尔对德性伦理的反思作者:周阿月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06期[摘要]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麦金太尔认为近代情感主义的兴起和启蒙思想家们努力的失败直接引起了自我与社会分裂和道德权威性的丧失,并进一步导致了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产生。

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论证,要想走出现代西方社会伦理道德的危机就必须重塑道德的权威,回归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德性伦理体系。

[关键词]麦金太尔德性伦理道德回归亚里士多德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是英美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他历经十年的沉思而写出的力作《德性之后》,奠定了他在二十世纪后期现代西方伦理学界不可替代的地位。

麦金太尔认为,当代以情感主义为特征的道德理论与实践已陷入深重危机,其原因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

人们抛弃了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伦理谱系,而走出西方伦理困境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回归亚里士多德。

一、现代西方道德生活和伦理理论的危机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古希腊文明中,德性已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L.施密特在《古希腊伦理学》中谈到“对于个人或事物,无论是实践的、道德的、精神的或肉体的属性来说,凡是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都被认为是具有德性的东西。

德性跟本性联系在一起,它由人的本性引申出来。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强调“德性属于灵魂”。

他在《忧台谟伦理学》中谈到“德性是那些有某种用途或效用的事物最好的排列、品质或能力”。

但自从18世纪至今,西方道德领域一直被情感主义所统治。

德性逐渐在人们现实的生活中边缘化。

麦氏认为,正是因为近代情感主义的兴起,自我在道德领域里过分凸现,统一的客观的社会道德尺度和道德权威性丧失才造成了现代西方社会道德生活和伦理理论的危机。

麦金太尔认为,当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不仅是情感主义的统治,还有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启蒙运动以前,西方社会一直处于德性传统之内,由于启蒙思想家们在对中世纪神学的批判中,摈弃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向度,排斥后的道德体系中人的目的性消失了。

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研究

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摘要当今世界,恶德与美德相悖,丑行与善举并存,伦理学发展进退维谷,人类陷入一场严峻的道德困境。

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的提出,无疑为道德危机四伏的西方社会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强烈反响。

在我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传统美德之际,认真研究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借鉴其理论与主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麦金泰尔在对传统美德伦理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亚里士多德美德模式和阿奎那美德伦理框架,试图构建一个极具现代特色的美德伦理思想体系。

据此,对当代西方道德危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诊断,指出功利主义的盛行和情感主义的独断、“特性角色”与“自我”的变迁以及启蒙谋划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是西方社会陷入严峻道德危机的基本原因,提出了回归传统美德的思想主张。

通过对人性的解构与分析,根据人性的脆弱性、依赖性和道德不可或缺性等特点,麦金泰尔论证了美德伦理可以超越人的本性的思想。

针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提出了以传统叙事方式探究美德、以共同体的立场构建美德等摆脱伦理困境的方法与路径。

我们应根据唯物史观基本思想方法,对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论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对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进行伦理思想史的纵向比较和东西方美德伦理思想的横向比较研究;运用因果分析法,厘析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形成的前因后果;运用系统分析法,把握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体系与结构层次,以期做出要素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麦金泰尔;美德伦理;道德危机;传统美德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In today's world,evil virtues are contrary to virtues,ugliness and charisma coexist, ethics develops and retreats,and humanity is caught in a severe moral dilemma.The introduction of McIntyre's ethical thoughts undoubtedly sounded a loud alarm for the Western society with moral crisis,which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from Western society.On the occa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prehensive rejuvenation of traditional virtues,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MacIntyre's virtue ethics and to draw on its theory and proposition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Based on the combing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 ethics system,McIntyre constructed a ethical ideology system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by integrating the Aristotle virtue model and the Aquinas virtue ethics framework.Based on this,a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of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moral crisis is made,pointing out that the arbitrariness of ethosism and the prevalence of utilitarianism,the change of"characteristic role"and"self", and the failure of enlightenment planning to demonstrate moral rationality are Western society.The basic reason for falling into a severe moral crisis is to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traditional virtues.Through the 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vulnerability,dependence and moral indispensability,McIntyre demonstrates the idea that virtue ethics can transcend human nature.Aiming at the moral life situation of the real socie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exploring the virtues in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way,constructing the virtu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community and so on.We should object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McIntyre's ethical thoughts according to the basic idea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thesis use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conduct 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the ethical thought history of MacIntyre's ethics and a horizont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thical thoughts;using the causal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thics of McIntyre's ethics;AbstractAnalytical method,grasp the ethical system and structure level of McIntyre's virtue,in order to make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elementality and integrity.Keywords:McIntyre;virtue ethics;moral crisis;raditional virtue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1课题背景 (1)1.1.2研究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1国外研究现状 (3)1.2.2国内研究现状 (6)1.3研究内容与方法 (8)1.3.1主要内容 (8)1.3.2研究方法 (8)第2章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的背景与缘起 (9)2.1美德伦理的概念 (9)2.1.1美德及美德伦理 (9)2.1.2东西方对美德的不同诠释 (11)2.1.3麦金泰尔对美德的界定 (15)2.2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的背景 (16)2.2.1规范伦理学与元伦理学的兴衰 (16)2.2.2伦理变迁与整体性语境的丧失 (17)2.2.3道德价值与权威性的普遍失落 (18)2.3麦金泰尔对当代西方道德危机的诊断 (19)2.3.1功利主义的盛行和情感主义的独断 (19)2.3.2“特性角色”与“自我”的变迁 (20)2.3.3启蒙谋划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 (20)2.4本章小结 (21)第3章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2)3.1对传统美德伦理的回归 (22)3.1.1传统美德伦理的系统梳理 (22)3.1.2重构亚里士多德美德模式 (23)3.1.3继承阿奎那美德伦理框架 (24)3.2对人的本性的解构与超越 (25)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3.2.1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 (25)3.2.2对德性的实践性超越 (26)3.2.3理性动物特有的德性 (26)3.3构建现代美德伦理的路径 (27)3.3.1以传统叙事方式探究美德 (28)3.3.2以共同体的立场构建美德 (29)3.3.3以改良社会目标践行美德 (30)3.4本章小结 (31)第4章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评价 (32)4.1麦金泰尔美德伦理的理论贡献 (32)4.1.1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 (32)4.1.2对道德无力学说的否定 (33)4.1.3对内在价值失落的警示 (34)4.2麦金泰尔美德伦理的理论缺陷 (34)4.2.1统一价值观与多元道德观的冲突 (35)4.2.2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自相矛盾 (35)4.2.3对“德性之后”解释和论证乏力 (36)4.3麦金泰尔解决道德困境方法忧思 (37)4.3.1回归传统美德有无可能性 (37)4.3.2如何破解现实的诸多困境 (38)4.3.3寻求美德伦理的出路何在 (39)4.4本章小结 (39)第5章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对我国的启迪 (40)5.1强化美德伦理建设的时代价值 (40)5.1.1自我美德的构建与整合 (40)5.1.2传统美德的重构与复归 (41)5.1.3个体美德与群体美德的互补 (42)5.2构建美德伦理的社会必然趋势 (43)5.2.1构建美德伦理的可能性 (43)5.2.2构建美德伦理的必要性 (44)5.2.3构建美德伦理的必然性 (45)5.3拓展美德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 (45)5.3.1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6)5.3.2从个人美德到制度伦理构建 (47)5.3.3强化美德理论研究和实践养成 (47)目录5.4本章小结 (48)结论 (49)参考文献 (5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5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002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 第二章 麦金太尔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

002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 第二章 麦金太尔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

第二章麦金太尔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是目前国内相对而言研究得最多,发表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最多的一位美德伦理学家,但也是给予了过高评价的美德伦理学家。

尽管他对西方主流道德哲学的批判和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重构对于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历史主义、语境、传统和叙事的强调也包含了某些积极因素,但他对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却预设了许多错误的观点,包含了许多似是而非之议;他将美德系于实践和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错误的预设,这使得他的理论最终走向具有神学色彩的托马斯主义。

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思想至少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和道德哲学的批判;一方面是他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诠释与重构。

由于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极为丰富,因此,我们打算用两章的篇幅来讨论他的美德伦理学思想。

本章将重点讨论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重点讨论的问题包括启蒙计划是否真的失败,根本的价值分歧是否不可公度,西方道德争论是否真的无解。

下一章将重点介绍他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重构,重点讨论的问题包括凡是现实的是否即为合理的(事实与价值问题),分析哲学研究方法是否一无是处,道德(包括美德)的终极权威究竟系于什么(传统,上帝还是理性)等。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本书均给出了与麦金太尔相反的答案。

我们希望我们的讨论将会有助于推动国内伦理学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引言我们将麦金太尔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视为他的美德伦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至少有两条理由。

第一,在某种意义上,要想真正理解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必须了解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必须了解他为何要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求取而代之的灵感,必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比如,如果我们不了解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将道德概念与其历史的、传统剥离的批判,我们就很难理解他为何将他所说的“实践”和“传统”的概念看成是理解美德本质的关键性要素,如果我们不了解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对事实与价值分离的批评,我们就很难理解他关于美德的种种解释,其中包括他对美德和“实践”关系的解释,以及他为何要坚持“叙事”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德,在荷马史诗中用来指任何种类的优秀。跳的 远的人显示了他双脚的优秀,一个人可以在一种美 德上胜过其父辈、祖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 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些东 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例如,眼 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视力敏锐。 马的德性也是这样,它要马成为一匹良马,并且善 于奔跑,驮着它的骑手冲向敌人。”在英雄时代, 人们流离失所、硝烟滚滚、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助 与弱小使得勇敢、友谊和坦然面对死亡成为当时的 主要美德。可见,在英雄社会中,美德与社会结构 是直接同一的,脱离社会基本结构的美德是不存在 的。美德的践行不但依附于一种特定角色的人,而 且必须诉诸于一种特定的社会构造。
中世纪的基本德性是信仰、希望和慈爱,这
折射了中世纪人的生活结构及其人们对生活 方式的理解——一种叙事结构的观念,是关 于远征或旅行的故事,认为人本质上是在旅 途中,他所追求的东西是弥补其一生全部过 错的东西。
5.现代的自由主义传统

自启蒙时代以来,自由和平等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学 家们苦苦追求的基本价值,功利主义自19世纪产生 以来便极大地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早期功利主 义者边沁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功利主义原则,即有助 于产生快乐的行为或事物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 这种个人的快乐和痛苦就是个人的利益,也就是功 利,个人功利的实现也就实现了个人的自由,每个 人都应该拥有这种选择个人幸福的绝对自由。而这 与个人的绝对的自由选择是矛盾的。密尔对早期的 功利主义做了重大的修正,即认为政府可以为了实 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利益而对个人的自由进行适 当的限制,但这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即如何才能 证明这种对少数人的自由的限制是正当的。

对人而言的善究竟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 为善是“当一个人自爱并与神圣的东西相关 时所拥有的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在良好的生 活中的良好的行为状态。”美德就是使人能 够达到这种状态的品质。拥有它们就会使一 个人实现这一目的,缺少了它们就会妨碍人 实现这一目的。美德是内敛于人的活动的品 性,人的善和幸福都是合于美德而生成的现 实活动
2.雅典时期的德性论述
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一些思想家开始探讨
古典社会的德性,发现荷马社会对家庭乃至 家族的要求已转化为了对雅典、斯巴达等城 邦的要求,这就使美德概念适用的共同体由 血缘集团拓展到了城邦国家。伴随着道德权 威中心的转移,美德概念也被重新界定,美 德概念己和社会角色概念相分离。

在雅典,刻画一个好人,最根本的就是要描 述此人和他人所处的关系,而与其所处的角 色无关。雅典人对美德的理解能够为其行为 摆脱一些标准的束缚,使他们能质疑其自身 所处的共同体并探究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政 策是否正义。尽管他们有时也狐疑满腹,但 他们毕竟认识到,其在共同体中的身份是这 种理解得以发生的前提,说明此时的德性观 念受制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


在麦金太尔看来,当代西方道德领域出现情感主义盛行、规则 代替德性等现象,说明当代西方伦理学已经陷入了深刻的道德 危机。而导致这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以 来对道德进行的合理性论证,抛弃了西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的古典德性传统的结果。 麦金太尔在书中提出,根本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普遍的正义原则,我们考查正义、善的观念以及人的本性都 应该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查。麦金太尔在论证他的美 德理论时所使用的方法是历史主义的,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 社群主义者的独特之处。他将他的美德理论建构在实践基础 之上,而实践又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德性必须存活于特定的 社会条件、具体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之下,并反映这些背 景条件,当下的美德碎片都是对历史与传统断章取义的继承 与延续。所以为了还原道德本质,麦金太尔总结分析了西方 美德观念的演变进程,提出了“回到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文章写作背景与主旨

德性主义(美德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 的重要传统理论,近代以前这种理论一直在西 方社会伦理学界占据着主导地位。文艺复兴 以后,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德性主义的伦理理 论逐步被西方近现代的伦理学家们所抛弃。 直到麦金太尔发表了《德性之后》一书,德性 主义伦理理论在西方才再度复兴,成为当代西 方极为重要的伦理理论之一。
3.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

亚里士多德直接把伦理学定义为是“研究德性的科 学”,并把德性定义为人的品质。在亚里士多德的伦 理学体系中,预设了人是一种有理性、有目的性的 动物,只有这样才能使“未经教化的偶然形成的人 性”转化为“认识到自身真实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 性”。这种目的论伦理学必然把善作为自己的目的, 指出人作为理性动物的最高目的就是自足的至善— —幸福,而美德是实现至善的内在手段。幸福与美 德的关系完全不同于纯粹的目的——手段关系,诸 美德并非仅仅是达到善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德 性本身就是人类美好生活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智者学派的美德概念是异彩纷呈的,被界定
为一种能够确保成功的品质。但对于智者学 派而言,所谓成功就是在某一特定城邦中是 成功的。这样,不同的城邦所孕育的美德概 念就有可能不同。 “正义本身”只能是正义 者杜撰出来的一个并不存在的幽灵,在现实 生活中仅存在“雅典所认为的正义”、“斯 巴达所认为的正义”。所以,在智者学派那 里,美德已成为一种多种多样的、区域性的、 随机的品质。

而麦金太尔则认为善优先于权利,个体美德是实现正义的基础。在麦金 太尔看来,正义概念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美德的正义, 一是作为规则的正义。现代政治理论,特别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往往只 是在第二个意义上使用正义的,将正义应用于一种外在的规则和程序, 而忽略了正义的第一层含义。麦金太尔而认为正义首要的应该是它的第 一层含义,即正义首先是种美德。在罗尔斯那里,正义首要的是指外在 的规则和制度,而麦金太尔指出,一个遵章守典的人未必就是一个正义 的人,人们会遵守社会规则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为达到某种生活 目标,亦或是惧怕社会法律制度的制裁等等。而一个不正义的人一旦他 遵守社会规则的原因消除了,那么他就会打破这种规则,进而去做一些 不正义的行为,从而造成社会范围内的不正义的现象,所以麦金太尔认 为罗尔斯的正义首要价值的理论是有待商榷的,个体美德才是实现社会 制度正义的基础。正是由于自由主义的权利至上理论,导致了今日的道 德分歧,产生了“令人忧虑的联想”。

罗尔斯在其正义理论中旗帜鲜明地打出“正义即平 等”旗号,提出一种社会制度追求的最大价值应当 是正义,应当是保证公民在这种制度下平等地享有 追逐自己价值和目标的权利,而不应当是其他别的 什么,个体的平等的权利是优先于个体的功利的。 而为了保证这种平等的实现,人们就应当遵循一些 在“无知之幕”下制定的普遍的原则。在罗尔斯看 来,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美德,是首要的善,这种正 义的美德或善是优先于其他美德或善的,比如稳定 性、生产力水平和和谐的程度等。
全文叙述脉络

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学以对德性本质的理解为基础, 通过对德性概念的历史考察:荷马社会的德性、雅 典时期的德性、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世纪的 德性理论、现代的自由主义传统,突出亚里士多德 德性学说在这一德性传统中的核心地位。在充分挖 掘古典德性理论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建立自己的 德性理论,将德性置于实践、人生整体和传统的背 景下论证检验,一步步迈向道德合理性的客观普遍 要求。

1971年罗尔斯发表了其著作《正义论》。麦金太尔 于1981年发表了著作《追寻美德》一书,在该书中, 他从历史主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美德理论,认为 美德是实现正义的基础,而非权利,从而对罗尔斯 的正义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为了展开进一步的 对话,麦金太尔相继于1988年发表了《谁之正义? 何种合理性?》,1990年《三种对立的到的探究样 式》。可以说《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是 作为麦金太尔与一罗尔斯为代表新自由主义者们论 战的产物而出现的。
1.荷马时期的德性论述
德性的叙述起于荷马时代。这是一个英雄时代,有一套 既定的社会基本价值,人们依据亲属结构与家庭结构而所确 立的明晰的角色与地位系统内以及由此规定的义务和特权行 事。对于以什么行为履行那些角色所规定的义务和特权,他 们也有清楚认识,个人就是其所作所为,在英雄社会中,人 的存在和人的行动是直接同一的,因而个人、角色、行为三 者是高度统一的。麦金太尔将其概括为“美德是一种能够使 个人履行其社会角色的品质”。 美德概念从属于社会角色 的概念。
那么美德是如何获得的呢?麦金太尔指出,美德是内在于实 践之中的,这种实践必须是复杂的,协作的,能使所有参与 者获得共同的内在利益。在麦金太尔看来,人类在实践过程 中会获得两种利益: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外在利益是指人 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得的,如权势、地位与金钱等 利益,这种利益是目的性、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一些人得到 得多就意味着其他们得到的少。内在利益是指人通过实践活 动所达到的一种卓越性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种内在利益只能通过某种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活动获得,这 种利益的特点是非目的性和非排他性,一些人得到的多少并 不影响其他人的获得。这种获得内在利益的过程就是践行美 德的过程,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人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 益,而缺乏这种品质就会妨碍人们获得诸如此类的利益。这 样,人们通过在实践中践行美德,追求内在利益,追求共同 的善,形成一致的道德共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城邦的美德与个人的美德是统一的,二 者不可能相互冲突,但他也深知,合理欲望“只有 在有着一种理性制度的理想国里才能得到。因而, 为合理欲望所热切希冀的善与城邦的实际生活所有 的善是鲜明地区分开的。”为了解决这种理想和现 实的矛盾进而保持美德的统一性,柏拉图把人的本 质归于灵魂。所谓正义就是“给灵魂的每一部分分 配其特殊功能的美德。”这样,美德概念在柏拉图 那里得到了统一,城邦的美德和个体的美德不可能 是相互冲突的。但正是这种被柏拉图视为不可能的 东西,希腊悲剧却使之成为可能。
4.中世纪的德性启示ຫໍສະໝຸດ 中世纪是神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尽管中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