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终极版

合集下载

《2024年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范文

《2024年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范文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北部,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

其独特的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还对区域乃至全国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鄱阳湖的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鄱阳湖水环境特征(一)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显著,雨量充沛。

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二)水文特征鄱阳湖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水位变化大、水质清澈。

湖泊的水位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此外,湖泊的流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水系发达。

(三)生物多样性鄱阳湖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多种鱼类、鸟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其中,以候鸟越冬和繁殖为主要特点的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享有盛名。

三、鄱阳湖的演化趋势(一)水位变化趋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的水位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湖泊的水位;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污染等也导致湖泊水位发生波动。

(二)水体污染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鄱阳湖面临着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源导致湖泊水质恶化,严重威胁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趋势针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

主要包括加强湖泊水体监测与治理、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鄱阳湖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其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临着水位变化、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水资源,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湖泊水体监测与治理、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等。

鄱阳湖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鄱阳湖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鄱阳湖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肖锡红(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南昌330046)提要鄱阳湖区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江西十分重要的农产品淡水产品主产区,对江西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这块风水宝地其经济发展总是相对滞后,部分农村社区群体甚至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究其原因,主要是频繁的自然灾害、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减少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农村生产力低下等. 鄱阳湖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自然灾害问题,建立鄱阳湖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同时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广开致富门路,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产业升级,逐步把鄱阳湖区建设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品深加工基地和精品出口基地.关键词鄱阳湖资源可持续发展分类号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总面积34. 39?104hm2,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沿湖共11个县(区),人口近660万,占江西全省人口的15. 8%. 鄱阳湖湖区生态环境优良,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盛产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和淡水产品. 多年来,江西先后对湖区资源进行一系列开发利用,但仍缺乏统一规划,难以通过集中开发形成优势产业,湖区的经济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自古号称“鱼米之乡”的鄱阳湖区,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00年沿湖11个县(区)的GDP仅占江西全省的9. 5%,地方财政收入占7%,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省平均值的71. 3%[1]. 广大农村社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最近几年,湖区经济有了较大变化,但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一系列主要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本文将分析影响该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内在联系,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该区域能尽快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3-07-18收稿; 2003-08-20收修改稿. 肖锡红,男,1962年生,硕士,研究员.1 存在的主要问题1. 1 自然灾害频繁主要表现为:临湖11市县洪涝灾害和邻湖13县市丘陵地区的旱灾,洪涝灾害严重时波及邻湖13县市.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和安居乐业. 沿湖群众一遇洪涝就可能颗粒无收甚至无家可归,总是生活在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中. 98年特大洪水灾害后,国家采取了“移民建镇、退田还湖”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基本上治了标,而灾民移出后,在新的环境中又出现其生计和发展问题. 另外,五河流域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淤塞江湖,导致鄱阳湖湖体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大大减弱.1. 2 自然生境日益恶化由于人类频繁的生产活动及土地资源的超负荷运转,鄱阳湖区自然资源日益减少,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在下降.1. 2. 1 森林资源多样性遭到破坏天然林锐减,人工林(包括经济林)林相单一,森林资源的多样性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1. 2. 2 淡水渔业资源减少1988年《鄱阳湖研究》资源中记载该地区有鱼类资源122种,分隶于21科,多年鱼获量波动在9578—31564t[2];2000年全九江市水产品总量22 104t,是1998年上述31564t(最大量)的7倍. 由于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为了生存,不顾法律法规、缺乏全局观念,超负荷的捕捞、滥捞,特别是非法电捕、毒捕恶劣行为等导致这一资源日益减少.1. 2. 3 候鸟受到威胁历年来,鄱阳湖地区的候鸟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日益严重恶化,另一方面是鄱阳湖确是候鸟的一块风水宝地,但这决不意味着鄱阳湖地区的环境没问题,候鸟也没事. 其实,一只白鹤在沿海可卖到3—4千元,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非法毒、猎多种候鸟,这种活动每年频繁发生,其造成的恶果是:破坏了候鸟的生栖安居环境,许多候鸟还没有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就得远徙他方,进而使该地区的湿地生态被人为破坏.另外,鄱阳湖区的有限资源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如旅游资源,九江地区有那么多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很好的包装,景点孤单、没有品位,旅游产业没有规模,作坊经营;再如淡水渔业,更多的是出售鱼原料,很少有深加工产品,更没有精品和拳头产品;还有如林业深加工、湿地资源深加工等都存在产业化和精品问题.1. 3 农村社区生产力低下,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在农村,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一根扁担一头牛的传统农业,大量农业生产活动完全靠人力来完成,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技能也十分原始和简单,完全凭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验(如农时与季节、施肥、打药等)来开展农事活动. 不仅如此,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这是目前维系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农村务农的劳力只有中老年人及无法外出打工者,这些人要从事繁杂的农事活动,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在一家一户如何调整?种养殖新技术如何掌握?更谈不上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特种动植物养殖技术等. 据调查,目前农村普遍存在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家农业产业,在广大农村出现农田板结、马蟥绝种、青蛙几乎绝迹等严重现象. 另外,缺乏致富信息和种植养殖新技术,只有单纯地耕作传统农业,没有更多的致富门路,这最多只能维持生计,无法摆脱贫困.1. 4 生态环境面临挑战自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各家各户自主经营其农田,湖区大田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水稻,就棉花而言,其病虫害的爆发时间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但各家各户施用农药的时间却不得统一,结果是:甲田块施药时,其附近他家的田块如果不同时施药,则甲田块的病虫害(如红蜘蛛、棉铃虫等)就会到附近的田块甚至到附近的山上躲起来,等药效过去后再回来. 这样就得经常施药甚至不断施药才能解决问题,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就水稻而言,如果水田在第一年施用尿素600kg/hm2,第二年超过600kg/hm2,才能增产,否则反而减产,这就是农民所说的“化肥如鸦片,一年多一年”,化肥施用量的逐步增加,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农田水质甚至河流水质. 鄱阳湖区是江西粮、棉的主产区,农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化肥和农药.城镇的酸雨、烟尘、噪音及工业“三废”等污染日益严重地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 鄱阳湖流域上游五河(赣江、抚河、饶河、修河和信江汇集鄱阳湖后入长江)的污物顺流而下造成对鄱阳湖的污染是鄱阳湖水环境污染的主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自然演变结果,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已呈不断恶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湿地资源减少,湖泊调节功能降低,濒湖区居江西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平原景观生态区,因人口压力造成用地与养地失调,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壤潜育化严重.2 鄱阳湖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鄱阳湖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资本积累问题、人才问题、创新问题、移民建镇后农民的生计和发展问题;其次,必须总结过去几十年来在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产业升级;再次,着眼全局、统一思想、高效管理,一心一头谋发展. 理顺好了这些问题. 其总体思路也就明确了. 即:解放思想、着眼全局、扩大开放、积累资本、加快产业升级、逐步把鄱阳湖区建成资源深加工精品基地和出口基地.3 对策与措施3. 1 建立鄱阳湖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鄱阳湖区的水旱自然灾害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大天敌. 因此,防灾减灾必须综合防治,除要加强江河堤防外,更重要的是省内有关业务部门在省政府的统一协调下联合攻关,建立能快速反应的灾害预警系统,从而使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既成的灾害进行准确的实时监测和灾后评估,为未来的灾害预警提供依据,实现前期预警、实时监测、灾后评估、综合防灾减灾. 另外,邻湖地区秋季干旱频繁,除应用上述技术建立预警系统外,更重要的是蓄水(包括设施的改善)、和节水灌溉,使灾区人民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3. 2 大力发展替代产业移民建镇实施以来,利用各种渠道如小额信贷、科技扶贫等已摸索出一系列替代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3. 2. 1 避洪农业一是在移民建镇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发展这一产业具有以下特点:季节恰当(1—5月,避洪)、营养价值高、产量高(22500kg/hm2左右)、市场需求大(国内需求10 104t,5—10月份正是北方缺薯时期)、技术易掌握(江西绿苗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供应种苗、农田耕作技术简单)、价格适当(0. 90-1. 00元/kg鲜品)、平原地区易形成产业化、增加农田复种指数、既可鲜食又可加工;二是种草养鹅,利用湖区枯水季节湖滩草洲和荒地地种黑麦草养鹅和水禽,汛期来临前既可出售,这样既避洪、又可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产业.3. 2. 2 大水面增值保护生产繁养在鄱阳湖区全面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的同时,大水面人工放流渔业资源措施,通过自然增殖与人工增殖相结合的措施增加渔业资源.3. 2. 3 “三网”养殖即通过网箱、网栏、网围养鱼.3. 2. 4 退田还湖区部分可利用的低洼地开发1998年洪涝后,鄱阳湖单退和双退的土地11.7 104hm2,其中相当一部分低洼地可以利用进行农-特渔综合开发,如湖边种草、岸边养禽、水面养鱼、育珠等.3. 3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湖区人力资源的基础在农村. 九江市每年外出打工人员特别多,农村青、壮劳力有一技之长或头脑比较灵活者都在外地打工. 打工的种类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沿海地区进工厂或公司做工;二是在南昌及别的城市做手艺,包括泥工、油漆工、木工等,三是进城做保姆,四是进城卖苦力赚钱.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前两种外出打工者,长期在外,既赚到钱,又学到了技术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其中部分人员已回家自办企业,依托家乡的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经济,但大部分人员都还继续在外打工或在外做老板. 要充分发挥这部分人员的优势,为自家的经济发展服务,但目前还没有具体措施. 国家和地方政府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这些人员回家兴办企业,既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经济,又可解决当地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助于剩余劳力的转移. 另外,在家务农的人员要加强农业技术(包括种、养、加、病虫害防治和肥料、农药的科学施用等)的实用性培训,以适应农业产业升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要求. 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培训和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相关主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加快人才交流和技术交流,为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服务.3. 4 防治污染和血吸虫病无论丰枯水期,鄱阳湖有机污染物80%以上均来自上游五河,湖盆区只占15%左右;进入鄱阳湖的重金属大多也由五河汇入,特别是饶河. 因此,湖区水域水质的主要保护措施是要对五大河流入湖的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 同时要严格控制湖内乱抛、乱排及污物泄露现象,对湖区拟建的大型工程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血吸虫病直接威胁疫区数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大旅游安全隐患.3. 5 加强候鸟保护,合理开发生态旅游目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范围过小,面积只有22400hm2,鸟类的保护权与湖泊的管理权相分离,加之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存在着空间上的重叠,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使一些保护政策与措施难以落实.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很强,在就业机会的创造与经济发展的促进方面有非常强的优势. 以候鸟观赏与湿地农业观赏为特色的生态旅游的开发,将帮助湖区农民发展以家庭旅馆和观光业为主的替代产业,使社区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缓减退田还湖、湿地恢复后的生活来源问题,从而促进当地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湖区被称为白鹤乐园、珍禽王国,这在国内有垄断性,在世界上能引起轰动性的鸟类自然奇观,加之湖区生态环境好,宽阔的水面、秀丽的湖滨风光、水乡民俗加上深厚的文化积淀,可开展多种旅游活动. 而且,世界文化遗产——庐山耸立于湖畔,两个主要旅游资源(一山一水)与主要旅游季节(一夏一冬)互补性强,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基础好,极易于形成旅游产业带.3. 6 树立全局意识,加强宏观管理鄱阳湖区是一个完整的水陆相生态系统,临湖有12个县市,邻湖还有13个县市,同时还有五条江河注入该湖. 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时往往出现各行各业各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各行其是,缺乏全局观念. 因此,必须在行政上精简管理机构、各部门统一思想和行动步伐,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在运作上引入市场机制,无论是支柱产业,还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必须逐步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样才有生命力;加强宏观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办事效率. 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筹集开发资金. 以加速该区域的发展.3. 7 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放思维实质上,九江市有十分显着的区位优势和城市特点,主要表现在:临长江、依庐山、开放城市、城市建设在整体规划和布局上有更大的空间. 通过加速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来提速区域经济振兴是实施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新路. 形势逼迫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一切要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观念,抢抓机遇,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坚定信念,鄱阳湖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江西省统计局. 江西省统计年鉴(1999).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 《鄱阳湖研究》编委会. 鄱阳湖研究.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23-124Major Restrained Factors of Poyang Lak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XIAO Xihong(The Office of Jiangxi Mountain-River-Lak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CommitteeeAbstractThe basin of Poyang Lake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cotton, fresh fishing products and race pro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with relatively plentiful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Jiangxi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delayed and even parts of the target group of rural area lived in poor. There are many causes to help to bring about the phenomena, which the majors ar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rrational uses of national resources to bring about the reduce of it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ppearance and low productive forces in rural area. It is important for Poyang Lake area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those major problems what above shows should be solved. The countermeasure also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such as substitu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job techn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 industrials an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promotion, information and channels to become ric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Keywords:Poyang Lake; natural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鄱阳湖生态开发[最终定稿]

鄱阳湖生态开发[最终定稿]

鄱阳湖生态开发[最终定稿]第一篇:鄱阳湖生态开发鄱阳湖生态开发填湖开发:降低生态净化能力退田还湖禁令成空文鄱阳湖多头开发,职责交叉解决办法:1,建立综合型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形成执法合力2.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广泛传播来提高公民的觉悟。

建设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借助电视节目和文学节目3.创意开发鄱阳湖:充分利用鄱阳湖的历史文化(商贾文化、移民文化和地方文化)。

鄱阳湖民俗风情(鄱阳湖渔俗、景德镇陶俗、樟树药俗、地方戏曲)、鄱阳湖的品质形象(第一大淡水湖、重要湿地),构建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尽快申报鄱阳湖文化生态保护区。

4,科学运用财政金融政策。

倾斜自主创新高科技含量企业。

构建“绿色信贷”通道、推动低碳行业发展(生态农业。

新兴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总布局。

1,政治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a.坚持党领导保障体系思想上,解放思想,提升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部署和工作会议。

工作作风上,转变工作作风吗,提高实效。

b,完善的绿色引导体系,制定与修改一系列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并强化这些法律法规的家督与检查,得到贯彻实施。

2,物质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a.绿色的生态经济与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生态产业。

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行业为切入点;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

先进核能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强对传统工业经济的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b.现在画的绿色技术支撑。

我们应该从环境战略,环境利用技术和环境标准研究入手,选择生态安全关键领域,作为生态技术创新的突破口。

c.规范的绿色企业运营体系。

把“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化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科技。

零排放、循环经济新模式。

鄱阳湖湿地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管理分析

鄱阳湖湿地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管理分析
2 . 2湿 地 生物 急 速 锐 减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真正实现湿地 资源 的永续利用。 我国鄱 阳湖 湿地资源非常丰富 ,对鄱阳湖湿地 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 , 对
因为人类生产活动 比较频繁 , 超负荷运 转土地资源 , 使 得鄱 可持续 发展鄱 阳湖与振兴鄱阳湖生态环境极具重要价值。
用, 导 致 青 蛙 几 乎 绝迹 、 农 田湿地 的措施 及 建议
3 . 1进 一 步 加 快 鄱 阳 湖湿 地 新 支 柱 产 业 培 植 与传 统 产 业 升 级
1鄱 阳 湖 湿 地 特 征
到 目前为止 , 鄱 阳湖 已开发很多产业 , 应 该有选择性 升级相
陵比例为 1 2 . 2 5 %, 具体 见表 1 。 鄱 阳湖区地势较 为平坦 , 其中心为 制 , 以确保 鄱阳湖 区域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 中占据独特优势 。 鄱 阳湖 水 体 , 从 中心 至 外 缘 为 水 面 、 平地 、 岗地 、 丘陵地 、 低 山地 以 3 - 3不 断解 放 思 想 。 更新观念 , 全 面 树 立 鄱 阳 湖 湿地 发 展 意 识
4结 语
湿地在抵御洪水 、 调节径 流 、 蓄洪防旱 、 控制 污染 、 调节气候 、
控制土壤侵蚀 、 促淤造 陆 、 美 化 环 境 等 方 而 有 其 它 系 统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 有 着 巨 大 的经 济 和 生 态 效 益 , 同时, 为 有 改 善 生 活 环
2鄱 阳湖湿 地存 在 的问题
在新经济常态下 , 我国处于经济 迅猛发展 时期 , 这 就 为 鄱 阳
3 1 0余种, 2 0世 纪 8 0年代 只有 1 5 0余种 现在 比上世纪 8 0年代 湖湿地经济 带来一系 列挑 战与机遇 ,也具有较 为 良好 的支 柱产

鄱阳湖自然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鄱阳湖自然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鄱阳湖自然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一、鄱阳湖自然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它蕴藏着丰富的土地、水、生物和气候资源,但是,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分析鄱阳湖自然资源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极其重要,针对这些问题再研究必要的解决方案,这些对鄱阳湖的整治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其主要问题有:(一)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情恶化较严重、洪涝灾害上升因鄱阳湖区地势的原因,属于平原,三面环山,地势低洼,形成了辐聚状的鄱阳湖水系,集雨面积很大,且由于鄱阳湖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造成鄱阳湖区在每年的7-9月份降水量太多,洪水泛滥。

“据相关记载,20世纪90年代,共发生洪涝灾害37次,相对以前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明显增加。

”鄱阳湖区湖口水位也在逐渐上升,洪涝灾害淹没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洪涝几乎每年都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鄱阳湖水质较好、但是已经受到了污染根据对鄱阳湖水质的检测,湖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酚、总硬度等各项指标评价来看,鄱阳湖的水质从总体上来讲是较好的,其蓄水量多、容积大,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较强,总体上能够保持清洁的水质。

但是,鄱阳湖水受到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湖水中有部分重金属的含量超过了标准,这些都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二)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鄱阳湖地区水域辽阔,气候温和,水质较好,生物资源丰富。

在湖区不仅生物种类多且数量也多,资源很丰富。

鄱阳湖是一个较完整的水域生态系统和湖滩草洲生态系统。

但近年来,湖区生物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有:1、钉螺、血吸虫危害大、治理困难鄱阳湖区湖滩草洲多,因植物生长得时间、速度不一样,以及被水淹没的时间也不同,一般在淹没时间达到8个月以上或者淹没时间不到2个月的湖滩草洲没有钉螺,而其他草洲就出现很多钉螺,所以说,湖区的水位影响着钉螺的生存,且钉螺密度大、影响范围大。

鄱阳湖水环境现状

鄱阳湖水环境现状
01 湖泊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淡水 湖。
02 水位受长江和周边河流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明 显。
02 湖泊形态呈南北狭长状,湖岸线曲折复杂。
生态系统
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包括鱼类、贝类、水生植 物等。
湖泊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易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 的影响。
是候鸟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前来越 冬。
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鄱阳湖 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可能发生变 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
应对策略
01
02
03
强化水质监测
加强鄱阳湖的水质监测力 度,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为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 据。
推进生态修复
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恢复湖泊湿地功能,提高 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严格环境执法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污 染源进行严格监管,严厉 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可持续发展
促进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 构和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湖泊保护合作,引 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应 对全球环境挑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湖泊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03
建立公众参与平台,让公众能够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决
策中来。
05
未来展望
预期变化
水质改善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治理 措施的落实,鄱阳湖的水质有望 得到改善,减少污染负荷,恢复
湖泊生态功能。
生态恢复
通过湖泊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工程, 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将得到保护和 恢复,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鄱阳湖区域的自然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区域的自然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区域的自然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它承纳赣州、抚河、信河、饶河、修河五大河。

它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

鄱阳湖还是世界著名的候鸟栖息地,这里栖息着310多种湿地鸟类,占跨国候鸟保护协定中全部种属的50%以上。

鄱阳湖自然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鄱阳湖流域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水热基本同期,无霜期近300天,适合水稻等多种高产作物生长。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号称“鱼米之乡”,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我国和江西省主要商品粮、油、棉、鱼生产基地2.鄱阳湖湖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

湖内共有鱼类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鳡、鲌等10余种,年产量达2550万公斤以上。

此外,还出产众多的贝类、虾、蟹、水禽、莲藕和湖草等水生动、植物.出露的洲滩湿地面积达2,787平方公里,为中国其它诸湖所罕见。

鄱阳湖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湖中有水生植物102种,隶属于38科;鱼类122种,分属于23科;保护区有鸟类280余种,分属17属51科,其中水鸟115种,约占全国225种水鸟的51%。

3.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淡水资源,而且养育着湖区周边地区近千万的人口,在江西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鄱阳湖具有独特的湿地资源、生物资源、生态资源和极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

鄱阳湖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发展

鄱阳湖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发展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是我国的淡水湖、重要湿地,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

鄱阳湖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且开发潜力大的特点。

其湿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为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鄱阳湖平原栽培植物更是种类多,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占优势。

粮食作物还有小麦、玉米、高粱等。

由于其湿地地位,更使鄱阳湖成为不少动物的天堂,各种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鱼类多不胜数。

但是,今年来由于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导致鄱阳湖环境不断恶化。

水体污染、干涸、候鸟被捕杀等许多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我们应引起重视,注重保护鄱阳湖,更要科学合理利用鄱阳湖的自然资源是促进鄱阳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所以,我认为想要利用鄱阳湖的自然资源来促进鄱阳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首先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鄱阳湖现如今所面临的现状,认识到形势的严峻。

只有保护好我们的鄱阳湖才能进一步加以利用其自然资源,才能促进鄱阳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当然我们不仅仅是保护,更要发展。

相信经济生态区这个名词早已不是很陌生。

是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从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建设一流的生态环境,探索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经济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资源的负荷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出现了经济与生态不协调。

经济生态区则是以科学的方法,根据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发挥其功能,已达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鄱阳湖有重要的湿地作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信一定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促进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而具体来说,我们则可以从多方面利用鄱阳湖资源来发展区域经济。

鄱阳湖区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日照充足,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

在此期间我们应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并结合鄱阳湖区的实地情况来发展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鄱阳湖贵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早就引起国际上的持续关注。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区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式、水情水势及泥沙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指出了鄱阳湖区湿地植被退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土地沙化情况日趋严重、旱涝灾害日益频繁、血吸虫病日益猖獗、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等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1鄱阳湖简介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7′~116°45′、北纬28°22′一29°45′,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是与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尾闾相接的类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受江(长江)、河(五河)水位的制约使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季节性的湖泊,洪、枯水位面积相差十几倍,1998年7月31日的最高水位22.59 m(吴淞高程)的湖面面积为4 070平方千米。

鄱阳湖区属亚热带潮湿的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 400~1 9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7.2℃,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为4.7℃,每年无霜期约为279天。

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并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连接处,其东西衔接、承上启下的战略位置和贯通本区京九、浙赣铁路大动脉,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江海一体的“T”形战略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鄱阳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江西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专家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大“特色”就是生态,目的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从根本上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维护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湖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鄱阳湖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能达到30米。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近年鄱阳湖几经干旱,鄱阳湖水大起大落,特别是2011年五月份,由于持续干旱,湖底干涸无水,揪动国人之心,严重影响鱼类之繁殖,鄱阳湖区天然水产资源大幅减少,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位,不简单是渔业的收益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2.1鄱阳湖区植被及动态变化鄱阳湖区植被分区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起源地之一,至今保存有水松、银杏、金钱松、冷杉、鹅掌楸等珍稀孑遗植物。

其中,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湿地植被和沙生植被。

2.1.1鄱阳湖地区现存的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利下由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生长而演替形成得。

湖区森林植被受海拔高度影响有明显垂直分异变化,低山、丘陵阔叶林主要类型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下。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后期,鄱阳湖区低山丘陵森林资源遭到严重毁坏,不少采伐地未能及时更替,有的成了稀疏林地,有的演变为灌草丛,更有不少地区由灌草丛进一步沦变为荒地。

根据《新时期山江湖工程总体规划纲要》资料统计,鄱阳湖区现有森林面积27.5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2.8%,活立木蓄积量1300万m3,占全省活立木蓄积量的4.5%,森林覆盖率31.9%,各种数据大大低于江西省的平均水平。

2.1.2 湿地植被分布在湖泊、蓄洪区、鱼塘、沟道等水域,由湿生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组成的湿地植被系统,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2 260km2,占全湖总面积(依据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通过吴淞高程17.53 m计算的湖泊面积)的80.9%,植被从岸边向湖心随环境变化和水深梯度呈现不规则的带状分布,按照其建群种的生活型可分为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

湿地植被是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根基,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总的趋势是分布面积逐年递减,逆向演变趋势明显。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规划建设,近几年来植被恢复初现成效。

2.1.3 鄱阳湖区现有沙化荒地250平方公里,鄱阳湖湖滨固定沙地的植被覆盖率一般都大于31%,植物种类也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流动沙丘上植被的覆盖度一般小于16%,植物种类极其单一,种类基本上只有单叶蔓荆等少数几种灌木类。

2.2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现状鄱阳湖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种类多、分布广、珍稀物种多。

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的生物资源最丰富,生物总量最大,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

鄱阳湖区水生生物主要以藻类、水生动物和浮游植物为主,其中维管束植物已经查明的有102种。

鱼类是鄱阳湖最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共有122种,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

鄱阳湖区的哺乳动物共有52种,例如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兽类:云豹、河麋穿山甲、大灵猫、金猫等。

鄱阳湖区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植物2 400多种,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根据调查,全区鸟类总共2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32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同时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鸿雁群体所在地。

由于鄱阳湖区特定的自然条件,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形成广阔的涂滩草洲,各种鱼、虾,软体动物汇集,水草茂盛。

充足的食物、洁净的水体和适宜的湿地环境,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

2.3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现状依据全国土地利用资料,对1988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的鄱阳湖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现状进行分析。

前15年耕地的数量与结构变化不大,稳中有所增加,但是近些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全区耕地面积,1988年为54.98万公顷,土地面积的27.89%;2000年为54.5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8.89%;15年来净增加耕地5 538.17 公顷,比1988年增加了1.11%;但从2000年开始,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到2008年为止,减少到48.19万公顷,比1988年减少了7.03%。

1988年至2000年全区林地面积变化,从1988年44.14万hm2减少到2000年的41.76万hm2,减少了2.48万hm2,但从2000年开始,林地面积逐渐增加,到2008年为止,增加到54.69万公顷,比1986年增加了21.34%。

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近20 年来,随着鄱阳湖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居民生活设施建设也随之得到迅猛发展,使得建设用地迅速增加。

全区建设用面积从1986年1.74万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5.69万公顷,增加了200%.2.4水情水势及泥沙现状2.4.1 降水量鄱阳湖区1984年前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 570 mm,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于北部。

根据资料,1985年至1990年年均降水仅1 547.6mm,1991年至1995年年平均达到1 643mm,1996~2000年年均水量为1 727.6 mm,2000年至2004年年均降水量为1 558.4 mm。

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

2.4.2 地表水径流量根据资料,“五河”1986~2000年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 314亿立方米,全流域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 525亿立方米;对比20世纪80年代鄱阳湖科学考察统计计算的结果,15年来,“五河”1986~2000年年平均入湖水量增加了49亿立方米,全流域年平均入湖水量增加68亿立方米。

尽管人湖水量增加,但入出湖水量吞吐平衡,这15年内,入、出湖水量变化趋势平衡。

2.4.3水位变化鄱阳湖1956~2000年各水文站平均水位为12.86~15.19 m,最高水位22.43—22.98 ITI,最低水位5.90~12.90 m,水位变化幅度大。

由于鄱阳湖地势南高北低,造成水面比降差异,水位变化不均衡。

在低水位时(指15 m以下),比降大,各处同一时间水位相差很大,,差值达1~4 m;在高水位时(15~23 m),比降变小,差值较小。

此时,由于湖口地区最高水位主要受长江洪水控制,假如内河洪水大,长江洪水小,湖口水位低,则湖体与湖口水位比降大,湖体与湖口水位差大;如果内河洪水较小,长江洪水大,湖口水位高,湖体与湖口水位差小,甚至出现了负差,即湖口水位高于湖体水位,此时就会出现江水倒灌入湖的现象。

2.4.4 泥沙鄱阳湖的泥沙来源于鄱阳湖水系和长江倒灌。

其中主要是来源于鄱阳湖水系,即“五河”和“区间”入湖水所携带入湖的泥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由于“五河”上游兴建水电工程和水土环境的改善,“五河”入湖泥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时曾对“五河”入湖泥沙进行了统计,“五河”多年平均入湖悬移质泥沙量为 1 834.4万t,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只有968万t,减少了47.8%。

3鄱阳湖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3.1湿地植被退化较严重长期以来,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人为的影响更为强烈。

鄱阳湖滩地发育良好,由于长期掠夺式的利用和围垦,滩地实际分布面积逐年缩小。

根据实地调查和量算,从1927~1988年的61年间,共减少面积318.78平方千米,平均每年约减少5.22平方千米。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大面积滩地被围垦,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湖区建圩331座,面积达1 213.4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围垦洲滩面积在40 平方千米以上。

近些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湿地植恢复初现端倪。

主要表现在:一是植被在洲滩上的分布扩大了,植被面积增大;二是过去遭破坏的植物种群,已经出现恢复性生长繁殖。

3.2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根据资料门统计,鄱阳湖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7.44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6%,占山地面积的41.2%。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7.6万公顷,中度流失面积15.4万公顷,强度及其以上流失面积14.5万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