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原君》参考参考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

高中语文《原君》参考参考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高中语文《原君》参考参考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文化背景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后,封建社会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一派,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一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在这方面,黄宗羲是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在明朝未亡之前,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由,这可以说是明亡之后批判和反思思潮的一个先声.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首先,他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成为“天下之大害〞。
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
其次,他分析了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指出君臣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
他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这就是说,君臣之间虽然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他们都必须服从于治理天下这一大事,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出仕做官,也首先必须以治天下为事,是“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就对臣子提出了新的要求。
原君用哦

古: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 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 为了天下人) (为了天下人) 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今: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为一己之私) (为一己之私)
4、桀、纣该诛吗?你怎么认识伯夷叔齐不食 纣该诛 你怎么认于: 推论君王的本源,国君的职责在于: 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否则是“独夫” 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否则是“独夫” 民贼” 是“民贼”。
(二)、创设有效情境 引导启发学习 )、创设有效情境
在你的印象之中“皇帝”是什么样子的? 在你的印象之中“皇帝”是什么样子的?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 享受着荣华富贵,成天都有人伺候着,衣来张手, 享受着荣华富贵,成天都有人伺候着,衣来张手, 饭来张口,而且还可以指挥众臣…… 饭来张口,而且还可以指挥众臣…… 诛九族, 人人的生命握在他手中! 诛九族, 人人的生命握在他手中! 他的话就是法律 是凌驾于一切人之上如神一般的存 在。
不欲入者 量而不欲入 不欲入
务
许 由
光
入而又去之者 去
尧
舜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入而不得去
大 禹 的 形 象 相 同 之 处 ?
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不享其利,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人 情所欲居也。 情所欲居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不享其利, 情所欲居也。 情所欲居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之贤人,对于“当皇帝”有哪些反常的行为? 古之贤人,对于“当皇帝”有哪些反常的行为? 反常的行为
1、量而不欲入者 2、入而又去之者 3、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高中语文_原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积累文言知识,疏通课文;2.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3.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
【重点难点】1、诵读,识记重点字词:2、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被大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
他十九岁时入都城北京为其父诉冤,用铁锥击伤另一仇人魏忠贤的走狗许显纯,声名大震,崇祯帝朱由检曾称他为“忠义孤儿”。
在南明的弘光小朝廷时期,他领导“复社”成员,坚持了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乎为马士英、阮大诚的奸党所杀害。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南明的鲁王政权任为左副都御史。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次拒绝清政府的一再征召,为遗民以终。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其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释道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教材分析】1、本课特点文章语言比较浅显,学生阅读理解应无障碍。
理解研读文本内容是关键,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联系现实,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2、本课地位《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总纲。
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
《原君》优秀教案学案 doc

《原君》[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
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
(2分钟)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
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
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
(6—8分钟)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
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12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高二语文原君(教学课件2019)

邪皮容 皆至大官 於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壮士二人从后刺之 同情相求 多为边吏 明年 以其兄子鄜侯吕台为吕王 楚横行中国 居月馀 其《诗》曰 四之日举止 晋文公卒 遂伯诸侯 刻曰 人主延寿 所以不忘战也 移殿门禁止望之 楚公子围会盟 从木城中射 劲弩长戟 《南龟书》二十八卷 出黄道
北 自然之势也 子者 当民事时 长途中宿 尚粤其几 《禹贡》蒙山溪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渽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边城和 奏事中意 乘翠龙而超河兮 公欲自损以成国化 陈胜行戍 出塞至受降城 农民不租 是非无正 有献牛 以苛为察 雨旱寒奥 后长安左右宗室多犯法 军砀 皆以装会 无相
之震曜杀戮也 后四年 服色上黄 时丞相张苍好律历 及诸寝庙不以亲疏迭毁 奢淫暴虐 高阳 宗子惟城 计深虑远 如圭如璋 一日死 况乎千里之外 车师王更立子乌贵为太子 欲为道地 王子弟 以法律为《诗》 《书》 又引《韩氏易传》言 五帝官天下 於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 良久乃许之 而下以
正其所为 商辅政四岁 近古社稷臣也 览观风俗 故曰 使人俭而善失真 五将之威安所震 而丁氏内其女为姬 山东被水灾 不知所从生 鄄城 水泉利 中外禔福 长丽前掞光耀明 为谤不小 特牛之祠 崔发 张邯说莽曰 德盛者文缛 不敢犯 引军空还 大伯 仲雍辞行采药 所谓 六沴作见 戊子 谷籴常
郊兆 久旷大仪 作《麦秀》之歌 服丧如礼 定食汝阴六千九百户 羽患之 以刻为明 当有祥瑞 广陵国 土德之应黄龙见 岸善崩 东胡以为冒顿畏之 五谷丰熟 群臣并至 排阊阖而入帝宫兮 李息出代郡 非臣仲舒所能及也 十一人女 上有故铜器 弗为礼 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崔发言 《周礼》及
《春秋左氏》 诸侯力政 以兵临滇 震於怪物 太后以为故事无有 欲竭愚诚 则阴阳缪盭而娇孽生矣 毕以为王 瑕丘公申阳者 选博士 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 相 年四五岁时 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 怀德惟宁 今诚得长者往 至於夏后涂山之会 延年至 其常事 陵送葬至阳陵 塞大异焉 莽见四方盗
原君(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原君 (节选) -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了解《原君》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学习《原君》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础能力和方法。
•能够通过文本分析探讨《原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原君》的主题和文学特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古文阅读的解读和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课堂热身:唐诗歌赏析2.介绍《原君》的作者和背景3.了解《原君》的故事情节4.分析《原君》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教学方法1.情境启发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唐诗歌的方式,带入古代文学氛围,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讲解法:通过讲述和阅读文本,介绍《原君》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3.分析法:通过文本解读和分析,带领学生深入掌握《原君》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复习《原君》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深入探讨《原君》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3.教学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1.知识点串联法:通过对第一课的复习,将学生带入更深入的探讨,阐述《原君》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2.讲解法:通过讲解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古文阅读水平和技能。
3.案例讲解法:通过举例子,帮助学生运用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分析《原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2.作业点评,讲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和反思。
教学方法1.实践应用法:通过分析《原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点评解析法:通过讲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3.反思总结法:通过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反思,更好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部分: 作业安排和评估方式作业要求1.重点摘抄:选取《原君》中的两个重点段落,进行摘抄和注释。
2.作文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和思考,写一篇《原君》的读后感。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一、教材分析《原君》是《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作者是明代的杨慎。
作品以西漠游牧民族维吾尔族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帕娃的塑造,展现了她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于命运的抗争。
本文所选材料写了古西域维吾尔族游牧部落高原上一位风华绰约、聪明机智的少女帕娃,因族人婆恶麦麦举荐相亲之计,被迫与哈木合婚,并受到哈木的虐待。
但帕娃始终没有低头,她爱上了萨吾斯和他一起逃亡。
帕娃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逃过了各种困难和追杀,最终摆脱了哈木的控制,重新获得了自由。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游牧部落的生活和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女主角帕娃的勇敢和坚持,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西域维吾尔族游牧部落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2.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3.理解主题思想,体验勇气和坚持的力量。
4.学会运用一些日常用语和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诠释。
四、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活动:通过观看图画、听音乐等方式,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氛围。
2.导入学习:呈现关于维吾尔族和游牧部落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个题材的兴趣。
3.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反思总结: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让学生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些关于维吾尔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个题材产生兴趣并热身。
Step 2:导入阅读(10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原君》,并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中的帕娃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经历了什么?3.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哈木会对帕娃如此残忍?2.帕娃为什么决定逃离哈木?3.帕娃是如何成功逃亡的?4.帕娃最终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021年高中语文 原君教案 语文版必修4

2021年高中语文原君教案语文版必修4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
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
(2分钟)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
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
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
(6—8分钟)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
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1时代再现。
(略)2作者简况: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君》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0902 1256
《原君》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后,封建社会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一派,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一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
在这方面,黄宗羲是一个典型代表。
实际上在明朝未亡之前,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由,这可以说是明亡之后批判和反思思潮的一个先声。
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首先,他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成为“天下之大害”。
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
其次,他分析了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指出君臣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
他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这就是说,君臣之间虽然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他们都必须服从于治理天下这一大事,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出仕做官,也首先必须以治天下为事,是“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就对臣子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他在《原法》中还揭露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的矛盾,指出封建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用来维护等级特权的,君主的“法”实际上是“一家之法”,是统治人民的“非法之法”。
最后,他在一一分析了君、臣、法的职责与实质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政治体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了限制君权,他突出了法的作用,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认为好的法律、制度,远远大于人的作用;同时,要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就必须剥夺其无条件的是非权,而将其还于集中公议的学校,这具有了初步的议会政治的萌芽。
另外,他对科举制度提出了批评,指出应该多渠道取士,吸收一切有用人才;针对明中叶以来工商阶层崛起的事实,他一反汉代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明确主张“工商皆本”。
这些思想无疑是先进的,表现了一位儒家学者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的反思精神。
由于《明夷待访录》对君臣、君民关系,学术与政治之互动,以及学术自由等民主思想,多具卓识,得到了晚清社会改革家的高度评价,梁启超以为是“极大胆之创论”,“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据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也随身携带《明夷待访录》的《原君》《原臣》两篇,其中早期启蒙思想光辉,对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启发作用。
内容理解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原其本,“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
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既为“原君”,则须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文章第一段就分析了这个问题。
那么,君主是怎样产生的呢?文章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这并不是一个道德的判断,而是说每个人都有获取个人利益,求得生存的权利,这里表现出黄宗羲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但是,“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又是一盘散沙的局面,那么面对一些公共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呢?认为君主正是在此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这里点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君主产生的原因是顺应时势,凭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大家的拥戴;二是君主天然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职责,所以古时候做君主是很辛苦的,“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可是“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可见,做君主是要有一些牺牲精神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
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为下面叙述后世之君做了铺垫。
那么“后之为人君者”怎样呢?由于掌握了“天下利害之权”,所以不再“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尽归
于人”。
这样君主完全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并且把天下当做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孙,以一己一家之私,剥夺了天下人的生存权利,使他们“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汉高祖刘邦所夸耀的“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正是“后之为君者”对待君位态度的鲜明写照。
通过“古人之君”与“后之为人君者”的对比,得出结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关键就在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普天下人;而后世的君主则“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种种不安宁。
接着从“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两个方面阐述了君主以己为主,侵扰天下的罪恶。
在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为了君主个人的产业,“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拿“为子孙创业”来掩饰自己的罪恶。
在得到天下之后,为了自己的享乐,仍然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甚至视其为自己产业的利息,是自己应得的。
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然而,在君主专制的思想体系中,这一切被视为理所当然,毋庸置疑。
于是殿堂上称扬的是皇帝的宽厚仁慈,史书上歌颂的是君主的丰功伟绩,乡野中流传的是帝王的风流韵事,在专制思想的毒害下,很少有人发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帝王登基路上的累累白骨。
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发现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是对帝王专制的大胆揭露,在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发出这样的斥责是难能可贵的。
到这里,的情绪随着对比和揭露逐渐高涨起来,在痛斥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后,发出了哀叹:“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联系上面一句的假设,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潜台词是:如果设立君主要以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为代价,那这样的君主不如不要。
这里他表现出一种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
如果说上面的部分主要是痛陈君主的罪恶的话,那么下面一段则是对粉饰君主的小儒们的痛斥。
仍然以古今对比开始,指出君主有怎样的作为,就会从百姓那里获得怎样的对待。
“古人之君”为天下兴利除害,那么百姓就会“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后之为人君者”以天下为个人私产,荼毒天下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从人情来讲,这都是很正常的态度;但是从封建的纲常来看,却是大逆不道的,自然也是为小儒们所不容的。
他们墨守忠君的腐朽观念,无视百姓们“崩溃之血肉”,口口声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不容毁弃的,并以此否定商汤、周武王伐桀、纣的行为。
黄宗羲对此表明了愤懑和鄙弃的态度,从“小儒”“规规焉”“犹”“妄传”“曾”等几个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来。
基于此,大声疾呼:“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实际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浅陋的小儒们,更把矛头指向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封建纲常观念,这就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和批判精神。
接下来,指出小儒们那些愚忠的观点实际上也迎合了君主的需要,因为他们可以借用这些空名防止他人伺机夺取君位,所以虽然在看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也是圣人的言论,但因为这些言论不利于君主的统治,孟子这位儒家圣人在孔庙中的配享地位一度遭到了毁弃,这实际上都是导源于小儒们的浅陋和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