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SJTU

合集下载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制冷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学习制冷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

3. 掌握制冷剂的选择原则,理解其对制冷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制冷循环中各个组件的作用,绘制简单的制冷循环图。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制冷设备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能够运用制冷剂的特性表,选择合适的制冷剂应用于特定制冷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其选择环保制冷剂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科学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旨在使学生掌握制冷原理及设备的基本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阶段,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制冷原理。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成果评估标准。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概述- 制冷的基本概念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性与选择原则2. 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主要组件的结构与功能- 不同类型制冷设备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 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 热泵原理及其在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中的应用- 冷链设备中的制冷技术,如冷藏、冷冻等4. 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制冷设备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 制冷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与注意事项5. 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环保制冷剂的种类及其特性- 制冷剂替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环保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原理概述,制冷剂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主要组件的功能第三周: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热泵技术及其应用第四周: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分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五周: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关注制冷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制冷原理及设备的相关章节,结合实际应用和环保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拓展,确保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北京工业大学“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Equipment of Refrigeration课程编号:0000598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64学分:4适用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使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吴业正等编著,《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ISBN 7-04-014514-6)参考书:周远,王如竹,制冷与低温工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11王如竹,丁国良,吴静怡,等,制冷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郑贤德,制冷原理与装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袁秀玲,制冷与空调装置,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陈光明,陈国邦,制冷与低温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吴业正,韩宝琦,制冷原理及设备(第2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4张祉佑,制冷原理与制冷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Koelet P.C., Industrial Refrigeration: principles, design andapplications,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1992Gosney W.B., Principles of Refrigeration, Cambridge: The Univ. Pr.,1982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主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学生进行后续的课程设计、下厂实践和毕业设计的先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人工制冷的基本原理和循环特性的知识,具有坚实的制冷循环分析和计算能力,获得有关制冷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其运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分析和计算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制冷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制冷原理与设备》教学大纲

#《制冷原理与设备》教学大纲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冷原理和设备》教学大纲系部:机电工程系专业:制冷和空调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职制冷和空调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制冷方式、制冷剂和载冷剂、制冷原理和制冷设备。

针对3 年制制冷和空调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将传统的制冷原理、制冷设备2 门课程整合成1 门课程,一是适应3 年制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二是建立制冷系统的概念,而不是单一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或制冷设备,运用制冷原理基本概念,综合分析制冷压缩机和制冷设备结构,理解制冷装置的总体设计中的能量平衡思想,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各种制冷工质的热物理特性以及在制冷循环中的热力性质变化分析,各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和热力分析,了解常用的制冷设备的种类、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为制冷工艺设计、空调设计和实践环节准备必要的知识,也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1、了解各工质的热物理性以及在制冷循环中的热力性质变化分析,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冷剂和载冷剂。

2、掌握理想制冷循环、理论制冷循环等理想模型的原理并能够对其进行热力分析。

3、掌握各种实际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和影响循环效率因素的分析及热力计4、掌握常用制冷设备的种类、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的分析。

绪论[ 基本内容] :本章介绍了人工制冷的方法及制冷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使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 教学要求] :使同学初步了解几种制冷方法及制冷技术的使用,了解本课程的地位和内容要求。

重点:激发学习兴趣。

第1 章制冷剂和载冷剂[ 基本内容] :本章介绍了在选择制冷剂、载冷剂时对它们的物理、化学热工性能方面的各种要求,制冷剂的种类,常用制冷剂的性质和载冷剂的性质。

[ 教学要求] :了解制冷剂的种类,掌握制冷剂的选择方法; 了解常用制冷剂、栽冷剂的性质及作用。

重点:讲解氨和氟利昂族和水制冷剂的使用以及盐水和水作为载冷剂的作用。

空调与制冷专业《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空调与制冷专业《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空调与制冷专业《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空调与制冷专业学时数:84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制冷原理》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制冷的基本热力学原理、常用制冷剂的性质、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机、两级蒸气压缩式制冷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制冷机的热交换设备和小型制冷装置的基本知识。

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物质的基本热力学状态参数、物质的相态及相变、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定理。

2.掌握各种实用制冷剂的性质。

3.掌握单级、两级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理论循环、实际循环及制冷机的性能。

4.了解吸收式制冷机的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5.掌握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循环过程、性能、制冷量的调节及安全保护、特点。

6.掌握制冷机组中热交换设备中的传热过程,了解蒸发器、冷凝器、冷却水系统及辅助热交换器的结构特点。

7.了解热力膨胀机构及阀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管道的布置。

二、课题及课时分配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课题一绪论1.了解制冷的概念及制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制冷的概念及制冷技术的应用课题二热力系统及基本热力学状态参数1.工质、热力系统2.热力状态及基本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比容等课题三热量、功量及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过程2.功量、热量3.系统储存能,即内能,包括内位能、内动能4.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功热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课题四物质的相态及相变1.物质的相:物质存在的气、液、固三种相态2.物质的相变:气、液、固三种相态相互转化的条件和伴随的状态以参数变化与吸放热现象。

课题五热力循环及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循环(一)2.热力学第二定律3.卡诺定理4.熵与熵增原理课题六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1.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2.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实际循环3.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性能与工况4.混合工质制冷循环课题七热泵1.热泵原理2.空气源热泵3.地源热泵课题八制冷剂1.概述2.制冷剂的性质3.各种实用的制冷剂4.混合制冷剂5.常用制冷剂及其替代物6.蓄冷剂和载冷剂课题九两级压缩和复叠式制冷循环1.概述2.两级压缩制冷循环3.两级压缩制冷机的热力计算和温度变动的特征4.复叠式制冷循环课题十吸收式制冷机的溶液热力学基础1.溶液、溶液的成分2.相、独立组分数、自由度和相律3.理想溶液两组分体系的相图4.溶液结晶、吸收与解析、蒸馏与精馏5.两组分体系的h-ξ图6.稳定流动下溶液的混合与节流课题十一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1.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原理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计算及传热计算4.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及其提高途径5.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冷量的调节及其安全保护措施6.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7.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特点课题十二各种制冷方法1.各种制冷方法2.制冷的基本热力学原理3.热泵四、编制说明本大纲是根据我院空调制冷专业的教学计划而制定的,适用于空调制冷专业三年制班。

《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SJTU

《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SJTU

《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代码:学分/学时:3学分/51学时开课学期:春季学期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及相关专业先修课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后续课程: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附表)课程性质:制冷原理与设备是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工业工程、核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能源动力类专业技术选修课。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制冷与低温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及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A5.1, A5.2, B2, C2)本课程由制冷方法、制冷剂热物理性质、压缩式制冷基本热力过程、制冷零部件及装置应用五部分组成。

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制冷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利用方面树立正确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

具体来说:(1)掌握常见制冷方法及其应用特点。

(A5.1)(2)初步掌握制冷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A5.1)(3)能运用常用制冷剂物性公式、图表(lgp-h图)和电子软件等进行一般热力过程计算。

(A5.1)(4)了解常用制冷器具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初步具有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B2)(5)强化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

(A5.1,A5.2,B2,C2)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践、自学、作业、讨论等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了解本门课程的内容、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着重介绍家用电器、工业及商业领域、运输领域、航天航天中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应用,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考研-制冷大纲及习题

西安交通大学-考研-制冷大纲及习题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课程编码:ENP03117课程类型:工程科学学时:44(含课外学时4)学分:2适用对象:主要用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适当修改后也可用于机械、电机、无线电等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吴业正主编.《制冷及低温技术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周远,王如竹主编.《制冷与低温工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3] 陈光明,陈国邦主编.《制冷与低温原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制冷与低温原理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是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属专业基础课。

它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将学到基本的制冷方法、低温获得、气体液化、气体分离以及其它制冷及低温应用技术的知识,掌握制冷与低温技术中能量转换的理论及节能的措施;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提供理论准备。

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解决低温方面的生产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各种制冷方法的物理本质;2. 掌握制冷与低温技术中的热力循环及其应用范围;3. 熟悉制冷与低温技术中常用工质及其性质,能熟练地应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热力计算;4.掌握气体的分离方法及精馏计算;5.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相关设计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内容:制冷与低温在现代技术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研究对象及理论基础;制冷与低温的应用及发展。

要求:掌握制冷的定义,了解制冷及低温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制冷方法内容:1. 利用物质相变的制冷方法(蒸气压缩式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吸附式制冷);利用电、磁、声效应制冷的方法(基于半导体特性的热电制冷、基于磁热效应的磁制冷和基于热声效应的声制冷);气体涡流制冷;气体膨胀制冷;绝热放气制冷;节流和等熵膨胀;绝热去磁;He稀释;2. 制冷的基本热力学原理;以机械能或电能为补偿的和以热能为补偿的两类制冷机的能量转换关系;热能驱动的制冷机的等价关系。

《制冷原理与装置》教学大纲

《制冷原理与装置》教学大纲

《制冷原理与装置》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制冷原理与装置课程类型:专业选修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课程简介:《制冷原理与装置》是冷冻空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制冷剂的性质与选择、制冷循环的各个组件以及制冷装置的设计和性能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制冷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进行常见制冷设备的选型和性能分析。

同时,课程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理解不同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了解制冷剂的环保性和能效性。

3.熟悉制冷系统的各个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等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要求。

4.学会进行常见制冷装置的选型和性能分析,具备基本的制冷系统设计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手段进行制冷系统的性能测试和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1.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1.1制冷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2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1.3制冷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2.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2.1制冷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场景2.2制冷剂的选择原则和方法2.3制冷剂的环保性和能效性要求3.制冷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1压缩机的类型和工作原理3.2冷凝器的结构和性能要求3.3蒸发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3.4节流阀的种类和作用4.制冷装置的选型和性能分析4.1常见制冷装置的选型原则和方法4.2制冷装置的性能分析和评价方法4.3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和策略5.实践能力培养5.1利用计算机模拟制冷系统的性能5.2进行制冷系统的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5.3解决制冷系统故障和优化设计问题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

通过讲解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制冷设备的结构及制冷原理;
2.掌握制冷设备使用与维护的基础知识;
3.掌握制冷空调设备维修的技术;
4.具备合理诊断与分析故障的能力;
5.掌握本设备维修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
(一)制冷设备的结构和类型
1.制冷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点等;
2.窗口式空调、柜式空调、中央空调的结构类型;
3.制冷设备的选型及施工标准;
4.基础设备及其它配件的使用说明。

(二)制冷设备维护保养
1.熟悉制冷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原理;
2.了解制冷设备的安装、维护和操作规范;
3.熟悉制冷设备的各部件更换和检查要求;
4.熟悉常见故障的诊断;
5.具备调试和维护保养技能。

(三)制冷设备维修
1.掌握制冷设备常见故障症状及原因;
2.掌握遇到故障时的处理方法;
3.掌握制冷设备的拆装、修理、维护的技巧;
4.掌握制冷设备的检修注意事项;
5.掌握制冷设备的诊断与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
1.以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
2.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实物实验,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讲授制冷设备维护保养及维修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制冷原理与设备
课程代码:
学分/学时:3学分/51学时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及相关专业先修课程:传热学、流体力学
后续课程:
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附表)
课程性质:制冷原理与设备是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工业工程、核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能源动力类专业技术选修课。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制冷与低温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及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A5.1, A5.2, B2, C2)
本课程由制冷方法、制冷剂热物理性质、压缩式制冷基本热力过程、制冷零部件及装置应用五部分组成。

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制冷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利用方面树立正确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

具体来说:
(1)掌握常见制冷方法及其应用特点。

(A5.1)
(2)初步掌握制冷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A5.1)
(3)能运用常用制冷剂物性公式、图表(lgp-h图)和电子软件等进行一般热力过程计算。

(A5.1)
(4)了解常用制冷器具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初步具有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B2)
(5)强化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

(A5.1,A5.2,B2,C2)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践、自学、作业、讨论等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了解本门课程的内容、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着重介绍家用电器、工业及商业领域、运输领域、航天航天中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应用,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帮助学生了解常见制冷实现的方式方法和设备。

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设计一个小型的制冷除湿/热水机(题目可逐年调整或分组)。

第二章制冷循环(6学时)
卡诺循环和制冷理论循环(2学时)
制冷循环及其在lgp-h图和T-S图上的表示(2学时)
实际制冷循环的计算分析,双级和复叠式系统(2学时)
掌握关于制冷循环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方法,熟悉影响制冷系统的参数,能够应用lgp-h图和T-S图分析制冷循环性能,进行循环特性计算。

了解双级和复叠式系统主要特性。

第三章制冷剂、载冷剂和润滑油(6学时)
第一节制冷剂(4学时)
第二节载冷剂(1学时)
第二节润滑油(1学时)
掌握制冷剂的种类及其性质,制冷剂和载冷剂的选择原则、润滑油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及常见种类;熟悉与制冷剂替代相关的国际政治活动与事件,了解常用制冷剂特性。

第四章制冷系统四大件(10学时)
本章着重介绍常用制冷系统四大件的类型及其特点,学习如何利用lgp-h图表示各零部件的特性。

1,压缩机部分介绍常见的压缩机型式(活塞式、转子式、涡漩式、螺杆式和离心式)及其特点,影响压缩机效率的主要因素,了解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相关的新技术。

2,节流机构介绍毛细管、膨胀阀和其他节流机构的基本特性,掌握热力膨胀阀的特性。

3,换热器介绍冷凝器、蒸发器等换热设备的常见类型及其结构特点,掌握换热器设计程序。

第五章制冷系统(8学时)
电冰箱(2小时),家用空调及热泵(2小时),汽车空调(2小时),冷水机组(2小时)此部分内容仍紧扣制冷原理,着重介绍不同应用领域中构成制冷系统的各种零部件实现的方式,如何利用lgp-h图表现其特点。

帮助学生熟悉常见制冷设备的种类、特点,国内外技术水平,主要企业情况、新技术和科研热点。

第六章吸收式制冷系统(2小时)
掌握吸收式制冷的基本原理,掌握吸收扩散式冰箱和溴化锂机组的工作方法和基本特性,了解单级和双级溴化锂系统特点。

课程设计(18小时):小型除湿/热水机(例)
1,文献调研(4小时,含小组PPT报告)
2,概念设计(6小时,负荷计算。

零部件选型,换热器设计)
3,委托加工(课外)
4,性能测试(4小时)
5,总结报告及论文(4小时)
三、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学为主,综合讨论、实验、作业、网络、录像等共同实施。

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保证是教材,本课程采用的制冷与低温原理内容贯穿能量转换、转递过程中数量守恒和品质下降的主线,体现了学科本质,把制冷与低温原理的基本理论、工质性质、过程及循环等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展现出来。

经典内容与工程实践及科技新成果较好地结合,在重点、难点阐述上通过反复加强,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使学生思考、掌握。

教材十分注意利用思考题、习题等开拓学生的思维,教材每章的思考题和习题不仅仅只是简单巩固已有内容,有些是加深内容的理解,有些是内容的延伸。

教材配置的光盘提供的多媒体资料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特别是制冷与低温原理名词查询软件、参考电子讲稿等为初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学习提供了配套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中对难点内容可前面预设伏笔,以后反复加强,前后呼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牢固地掌握。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框图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对课程考核方式:半开卷式笔试+平时测验及作业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 70分
大作业+习题+不定期测验 30分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王如竹,制冷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张祉佑. 制冷原理与设备. 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吴业正. 制冷原理与设备.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3.现代冷冻与空调: 原理.结构.安装.操作.保养.检修, 奥尔特豪斯(Althouse,AD)著; 彦启森译, 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1。

4.JARN,日本空调制热制冷信息公司,www.jarn.co.jp
5.《制冷技术》,上海市制冷学会
附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