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关系的理解

合集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劳动异化涵义、等方面逐步进行阐述分析的。

关键字:异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手稿》马克思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资料的实录。

“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中心范畴,是马克思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发现。

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重温,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促使我们对能够对异化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

一、对“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探析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理论,并对异化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异化(alienation),该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在哲学史上,卢梭第一个用“异化”思想来解释人类历史的,认为人类在发展中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却导致了人类的堕落。

它被提上哲学的高度是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探讨,并把异化及其扬弃看作是否定性的辩证法,看作是一切事物运动的自我运动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被用之说明主体的对象化,外化、分化;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的范畴,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1]。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和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把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赋予“人类是类存在物”的新的涵义,马克思从抽象二、“劳动异化”的探析(一)劳动异化的真正涵义黑格尔曾经指出,从花朵开放,花蕾消逝到结出果实,“他们在有机体中不但不相互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个的生命。

”异化劳动理论也正像花蕾到花朵再到果实的发展过程一样,贯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这个有机同一体中,因而对于“劳动异化”的正确理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逻辑的一把钥匙。

“劳动的异化”指的是私有制

“劳动的异化”指的是私有制

“劳动的异化”指的是私有制“劳动的异化”指的是私有制——一个马克思终生没有放弃的哲学概念傅晨光1、“劳动的异化”或“异化劳动”等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一个经常可以见到的概念。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但以后《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资本论》中也有。

“异化”这种现象是马克思以前的时代很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对世界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概括,指的是由于主体的活动创造了客体而与主体相对立,造成的结果是客体反过来压迫主体。

黑格尔、费尔巴哈都用了“异化”这个概念。

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 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现象的困惑不解。

“异化”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政治经济学时也发现了这种社会现象,而从黑格尔的哲学中借用过来的。

这个现象就是:人类劳动本来是为了人类自身的自由,但却产生了反过来使人类自身不自由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继续发展,就成为一定的社会制度如所有制等,所有制发展又形成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等等。

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异化劳动”,有时也称“对象化劳动”或“物化劳动”等等。

他认为资本家手中掌握的“资本”就是他们通过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以合法的形式占有的人们过去的“物化劳动”。

但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现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已发展到了顶点,以后就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0-122010-是经济领域的异化, 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异化, 但内容绝不限于经济。自由与必然、 但内容绝不限于经济。自由与必然、理想 与现实、价值与现象、主体与客体、 与现实、价值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个人 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都与异化相联系。 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都与异化相联系。马 克思把异化同私有制以及同建立在私有制 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分析劳动与 资本的关系,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资本的关系,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2010-122010-12-14 3
手稿写作的动因和背景
直接影响“手稿”思想的因素有三个: 直接影响“手稿”思想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利益研究的需要, 一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利益研究的需要, 二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 二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 三是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三是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发表于《德法年鉴》 (发表于《德法年鉴》)
2010-122010-12-14
14
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唯 物史观,因此, 物史观,因此,他的理论就主要是用异化理论 来批判资本奴役劳动的种种现象, 来批判资本奴役劳动的种种现象,进而分析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亡的规律。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亡的规律。 当然,随着马克思后期思想的成熟, 当然,随着马克思后期思想的成熟,我们就很 少在他的著作中看到异化概念。 少在他的著作中看到异化概念。
2010-122010-12-14 2
19世纪,异化概念转变为哲学范畴,费希特从“自 19世纪 异化概念转变为哲学范畴,费希特从“ 世纪, 我论”出发,认为异化即“非自我” 自我” 我论”出发,认为异化即“非自我”,是“自我”的 异化, 异化, 黑格尔则从“绝对理念”出发, 黑格尔则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异化就是绝对 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 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 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 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异化即抽象的人 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神乃人所造, 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神乃人所造,人把自 己的一切长处都集中到一个偶像上,使人达到真、 己的一切长处都集中到一个偶像上,使人达到真、 美的幻境,并对它顶礼膜拜。其实, 善、美的幻境,并对它顶礼膜拜。其实,这个偶像就 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 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

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一、“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

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

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

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

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认识作者:吕海超刘霞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异化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作者深刻理解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并将异化应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

通过以私人生产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劳资关系,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及共产主义放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必然性。

劳动者只有通过自由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认识;意义一、关于异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异化(Alienation)是Entfermdung在德语中的意译。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已成为阐述主客体关系的重要哲学术语,指的是主体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分化的对立面。

这种对立反过来又成为奴役和支配主体的外来力量。

异化的最初的提法是法国启蒙运动代表性人物卢梭以及德国启蒙运动代表性人物哥德和席勒等人。

在他们那里,异化一方面是指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两个方面的产物,如劳动产品、货币、社会关系和理论观点)形成转化的过程中,人的特性和才能转化为一种不从肩于人而且支配着人的东西的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是指某些现象和关系变成有别于其自身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的现实关系在人的意识当中的歪曲和颠倒。

法国和德国启蒙主义者的異化思想客观上反映出对私有制关系的反人道主义性质的抗议。

德国古典哲学深刻研究了异化问题。

费希特由纯粹的“自我”来设定作为对象的“非我”,本身就是一种异化。

黑格尔充分发展了对异化的理想主义解释。

他认为整个客观世界是“异化了的精神”。

他利用异化的范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发展,成为绝对概念并达到顶点,不再发展为抽象的纯粹概念。

于是否定自身而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自然界。

他把这种转化称为异化或外在化。

然而,绝对概念并不满足于异化的状态,并且在发展之后,它在人类中回归自身。

在黑格尔体系中,发展的任务是消除理解过程中的异化。

异化劳动理视域下的私营经济的发展

异化劳动理视域下的私营经济的发展

论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以及人的本质问题,并且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得出结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但是传统观点认为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存在异化现象的,这样也就不会有大量的私有财产,不过现实是中国现在的贫富分化严重,异化劳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也是大量存在的。

在这个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应怎样去对待我国的私营经济发展。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私营经济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57-02一、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论述(一)异化及异化劳动的含义《手稿》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便是异化劳动。

同时也是首次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

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也吸收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同时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关键的一步。

“异化一词最早是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意思是财产的转让、让渡。

”[1]31黑格尔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了探讨,在“对象化”、“外化”的意义上使用“异化”。

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范畴,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

马克思批吸收了上述观点的合理之处,在经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行进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以人性的基本理解为尺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进行系统分析,解释了异化劳动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在他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

”[2]28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

而绝不是来自外部世界。

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私有制:异化劳动的根源

私有制:异化劳动的根源

私有制:异化劳动的根源作者:熊仕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0期摘要: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私有财产使现实的人与真正的人的关系相背离,私有财产与社会的财产相矛盾,从一定程度而言私有财产的本质就是“统治”“控制”。

为何会产生如此状况呢?最根本的就是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也就无法控制文化的生产、文化的生产过程、文化最终成果的分配,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是导致文化异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私有制;异化劳动;《巴黎手稿》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文化创造主体与文化创造物质基础的“消失”,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困境的现实表现,那文化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文化发展困境深层次原因的分析,从而探寻到改变之路。

一、私有财产的来源关于私有财产产生的论述,主要是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

马克思指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原理已经推论出工人已然是最廉价、最低廉的商品,但是国民经济学却是将私有财产作为前提,并将这种既定事实带入国民经济学的公式中进行推论,将竞争等现实说成是偶然的现象,没有看到竞争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为此,马克思提出必须对私有财产的起源进行分析,将国民经济学“堕入五里雾”中的问题,摆在现实国民经济当中。

马克思将国民经济学的论述方法与神学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媲美,以此说明对私有财产的研究需从国民经济的现实出发。

马克思首先指出,摆在人们面前最大的现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呢?马克思指出,那就是因为工人生产的产品并不是归工人所有,劳动的外化现实地表现为工人的异化(在论述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有时就是用“外化劳动”指称)。

马克思紧接着对工人的异化劳动展开分析。

自然界是工人进行生产的前提,没有自然界的存在工人将无法进行生产,然而自然界并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某类人所有,即自然界是公共性的,那么劳动者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产品,也就应该归属于劳动者所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原著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答案

1、谈谈异化概念与理论。

答案要点:“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异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

哲学上的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变成异化劳动,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他的异化劳动的出发点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异化劳动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规定:第一,工人同他们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产品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

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这一论述可以看作是对异化劳动的基本概括。

第二,工人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和劳动过程中。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内在需要的实现。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关系的理解
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资本论》的蓝图,也可说是拟好了图、已经勾勒出来的《资本论》,马克思在此手稿中第一次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通过对此概念的描述,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劳动解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此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飞跃,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手稿》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手稿》。

马克思肯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产生的根源是异化劳动,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状况,它贯穿于整个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最终随着私有制的扬弃使得异化劳动彻底消失,实现劳动解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社会经济基础方面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个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从对这个概念的分析表明,可以看出马克思肯定了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是外化劳动的结果,这种关系还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且马克思私下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状况,它贯穿于整个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最终随着私有制的扬弃使得异化劳动彻底消失,实现全人类的劳动解放。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关系
1、,它概括了劳动异化的三种主要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劳动异化现象的基础上,采用逻辑的方法,从劳动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把以前的抽象的异化理论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因此,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都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并且利润与工资,地租与工资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异化劳动也必然导致财产的私有,资本、地租就是私有财产的直接表现。

也可以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

2、马克思在揭示异化劳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与私有制的关系。

异化劳动,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其本质就在于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劳动,是一种对立的、敌对的力量。

对象化转化为异化,也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支配的对象的数量就越少,他受自己产品的统治就越厉害。

二、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决定了私有制的产生根源于异化劳动
活动的产品即私有财产是分工的结果,也显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制。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普遍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来分析私有制发展的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从中得出异化劳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

特殊性总是寓于一般性之中,原始形式的异化劳动虽然只是个别形式,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决定了它必然早于私有制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发展的产物,也既是马克思后来指出的是“劳动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过来,私有制产生之后,它又加剧了劳动的异化。

三、私有制的扬弃有助于创造财富并最终消灭异化劳动,达到劳动的本真状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丰富的私有财产不断的性质改变而成为社会财富,也就逐渐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必将被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

同样,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扬弃,人们再也没有必要使得自己的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异化劳动也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所淹没。

人类真正回复到劳动的
自由状态,劳动成为人的快乐的源泉,劳动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社会、自然也会因人类劳动的自由、平等、快乐而更加和谐。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l】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3):8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13】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