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许淑梅
陆相层序地层理论

★ 中国东部拉张性盆地特点
中国东部拉张性盆地内基底断裂发育,盆地均 以正断层为界,盆地的演化经历了燕山期、喜 马拉雅期的演化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断陷—拗 陷双层结构。由于盆地内部正断层的差异活动, 造成了盆地凹凸相间的结构,盆地一侧为陡坡, 另一侧为缓坡,有时中央隆起带发育.
陆相湖盆盆地结构示意图
一、陆相湖盆构造特征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2、陆相湖盆结构特征 3、陆相湖盆构造演化特征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 陆相湖盆成因机制之一: 洼地内沉积物按地形法则发生堆积,由于 岩石圈的负载作用,发生非流动弹性变形。 岩石圈凭借其弹性可承受宽度等于其深度 量级的负载,均衡下沉导致沉积物总厚度 可达初始地形负异常的2-3倍,属该成因机 制的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大陆裂开 地区。 ---------------坳陷盆地成因
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断层的断裂方式示意图
构造层序与构造沉积幕相当,代表在基本相同的构造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组 相关层序,指示盆地一个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盆地充填演化受控于不同序次 幕式构造运动。 直接控制盆地形成和消亡的一级构造运动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 点,控制了构造层序的形成。 导致沉降速率变化的二级构造运动(百万年级)控制了盆地范围的层序形成。 三级和四级构造运动对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形成有影响。
(2)层序中包含的体系域类型
海相层序与湖泊气候层序的体系域类型对比
层序 海相层序 湖泊气候层 序 低水位 低水位 体 系 域 类 型 海侵 湖泊扩张 高 水 位 高水位 湖泊收缩
从表中可以看出,湖泊气候层序与海相层序的体系域 类型基本一致,湖泊扩张体系域相当于海相中的海侵体系 域,高水位体系域与湖泊收缩体系域两者相当于海相中的 高水位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第三章)

彭军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讲 课 提 纲
绪论
第—章 层序地层学理论框架
第—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海相层序地层学
第—节 碎屑岩层序地层样式 第二节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样式
2)具陆棚坡折边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
(1)低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 降速率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构造沉降 速率时,以及海平面相对缓慢上升时 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组合,其底为I 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 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
面。在具陆棚坡折的盆地中,低位体 系域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前积 楔状体组成
• 在陆架坡折背景中,低水位体系域由盆底扇 (bf)、斜坡扇(sf)、低水位楔状体(lsw)和 下切谷充填物(iv)所组成(Vail,1987)。
盆底扇(Basin floor fan)是指沉积在盆地底部或大陆 斜坡下部的海底扇,其形成与斜坡上的峡谷侵蚀以及陆棚 暴露地表发生河流回春下切作用密切相关。即在形成I类 层序界面时,由于陆棚部分或全部出露地表遭受剥蚀,沉 积物越过陆棚和大陆斜坡,通过深切谷和斜坡峡谷以点物 源的供应方式在盆底形成盆底扇。
依赖于河流规模和河网疏密程度,较粗粒的 深切谷充填物可呈单一河道,也可呈网状河道分 布,但总的来说侧向变化快、常被低位或海侵体 系域的泥质沉积物所包裹,易形成能富集油气的 岩性油气藏
(2)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 面,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 层序组构成。其水体向上不断加深,依次堆积的较新 的准层序向陆方向上超在层序边界之上。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应用引言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地层的层序性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好地理解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还能够指导油气勘探的开展。
本文将从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其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应用,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层序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1. 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层的堆积和发育规律,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础,探讨地层的垂直序列和水平关系,揭示地层的层序性质。
通过对地层的层序性质进行认真研究,可以揭示地层的堆积规律、沉积环境和演化历史,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2.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地层的分层规律不仅受沉积条件、构造运动和物源质量等因素控制,还受海平面波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不同层序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这些影响因素,从而推断出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
在油气勘探中,这些信息对于确定有利油气形成和富集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1. 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的关系油气勘探的关键在于找准有利的油气富集区,而地层的层序性质往往是决定油气勘探目标的关键。
通过对地层的层序特征进行认真研究,可以揭示油气富集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聚集规律,指导油气勘探的开展,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2. 层序地层学在勘探目标的确定中的应用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层层序特征的识别和解释,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特别是在复杂构造、复杂沉积盆地和难以区分的地质构造中,层序地层学的应用尤为突出,对于确立勘探目标和提高勘探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层序地层学在勘探实践中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勘探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
在北美地区的页岩气勘探中,层序地层学对于确定页岩气富集区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起到了关键作用,为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事多年的油气勘探工作,我深切体会到层序地层学在勘探中的重要作用。
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

2013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3,No.1第33卷第1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Feb.,2013DOI:10.3724/SP.J.1140.2013.01001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许淑梅1,2,吴鹏2,张威2,张海洋2,刘智2,戴黎明2,李健伟2,李灵波2(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摘要:整个南海新生代的演变可概括为一系列微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影响下发生拉薄、裂解、滑移、旋转、会聚和碰撞的过程,特别是经过55、33、25、16、6、2Ma关键时期的演化,最终形成现在具有陆架和深水海盆特征的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
依据南海内部各坳陷盆地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海相边缘沉积相类型、古水深、钻井资料等能够依次重建南海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岸线位置,分析其变迁规律,并与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渐新世—中新世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事件,中中新世早期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上新世早期全球变暖事件,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形成等系列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新世以来南海的环境演变过程。
关键词:沉积环境;沉积相;古海岸变迁;构造运动;南海中图分类号:P73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3)01-0001-10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古新世以来经历了4次大的构造演化阶段。
晚白垩纪—古新世,南海发生礼乐运动,南沙地块开始产生一系列地堑和半地堑,盆地进入裂谷早期发育阶段;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发生新生代以来第2次张性构造运动———西卫运动,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该期是古南海消减,新南海形成的关键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南海北部乃至东亚地区发生白云运动,南海中央海盆扩张,形成南海中央次海盆,南沙地块加速向南推移,最终与婆罗洲地块拼贴,南海现代的地理格局基本形成;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南海南部发生万安运动,此后海底扩张停止,洋盆开始冷却,并由此调整进入区域热沉降阶段;晚中新世—上新世,南海轮廓基本形成,海平面持续上升,发育披覆式盖层沉积;上新世—更新世,海平面继续上升,并迅速淹没陆架,盆地由断陷转换为坳陷,地层总体以披覆式沉积为特点,沉积厚度达数千米。
层序地层学-第3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特征
全球海平面变化 周期与层序级别
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 期对应于相应级别的沉积层序, 例如Vail等人的研究表明:全 球显生宙存在两个海平面变化 一级周期,形成了两个全球性 可对比的一级层序或巨层序, 早奥陶世和晚白垩世分别为两 个最大海泛时期,两个巨层序 分别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 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事 实上,一级升降周期内部还存 在二级、三级甚至更小的升降 周期,它们都有各自对应的层 序级别
B 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
海平面相对变化:相对海 平面(Relative sealevel)是指海平面与局 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 量值。一个地区相对海平 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 和当地盆地沉降速率的函 数,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水 深变化是两个概念,后者 同时受到沉积物供给的影 响,是全球海平面变化、 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三 者的函数
Em e
rge nce
nce Submerge
Absaroka Kaskaskia
4巨层序和超层序
megasequence supersequence supersequence
supersequence sequence
二
层序的构成单元
体系域 (System tract) :定义为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沉积 体系为准层序组岩相的三维组合。 体系域是进行有利地层预测的基本作图单元,在海平面的升 降旋回中的不同阶段发育了不同体系域 1 低水位体系域(LST); 2 海侵体系域(TST); 3 高水位体系域(HST);
全球海平面相对 变化特征
海平面变化周期的级序与层序级别
海平面变化周期的级序与层序级别
陆相层序地层划分级别(据顾家裕,2001)
层序级别 层序边界 一级层序 不整合面的面 积超过盆地面 积或占盆地的 绝大部分区域 板内构造运动 二级层序 三级层序 不整合分布于盆地流域内 不 整 合 面 分 不整合面分布 布 于 盆 地 的 于盆地的较大 很大一部分 的部分地区 区域性构造 运动 区域性沉积 旋回 相当地层的 统或更小 30~40 构造、 气候及湖 平面变化 盆地内沉积旋 回(三级) 相当地层的组 或更小 1(或 2)~5 准层序组 较大湖泛面 —较大湖泛 面之间 构造、气候、 物源及湖平 面变化 岩性组旋回 (四级) 相当一组地 层叠置方式 0.1~0.4 准层序 较小湖泛面 —较小湖泛 面之间 气候、 物源及 湖平面变化 岩性旋回 (五级) 一个沉积旋 回 0.02~0.04
丘东洼陷水西沟群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丘东洼陷水西沟群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肖传桃;梁文君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14(021)001
【摘要】根据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将丘东洼陷的水西沟群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层序、5个中期旋回层序,由此建立起研究区的层序地层系统,并叙述了各层序的构成和特征.以中期基准面层序为单位,阐述了各层序格架内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展布特征,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SQ1—SQ2时期展示了基准面逐渐上升的过程,砂体主要发育于南部、北部、其次为东部;而SQ3—SQ5时期,研究区南部、东部表现为基准面不断下降,北部则表现为基准面不断上升的过程,砂体主要发育于南部和东部.研究表明,每个层序上升半旋回的下部砂体均较发育,是研究区储集砂体的勘探目标.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肖传桃;梁文君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湖北武汉 43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丘东洼陷水西沟群的地层划分
2.黔南拗陷二叠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3.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格架下岩相古地理特征
4.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
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5.四川盆地南部凯迪阶—埃隆阶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2018年1月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为了加深对层序地层学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
首先查找文献初步了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和以全球海平面变化为特征的理论基础。
其次,梳理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和近期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研究进展。
最后,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特征,查找了相关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地层的层序特征的理解。
关键字: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1 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及内容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和新技术[1]。
它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伴随着地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
它是以地震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的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科学。
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
当与生物地层、构造分析等结合时,能提供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界面为界的更精确的地层对比。
层序的基本模式是以不整合为边界,内部是由三个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运动、沉积物的供给和气候,层序的研究方法包括地震、露头和测井的综合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
它是在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综合了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最新成果[2]。
2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1 低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速率大 于沉积滨线坡折带构造沉降速率时,以及海 平面相对缓慢上升时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组 合。 底界:为Ⅰ型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顶 界,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的初次海泛面
(LST) 组成: 在具陆棚坡折的盆地中,低 位体系域由盆底扇、斜坡扇和 低位前积楔状体、深切谷组成
Ⅱ层序边界
Ⅱ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 未产生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Ⅱ型层序边界特征:是一个区域性界面,沉 积滨线坡折带向陆方向的陆上暴露、上覆 地层的上超以及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等特 征。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 也没有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
三、Ⅰ型层序地层结构
(1)低位体系域 (2)海侵体系域 (3)高位体系域
1、体系域概念及分类 体系域及体系域类型:
1 低水位体系域 2 陆棚边缘体系域 3 海侵体系域 4 高水位体系域
层序的体系域组成
根据客观标准(包括边界面类型、准层序的分 布以及在层序内位置)将层序进一步分成体系域。 体系域(system tract):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沉积体系:指成因上相关联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体系域类型:低水位、陆棚边缘、海侵及高水位。 低水位和高水位是描述性的术语,指在层序内 的位置;当指体系域时,这些术语不表示时间间隔 或在海平面变化周期或相对旋回上的位置。
3.海泛面(Marine flooding surface)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常常是 平整的,仅有米级地形起伏,但穿过该界面时 有证据表明水深会突然增加。 海泛面常伴随小规模的水下侵蚀作用和无沉 积作用,表明存在小规模的沉积间断。 除非海泛面与层序边界重合,否则海泛面上 不会发生大规模陆上侵蚀作用,无海岸上超的 向下迁移或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以及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具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年代格架内沉积地层和沉积岩系关系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新方法论,综合研究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解释地层展布模式、沉积环境和岩相特征;通过综合研究,得出一个旋回式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
在这个年代地层格架中,通过解释可以得出沉积环境及与之相伴的岩相分布。
它能提供一种更为精确的年代地层对比框架,通过恢复古地理、地貌,在钻前预测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组合关系,预测潜在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区和可能的成藏组合。
2.设计思路: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关于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系和地层组合的新方法,其理
论指导的地层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地层形成过程和盆地建造控制作用的认识。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形成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内周期性层序的各种作用的重
要性。
层序地层学与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成为程序地层学的
研究重点,并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因此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紧紧
围绕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指导下的新方法进行安排,让同学们掌握层序地层基本原
- 1 -
理和划分分析沉积地层的方法体系。
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层序地层的理论基础与概念体系:主要讲述层序地层得基本理论和概念体系,不同类型层序得地层结构,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内体系域得组成。
2、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层序划分:其中包括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地震层序的划分、测井层序界面的识别与测井层序的划分、沉积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与沉积层序划分。
3、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理论:陆相湖盆地质特征、陆相层序地层主控因素、陆相层序级别的划分、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和陆相层序地层与油气勘探
4、成因地层层序分析:掌握成因层序地层的基本理论,并能进行成因层序地层分析。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关于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的沉积地层和沉积岩系分析的一个方法工具,目标是为高年级地学类专业学生提供对沉积地层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并培养学生用成因层序的方法来解决地层分析中的穿时等问题的能力。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要求学生掌握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和层序的划分方法,并学会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预测岩性油气藏的技术。
(2)学会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3)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学会寻找岩性圈闭的勘探方法和技术。
(4)针对沉积地层分析中的实际存在的棘手问题(例如:地层的穿时性、沉积相变带、地层缺失带)开展小组讨论,并通过口头报告或书面研究报告形式提供研究结果;激发同学深入理解层序地层方法论在解决地层成因分析中的优势,提升解决沉积
- 1 -
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
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案例分析、理论探讨和算法软件应用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四、教学进度
- 1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朱筱敏,层序地层学原理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梅志超,层序地层学,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3、纪友亮,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4、艾伦,盆地分析-原理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5、威尔格斯,层序地层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六、成绩评定
- 1 -
(一)考核方式 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附:作业和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1)作业的评分标准
2)课堂讨论及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
- 1 -
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