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摘要】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了武汉城市布局的历史渊源和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分析了武汉城市布局的特点、风水格局和不同地区的风水特征,探讨了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风水因素以及城市发展与风水格局的关系。

总结了关于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对武汉城市规划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武汉城市的布局和风水格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武汉、城市布局、风水格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目的、意义、特点分析、地区风水特征、规划、城市发展、关系、研究成果、规划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武汉城市布局的历史渊源武汉城市布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的江陵城。

江陵城是当时的都城,其布局体现了军事防御和居住需求。

随着历史的演变,武汉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城市风貌。

在唐宋时期,武汉成为了襄阳和黄州的商业中心,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布局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此后的明清时期,武汉成为了长江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规模更加壮大,布局也更加科学合理。

近代以来,武汉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开埠,城市布局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如今,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保留了一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特色。

武汉的城市布局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中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城市。

1.2 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关于自然和人类之间能量流动的学科。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风水是一种连接自然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元素,认为自然界的气场会对人类的运势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古代中国的帝王将相、建筑规划、城市布局等重要事物都会参考风水格局,以求吉祥和平衡。

风水理论既包含了地理环境的考量,也涉及到建筑、家居布置、墓葬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方面,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规模以及城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总结武汉城市圈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结构特征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Abstract: Wuhan city circle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circle fro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of economy and the towns stru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foundation dat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0 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周边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城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59.9%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成为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60 | 规划实践Planning Strategy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silience: 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何 源 田 燕 李智勇 贾潞娟 范李兴 HE Yuan, TIAN Yan, LI Zhiyong, JIA Lujuan, FAN Lixing为提高地下公共空间韧性水平,从空间韧性视角出发,探究地下公共空间在构建韧性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规划应对策略。

通过对地下公共空间韧性表征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韧性溢出理论构想,以描述地下公共空间对城市系统的韧性支撑与其自身韧性建设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分别使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武汉宏观及微观层面的地下公共空间现状韧性溢出效应进行评价。

结合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从空间设计、制度创新和治理水平3个层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sili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androl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in building a resilient city and explor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ilienc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spillover is innovatively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lience support effect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on the urban system and its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to evaluate the resilience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t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in Wuhan. Combining the undergrou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spatial design, system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level.空间韧性;地下公共空间;韧性溢出;规划策略spatial resilienc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resilience spillover; planning strategy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060-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10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基金项目:2022年湖北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城市CBD 核心区地下空间空气品质的典型空间形态CFD 模拟与优化研究”(编号ZRZY2022KJ26)资助。

武汉城市变迁

武汉城市变迁

影响因素
• 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 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 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 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 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 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 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 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 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 口变迁过程。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 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 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 片。其中: •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 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 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 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 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 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 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 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 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 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武汉城市圈商业地产布局趋势研究

武汉城市圈商业地产布局趋势研究

武汉城市圈商业地产布局趋势研究商业地产对于住宅地产来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范畴,是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就目前而言,商业地产已成为继住宅之后占据地产市场的主要业务形态。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商业地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不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商业地产进入了加速期,就是武汉、重庆、哈尔滨、乌鲁木齐等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商业类地产迅速崛起,发展势头迅猛,各地开始争建商业街、商场和超大型购物中心。

在商业地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商业地产布局趋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商业地产的概念商业地产,顾名思义,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

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等。

“商业地产广义上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式”。

[1]以办公为主要用途的地产,属商业地产范畴,也可以单列。

国外用的比较多的词语是零售地产的概念。

泛指用于零售业的地产形式,是狭义的商业地产。

二商业地产的分类商业地产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主题商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折扣店、工厂直销店、酒店旅馆(旅游地产)、娱乐类商业地产(如电影院)、写字楼和住宅的底层商铺等,与住宅类地产有很大区别。

工业园区一般不划为商业地产。

实际上大家看到很多地产形式,是融合了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等的复合地产,界限不一定划分将那么明确。

比如酒店,可以划为商业地产,也可以划为旅游地产。

商业地产的类别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其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按商业形态分类①商业广场;② shopping mall;③商业街;④大型商铺;⑤购物中心;⑥休闲广场;⑦步行街;⑧专业市场;⑨社区商业中心;⑩商务楼。

(二)按照开发形式进行分类①商业街商铺;②市场类商铺;③社区商铺;④住宅底层商铺;⑤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商铺;⑥商务楼、写字楼商铺;⑦交通设施商铺。

武汉城市宜居环境分析及规划建议

武汉城市宜居环境分析及规划建议

武汉城市宜居环境分析及规划建议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选取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居住、公共服务、生态环节、交通设施等空间因素,分析武汉市宜居环境建设状况,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城市宜居环境建设建议,为改善武汉市宜居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标签:宜居环境;规划;武汉1、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宜居环境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市民生活幸福度的重要途径,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对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宜居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研究基于目前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选取用地空间、公共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交通条件等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空间因素,分析武汉市宜居环境建设状况,梳理分析成绩和不足,提出城市宜居环境建设建议,为服务政府决策,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2、武汉市现状宜居环境分析2.1城市居住空间充裕,居住环境适宜居住用地的规模和比例较为适中。

全市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7%,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市民的居住空间整体较为充裕。

居住空间主要临近与长江、汉江两岸以及东湖、沙湖、墨水湖、后湖等主要湖泊周边,居住环境总体较好。

2.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2017年全市小学和初中共计903所,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1所,可容纳新增学位近2万个。

其中,小学628所,生均用地面积16.5平方米/生;初中275所,生均用地面积24.2平方米/生,与初中规划指标基本持平。

从中小学设施服务分布来看,中心城区内,小学500米服务半径对居住用地的覆盖率平均为60%左右,初中1000米服务半径对居住用地的覆盖率平均在80%左右,比上一年有所提升。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目录前言 (1)一、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2)二、规划主要依据 (2)三、基础资料收集 (4)四、规划编制内容 (13)五、主要技术要点 (15)六、成果要求 (21)七、附件(仅供参考) (23)前言1、工作背景全面贯彻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的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个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求,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6个新城区的城乡统筹建设,积极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市政府要求开展《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2、工作目的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为指导,参考《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成果,结合各新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市、区“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村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推进措施为重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工作思路根据《关于做好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为《通知》),本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市新城办会同市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后由市新城办组织市新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区;然后,各新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最后,由市新城办会同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

4、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用于指导各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各新城区在编制规划时应遵循本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规划内容。

博弈论视角下的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引导策略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引导策略研究
系 ,提 出应 对 未 来城 市 空 间 发展 的引 导策 略 :提 倡政 府 以发 展 公 共事 务 为 主 ,逐 步 建 立 独 立公 平 的 经
济 运 行 体 系 , 引 导 社 会 群 体 科 学 有 效地 参 与城 市规 划 。
[ 关键 词 ] 市 空 间 ;博 弈 论 ; I 策略 ; 武 汉 城 导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0 1 — 0 2 0 [ 1 0— 0 2 2 1 ) 0 0 6 — 5 中图分类号] U 8 . 3 [ T 9 4 n 文献标识码] B
l 呐栅 咖 Chn s r a p t l r a ec a g d d a t a l sn e te 1 9 sb c u eo r e r e ^ ie e u b n s a i msh v h n e r ma i l ic 9 0 e a s f af o c y h ma k t i n dv
过 程 中, 引 入 其他 学 科 相 关 理论 , 如 现 代 经济 学 中 的博 弈 论 , 来 分析 土 地 开 发模 式 , 能 为 新 时期 的城 市 规 划对 空 间形 态 的 引导 提 供 创 新思 路 。 在 总 结武 汉 市 实行 土 地有 偿 使 用 制度 ( 9 2年 )以来城 市 空 19 间 发 展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通 过 引入 博 弈 论 , 分 析 政 府 主 体 、经 济 主体 和 社 会 主体 的利 益 诉 求 及 博 弈关
I e w r s r a p c , met e  ̄, ia c t e y W u a K y o d l b n s a e Ga o Gud n e s ̄t g , U h hn
城 市 空 间形 态 的 演 变是 与城 市 土 地 的开 发紧密 相关 的。武 汉市 自 1 9 9 2年 开始执 行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域圈
出行时间 都市区范围
1h 全市行政辖区
都市区面积(km2)
8494
都市区(市域)
都市区人口(万人)
804
都市区人口密度(人/km2)
940
出行时间
1.5h
都市内圈城市
武汉、黄石、孝感、咸宁、黄冈、 仙桃、潜江、鄂州、天门
直接影响区
都市内圈面积(km2) 都市内圈人口(万人)
58004 3075
533
9.8
鄂州
1594
104
650
111
10747
698
10.1
孝感4
6203
352
9.3
黄岗
17447
724
415
364
5032
210
7.0
咸宁
9750
277
285
156
5637
161
8.5
仙桃
2520
160
635
110
6883
437
9.2
潜江
1930
102
525
85
8434
二、武汉市城市人口优化布局研究
1.人口发展规模 2002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805 万人,城镇住地总人口 523 万 人,城市化水平 65%。 2020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1000-1200 万人,城镇住地人口 800-1000 万人,城市化水平 80-85%。 2.城镇人口分布 中心城区:容纳 450-500 万人。 新区和组群(中心城区以外的都市发展区):容纳人口 300-350 万 人。 非都市发展区:容纳 60-80 万人。
附图 1:武汉市与周边地区交通时序关系图
1
武汉都市圈基本情况
城市 武汉
人口密度 面积(km2) 人口(万人) (人/km2)
GDP(亿元)
人均 GDP GDP密度 经济 (元/人) (万元/km2) 增长率(%)
8549
768
898
1493
19439
1762
11.8
黄石
4583
254
553
245
9690
附图 4:空间发展结构示意模式一
3.模式二 中心城区——组群——中心镇——一般镇 组群间隔,均衡扩展。 ①模式构成 中心城区——组群——中心镇——一般镇 中心城区 武汉市核心区,总面积约 500km2,规划住地人口约 450-500 万。
10
组群 全市设置汉阳、江夏、盘龙、阳逻四个大组群(人口规模 70 万 人左右)。流芳——豹澥、蔡甸城关、东西湖、邾城四个中小组群(人 口规模 20-30 万人)。 中心镇 中心镇分布于职能与模式一基本相同,建议人口规模为 5-6 万。 一般镇 保留现状建制镇,建议人口规模 1-2 万人。
8
全市用地的 52%,规划住地人口 150-200 万人。
三、城市空间布局多模式比较 1.多模式的主要共同点 ①总人口 1000-1200 万人,城市人口 800-1000 万人。 ②全市域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二个层次。 ③宏观结构以“扇面区+放射轴”为基础。 ④结合武汉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和轴向结构布局城市空间。 2.模式一 中心城区——新区——组群——中心镇 双轴拥江,重点扩展。 ①模式构成 中心城区——新区——组群——中心镇 中心城区 武汉市核心区,总面积约 500km2,规划住地人口约 450-500 万。 新区 全市规划汉阳新区和江夏新区二个新区,其中江夏新区人口规 模 100-150 万,同时是远景武汉市城市空间主要发展区域。江阳新区 人口规模 100 万人左右。 组群 全市规划阳逻——北湖、盘龙二个大组团(人口规模 50 万左右), 东西湖、蔡甸城关、流芳——豹澥三个中小组群(人口规模 20-30 万 人)。 中心镇 全市规划 11 个中心镇,建议人口规模 8-10 万人。 中心镇是农业及生态发展区内服务于当地居民生活居住、农业
新区及组群——武汉市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非都市发展区——原则上不允许新增第二产业项目,中心镇可
适当发展为本地服务并结合农业产业化的无污染工业。
②轴向分布
主要 轴向
汉阳-常福
纸坊-乌龙泉
主要 职能
汽车、机 械、物流等
光电、信息、 生物、制药、
高教等
流芳— 豹澥
光电、 新材
料、生 物等
阳逻-北 湖
2
4.空间结构 ①圈层结构:包括二圈(市域圈、非市域圈)、四层(都市发展区、 都市区、直接影响区、间接影响区)空间结构。
都市圈域结构及现状人口分布
都市发展区范围
主城 7 个区,远城区内圈乡镇
都市发展区面积(km2)
4100
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人口(万人)
621
都市发展区人口密度(人/km2)
1515
附图 2:都市区空间范围界定图
二、农业及生态发展区概念 农业发展区是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 居民点用地。同时还有少量集中发展的中心镇和一般镇。生态发展 区是根据现状生态环境特点,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设置的水域、 林地、山地、风景区等用地。农业及生态发展区总用地 4394km2,占
442
7.1
天门
2528
176
697
99
5645
399
7.2
合计
58004
3075
530
2980
9703
517
10.2
岳阳
4800
314
654
312
9936
650
九江
5813
210
361
181
8619
311
信阳
7410
320
432
203
6344
274
荆州
14067
640
455
370
5781
263
荆门
间集中发展的区域,是新增城市功能和城市人口的接纳地域。 总面积 4100km2,现状总人口 621 万人。 4.农业及生态发展区(非都市发展区) 概念:保证农业产业发展和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是市域
范围内除都市发展区外的其它区域。 总面积 4394km2,现状总人口 184 万人。
二、基本理念 1.城市区域化发展观 2.相对集中的发展观 3.阶段性和超前性相结合的发展观
3.新增城镇人口分布 新增人口相对集中在新区,组群和中心城区部分地区,积极引 导人口的有序分布以形成相对理性的城市空间结构,避免人口无序 蔓延,造成城镇空间结构的无序变化。
4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融经济、生态、旅游一体化的现代都市
农业。强化各类生态保护区建设。
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主要结论
第一部分 研究专题主要结论
一、武汉都市圈发展研究 1.概念 武汉都市圈指以武汉为核心,包括周边与武汉市有密切社会经 济联系的城镇和地区构成的圈层地域,是主、客观的双向推动的区 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 2.地位 武汉都市圈是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中远期随着中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作为中国次区域中心城市纳入世界城市 体系。 3.范围 武汉都市圈总用地 112130km2,总人口 5116 万人,包括 1 个特 大城市、5 个大城市、6 个中等城市、10 个小城市。
都市内圈人口密度(人/km2)
530
非市域圈
出行时间 都市外圈城市
2h 岳阳、九江、信阳 荆州、荆门、随州
间接影响区
都市外圈面积(km2) 都市外圈人口(万人)
54126 2041
都市外圈人口密度(人/km2)
377
出行时间
2.5h
3
②轴间结构:包括沿长江、沪蓉高速路形成的一级城市聚合轴 和沿京广线和京珠高速路形成的二级城市聚合轴,以及武汉——随 州、武汉——荆门等三级城市聚合轴。
9
生产的城镇,是农业发展区的次区域中心。该模式建议逐步取消一 般镇。
附图 3:职能结构示意模式一
②模式结构 双轴拥江,重点扩展。 与模式构成相对应的模式结构为二轴一带发展结构,其中东轴、 西轴为城市发展轴,一带为长江生态发展带。 西轴:以汉口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向北由汉口——盘龙—— 前川构成,向南由汉口——汉阳——汉阳新区(四新、开发区、常福、 军山等)构成,其中向南为主扩展方向。 东轴——以武昌为中心,向北由武昌——青山——北湖——阳 逻构成,向南由武昌——江夏新区(纸坊、乌龙泉等)构成,其中向南 为主扩展方向。 新区空间的选择、新区的发展条件、规模、职能、发展时机, 与中心城区的结构关系有待进一步论证。
三、城镇空间布局现状发展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区域化进程开始启步 2.城乡一体化进程非均衡发展 3.多元利益格局对城市空间布局作用明显 4.城市空间扩展方向主次较分明 5.远城区外圈发展相对缓慢 6.交通设施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互动作用不明显 7.城市投资空间导向性不明确
6
第三部分 主报告关于城镇空间布局方案的主要结论
12400
299
241
187
6254
151
随州
4636
258
557
165
6395
256
总合计
112130
5116
456
4398
8596
392
注:由于岳阳、九江、信阳、所辖市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近中期研究的 角度可重点考虑市区及邻近湖北省,且经济较发达县市,其中岳阳包括市区、岳阳 县、临湘市,九江包括市区、瑞昌市,湖口县,信阳包括市区、罗山县、新县、花 山县。
2020 年武汉市域人口布局
地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