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度分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以桂林漓东新城为例

合集下载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周前程【摘要】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Guilin, the paper sums up the evolution law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at downtown in the city,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he mutualism among mountains, water, and city in Guilin in different periods,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forms of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is the fruit under the natural and unnatural forces, which realizes the common evolu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city and environment, so it is th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s in Guilin.%结合桂林各时期的历史资料,总结了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了不同时期桂林"山、水、城"共生的特点,指出桂林"山、水、城"相互穿插融合的结构形态是自然力和非自然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共同进化,是桂林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选择.【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6(042)004【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山水环境【作者】周前程【作者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4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桂林是一个以山水风景著称的国际旅游城市,也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城市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互相映辉和衬托,早已使山水环境超越了其自然属性,而赋予了历史人文内涵。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活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活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992023.24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of urban vitality and helps Guilin to build a world-class tourist city.Key words urban vitality; multi-source data; influencing factors; Guilin city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空间无序扩张、发展失衡等问题。

基于此,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活力营造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1]。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活力的研究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多源数据对城市活力进行测度,并探索城市活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及活力营造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城市活力有着丰富的内涵,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认为,城市活力由街道上的行人活动与空间场所的交互产生[2],蒋涤非提出人的集聚和生活是城市活力产生的原因[3]。

基于相关研究,本研究将城市中人的集聚及其活动行为作为城市活力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活力进行了大量研究,张梦琪基于夜间灯光、POI 等多源数据,从国家尺度和城市尺度对城市活力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功能多样性和吸引力等几个方面[4];范冬婉以城市社区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POI、路网等多源时空数据建立了城市活力评价体系,对城市活力表征进行测度,并探析了活力的影响因素[5];朱婷婷等基于POI数据和社交媒体签到数据,提出城市活力度量指标,并摘要 城市活力是城市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文章基于多源数据对桂林市城市活力进行量化研究。

研究发现:①桂林城市活力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主副双核”的集聚特征,并呈现东西向、南北向两条活力发展轴;②在城市活力的影响因素中,餐饮服务、购物服务、生活服务、住宿服务密度与城市活力相关性显著,风景名胜密度相关性最弱。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桂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核心城市,位于广西北部地区。

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变与特点的详细介绍。

在历史时期,桂林中心城区是作为交通和商业的中心而形成的。

古代桂林城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空心化结构,以中心城为核心,周围环绕着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内的空间由宫殿、庙堂、行宫等官方建筑以及商业街区、府邸等组成。

城墙外的区域则是农田和村庄。

这种空间结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权力和等级秩序。

社会主义时期,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桂林成为广西重要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为了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中心城区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和改造。

新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被建立在原先的农田和村庄的区域上。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由单一的商业中心转变为多功能的城市中心。

工业区和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不同方向,形成了一个“星状”分布的空间结构。

开放以后,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需求,中心城区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改造和升级。

城市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新的商务区、文化娱乐区和旅游景点被建设起来。

同时,交通网络也得到了改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首先,桂林中心城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桂林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色而著名,许多山和河流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形成了桂林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中心城区的主要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其次,桂林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些古建筑、文化遗址等成为了中心城区的重要景点和文化符号,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再次,桂林中心城区的旅游业发达且经济繁荣。

中心城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成为中心城区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研究

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研究

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内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

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进行有效的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由于城市土地有限,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内部的空间,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这可能涉及到提高建筑密度、扩建地下空间、有效规划开放空间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建设高层建筑,利用立体空间优化城市布局。

此外,可以将地下空间用于交通系统、储备设施和市民休闲等活动,以扩大可利用的空间范围。

其次,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

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可以有效利用和管理城市资源。

例如,中心商业区可以集中商业设施和办公楼,以满足商业和办公需求;居住区可以提供住宅和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拥堵。

另外,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会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这可能包括保护绿地和湿地、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建筑、推广清洁能源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环保措施,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服务。

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多样化。

因此,城市空间布局应该平衡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

此外,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设施也是关键,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

通过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高密度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涉及多个方面的考虑。

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时,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内部的空间。

广西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研究

广西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研究
的 位 优 势 。 其 是 进入 2 1世纪 后 , 广 两 的交 通 、
不 便 ,工 业 经 济 实 力弱 ,城 镇 的
实施 改革开 放 政 策 以来 ,尤 经 济 辐 射 和 吸 纳 入 【 能 力 不 足 , J 20 0 5年末 ,城镇化水平 3 . 2 , 3 6 % 角 “. 9- - I 和 中越 “ 2” 两廊 一 圈” 合 通 讯 、 电 力 等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突 飞 低于 全国近 l 0个百分点 ,与全国 作 区域 ,具 有 非 常特 殊 的 区位优 猛进,南昆铁路 、沿海港 r、机场 、 平均水平相 比存在差距 。因此,研 ]
● ● ● 尊 ● ● ● ●
● ¥ ● ● ● ● ● ● ●
● 拳 ● ●
● ●
● # ●
吴 丹
摘 要 : 西是 全 国唯 一 既 沿 广
边 、 沿 江 又 沿 海 的 少 数 民族 省 区 ,
最 便捷 的 大 通道 , 具 有非 常特 殊 农 业 产业 化 、商 品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率低 , 交通
辐 射功 能 。 分工不明确,城镇性质大 唰小异 ,
面 临新 的机 遇和 挑 战
2. 大西 南出海通道的建设 1
合 作
缺乏 优势 产业 和特 色经 济 ,资源
的合 理开 发和 综 合利 用不够 , 区
自2 0 0 1年 以米 , 广 西一 直 致 域 经济效 益 不高 。一 些 域 中心 城市 , 如贺 州市 、河池 市 、百 色 力 于将 其建 设成 为 西 南地 区 出海
向尔 南亚 、背靠 大 西南 , 足 中国 大 城市 2个 ,即桂林 市和梧 州市 ; 密 向稀逐 渐变化。2 5年,广西 0 0

漓东新城 工程设计方案

漓东新城 工程设计方案

漓东新城工程设计方案1. 背景介绍漓东新城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长沙市发展的重要城市新区。

作为长沙市国家级新区,漓东新城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

为了实现新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漓东新城需进行全面的工程规划和设计,以保障新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 设计目标漓东新城工程设计的目标是按照国家规划和城市发展要求,实现新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 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确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分布和高效运行;- 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状况。

3. 总体规划漓东新城工程设计的总体规划将根据未来城市发展需求和市民生活需求,结合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城市布局。

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用地分配、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规划等。

同时,总体规划还将充分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建设,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4. 建筑设计漓东新城的建筑设计将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建筑将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充分体现环保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理念。

建筑设计还将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使整个城市呈现出和谐的城市风貌。

5. 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漓东新城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漓东新城的绿化设计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建设的结合。

绿化设计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打造出一片绿树成荫的城市景观。

同时,绿化设计还将注重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植物布局的合理性,使城市的绿化景观更具魅力。

6. 基础设施建设漓东新城工程设计将充分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气、供电、通讯、交通等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将注重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确保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7.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漓东新城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基于POI_数据的旅游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布研究——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POI_数据的旅游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布研究——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

3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2of various types of public recreation spaces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shows a “northwest-southeast” deflection direction.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to increase the dens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the facilitie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ype combination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 to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behavioral activities.Key words POI data; urban public recreation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Guilin City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进行人本主义的精细化更新建设,空间发展转向社会需求、尊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方面,公共游憩空间进入专家学者和建设者的视角。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公共游憩空间发展,满足国民游憩需求,实现城市游憩空间管理与城市整体建设目标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人们对游憩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在20世纪中期开始关注城市的游憩功能,并逐渐进行深入讨论。

目前我国关于公共游憩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及游憩空间概念辨析[1-3]、游憩空间类型和结构研究[2,4]、游憩活动需求及行为研究[5,6]、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和评价研究[7]等方面的内容。

基于分形理论的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的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杨 穗 云
(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 10 ) 404
摘要 :城市是人 口和经济的聚集地,城市体 系空间结构具有分形几何特征。将分形理论与 中心地理论 相 结合,通过城市体 系的关联维数模型计算 出广西城 市体 系空间结构的分维值 ,发现 广西城市体 系的 空间分布是具有分形特征 ,城 市体 系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 方面具有优化趋势,可以强化 中心、极化 南宁核心地位 ,重点扶持桂林、柳州、北海三个副 中心建设 ,构建 “ 一枢纽、二港口、三通道、四辐
城市体系是由 自然 、社会 、经济 、文化等亚系统 以混沌交织和融通分异的形式构成的动态空 间非线性
复杂 系统 ,它 具 有 开 放 性 、动 态性 、 自组 织 临 界 性 、
即具有分形特征。据此,对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分 形研究 ,能够在认识广西各个城市空间结构、相互作 用的基础上 ,分析形成这种结构与相互作用 的主导机 制或组织原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市体系的整体功 能 ,进一步优化全区城市体系结构空间布局,为统筹
射 ” 大通道 体 系和 点轴 面相 结合 发展 的广 西城 市体 系空 间结构 。
关 键词 :城 市 体 系 ;空 间结构 ;分 形 ; 关联 分 维
中图分 类 号 :F 6 , 0 15 文 献标 识 码 :A
T e Re e r h O l h s a c i Gu n x t y t m p t lS r c u e Ba e i F a t r lT e r a g iCi S se S a i tu t r s d O r c u a h o y y a l
p sa e y a d rdito . a s g wa n a ai n
Ke r s i y t m; s a i t cu e f cu e;i trea e i n in y wo d :ct s se y p t s u t r : r tr l a r a ne r ltd d me s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研究项目(20070411) [收稿日期]2007-11-18 [作者简介]刘丽荣(1964-),女,湖南长沙人,桂林工学院副教授。
·16·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起利用居住和非居住发展的开发控制指引作为DGP (开发指导规划,development guide plan)的技术依 据,比 如,“住 宅 开发 强 度 是根 据 人口密度 来计 算 的,而DGP规定住宅发展所允许的毛容积率受到基 地规模、城市设计、历史保护、机场限高和通讯管制 等因素的限制。”[2]
[关键词]密度分区;城市经济;开发强度;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1-0015-06
Research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urban density zoning
桂林市的城市建设采用建筑限高、限体量进行 城市规划管理,其初衷是为了减少开发强度,减少 交通压力,营造与山水和谐的宜居环境。但对于城市 发展及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城市风貌已经产生了一 些影响,如建筑面积短缺造成了土地和住房价格的 迅速提升,城市土地消费迅速增加,城区面积增长 迅速,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大,交通基础设施面临着 很大的需求压力,环境质量也在下降。而且,老城区 的发展强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 城区向外拓展或者开发新城区,漓东新城的建设, 正是这一要求的重要实施路径。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产业间及与环 境的协调发展,合理的规划与空间布局可以增加产 业的集聚效应,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生 活及经济发展的环境。在当前城市超常规的发展态 势下,由于缺乏合理的和完整的城市密度分区作为 规划依据,开发总量过大和密度分布不合理是许多 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城市发展的态势, 建立科学的密度分区制度,致力于合理的发展空间 布局,是促进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 途径。
在动态模型的基础上,引进限制城市建设的约 束条件。得出的结论是:“在第一阶段,建筑限高对 于城市发展没有影响。第二阶段,靠近市中心区域的 土地不能充分得到发展。这是因为按照市场机制和 价格规律,这些地方因为土地价格高,理应高密度发 展,但建筑限高,这些地方的发展强度比市场要求的 高度低,城市总的建筑面积供给不足,为了满足建设 面积的市场要求,城市必然外延式地扩张,发展本 应在第三阶段发展的城市边缘地带。第三阶段,因 高度的限制,城市中心区的拆迁再发展受限,土地利 用强度无法提高,被迫进一步消费土地资源”[5]。
三、空间布局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会面临科学的发展空间布 局问题,并通过合理规划得以实施。由于自然条件、 功能布局及需求多样性的影响,城市内部的密度呈 现非匀质的空间分布,并形成了特有的城市肌理和 形态结构。按照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对密度分布 进行合理控制和引导,也是塑造城市特色和整体景 观风貌的重要手段。 对于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及旅游文化资源保 护而城市经济相对滞后的桂林而言,合理的城市密 度分区显得尤为重要。桂林是国际旅游文化名城,被 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在城市规划控制方面, 强调城市文化传统的保护,自然山水文化及环境的 保护。“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作为桂林的支柱产业,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桂林也曾牺牲了许多经济发展的
密度分区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作为重要的弥补手 段。该方法有助于塑造城市整体密度等级序列,形 成疏密有致的发展格局,并易于在规划管理工作中
○ 刘丽荣,袁 泽,张 磊
(桂林工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目前国内外发达城市都采取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城市密度分区方法,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本文尝试将 这一理论创新地用于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中,以桂林市漓东新城为例,探索建立适宜城市发展的城市密度分区方法体 系,运用生态原则、美学原则、文化原则和宜居原则等修正评价指标来确定更为细化的功能布局,建立基准评价指标体 系对经济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探索密度分区理论在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中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国内很多学者也在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 技术方法。唐子来在研究深圳特区的城市密度分区 方法体系时,提出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策 略。周丽亚在研究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主要思路 的文章中指出,“面对土地开发市场化的要求,要建 立以土地开发控制为导向、以法定图则为核心的城 市规划体系,对用地规模、用途、开发强度(密度) 和配套设施等要素实施一系列的管理”[3]。我国的 香港特区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提出了特别 发展管制区的一种非法定的发展管制策略,主要针 对发展密度受到制约(如保持现有环境特色或有价 值的建筑物等)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会受到各种 特别规定的限制。
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各具特色,结合桂林 这样中等规模的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发展背景展开 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桂林在城市规划、产业 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许多特殊的限制,如建 筑限高问题,导致城市建筑密度层次性不明显,城市 空间拓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病,出现注重眼前利 益而无序发展工业用地规模等问题,其远期影响目 前还不能明确评估。因而,有必要因地制宜地确立一 套符合桂林本地实际的新的指标体系或者评价原则 指导新区空间布局,进而指导城市规划。而利用密度 分区理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操作层面上,都可以 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第1期
刘丽荣,袁 泽,张 磊.基于密度 分区的城市经济发 展空间布局研究
·17·
机遇。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好机遇前,桂林面 临着城市建设如何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如果没 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所造成的环 境影响将是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6]因此,合理的 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是桂林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24卷第1期 2008年3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24,No.1 Mar.2008
基于密度分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 —以桂林漓东新城为例
二、密度分区理论的内涵及沿革 最初的城市密度决定机制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 的静态模型,这个模型说明了在单一就业中心的城 市,住房价格、资本密度、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都体

现出空间递减规律,即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 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筑 结构又具有耐用性和可持续性,所以现实中发达国 家的很多城市空间结构规律体现得不明显,这样就 需要一个动态模型来反映更为普遍的现实情况”[4]。 这个模型是对静态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依然要设置 一些限定的条件,假设没有历史建筑需要保护,每一 个城市建筑都可以遵循市场规律来进行改造或者重 建,在此基础上,城市发展是分阶段的,在每一个阶 段,土地同时被开发,而且土地再开发的强度完全取 决于该区位的土地价格。第一阶段为城市的新发展, 第二阶段为城市的拓展,第三阶段为原有高密度地 带的拆迁和城市的再发展。以香港70年来的城市经 济发展空间变化为例,这种阶段性的发展路径已经 体现出来,因而,这种阶段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城市密度变化的规律。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利用密度分区的理念来指 导城市发 展,具 有 重 要的现实意义。国外的关于城 市密度分区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许多国家 地区已形成了各自的密度分区制度,国内深圳也在城 市规划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这些研究为推进密 度分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技术 路径,但结合国内不同城市特点进行的研究少见,其 应用推广仍需较长的实践和论证过程。
桂 林 市经 济发 展 战 略 也 屡 屡 调 整,缺 乏 科 学 性、前 瞻 性 和 持 续性,导 致 空间布局具 有 较大的不 确定性,桂林市的城市总体规划难于贯彻落实,使得 城市规划处于被动的变化状态,失去其应有的严谨 性和对城市建设的有序控制,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又难于对城市建设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 控制。在规划上集中反映为确定容积率等密度指标 时理性依据严重不足,随意性过大,使得城市规划 的法定图则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和非议。
从规划技术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根源,由于法定 图则自身工作层次和定位存在的局限,使得它只能对 地块等微观层次的密度指标进行规定和干预。这种 单一层次密度控制手段存在如下的明显缺陷:“宏观 层面,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展规划脱节,无 法解决总量失控的问题,使得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难以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中观层面,中观层次的合 理密度分区指标的缺失,无法适应分区控制和管理 的要求,降低了法定图则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微 观层面,地块指标的确定依据不充分,可依据的规定 性依据主要包括通则性规定和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设计成果,以及一些规划原理性的知识和经验。”[7] 这些存在覆盖面不够、缺乏针对性、规定较为笼统、 操 作 性不 强等 问 题,难以 提 供 有力有 效 的 技 术支 持。
一、密度分区理论的应用综述及启示
城市密度分区是目前国外城市规划中比较有代 表性的方法,我国的一些城市也在尝试着根据本地 区的特点制定密度分区标准。城市密度分区遵循微 观经济学的区位理论,“是一种确保土地价值得到充 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公共设施得到有效利用(福 利最大化)的制度。”[1]目前发达国家城市普遍把密 度控制的原则和策略纳入区划条例。比如,西雅图 城市规划部门在《西雅图城市总体规划:面向一个 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中提出了各个地区的土地使 用和密度控制原则。旧金山的区划条例引入了建筑 高度和建筑体量的城市设计策略。新加坡从1991年
—taking the new town in Lijiang east of Guilin for example LIU Li-rong,YUAN Ze,ZHANG Lei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Many better-developed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dopted urban density zoning according t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is theory creatively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y development. Taking the new town in Lijiang east area for example, we try to establish urban density zoning system for urban growth and use modificatory indices of ecological principle, aesthetic principle, cultural principle, livable principle to determine a more granular layout of urban functions. Then we build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y and investigate the way of urban density zoning implementation in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y. Key words: urban density;urban economy;exploitation intensity;spatial struc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